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公司 - 找陳芳的介紹

找陳芳的介紹

陳芳:被夏威夷銘記的名字

核心提示

陳芳,這是個國人不太熟悉的名字,卻在大洋彼岸壹直被傳誦與景仰。他是美國華僑中第壹個百萬富翁。傑克·倫敦和馬克·吐溫分別為他寫過傳記;而以他為原型創作的歌舞劇在百老匯演繹了整整30年。是什麽讓壹個100多年前珠海小漁村的村民在異域文化中享有如此盛譽?作為壹個成功的商人,他的成功對於和平建設年代的中國人有什麽可供借鑒的地方?關於他的故居等文化資源是否正經歷著比較有序健康的開發保護?我們為此走進了珠海梅溪村。

光緒皇帝為表彰陳芳而賜建的“梅溪牌坊”如今成為“珠海十景”之壹。葉曉蘇

時空透視

走進全球化時代的先驅

陳芳這個傳奇人物的背後,是近現代華人篳路藍縷海外創業,用血汗與智慧融入全球社會將近兩百年的奮鬥史。

陳芳的傳奇首先是由外國人書寫的。1909年美國著名作家傑克·倫敦在他的《夏威夷故事》中講述了夏威夷華人富商陳芳的故事。時隔數年,另壹位在美國文學史上地位崇高的作家馬克·吐溫也用幾乎同出壹轍的尊敬語氣把陳芳記入了他的7篇報道之中,後來結集成《發自夏威夷的信劄》發行。1964年美國百老匯上演了壹出名為《13個女兒》的歌舞劇,講述在壹個龐大的華商富豪家庭,父親是如何為自己13個華洋混血的女兒壹壹找到如意郎君的故事。因為情節獨特生動,此劇直到1993年還在百老匯上演。而這出歌舞劇的主人公就是陳芳。1976年,美國紀念建國200周年評選百位對美國最有影響的外籍人士,陳芳和王安、基辛格等人並列其中。

陳芳在海外的號召力至今還可以找到旁證:如果壹個珠海人在夏威夷著名的THEHUNGRY LION (饑餓之獅)飯店吃飯時聲明自己是陳芳的同鄉,很可能得到壹份印有“百萬富翁陳芳創業簡史”的菜單,並受到熱情的老板免費招待,因為這個飯店就蓋在陳芳居住了20年之久的豪華住宅——努阿努別墅原址之上。

陳芳的個人成就可以分成商業、政治與慈善3個主要方面:R·J·巴克爾在《檀香山,1870》中,把陳芳主持經營的幹貨公司和通用商業公司壹起排入前8位的大公司之列。陳芳是華人普遍作為“豬仔”的那個年代裏首先進入夏威夷貴族社會的中國人,夏威夷卡瓦卡努國王是他的妹婿,這位國王曾在陳芳的資助下出訪中國,拜會了李鴻章,陳芳最終成為中國首位駐夏威夷華人商董,二品領事。1890年,陳芳回到闊別20年的家鄉珠海,樂善好施,澤被鄉民,獲得光緒帝的嘉獎,並賜聖旨牌坊——梅溪牌坊。

陳芳的故居曾經湮沒在歷史的風塵中,甚至在1986年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時候仍然被菜市場、制鞋廠所占領,梅溪牌坊則寂寞地獨對荒煙蔓草。1988年,建築社會學家劉雲德騎著破舊的自行車偶經此地,發現有幾棟破舊大房子無人居住,然而建築風格獨特,規模驚人,問鄉人,只知道是華僑陳芳的房子。這個名字對當時的劉雲德來說是陌生的,他在珠海僑聯和文化局多番奔走,尋找最原始的資料——陳芳的傳奇由此復活了!

時隔15年,這裏已經作為梅溪牌坊旅遊區成為珠海十景和最受關註的文化產業之壹。景區面積從剛開始的2400平方米擴大到如今的12.6萬平方米;文物景點從破敗雕敝到今天每年花費60萬元進行“修舊如舊”的精心維護。而以陳芳為題材的40集電視劇正在緊鑼密鼓地籌拍,旅遊區的二期規劃也正在不斷推進。

陳芳這個傳奇人物所具有的符號價值與現代意義也正在被積極地思索與發掘。廣東人自主地走入近代史的方式有兩種,壹是激進的革命精神,二是發達的商業文明。而在現在的和平建設時期,後者在提升綜合國力、增進穩定團結等方面有特別的作用。

另外,在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如何融入全球社會?作為中國近代全球化過程中的先驅者,陳芳似乎在用他傳奇的壹生告訴我們解答這個問題的原則與精神。

記者目擊

故鄉大宅門 今日成勝景

陳芳返鄉建造的房子中西合璧,這是舞廳。葉曉蘇

陳芳故居葉落歸根豪情難消

雖然已歷經116年的風雨剝蝕,到過此地的人還是會覺得,陳芳的這棟舊宅就和他本人壹樣,中西合璧、不循常理卻能渾然天成。

壹道圍墻兩座碉樓,這就是這座住宅的主人在亂世所需要的所有保衛措施。記者費力登上其中壹座據說能看到海的碉樓遠眺,卻已經見不到海的蹤跡。左側遙遙可見的是梅溪牌坊和陳家兩代人的墓地,故居、牌坊與墓地大致成半圓形分布,有人推測這樣的布局反映了策劃者的家族壹體觀念。珠三角南部最高的鳳凰山和五桂山在右邊巍峨挺立,將近100年前陳芳率領村民開鑿的1.2公裏的水渠從腳下流過,而門外的壹塊石板空場,據說是某壹任澳督專門坐著大車趕來吃烤乳豬的地方。

昔日宴飲酬答如今我們已經無從猜測,幸好陳芳這座樓雖然經歷了日軍的蹂躪卻依然沒有垮掉。少小離家,歸來時已是白發蒼蒼,陳芳專門修建了這座房子作為自己的養老之所。同時,又為3個兒子各修壹座,和自己的房子壹字排開,每戶都有各自獨立的庭院,可以根據個人愛好隨意裝修。庭院之間用小門相連,並用當時最先進的電話交換機互通消息。維持大家庭的格局又尊重獨立,這是陳芳家族居所的重要特征。民間關於當時陳家的房屋住宅規模有許多傳說,據說陳芳專門雇傭壹個人來替他們開關窗,這個傭人從天蒙蒙亮就要開始開窗,到中午時方才能夠開到房子的另壹頭,壹吃過中午飯又得再關,直到日落才能關完,真讓人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慨。

陳芳故居幾乎所有的布局,都按照廣東人的生活習慣來安排:雕梁畫棟的花廳、主人的臥室、刻著花鳥和篆文的窗閣、厚重的老式百葉窗、精致的浮雕玻璃、庭院裏茂盛的白玉蘭與菠蘿蜜……讓人想見當年情形。

這裏曾經被歷史遺忘,幾十年後,從煙塵和雜草中再次擡起頭來的時候,確實朱顏已改。日軍曾經把這裏當作他們的後方醫院,把這裏的所有家具都拆掉當擔架,或擡傷員或燒死人。所以原配的家具已蕩然無存。不知道是什麽時候,有人用黃泥和墨汁把房屋雕飾和玻璃統統泥封塗黑。這裏的管理者告訴我們,現在他們只能慢慢把這些黃泥和墨汁鏟除洗凈,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揭開塵封,這裏所有的壹切都在訴說中西融合的纏綿故事。

花廳墻頂赫然是粵式灰雕,仔細打量才發現原來雕刻的勾邊全部采用夏威夷風格的花紋。

庭院裏的每壹塊磚都是從夏威夷運來的,火山灰燒制而成,產自當時當地最好的廠家,很貴族地用細細的花體刻著廠家的地址與出廠年月。這樣的磚卻用來砌成中國式的墻。

中式的門拱之上刻壹個夏威夷盛產的五瓣楊桃,祈求平安和幸福。先進的小型家庭用消防車,排水口卻用鏤空的銅錢磚來覆蓋,說是能聚水聚財。

後花園是用來進行西方式交際的地方,周圍立著羅馬式門洞的小舞池據說是陳芳想念他的夏威夷公主常來的地方。底下卻用中國的銅錢紋地磚打底,應著“步步是金”的好兆頭。

這棟宅子的所有下水管道都做成竹節的樣子,大概沒到過這裏的人不會想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還有這樣富有生活情趣的註解。最出人意表的是,這些竹節狀的下水管道,有的還被雕上和平鴿,中國與西洋,被捏合得如此錯綜復雜。

梅溪牌坊上題有“樂善好施”幾個字。葉曉蘇

梅溪牌坊村民用身體保護下來

1886年,得知故土遭受水災後,陳芳慷慨捐出了3000兩白銀,光緒與慈禧得知後下令準建石牌坊作為嘉獎,並賜“樂善好施”4字。因為陳芳回鄉定居後積極從事慈善事業,之後又陸續賜建3座。民間稱這些牌坊為“梅溪牌坊”。

記者在現場卻只看見3座牌坊。據介紹,其中壹座已經在“破四舊”期間損毀,在壹座牌坊被毀之後,當地村民聞訊 趕到,幾十人壹起圍坐在剩下的牌坊底下,宣稱要動牌坊先要越過他們,以此把企圖破壞牌坊的人勸止了。陳芳家族在自己富庶壹方之後,對村民們也善施善舍,村民對牌坊的自發保護可見遺愛猶在。

牌坊為全花崗巖榫卯結構,不用壹根釘子。頂部呈火焰形,為中國傳統牌坊中罕見,據說是陳芳親自設計的。牌坊上無處不雕飾,以中國傳統的吉草瑞獸為主要內容,刻工精美。站在牌坊底下,可以看見牌坊橫梁架起的天花板上赫然刻著壹條蟠龍。這在封建時期是違制的。而我們現在試圖去揣摩陳芳刻龍的動機,卻不難體會這位富可敵國的商人睥睨壹時的傲氣與雄心。

牌坊之前,陳芳的兒子修了壹條直通拱北關閘的石路,就是通過這條10公裏長的路,梅溪村的村民能夠方便快捷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陳芳墓墓碑朝著夏威夷方向

在陳芳的家族墓地裏,埋葬著以他為首的祖孫3代。夏威夷島上則埋著陳芳的異國夫人和他們的兩個女兒。隔著壹個浩瀚的太平洋,壹家人在遙遙相望。

這位百萬富豪的墓地顯得質樸肅穆,面朝夏威夷方向。這是臨終前陳芳對家人的叮囑。據說陳芳始終牽掛著夏威夷這個第二故鄉,想念彼岸等候他的夫人與兒女,每次寫信都表示會回壹趟夏威夷探訪他們,卻因為新事業的開拓遲遲未能成行,最終是喊著“朱麗亞”長眠的。

書記觀點

珠海市香洲區區委書記尤鎮城:依托歷史資源 建設文化香洲

記者(下稱“記”):陳芳所代表的僑商文化在珠海文化盛市中扮演了壹個什麽樣的角色?

尤鎮城(下稱“尤”):珠海是壹個僑鄉,說起華僑不能不提陳芳。陳芳是華僑中第壹個百萬富翁。他的身上凝聚著廣東人開拓進取、開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又具有華僑愛國愛鄉、急公好義的優秀品格,這些都是珠海人寶貴的精神財富。陳芳故居及牌坊規模宏大,建築兼容中西,是華僑文化的典範之作。修葺壹新的陳芳故居“梅溪尋芳”是珠海市十大景觀之壹,也是人們了解百年珠海發展史和華僑創業史的重要場所,是珠海的壹張文化名片。

記:香洲區采取了哪些措施對陳芳故居加以修繕、保護和開發利用?

尤:陳芳故居幸運地保存下來,而且大體完整,這得益於黨的華僑政策,得益於各級政府的重視和香洲人民的呵護。梅溪牌坊於198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香洲區對梅溪牌坊特別重視,2000年引進民間資金對其進行整體保護性開發,除故居5000平方米的建築外,我們還將故居周邊200米***計12萬多平方米土地劃作文保範圍,為整個古建築群營造壹個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市政府投資數千萬元修建了上沖至鳳凰山的旅遊路,將梅溪牌坊、農科中心、鳳凰山等多個景區聯為壹體,打造珠海新的旅遊產業帶。

記:在香洲還有許多像陳芳這樣的歷史人物和人文勝跡,香洲區將怎樣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建設文化香洲?

尤:香洲歷史上名人輩出,陳芳故居及其精神文化遺產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和標誌性建築。

按照市場化的思路,香洲區還將修繕開發楊氏大宗祠、唐家灣清末民初風情旅遊區,將轄區內的蘇曼殊故居、甄賢學校等人文景點串聯成線,形成壹條沿鳳凰山東西軸線,融人文旅遊和生態旅遊於壹體的獨具特色的人文旅遊帶。

專家說法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旅遊學系教授劉雲德:華僑的歷史 應加倍珍惜

記者(下稱“記”):妳怎麽看陳芳的歷史價值與現代意義?

劉雲德(下稱“劉”):陳芳首先是壹個傑出的商人,他的魅力不僅僅在於他賺得了多少財富,還在於他的個人經歷折射出近代廣東整整壹代華僑商人的生存狀態和性格:精明執著、敢於冒險,以及中國人憑借這些品質在異域文化中揚眉吐氣的經歷。陳芳的現實意義在於,對商業文明、對實業家精神的倡導與弘揚,是我國實現和平崛起的重要途徑之壹,而陳芳的成功正是這種文明與精神的現實體現。

記:作為陳芳資源的保護者、開發者和研究者,這幾年妳感觸最深的是什麽?

劉:有壹年我去夏威夷,有壹個老人自稱是華僑,可從外表上完全看不出來。他告訴我,雖然他體內只有1/8的華裔血統,卻依舊堅持認定自己是華僑。他自費租壹個房子作為華僑博物館,在那裏向世人展示華僑在夏威夷曾經走過的既輝煌又苦澀的歲月。這讓我感覺到海外華僑的頑強與脆弱,我們在中國本土對華僑資源進行保護與開發,正是對海外華僑的壹種聲援和支持,又是壹件具有極大海外感召力和本土教育意義的大事。總策劃:楊興鋒 李鐘聲

陳芳夏威夷發家史

1925年生於珠海梅溪,幼時獲良好教育。14歲時家道中落,開始學習經商。

1849年隨伯父販運陶瓷、錦緞與幹貨至檀香山,短時間內學會英語,貨物銷售壹空,連身上的衣服都被扒下來買走。

1851年和同鄉合夥開辦“芳植記”,采用“開架售貨、自由選購”,並提供送貨上門服務,在當時的檀香山獨此壹家。期間遭遇店夥趁火攜3萬美元潛逃的挫折,但仍沒有灰心。

1855年完成了由小商店老板到大工業企業家的身份轉變,開始經營蔗糖產業,並采用當時最先進的榨糖機械,開辟連鎖銷售網絡,對工廠工人實行“壹條龍”管理,成為檀香山的“蔗糖王子”。

1856年獲得了國王婚禮的承辦權,從此步入上流社會。

1857年和王室成員朱麗亞公主結婚。

1874年和妹夫聯手憑借雄厚財力助選,將卡瓦卡努國王推上王位,成為樞密院議員。

1880年獲得容閎推薦成為夏威夷首位華人商董,清政府龍旗首次在檀香山升起。之後夏威夷通過多項保障華人權益的法案。

1881年出任中國駐夏威夷領事館總領事。夏威夷華人從此可以享受領事保護權。其時資產已經超過100萬美元。

1890年攜62萬美元回到家鄉定居,隨即在港澳商界再展雄風。

百萬富翁傳奇故事

在我們探討陳芳傳奇人生時,繞不過許多小故事。這些故事的精彩之處在於其中體現的全球化因素。正是有了這種中西合璧的魅力,這些故事才能夠口口相傳,成為真正的陳芳傳奇。

夏威夷版“金屋藏嬌”陳芳拜倒在夏威夷公主朱麗亞裙下後,向她的監護人提出婚姻的請求。這位監護人說,我希望我的養女能夠幸福,妳就先給她壹個最實際的幸福,為她造壹座房子吧。陳芳於是在檀香山市北面風景最優美的地方,花了壹年多的時間建起了壹座當時夏威夷最豪華的別墅——努阿努別墅。因為他的未來新娘是英、美、夏混血,而陳芳本人則是中國人,於是這座別墅的建築風格就融會這4種風情——兩層樓,西式家具,百頁窗,卻采用了中國式的圍墻與立柱。

壹小時內買下壹座酒店 1891年夏天,陳芳和兒子壹起去澳門,卻被澳門南灣三號壹家酒店的保安攔在門口,理由是“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憤怒的陳芳要求面見酒店經理,並把澳門本地商會、媒體壹壹叫去,當眾宣布以5000美元的價格買下這座酒店,並命令把這家原名“洋威”的酒店改名為“四海芳園”,對所有人開放。當時這件事成為轟動澳門的頭條新聞。後來的“四海芳園”壹時成為澳門市民最喜歡光顧的地方。今天這座酒店已經不復存在,在它的原址上挺立的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陳芳荔枝樹和檳榔樹 翻開《夏威夷植物誌》,壹定能在顯眼處找到陳芳的名字。因為陳芳喜歡荔枝,特地運種子到夏威夷種植,能夠成活卻不結果,陳芳索性從珠海飄洋過海拉了壹船土來,深挖三尺換土再種,這個熱帶島國上才從此有了荔枝果。而在珠海,我們同樣能發現夏威夷植物,據說以前在陳芳故居裏周圍還有103棵檳榔樹,就是夏威夷的品種。而今還剩兩棵分別位於梅溪牌坊之側和陳芳故居庭院之內。

次子資助孫中山革命 陳芳的傳奇由他的兒女、後代與知道他故事的人繼續往下演繹。他的次子陳席儒資助孫中山革命,後來成為孫中山任命的廣東省省長。而他的孫子陳永安則在故鄉做了兩任地方官。他的曾孫泰勒後來成為美國著名的劇作家,把他心目中的曾祖父搬上了百老匯的舞臺,這就是《13個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