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公司 - 對話|張曄:留住古鎮泗涇的千年人文,並不僅是修舊如舊

對話|張曄:留住古鎮泗涇的千年人文,並不僅是修舊如舊

說起江南古鎮,很多人耳熟能詳的是江浙壹帶的古鎮,在地處上海近郊的松江,同樣有著壹個寧靜古樸的千年古鎮——泗涇。這壹早在宋代便形成村落的古鎮,元末明初曾吸引了知名學者陶宗儀隱居並匯編成《南村輟耕錄》,而在近現代,壹代報業巨子、《申報》總經理史量才、壹代教育大家、復旦大學創辦人馬相伯在這裏都有著故居。

這樣壹個行河而船、跨河而橋、依河而街、因河而鎮的千年古鎮,不僅保存了完整的街河格局和傳統的水鄉風貌,同時還留存了豐富的 歷史 建築,隨著 歷史 風貌區的修復,這壹古鎮在當下正在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松江區泗涇鎮黨委委員張曄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對話時表示,“泗涇古鎮有著千年的 歷史 與人文,在後續改造利用中壹直極力避免古鎮同質化的現象 ,註重‘活力古鎮’,導入古鎮的業態壹直堅持文化性,初步準備結合史量才、馬相伯與泗涇的關系深度呈現傳媒文化及教育,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等。”

地處"上海之根"的松江泗涇古鎮,自古就有"縣東十八鎮,泗涇第壹鎮"之譽,走進古鎮 歷史 風貌區,已經修復完成的古宅修舊如舊,壹片淡雅與古韻,讓人驚喜的還在於,這裏並沒有很多古鎮都有的喧囂酒吧,也沒有大量的商鋪,陳列的除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建築修復、水鄉視覺設計,更有壹間間正在修復的名人舊居。

修繕後的泗涇三宅沿河風貌

張曄(左二)等在泗涇古鎮孫士林宅“古建築木作法展”現場

“傍湖影峰入,抱席水如茵;冥機觸幽趣,不復在人群;夾岸花聳發,似多含暮情;秋窗能種竹,習習轉涼蔭……”這是元末明初學者陶宗儀為避戰亂,隱居上海松江泗涇,在泗水之南構築“南村草堂”所寫下的詩句。

曾孕育了元代大儒陶宗儀、民國時期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上海報界巨擘史量才等名人的泗涇古鎮,在 歷史 曾經有著“百業輻輳,戶口繁盛,街巷縱橫,橋梁相望”的盛況。隨著經濟的發展,延續千年的泗涇古鎮的 歷史 街區很長壹段時間裏似乎被摒棄在 歷史 的壹隅。2013年初,經國家六部委評審認定,泗涇下塘村被列入全國第壹批646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之壹。

泗涇是四水交匯之地

泗涇的農業生產

泗涇的石駁岸河埠

十多年來,對於泗涇古鎮的保護、更新與利用,當地政府壹直在進行推動,包括對當時的史量才、馬相伯故居的保護,但限於當時的客觀條件,對於保護 歷史 建築做了大量工作,對於後續的活化利用並未深入展開。進入到2017年,在松江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泗涇古建築的文保工作得到了進壹步推進,位於古鎮入口的程宅、管宅、孫士林宅三座建於明清時期的古宅先後完成了動遷、修繕和業態導入等工作。泗涇古鎮老街新修復完成更新的老宅,也被命名為"三宅又壹生",事實上,他們成為了泗涇古鎮 歷史 建築更新再利用的"樣板間"。

修繕後的泗涇老宅內景

松江區泗涇鎮黨委委員張曄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對話時表示,“留住鄉愁”是泗涇古鎮恢復 歷史 風貌區的初心,“文物建築修繕已全面啟動,在已修繕完成史量才故居、馬相伯故居等3處基礎上,孫世林宅、程氏宅、管氏宅、馬相伯二期、丁蔣陸三宅修繕完成,另有四處已經進場,古鎮規劃展示館基本建成,其余所有文物保護點的勘察設計工作已全部啟動。泗涇鎮黨代會最近提出了‘科創綠洲,活力古鎮,宜居新城’的奮鬥目標。古鎮是文化之根,修舊如舊只是第壹步,古鎮的活力與活化更是壹篇大文章,我們希望做到‘文化活力古鎮,靜雅魅力水鄉’。”

對話:

澎湃新聞:泗涇下塘 歷史 風貌區多年前即被列入全國第壹批646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之壹,其 歷史 風貌區的特點表現在哪裏?

張曄: 泗涇下塘 歷史 風貌區的特點在上海地區是比較明顯的。壹方面是我們的 歷史 文化建築比較集聚,以下塘核心區為主,包括周邊壹些臨近的區域,大概有五十多處的文保建築,這其中包括文保單位和文保點。

另壹方面,泗涇的人文底蘊是很深厚的。泗涇古鎮從北宋真宗年間就開始建鎮,距今已有壹千多年 歷史 ,千年古鎮是名副其實的。北宋以來,泗涇古鎮有兩個人文高峰期:壹個是在元末明初時期,壹個是在近現代時期。

張曄

元末明初時期,當時居住在這裏的陶宗儀是壹個非常有名的文學家,我們讀書時候很熟悉的壹個寓言《寒號鳥》就是出自他的《南村輟耕錄》。還有壹個我們很熟悉的成語“持之以恒”也是出自陶宗儀當時在泗涇南村積葉成書的典故。典故中陶宗儀從小就堅持刻苦讀書,即使在田地幹活的間隙,也不忘看書。田裏沒有紙,每當想起什麽,看到什麽,聽到什麽,他就立即摘取樹葉記錄下來,回家後儲存在壹種口小腹大的瓦罐裏,等存滿了就埋在樹下。這樣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十年中竟積攢下十幾罐樹葉。有人問陶宗儀為什麽要這樣做,他說:“學習就應該持之以恒。”

除了《南村輟耕錄》外,陶宗儀還著有壹本非常重要的書叫《書史會要》,這本書系統而較詳盡地編錄了上古至元代的書法家傳記,評論簡潔、允當,應該說在書法史上是十分有影響力的壹部作品。陶宗儀隱居南村幾十年,與當時華亭著名文人夏庭芝、曹知白、楊維楨、錢全衷、陳孟剛、袁凱、邵亨貞、孫道明等都有交往,陶宗儀常與他們壹起坐船品茶飲酒,寫詩填詞。

到了近現代時期,居住在泗涇的名人有馬相伯和史量才。其中馬相伯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復旦大學創始人、震旦大學首仼校長。傑出教育家蔡元培,國民黨元老於右任、邵力子都是他的弟子。馬相伯祖籍是江蘇丹陽人,清鹹豐八年,全家從鎮江轉至滬定居。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月),馬相伯將自己的全部家產—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畝田產,捐獻給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為創辦“中西大學堂”的基金,並立下“捐獻家產興學字據”,規定該產業用作中西大學建成後的學生助學金。

馬相伯(1840-1939)

光緒三十壹年春,得張謇、嚴復和袁希濤等名流的支持,馬相伯在江灣籌建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於中秋節(1905年9月13日)正式開學。馬相伯擔任校長。辛亥革命時,已70高齡的馬相伯被孫中山聘為南京第壹任市長。“九·壹八”事變時,馬相伯已91高齡。他深感國難深重,為救亡呼號奔走,發表《為日禍告國人書》,主張“立息內爭,***禦外侮”,被公認為“人類之瑞”“國家之光”。

位於泗涇古鎮的馬相伯故居

另壹位是上海報界巨擘史量才。史量才出生於江寧縣。7歲母親去世後,父親史春帆在泗涇鎮經營史太和堂藥店,便將他帶到泗涇。民國元年,史量才與張謇等合資,以12萬元巨款購進《申報》,史量才任總經理。三年後,史量才退還張謇等的股款,改為獨資經營。

史量才(1880-1934)

在《申報》的管理和經營中,史量才聘請愛國民主人士黃炎培任《申報》設計部長,聘李公樸主持《申報》流通圖書館和業務補習學校。為改變“自由談”面貌,聘國外留學歸來的黎列文為主持,摒棄鴛鴦蝴蝶和才子佳人,經常刊登新文藝作品,如巴金的《沙丁》、茅盾的《林家鋪子》、魯迅的雜文等左翼作家的作品。不僅如此,《申報》還經常對國民黨的作為進行旁敲側擊的批評。如魯迅的雜文、陶行知的文章,包括《巢匪評論》,反對蔣介石攻打紅軍。史量才曾說:“人有人格,報有報格,國有國格,三格不存,人將非人,報將非報,國將不國!”1934年,史量才在與妻兒等人由杭州回滬途中遭國民黨特務槍殺。

還有壹位很有名的叫聞宥,可能大家平時了解不多。聞宥被評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三大語言學家,另外兩個分別是陳寅恪、錢鐘書。有壹個例子,當時聞宥去西南聯大任教,當時陳寅恪說:“聞老師來了,我是小巫見大巫了。”當然有自謙的因素,但從中也可見出陳寅恪對聞宥是非常認可的。這是泗涇的人文 歷史 。

此外,泗涇的民俗文化、非遺在上海也是比較有特色的。泗涇現在壹***有國家級、上海市級、松江區級的非遺七項,特別是十錦細鑼鼓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澎湃新聞:泗涇下塘 歷史 風貌區是從什麽時候開始保護、更新與利用的,從起步開發到現在是怎麽樣的壹個思路?

張曄: 早在2007年,泗涇下塘 歷史 文化風貌區就被列為了上海市 歷史 文化風貌區。2013年,下塘村被列為國家級的 歷史 文化名村,這在整個上海也就兩個。在保護與更新利用方面,其實泗涇古鎮的起步也不算晚,進入21世紀就陸陸續續都在開始,包括當時的史量才、馬相伯故居的保護,但限於當時的客觀條件,只是出於保護 歷史 建築的角度做了壹些工作,沒有很完整的考慮到後續活化利用的壹些內容。

進入到2017年,在松江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啟動了泗涇的文化保護與更新利用,包括動遷、古建築的修繕、業態的導入等。可以說到了今天初步展現了壹點形態,比如今天我們所在的“三宅又壹生”,這個地方原來是明代到民國的不同時期建造的三幢老建築:管氏宅、程氏宅、孫士林宅,三幢建築均為傳統木結構院落式布局,建築兩層,小青瓦雙坡屋面,建築坐南朝北,南向臨街,北向臨河,是上海傳統民居的典型實例。修繕之前,這三幢老建築破損程度十分嚴重,包括屋頂漏水,維護結構殘損,部分木梁架有火燒痕跡,瓦片和窗戶殘缺不全等。

泗涇古鎮商業雕敝,騎樓街長廊被加建建築截斷

修復時的泗涇古鎮老宅

經過整體的修繕後,我們導入了壹些業態。目前孫士林宅成為上海交大建築遺產保護教學實踐基地,依托其科研背景設立傳統木構實驗室,開展研究課題,成為地方的 歷史 建築木構件檢測、修復的基地。

目前孫士林宅成為上海交大建築遺產保護教學實踐基地

上海交大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在孫士林宅內策劃的“古建築木作法展”現場

管氏宅的壹、二進成為新華書店實體店“南村映雪”,是依托古宅打磨出來的新概念文化書店,名字各取了泗涇人文之祖陶宗儀宅邸“南村草堂”和泗涇藏書家孫道明先生書齋“映雪齋”兩個字。

“南村映雪”書店外景

程氏宅室內裝修多采用較為簡潔的原木家具,保證了整體的協調性,合作的雲間草堂除了展示茶道,也時不時地展出壹些頗有逸趣的藝術小品;二層作為宅內較為私密安靜的空間,用作古琴社的教學空間。通過導入這些業態,讓我們的老建築煥發了新生,所以我們取名為“三宅又壹生”。

澎湃新聞:所以泗涇古鎮在文保建築方面不僅是修繕,更重在活化與利用。

張曄:對,從泗涇古鎮的未來看,特別是聚焦於文保建築的利用方面,我們壹直堅持幾點:

壹是時代性。我們覺得文保建築,不能就把它單純地修舊如舊就好了,修的目的是什麽?是活化與利用。我們現在發現,很多古建築,包括之前泗涇古鎮也有,修繕好之後就做壹些內部參觀,我覺得這個有點可惜。文保建築怎麽體現時代性?就是要註入新的內涵和內容,像我們的“三宅又壹生”就是作為泗涇當地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的特色站點。

“三宅又壹生”局部外景

二是地方性。泗涇的古鎮就是泗涇的,我們修古鎮不是平地造壹個攝影棚或者攝影基地,而是要留住自己的鄉愁,要把原來的東西保存下來,傳承下去。

三是文化性。我們導入古鎮的業態要堅持文化性。文化的壹些項目、業態,包括文創等,即便是有商業的,也要和文化很好的融合,不要讓人覺得是低端的、喧囂的。

泗涇古鎮老建築外景

泗涇古鎮 上海交大建築遺產保護中心 圖

四是公益性。我們不希望把古鎮做成壹個非常純粹的商業項目或者 旅遊 項目。我們邀請壹些高校或者藝術家參與進來,給他們提供工作室,讓他們做壹些展覽、論壇和講座。但是我們對他們的要求是必須要對外開放的。妳不能變成壹個封閉式的,壹年辦幾場畫展,內部參觀學習,這個不符合我們的定位。所以我們這個“三宅又壹生”,包括今後壹些修繕好的新的文保建築都完全是開放的。我們不希望把大門鎖著,深宅大院,沒有鎖。

總得來說,泗涇整體的保護與更新、利用思路是按照“古典、高雅、優美、 時尚 ”的功能定位,以保護 歷史 文化遺產、梳理 歷史 文化脈絡、傳承 歷史 文化基因、賦能新時代泗涇高質量發展為主線,融合創新業態,通過文創文旅、釀造工坊、民俗民宿等舉措,將下塘建設成為集中體現泗涇 歷史 文化特色的文化 旅遊 休閑區、文化傳承展示區、文化產業消費區。這也是我們黨委政府提出來的“文化活力古鎮,靜雅魅力水鄉”。

澎湃新聞:現在國內知名的 旅遊 型古鎮有很多,不過很多古鎮似乎免不了大同小異,泗涇在改造、活化的過程中如何避免古鎮同質化的問題?

張曄:在古鎮中,我覺得烏鎮做得非常成功的,從最初的版本出發,商業加 旅遊 ,到互聯網大會、戲劇節等文化主題的加持,既打出了文化IP,又有自己的特色,而且也帶動了 旅遊 。雲南的大理、麗江又不壹樣,它主要是自然風情、少數民族風情結合在壹起打造的這樣壹個特點。與這些地方相比,泗涇古鎮盡管剛剛起步,但我們可以吸取其他古鎮壹些成功的經驗,或者說避免走壹些彎路。

當然,泗涇古鎮在後續改造利用中也會極力避免古鎮同質化的現象。因為古鎮多了,大家就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

泗涇古鎮壹角

那麽泗涇古鎮的核心競爭力、辨識度在哪裏呢?從泗涇的 歷史 風貌來看,我認為上海提出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紅色文化,泗涇古鎮都是具備的。比如說海派文化,不管是新聞界《申報》掌門史量才,還是復旦大學的創始人馬相伯,他們展現的都是近代上海海派文化開風氣之先的品格。又比如紅色文化,泗涇的紅色文化是深入內涵的,史量才是愛國人士,因為不滿當時的反動統治,被蔣介石派人暗殺,死後安葬在龍華烈士陵園。馬相伯被譽為“人類之瑞”與“國家之光”,國***兩黨都高度認可,是大師、脊梁骨,而且也是非常愛國的壹位老人,他曾寫下“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名言。

結合泗涇的優勢來看,我們認為定位於呈現傳媒的 歷史 與當下是可以考慮的。通過合作,史量才的故居以後在開放的同時準備呈現與《申報》相關的展覽,盡管現在《申報》已經沒有了,國內很多報紙也在停刊,但是報紙的基因並沒有消失,只是換了壹種載體繼續發展,以前是電視、廣電或者報紙,現在大多是手機、電腦等移動端閱讀。而且我們本身也是有這個 歷史 淵源,這在全國的古鎮中也是獨壹無二的;第二是泗涇的非遺,包括十錦細鑼鼓、皮影戲等。我們跟相關的資源對接,把它們集中展示出來,這對我們普通老百姓是很有吸引力,但不是比較低端,比較泛化的小吃、小商品的概念。

泗涇古鎮的食品包裝設計

目前,我們和高校、書店、報業等機構都展開了合作,並取得了壹定的成果。其中史量才故居是和上報集團合作,故居修繕在春節後基本可以完成,正式開放估計到下半年,因為後期還有展陳的工作要做。馬相伯故居是和復旦大學陳望道故居的策劃團隊合作,現在已經進入到比較縱深推進的階段,包括後續的壹些資源導入等方面。在設計方面,我們還和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合作做了壹個叫“泗涇之紋”,把泗涇的壹些建築元素提煉出來,做壹些形象識別的東西,包括文創、海報、食品包裝等。當然今後在壹些內涵挖掘上,還有更多的壹些考慮。

泗涇古鎮的文創產品

值得壹提的是,從交通區位來說,除了七寶古鎮,泗涇古鎮是離上海市中心最近的。所以從這些方面來看,我們認為泗涇古鎮完全有可能打造壹個上海市乃至長三角地區的 旅遊 休閑目的地,就是大家覺得很方便,乘幾站地鐵就到了,周末邀朋友過來喝喝茶,聊聊天,或者帶朋友過來度個假。

最近召開的松江區泗涇鎮黨代會提出了“科創綠洲,活力古鎮,宜居新城”的目標,古鎮是文化之根,修舊如舊只是第壹步,古鎮的活化更是壹篇大文章,通過引入文化項目,註入活力,我們希望做到“文化活力古鎮,靜雅魅力水鄉”。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