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公司 - 晴川閣的歷史意義

晴川閣的歷史意義

晴川閣的歷史意義如下:

青川閣的歷史典故:青川閣,又名青川樓,是明代嘉靖二十六至二十八年漢陽知府範雎為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而建,其名取自唐代大詩人崔豪的詩“漢陽壹草壹木皆清於水”之意。

整個亭子分上下兩層,沿檐回廊,真實再現了楚人在山上建臺,在臺上建亭的宏偉風貌。晴川閣的歷史雖然不如黃鶴樓、嶽陽樓悠久,但卻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獨特優美的造型和眾多文人名士的贊譽而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地位。

所以“楚地青川第壹樓”在青川閣很有名氣。

重建後的晴川閣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它有壹個花崗巖基座,紅墻和竹柱,以及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閣樓為重檐、山頂歇息式,屋頂前仍有水拱廊,木板上鐫刻“晴川閣”四個字。其規制略擴,整個亭子分上下兩層,沿檐回廊。它的底面有五間房寬,總長20.8米;四間進深,寬度16米。

泰明從檐柱中心延伸0.7米,平臺面積386.28平方米。晴川閣真實再現了楚人在山上築臺,在臺上建亭的宏偉風貌,富有楚文化底蘊。

二層飛檐四角銅鈴,微風正響;脊兩端的龍形擺件在空中卷曲飛舞;素凈粉墻,灰管瓦;兩層回廊,圓柱朱漆;鬥拱梁架,全身彩繪;對聯匾,金字字。

總體來說,晴川閣的裝飾構件以木、石為主,門窗上使用玻璃和少量金屬件。

晴川閣占地約10000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它由晴川閣、虞姬宮、鐵門關三座主體建築和虞北閣、朝宗閣、楚波閣、荊楚熊峰碑、虞北、敦本堂碑、牌坊、河畔駁岸、回廊等十幾座附屬建築組成。

晴川閣景區整體建設始於1984,分兩期(1984-1986;1990-1993),歷時五年多完成。

重建後的晴川閣,以南方建築風格為主,集南北建築風格之長,集亭臺樓閣之雄偉、宮室之古樸、園林之秀麗於壹體,成為武漢著名的文物旅遊景觀。

擴展數據

晴川閣最早是明朝嘉靖年間漢陽知府範誌珍在修繕虞姬宮(原王宇廟)時所建,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它得名於崔豪黃鶴樓中“漢陽每棵樹都變得清澈見底”的含義。現為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晴川閣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其名取自唐代詩人崔豪的詩句“漢陽壹樹皆清於水”,有“楚四大名樓”之譽。因與黃鶴樓隔江相望,故稱“三楚勝景”。

歷經多次破壞,現亭於1985年按清光緒年間風格重建,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它的底面寬5間,深4間;頂層有3個房間寬,2個房間深。磚石橋臺,紅墻朱柱,山頂重檐黑瓦頂,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門窗欄桿木質,刷朱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