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公司 - 業績巨虧、股價大漲,海底撈的鍋裏到底放了什麽“料”?

業績巨虧、股價大漲,海底撈的鍋裏到底放了什麽“料”?

文丨BT 財經 鐘天騏

疫情對餐飲行業的沖擊依舊在延續——即便強大如火鍋巨頭海底撈,也難於幸免。

海底撈發布2020年業績預告中顯示,預期2020年度凈利潤相較2019年下降約90%。公告顯示,海底撈2019年的凈利潤為23.47億元,以此計算2020年海底撈的凈利潤僅有2.35億元。

讓人費解的是,海底撈壹邊是凈利潤的暴跌,壹邊卻是股價逆勢暴漲。

3月2日,海底撈總市值突破3638億港元。2020年至今,海底撈的股價累計漲幅超過了120%,市值增長近2000億港元。

業績下滑嚴重的海底撈為何還能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和追捧?

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狂開新店

去年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對餐飲行業而言猶如泰山壓頂。疫情期間,海底撈停業長達46天,實體門店幾乎顆粒無收。

當很多曾經經營良好的餐飲連鎖品牌無奈裁員、關店,節約成本以應對難關,海底撈卻沒有停下擴張開店的腳步。 就在2020年上半年,在最艱難的時刻,173家海底撈新店隆重開張。

業內人士分析,疫情帶來的影響,屬於非市場性因素,所有餐飲企業都無法獨善其身。作為火鍋領域的龍頭, 海底撈趁機抄底加緊開店,用更低的成本搶占市場份額,讓其頭部優勢進壹步放大,有利於疫情緩和後實現逆市翻盤。

同時,資本市場對企業的評估不會只基於壹年的經營利潤。對於海底撈這樣的行業龍頭,資本市場會更為客觀看待疫情對海底撈業績產生的影響,海底撈近年的增長有目***睹,自然成為市場資金的追捧對象。

原來,海底撈從不依靠別人

海底撈被資本市場看好的另壹原因,是以海底撈線下品牌為核心的全渠道價值鏈發展模式,以及餐飲產業的橫向布局。

從肉類菜品到底料供應和冷鏈物流運輸,從人力資源培訓到店內裝修,海底撈供應鏈上的每壹個環節,都有專業公司獨立運作。這些供應鏈公司,不僅向海底撈提供服務,同時還對外開放,為其他餐飲公司提供對口業務。

也就是說, 海底撈現在可以不依賴別人就把生意做了,所有的產業鏈就是自家的 ,這種布局其實很恐怖,就像房地產直接包攬到了上遊的造鋼筋水泥和下遊的住戶所有需要。

另外,2011年,蜀海從海底撈拆分,給全行業提供食材定制和物流配送服務。2013年,頤海又從海底撈拆分,給全火鍋行業炒底料,並在2016年上市,如今市值已破千億港元……

在餐飲行業的上中下遊,海底撈都有自己的公司,這讓其具備了更強的行業競爭力、影響力,因而成為投資人眼中的香餑餑。

市場下沈,布局快餐賽道

到二三線城市開更多的店,占領更多下沈市場,壹直是海底撈努力的方向之壹。

2020年以來,海底撈的多家快餐副牌密集曝光:北京的“十八汆”、成都的“撈派有面兒”、鄭州的佰麩私房面、西安的“新秦派面館 ”以及門店尚未落地的***計10個快餐項目等。

這些品牌超乎尋常的便宜,像北京的十八汆均價9.9元,鄭州的佰麩均價7元,成都的撈派有面兒特色涼面僅售2.99元。

布局下沈市場,布局快餐賽道,讓海底撈越來越走向大眾化,這壹策略在當下疫情沖擊、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為公司提高餐飲服務收入創造了更大空間和可能。

此前,火鍋外賣受制於火鍋場景、火鍋特性、配送成本,以及消費者習慣等因素,壹直沒有太大的突破。疫情之前,能夠提供外賣服務的門店極少。

而疫情的出現,讓更多消費者開始通過外賣、購買食材在家吃火鍋,新的火鍋消費場景產生,火鍋外賣也因此成為了行業新的增長點。

2020年上半年,海底撈外賣業務營收4.09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23.7%。同時,為滿足疫情期間消費者對火鍋外賣的需求,海底撈對外賣業務進行快速擴充,截至2020年6月,***有299家可提供外送服務。

火鍋外賣、居家自涮,讓脫胎於火鍋食材供應鏈的“壹站式購齊”火鍋食材超市也“火”了起來。2020年11月,海底撈在北京開業了壹家“海底撈外送食材自提站”。該門店不僅是線上外賣的配送站,也支持消費者在門店內進行食材選購。

所以說,海底撈的股價穩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很多投資者向前看, 但是向後看看基本面,海底撈穩定的根基又有些牽強。

根本原因在於, 海底撈的業績增長,主要來自門店數量的增加,運營效率提升卻跟不上 ,可以看到自從上市以來,海底撈的翻臺率、同店銷售額增長率不斷下滑。海底撈之前壹直把平均翻臺率(次/天)維持在5以上,到2019年卻跌至4.8,去年上半年特殊情況跌至3.3。

而同店銷售額增長率,由2018年的6.2%,跌至2019年的1.6%,後來海底撈幹脆不公布同店的銷售額和同店的銷售增長率了。

另外,海底撈目前處於“船大難掉頭”的情況,因為門店、員工甚多,之前有人測算,關壹天,海底撈的支出就是2000萬,所以在海底撈業績公布後,也有券商先後下調海底撈目標價格,不再看好海底撈“大鍋炒壹切”的股價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