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公司 - 在第壹個五年計劃期間,南京實現了

在第壹個五年計劃期間,南京實現了

第壹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

從1953,經過全市人民的努力,到1957,成功地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實行省轄市的計劃管理體制,即國民經濟計劃由各省統壹安排,並對計劃的執行進行監督和考核。這壹時期,南京根據國家保護重點、照顧工業的要求,註重工業部門和工業生產各方面的平衡,加強工業基礎建設,開發新產品,調整產品結構;限制、利用和改造私營工業,通過間接計劃使其與國有工業合作,從而保證了該市經濟的健康發展,超額完成了國民經濟發展第壹個五年計劃的任務。工業增長超過同期零售總額增長,使其在全市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實現了從消費型城市向生產型城市的轉變。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壹五”時期成為南京經濟發展最好的時期之壹。

基本實現1957,全市現生產總值達到82441萬元,比1952年的3931.3萬元增長了1倍多,年均增長16%。其中,第壹產業19906萬元,第二產業37418萬元,第三產業25117萬元。經濟結構有所調整,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4.1: 45.4: 30.5。第壹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由1952的“壹、三、二”變為“二、三、壹”。按當年價格計算,人均生產總值276萬元,比1952年的155元增長78%,年均增長12.2%。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已經在南京有步驟地、有計劃地、有區別地實行了。“壹化三化”是“壹五”時期的重點,反映了當時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有其歷史必然性。1953年6月至10年6月,南京對私營工業和手工業進行了有計劃的改造,先後在97個私營工廠和55個手工業開展了增產節約運動,擴大了加工訂貨、采購包銷的商品範圍。通過工人討論合同、核定生產成本等措施,堵住了不法資本家虛報成本、偷工減料、粗制濫造的漏洞,使其管理民主化。1954年末,8家民營企業率先宣布公私合營。1956 65438+10月,毛澤東主席到訪南京,讓南京各界人士情緒高漲。當月全市商業服務全部實行公私合營,2月全市私營工業企業94.7%申請公私合營。然後,進行了經濟結構調整,成立了502個新的公私合營企業。通過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手工業合作社和團體的產值占全市手工業總產值的90%以上;公私合營企業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公私合營企業的零售額占全市零售總額的壹半以上。基本完成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年初,在城市郊區成立了11農業生產合作社。經過市委的大力宣傳,特別是1954特大洪水的破壞,農業合作社充分顯示了自己的優勢。到6月1955,城郊農業合作社迅速發展到385家。1956 1毛澤東主席視察了南京郊區的十月農業生產合作社和玄武蔬菜生產合作社,使南京郊區的農業合作化運動進入了新的高潮。初級農業合作社逐步建立,調整為高級合作社,1957年達到135。

“壹五”期間,南京按照國家提出的保證重點建設、照顧工業的要求,把工業生產作為各級平衡計劃的中心,大力實行廠長負責制,加強企業管理,組織勞動競賽,緊縮編制,節約開支,減少層次,提高效率,重視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提高工業技術水平。同時,我們加強了對對手工業合作社的支持,重視老企業的改造和擴大,工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1957的工業總產值達到84484萬元,比1952的28887萬元增長近壹倍,年均增長23.9%。由於1954和1956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在農業生產徘徊的情況下,林、牧、漁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1957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7669萬元,比1952的756120萬元增長16%,年均增長3.0%。“壹五”期間,全市進行了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其中生產性建設投資占60%以上,新增固定資產占基本建設投資的80%以上。195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1797萬元,比1952年的2622萬元增長3.5倍,年均增長351%。隨著基本建設投資的增加和工農業的發展,財政收入、市場營銷、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教育衛生等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全市客貨運量逐年遞增,1957年。全市全社會客運量783萬人,貨運量1.57萬噸,分別比1.52年的206萬人和463萬噸增長2.8倍和1.5倍,年均分別增長30.6%和20.6%。財政收入5502萬元,比1952的4073萬元增長35%,年均增長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31.5億元,比1.952年的24939萬元增長74%,年均增長1.7%。職工工資總額為16525萬元,比1952的6892萬元高出1.4倍,年均增長191%。郵電業務總量達到820萬元,比1952年的352萬元增長了1.3倍。高等學校、普通中學和小學在校生人數分別為23500人、69800人和31.46萬人,分別是1.8倍、0.9倍和0.35倍。衛生機構、醫生和醫院床位數分別為512、2900和2961,分別比1.952高出1.5倍、0.9倍和0.8倍。

主要經驗教訓(1)重視工業基礎建設。壹五期間,化工、機械、建材、電子等支柱產業快速發展;全市改擴建企業近50家,新建小企業90余家;工業總產值增速超過同期農業總產值和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速。從那時起,工業開始在這個城市的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2)註重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由於就業人口的增加,解放初期存在的嚴重失業狀況已基本得到解決。與此同時,幾十年來壹直不可控的物價進入了總體穩定的階段。隨著人民收入的增加,物價穩定了,消費水平提高了,文化生活改善了,醫療衛生發展了。(3)重視建立適合當時國情和市場條件的計劃經濟體制,有利於政府運用國家經濟決策權,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保證重點建設,使南京經濟建設在出現重大失衡的情況下,以有效的宏觀管理健康發展。但這期間也有教訓需要吸取:壹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特點是過於集中,難以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同時忽視了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特別是十五後期1956,在全國急於求成的輕率傾向影響下,南京在規劃和工作安排上也表現出貪多急功近利的傾向,造成財力、財力。其次,在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中,也出現了壹些錯誤和偏差。主要表現為要求太急,變化太快,工作太粗糙,私人改造的具體形式太簡單。此外,產業結構的變化也存在壹些不協調的傾向,主要表現在重工業發展迅速,輕工業和農業發展不穩定,忽視了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之間的辯證關系,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壹定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