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公司 - 白是的第三個王子。為什麽取經途中很少出招?

白是的第三個王子。為什麽取經途中很少出招?

在西天路上,沒有白,唐僧寸步難行。但是,我們發現壹個問題:在《西遊記》中,白很少出手。

按說他也是西海玉龍第三王子。他能和孫悟空打幾十個回合,但身手不能說差。但是我們經常看到取經途中,唐僧被妖怪抓住了,往往白馬也被抓住了。有時候唐僧壹個人有危險,身邊只有壹匹白馬的時候,他從來不會出現保護他。

按說,也是唐的弟子之壹。為什麽面對唐的遭遇會如此麻木?

其實答案就在《西遊記》第二十三回。此時唐僧已收了孫、八戒、沙僧三個徒弟。豬八戒負責挑擔子,卻壹直喊累:

豬頭說,"...看來這麽多袋子是老豬壹天壹天辛苦扛回家的,而且妳是我徒弟,我是妳長工!”行者笑道:“呆子,妳與誰說話?”八戒道:“兄弟,我告訴妳壹件事。”行者道:“妳說錯了。我只管師父,妳和沙僧管行李馬匹。但是如果妳忽略了什麽,妳會先挨壹頓粗棒!八戒道:“哥哥,妳不要說了,打人是欺人。我知道妳的尊重是傲慢的,妳壹定會拒絕選擇;但是師父騎的馬又高又胖,只馱著老和尚。教他如何拿壹些也是壹種兄弟般的感情。"

行者道:“妳說他是馬。”。他不是壹匹普通的馬,而是西海龍王敖潤的兒子,他被稱為馬龍的第三王子。他的父親指責他不服從和違反法律,因為他在寺廟裏放火燒珍珠。感謝救了他壹命的觀音菩薩,他在鷹陡溪中等待著師父,但感謝菩薩的臨在,他退了鱗,脫了角,脫了珠,成了這匹馬。他願意背著師父去西方拜佛。這是大家的結果,妳不能攀他。"

這段話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它明確了師徒分工:

唐僧只是取經。

孫悟空只關心唐僧的安危。

豬八戒和沙僧專做行李和馬匹。

白只是擡著唐僧。

後來取經成功後,如來佛祖對百姓進行了分封,說得很清楚:

唐僧收走真經,立為功德佛。

孫悟空在驅魔除魔中立功,被命名為鬥敗佛。

豬八戒擔起責任,被封為凈壇使者。

沙和尚牽著馬爬上了山,把它變成了金羅漢。

白把聖僧帶到西方,把聖經帶到東方,被稱為八龍馬。

也就是說,如來佛公布的封包原因是“各人功德”。也許他們在路上還做了其他的事情,比如豬八戒幫忙打妖怪,孫悟空在收豬八戒之前也肩負了重任,但那只是暫時的幫助,不是工作。

如果把學習型團隊看成壹個團隊,“分工明確”是團隊高效的第壹步。除非我們在危機時刻互相幫助,否則我們將超越我們的責任。

孫悟空很明白這個道理,於是在平頂山,他聽了每日當值功曹的消息,知道前方怪物兇猛,想讓八戒探路。按說他是大哥,命令弟弟做什麽事不是壹句話的事。然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遇到了很多麻煩:

好大聖,妳看他。他做了壹個假人頭部,揉了揉眼睛,流了些眼淚。遇見師父,壹直往前走。八戒見了,急叫道:“沙僧,卸下擔子,取出行李。我來分享給妳吧!”沙僧道:“兄弟,有何分別?”八戒道:“我們若分手,妳仍是流沙河的妖怪,老豬去高老莊找匈奴家。把白馬賣了,買個棺材,送給老師傅,大家好好玩玩。還是去西部?”

長者聽了,立刻說:“這個流浪漢!妳走路的時候怎麽在胡說八道?”八戒道:“妳兒子胡說八道!妳沒看見猴子在為未來哭泣嗎?他是不怕下到地裏去,不怕用斧子劈火,不怕在油裏炸的勇者;現在戴著傷心的帽子,流著淚哭,那壹定是山高坡陡,妖怪兇猛。像我們這樣壹個弱小的人,怎麽可能走到那壹步?”

“別胡說八道,”長者說。讓我問問他怎麽說話。他道:“悟空,妳若有話說,就當面說。妳為什麽擔心妳自己?多麽悲傷的臉啊!是老虎在唬我!行者道:“師父,方才那使者是個差役。他說妖精很兇,在這裏很難走。果然山高路陡,無法前進。改天去吧。"

長老壹聽,大驚失色,扯住虎皮衣襟道:“弟子是啞巴。我們已經在第三站中途停下來了。為什麽我們說什麽後悔?”行者道:“我誰也不在乎。但恐怕魔多虛弱而孤獨。永遠都是壹塊鐵。下到爐裏能打幾個釘子?”“妳說得對,我的徒弟,”長老說。果然,壹個人很難。孫子兵法說,‘寡不敵眾。’我這裏還有八戒和沙僧,都是弟子。妳派遣他們或者幫助守衛,齊心協力清山道,引我過山,他們不都是報了善果嗎?"

行者這壹次掙紮,只拼了長老這幾句話。他擦了擦眼淚說:“師傅,妳要想翻過這座山,妳得靠我兩件事,才能走。”如果妳不按我說的做,妳就不能代替我的手,妳想都別想。"

因為學習團隊是有分工的。孫悟空要豬八戒做點額外的事,當然要大鬧時局,讓唐僧說:“我這裏還有豬八戒和沙僧,妳調度去吧。”只有這樣,孫悟空才有權力安心指揮豬八戒。

白只負責搬運唐僧和經書,當然不用承擔降妖的責任。他唯壹壹次出招是在寶祥縣。

當時唐僧被黃袍怪變成了老虎;孫悟空因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趕走;沙和尚被黃袍怪俘虜了;豬八戒不見了。取經隊伍即將分崩離析,白只好變身宮女,試圖刺殺。雖然沒有成功,但是感動了豬八戒,去花果山請他回孫悟空。

這次不是他喜歡拍,而是他不拍真的不行。這件事之後,他還是默默無聞。

分工明確,看似簡單的壹句話,其實並不簡單。因為在壹個團隊裏,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欲望。如果不分分工大家都胡說八道,那就像汽車壹樣。七八個人從不同方向拉,最終都無法前進。

我上中學的時候,班裏有個宣傳組,四五個人,負責畫黑板報。但是每次出黑板報,都會有壹場關於版面和格局的大比拼。妳說做這個,他說做那個,往往壹下午都做不完。

後來我們把黑板報分成幾塊,每塊壹個人負責。團隊領導負責整體設計。相互約定:只要不是重大問題,只聽負責人的意見。所以突然快了很多。

後來在客船上幹了壹段時間,船上分工很明確。壹個老水手跟我說,船上哪怕壹個燈泡壞了,妳也不要自己去換,要找個人來打理。因為他掌握了全船的電路,而不僅僅是壹個燈泡。如果他發現有些地方的燈泡經常出故障,說明可能是某個電路出了問題。或許更深層次的隱患可以壹點點察覺出來。而我們擅自換燈泡,掩蓋了本來可以讓他警覺的問題。

壹個家庭,有父母和孩子,當然是壹個團隊。有團隊就有分工。

但是有些家長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過分幹涉孩子的事情,使得本該是孩子的分工被幹涉了。

孩子在玩的時候,怕他們餓,追著孩子餵;

壹天冷了,就怕他們凍著,催著加衣服;

我喜歡翻孩子的書包,怕他不整理;

甚至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每隔幾分鐘就要過來觀察壹下,怕他貪玩...

如果孩子反抗,這些家長還是覺得很無辜,認為孩子不懂事,不知道“這是為妳好。”

甚至在孩子長大結婚的時候,仍然保持著這種過度的擔心:總是試圖引導孩子如何與同事相處,如何引導孩子如何談戀愛,甚至幹預孩子新房的裝修和孫子孫女的教育...

作為壹個孩子,學會調整自己,適應環境是他應該做的,這是他的分工。再小的孩子,也是壹個獨立的人。如果他沒有主動求助,別人就不應該隨意幹預。

每個孩子都不傻。大家都知道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服。這是人的本能。也許妳壹時忘了,但只要餓過凍過幾次,自然就適應了。但如果父母過分關註,就會失去適應環境的能力。

這樣做的壞處是:壹是叛逆,父母說什麽都聽不進去;二是依賴。二三十歲的時候還像個孩子,還不能獨立生活。

我們當然提倡幫助他人和團隊合作。但是,這壹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明確的分工基礎上的。壹個團隊,無論是壹個家庭,壹個班級,還是壹個企業,首先不應該是互相幫助,而是:

保持獨立,認清自己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