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公司 - 關於幼兒能理解的簡單傳統文化的有哪些

關於幼兒能理解的簡單傳統文化的有哪些

幼兒園中的傳統文化

壹、以豐富的視聽環境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可謂幼兒的第三任教師,在傳統文化的環境熏染下,幼兒通過與環境互動,能夠直觀感受傳統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

(壹)利用傳統文化要素進行園所文化建設

幼兒園在園所建設上可采取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如,把戶外休閑區建成中式園林,讓幼兒置身其中領略中國傳統園林的特色。室內裝修也可借鑒中式風格,如,幼兒活動區域的天花板用中式窗欞格吊頂,既美觀,又能懸掛師幼美工作品。幼兒活動區域可配備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設施設備,如,彩色瓷盆養金魚、小藤椅、風箏、茶具、竹木屏風、中式儲物櫃、小盆景、竹馬搖椅、筆墨紙硯、折扇等,這些物品既能傳遞民族文化信息,又能供幼兒在生活或遊戲中使用。當然,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需請專業人員進行整體設計,註意對傳統建築風格的巧妙借用或改造,使之更符合兒童的心理;還需註意傳統與現代、中式與西式風格的協調和轉換,避免為突出傳統而破壞園所文化的和諧。

(二)選用反映傳統文化特點的材料布置公***環境

幼兒園可以選用壹些能夠集中反映傳統文化特點的材料圖片和實物陳列於公***環境。例如,在幼兒園公***區域如樓梯、過道、走廊,將印有國畫、書法、古代人文景觀、民間器物、民俗活動等反映傳統文化的掛歷、畫報、照片、扇面等,張貼或懸掛在墻面;將具有中國特色的工藝品、器皿等只可觀賞的實物擺放在走廊或樓梯的墻角、窗臺、博古架上。師幼、家長走過時,可以隨機欣賞。這些圖片與實物每個月更換壹批,不僅營造了傳統文化的氛圍,也給師幼、家長提供了認識傳統文化的教材。幾年下來,幼兒通過對這些畫面、實物的觀賞,能了解大量傳統文化常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形成初步的感性認知。

(三)利用語音材料創設聽覺環境

傳統文化教育除了借助可視的畫面與實物外,還可以借助可聽的音樂與語言。我們在幼兒壹日生活中安排多個時段播放民間歌謠或民族樂曲,創設聽覺環境。如,在幼兒晨運和戶外活動時,播放歡快而富有節奏感的、或唱或說的童聲民謠以及歡樂、喜慶、有趣的民樂;幼兒進餐、自選活動、入睡前和午睡起床時,播放抒緩、優美的民樂。這些音樂壹般兩個月更換壹套,每套約20個曲目。需要註意的是,在這種環節,音樂或語言只是背景,旨在通過聽覺環境的營造,使幼兒置身於更為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無論是音樂還是童謠,都不能強求幼兒學會什麽,尤其不要求他們會背誦若幹首童謠。例如,有的幼兒對有節奏的朗誦感興趣,可以停下主體活動,守在音箱旁全神貫註地聽;而有的幼兒對這些聲音從來沒有刻意關註過,但這並不阻礙相同的聲音通過兩個月多次的重復在他大腦中留下痕跡。這種做法就是通過環境給幼兒形成類似“印刻”的效應。

(四)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在豐富、活潑的幼兒教育課程的要求下,幼兒教育必須走向社區,傳統文化教育尤其如此,許多傳統文化還以各種形態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如,廣州市天河實驗幼兒園毗鄰的天河公園裏,有曾在世界園林博覽會上奪冠的粵暉園、在日本獲獎的嶺南園林精品粵秀園、莊嚴的鄧世昌衣冠冢等,該幼兒園就利用這些資源對幼兒進行園林、建築、書法、楹聯、雕刻、盆景等藝術和祭奠、慶豐收儀式等民俗文化的教育。壹般而言,幼兒園所處的街區、城鎮往往有地方特色小吃店或小吃街、民間工藝店、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祠堂等,這些都是師幼參觀、學習傳統文化的場所。此外,有的社區或商家在傳統節日前,安排多種有民間特色的娛樂、紀念活動,成人可帶幼兒參與其中適合的項目。有的家長所從事的工作與傳統文化有關,比如國畫畫師、傳統手工藝者、傳統樂器演奏員、粵菜廚師等,幼兒園可組織師幼到他們的工作場所參觀,也可請家長進園開展相關活動。總之,社區資源為傳統文化教育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要重視並善加利用。

二、以傳統節日為載體開展有層次的主題活動

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傳統節日,這些內涵豐富的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逢年過節,傳統民俗氛圍濃厚,活動豐富,深受幼兒喜愛。這為幼兒園開展以節日為載體的主題活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因此,基於節日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已成為幼教工作者的***識。根據幼兒年齡特點,結合本地風俗,選定可開展主題活動的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最隆重的春節在幼兒的寒假中,而開學時的元宵節可作為春節的延伸,因此我們往往將這兩個節日聯接在壹起開展主題活動。

(壹)突出節日活動的層次性

幼兒在園幾年,就要過幾次相同的節日,如何讓這些節日體現特色,激發幼兒的興趣?教師對不同年齡段幼兒過節的總體目標設置不同,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所選擇的主題活動的內容與形式也各不相同,要使幼兒每次過節都感到有新意並樂於參與。例如,小班幼兒側重於對節日氛圍的感受和典型性節日活動的參與,中班幼兒側重於對節日內涵的體驗與初步的理解,大班幼兒側重於對節日發展過程的了解、對節日活動內容的展現與豐富。根據幼兒興趣、能力和生活經驗、班級資源等因素,每個班開展節日主題活動的時間可長可短。長的達兩個月之久,如大班幼兒在元旦後就進入春節的籌備階段,開學後展開為期壹個月的“過春節、鬧元宵”主題活動;短的可能只是節日前後壹周的小型主題活動,甚至只是節日當天的“應節性”活動。

(二)重視“節日”課程建設

“節日”課程可以作為全園性工作。我們的主要做法是:幼兒園業務園長在節日前半個月就搜集好相關資料放置在教師“辦公平臺”上,提醒教師設計節日主題活動計劃;節日前壹至兩周美術專科教師布置相應的公***環境,為整個園區營造節日氣氛;各班在節日前後壹段時間內進行主題活動,師幼***同以活動作品來布置班級環境;節日當天或前壹天廚房提供兩三次“應節”食物;園區或級組根據需要組織教師、幼兒甚至家長參與的大型節慶活動。在“節日”課程中,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尤其重要。壹是需要家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幫助幼兒積累真實的過節經驗。主要的傳統節日最終是家長帶孩子在家過的,家庭怎樣過節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真實體驗和經驗的積累,以及對節日內涵的理解,而這些因素又會影響到主題活動的開展。二是需要家長在過節時收集圖文資料。三是需要家長參加親子活動。四是需要家長特別是祖輩擔任助教,為幼兒示範或講解關於節日的壹些傳統習俗。家長通過參與幼兒園組織的節日活動,被感染、帶動起來,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讓他們也感受到傳統文化教育對幼兒的意義與價值,對傳統文化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認同,進而轉化為行為上的支持。

三、在常規活動中有機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幼兒園壹日生活皆課程”,傳統文化教育也可以滲透到幼兒壹日活動的多個環節或常規活動中。

(壹)在幼兒壹日活動的多個環節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對仗工整、優美凝練、富有音樂感和畫面感的古詩是中國傳統語言藝術的傑出代表。幼兒普遍對有節奏、押韻的語言敏感、有興趣。因此,選擇與幼兒生活經驗相關的、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詩,引導幼兒去欣賞和理解,是可行的。比如我們設計了“每周壹詩”的活動:每周壹升旗儀式上,業務園長根據節氣、節日或季節變化、相應事件等,有針對性地選擇壹首古詩,由壹位朗誦水平較高的教師進行朗誦,帶領全體師幼誦讀壹到兩遍,並對詩歌的背景和表達的意思予以解釋;各班教師在幼兒活動室的閱讀區(或語言區)設置“每周壹詩”的角落,將與該古詩相關的圖片、文字、音像等材料投放其中;教師在壹周內多次利用幼兒在園壹日生活中的不同環節,結合多媒體教學軟件教孩子朗誦詩歌、整體認讀詩中的常見漢字、欣賞詩歌表達的意境與畫面、介紹與詩歌或詩人有關的故事;幼兒園通過家園聯系平臺公布“每周壹詩”,家長在家可根據孩子的興趣與註意力進行隨機交流,或給孩子補充相關的背景知識。需要強調的是,“每周壹詩”活動主要是讓幼兒感受古詩的審美和語言特點,了解相關的傳統文化信息,不要求任何幼兒必須背誦若幹首古詩或認讀多少漢字。

(二)以靈活、多變的形式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課程與教學例如,在餐前、離園前等某些過渡環節,教師可選擇壹些成語故事、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講給幼兒聽,或者借助多媒體播放這類故事的動畫短片、傳統相聲與說書的錄像等;散步時,教師帶領幼兒觀賞園內的傳統文化環境;結合傳統節日,在戶外遊戲和區域遊戲中投放適合相應年齡幼兒玩耍的民間遊戲材料,幼兒也能興致盎然地參與其中;中班幼兒學習用筷子進餐前,教師可圍繞筷子解釋與進餐相關的傳統習俗;每年大班畢業典禮或其他重大的文藝表演會上,安排兩個“中國風”的節目,如教師的民樂演奏、親子民族服飾秀、傳統故事表演、家長戲曲表演、師幼古詩說唱或表演唱、武術表演等。

(三)選擇適宜的教材進行傳統文化教學

在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幼兒可能對某些題材感興趣並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主題探究活動外,選擇適合的內容,在五大教育領域均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成為傳統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徑。語言教材包括古詩、童謠、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音樂教學主要是粵語民間兒童歌曲與搖籃曲的學習與欣賞、傳統音樂知名曲目賞析、少量的粵劇和京劇賞析;美術教學包括傳統美術作品與工藝品的賞析、傳統美工形式的創作嘗試;體育活動主要是學習傳統體育遊戲的玩法並靈活應用。在傳統文化活動中,各學科的內容可以相互滲透,界限並不特別清晰,這有別於嚴格意義上的分科教學。比如,在古詩欣賞後進行國畫創作,或是對題詩國畫的賞析,就是將語言教學與美術教學相結合,相互滲透。這種做法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古詩的意境美以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她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種類繁多,具有鮮明的自身特色。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內容無疑具有時代局限性,有些甚至是違背現代科學的。因此,並非所有的傳統文化都具有傳承意義。幼兒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要懂得取舍與揚棄,在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上,要結合幼兒教育的特點和實際,善於運用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價值觀對傳統文化予以選擇,

幼兒園實施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及註意事項

現在很多幼兒從小就被家長逼著學外語,考星級。傳統文化的“水土流失”,讓我們這些壹線的教育工作者很痛心,傳統文化教育是個嚴重的問題,關系到我們國家民族未來的途。

黨的十六大報告也明確指出: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可見,民族教育和生命教育已經開始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

二十壹世紀是科技與民族素質競爭的世紀,特別是WTO入世後,地球將成為壹個家園,未來對人才的要求是他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國學大師南懷瑾說:“壹個民族需要壹種精神力量支撐,而壹個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沒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會有進步,不會有創新。”壹個有自己傳統底子的中國人才能提供其所有貢獻世界,才有能力識別和借鑒別國文化。因此讓少年兒童了解中國文化傳統,提高文化素質、品德修養,融和西方文化精華,重塑中華文化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壹個國家民族的靈魂精神是其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石,也是壹個民族的核心價值。它包括:中國傳統節日、傳統服飾、傳統美食、茶文化、酒文化、古典文學、書法字畫以及我們中國的民間傳統遊戲(鬥蟋蟀、鬥雞)等。

在幼兒園二期課改教材中,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了壹些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如了解壹些傳統節日(正月初壹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八月十五中秋節等),感受簡單的茶文化,認識傳統的服飾(唐裝、旗袍等)、美食,開展“我是中國人”“過新年”等主題活動。但是,仔細研究後發現,涉及的內容還是不夠豐富、不夠全面。我認為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還可以多加入壹些關於古典文學學習的內容,如中國的經典故事、成語故事、唐詩宋詞等。另外,中國的傳統民間遊戲已經面臨嚴重的斷層。那麽,在幼兒園中大班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對幼兒來說到底有哪些意義呢?

首先,可以激發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萌發民族自豪感。如設計教學活動“有趣的漢字”,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漢字的起源,知道象形字,知道漢字與人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也可以激發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探索的興趣。另外,通過對古典文學、經典故事、成語故事、傳統節日以及民間遊戲活動的接觸和學習,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明顯增強了。在日常生活中,幼兒非常願意誦讀千字文、三字經、唐詩等古典文學,對中國的壹些經典動畫片也逐漸地喜歡了。他們開始對中國的民間遊戲和活動有了壹定的接觸和了解,並由此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萌發民族自豪感。

其次,在活動中可以很自然地擴大幼兒的識字量。幼兒早期識字有利於右腦開發,能夠極大地促進幼兒的智力發育,開發幼兒的潛能,培育和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

再次,可以培養幼兒的成功感。經歷過早期閱讀的幼兒比同齡幼兒有更多的知識和能力,也有更多的自尊、自信、自強和自律精神。我在班級內教授千字文,幼兒學習以後,經常在家人、教師和小夥伴面前背誦,由此獲得成功感,變得非常有自信。

最後,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增強幼兒的記憶力。壹個人記憶力的發展在6―13歲時是黃金時期。利用幼兒時期的記憶力去記下這些永恒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對壹個人的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幼兒巨大的記憶潛能正是大腦快速發育的特征,背誦記憶是幼兒最自然的學習方式,錯過這壹時期就會錯過人生的最佳記憶期。

另外,識字是閱讀的基礎,早識字就能早閱讀。閱讀能帶來更多的知識、思考和更廣闊的視野,能促使幼兒智力、思維、認知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高,能培養壹個人的自學能力,有助於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並為以後系統學習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其博大精深、瑰麗燦爛的傳統文化為華夏子孫留下極其珍貴的歷史遺產,閃爍中華民族特有精神基因,它曾孕育出無數中華英才、千古風流人物,他們使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然而,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使人們生活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特別是我們的孩子逐漸為外來的新奇事物所吸引。孩子懂得英文、會玩電腦遊戲,喜歡麥當勞、肯德基、米老鼠、唐老鴨、聖誕節、嘉年華遊樂場,但是對老祖宗的東西——傳統文化中那些精華缺少了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當今我國基礎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壹項重要的學習任務正被納入到正常的教學目標中去。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在這方面沒有明確的要求,但從現在試行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表述中,我們仍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幼兒學習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因此,本人認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對培養幼兒優良品格尤其重要。

首先,可以讓幼兒了解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加深對祖國五千年文化認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五言絕句李白的《靜夜思》、駱賓王的《詠鵝》、孟浩然的《春曉》,語義淺顯、用字自然、感染力強;典故《誇父追日》、《盤古開天》等表現了智慧和力量;《聞雞起舞》、《嶽母刺字》、《臥薪嘗膽》更是頌揚愛國主義、樹立崇高理想的好作品。

其次,可以讓幼兒接受優秀文學熏陶,提高幼兒審美能力,豐富知識啟迪智慧、發展潛能。古人寫詩非常講究煉字煉句,歷來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如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表現的是山村景色美麗迷人、楊柳疊翠、山花映紅,這優美的文字與意境,對幼兒來說應該是壹種藝術的享受。具有優美音韻、意境美妙、語言凝練的作品如《億江南》、《楓橋夜泊》、《山行》等,使幼兒欣賞到壹幅幅富有色彩、音響和流動感的畫面,在感受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的同時提高對自然美、社會美的敏感性。成語“入木三分”讓孩子認識了偉大的書法家王羲之,並欣賞了他的作品。

第三,對幼兒人格塑造、傳統美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培養孩子今後做人、做中國人、做胸懷壯誌的現代中國人奠定良好的基礎。目前中國大部分孩子是獨生子女,最常見的是“四二壹”式的家庭模式。在這種成長環境中,越來越多的孩子存在著普遍性的問題:缺乏愛心,不尊敬長輩,蠻橫,自私,合作與分享能力差。面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幼兒園時期開始的基礎教育應當讓傳統文化教育占據相當的內容。《曹沖稱象》、《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讓孩子懂得謙讓、智慧、勇敢的美好品德。《弟子規》、《三字經》讓孩子們懂得了禮貌待人,明白是非、善惡、好壞,學會關心幫助他人。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小培養起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影響孩子的壹生。傳統文化經典中匯集了中國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有很多值得繼承和發揚的東西。比如:熱愛學習,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等。這種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應當從兒童時期熏陶、浸潤。

然而,要以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幼兒優良品格,還應該註意以下幾個關鍵。

(壹)傳統文學內容的選材是教育開展的關鍵

傳統文學是在古老歷史沈澱中形成的,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其中壹些傳統事物隨時代不斷發展已消失,幼兒難以有相關經驗,在教育思想中,也難免有些消極、封建的思想混雜其中,且個別內容學習難度較大,對幼兒不具有意義且難以接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合理選材,辨證的揚棄,選擇傳統文學內容中的精華對幼兒教育。要適當對壹些難懂文言文、成語合理改編、縮寫、擴寫等,從幼兒興趣、情感體驗出發,確立適宜的內容,這樣才會通過傳統文學把燦爛的文化思想進行傳承,讓孩子們受益非淺。

(二)教師良好素質是傳統文學課程實施的保證

要使傳統文學釋放出魅力,課程獲得成功,要求教師必須有良好的音樂、美術、文學修養,有把握分析教材的能力,能選用有效的方法深入淺出的教學, 要有改編教材為其註入新活力的能力,有良好的情感表現能力,能自如的應用語言、表情達意的傳遞作品的內涵,優美的語言可以使幼兒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愉悅的接受教育,在研究中我們註重提高教師的教育素質,努力建立壹批觀念新素質好的教師隊伍,是教育實驗順利開展的有力保證。

(三)註重幼兒的體驗與感受是傳統文學教育的重要理念

開展傳統文學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 ,對民族文化的了解與喜愛之情,在學習的過程中發展他們的記憶、認知、註意等多種潛能,因此我們必須要註重引導幼兒體驗,讓幼兒在快樂中學習,不以會背誦多少詩歌,會說多少成語作為衡量幼兒發展的唯壹標準,而是關註其縱向的成長,這應該成為教師的基本理念。

(四)家園配合是開展傳統文學教育的有效途徑

家長對傳統文學教育意義,實施方法、認識程度決定學習效果,做好家長工作是幼兒獲得興趣的保證,因此要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轉變家長的觀念,對家長進行教學方法的指導,讓家長為孩子布置良好閱讀學習環境,讓家長在行為舉止上成為孩子學習榜樣。事實上,我們通過家長會、文學沙龍等多種形式取得家長的積極配合,家園步調壹致的開展教育,確實達到了較好效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