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公司 - 古代皇帝成婚時穿的衣服

古代皇帝成婚時穿的衣服

轉載的.....

清宮欽天監為宣統皇帝大婚選定的奉迎禮吉期是壬戌年十月十三日寅時。為了保證皇後進宮的吉期,鳳輿將提前兩個時辰出發。

公元1922年12月1日零時前後,雖已退位卻依法擁有尊號的清朝宣統皇帝,身穿龍袍,在文武百官的簇擁下來到莊嚴肅穆的乾清宮內升座,親送鳳輿出宮,前往地安門帽兒胡同後邸迎娶皇後,從而揭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壹次皇帝大婚的盛大典禮的序幕。

欽天監的選擇代表天意,既然已把奉迎禮定在寅時(3至5時),則迎娶過程只能安排在深夜了。欽天監同時還規定,皇後升輿、降輿必須避開亥(21至23時)、卯(5至7時)、未(13至15時)“三相”,因此,若安排在上午、下午或上半夜,也不甚適當。後半夜裏整個城市都歇息了,正好在大街上擺場面,又是月兒將圓的時候,黑夜也跟小白天似的,壹點兒不礙眼。

根據宣統皇帝的壹道“上諭”,貝勒載濤總辦大婚典禮壹切事宜。載濤受命後當即查閱《大清會典》及歷代皇帝大婚檔案,決定按同治皇帝婚典的模式進行,並考慮酌添民國以來的新花樣。經過預算,確定“大婚經費力求撙節”,總開銷按當時報道主要有兩種說法:1922年10月28日《平報》說,“清帝婚禮用費”,“近由籌備婚禮處王大臣核定為四十萬元”;1922年10月30日《國強報》說,“因庫款支絀,經婚禮大臣載濤 、朱益藩、紹英、耆齡等會議,力為縮減,議定大婚經費(統計)壹百萬兩”。百萬兩即百萬元,兩說相距甚遙,這不過是預算,實際花多少怕是弄不清了。溥佳後來在其回憶錄中說是花了40萬元,即以此數計,按當時價格可以購買20 萬袋“洋面”,實在也夠奢靡的了。

為了籌措這筆浩大開支,清室曾“備具公文”向民國政府追討歷年積欠的“優待費”,答復竟是“礙難照辦”。繼而商定向英國匯豐銀行抵押借款,為此從內庫中撿出金盤、金瓶、金盒、金碗、金壺、金樽、金手爐、金如意、金葫蘆以及珍珠、翡翠、白玉和珊瑚制品等***千余件,都是乾隆、道光、鹹豐、同治歷朝遺物,有很高的文物價值。隨後將其中金銀器皿分裝四十壹箱,將瓷器、玉器陳設品分裝兩大木桶,於1922 年11月2日用11輛汽車運往東交民巷英國匯豐銀行。後因贖回抵押品的款項始終不能籌足,這些國寶也就因超越時限而“押死”,成為倫敦的財富了,這便是宣統皇帝盛大婚典的背景。

明亮的月光籠罩著巍峨而森嚴的紫禁城。從辛亥革命後不久宣統皇帝下詔退位起,這裏雖然也熱鬧過幾回,譬如1913年隆裕皇太後出殯那天,1917年溥儀因張勛復辟而第二次登極那天,但都沒有這壹次來得隆重。

據當時報道,清宮各門如神武門、景運門、乾清門等都懸掛了門神,左神荼,右郁壘,畫像醜怪兇惡,妖魔鬼怪大約是不敢前來逞能的了。恭迎皇後的鳳輿確定由東華門中門出入,因此該門還特殊裝點壹番:大門左右兩側臨時安裝了四只水月電燈,門神當然也是不可缺的,門前紮彩坊,在用黃綢紮作巨龍盤旋狀的彩柱下面,站著兩排身穿大禮服的軍警。

清朝歷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後的喜轎均由紫禁城正門——午門進宮。明清兩代出入午門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其中等級最高的便是午門的中門,實際是皇帝出入的專用門。但是,允許皇後在大婚典禮中乘喜轎入宮通過壹次,還允許殿試中狀元、榜眼和探花的三個人出宮時走壹次。至於文武官員、宗室王公等只能依身份出入午門的東偏門、西偏門以及東西兩拐角處的左右掖門。宮內低級官吏、內監、侍衛、禦醫、廚役、工匠等幹脆不許出入午門的各門,只能走東華門、西華門和神武門。對於皇後來說,壹生中也只有壹次機會能夠進入午門的中門,正是壹身榮耀、九族沾光,這哪裏是過壹道門的簡單問題呢!

民國以後,紫禁城內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轉歸北洋政府使用,溥儀的生活圈被限定在紫禁城後半部,因此他的迎親喜轎不但不能再進大清門、午門的中門,也無權使用前三殿範圍內的東華門和西華門。如果讓堂堂皇後從紫禁城的後門——神武門進宮,實在有失隆重。經大婚禮儀處與北洋政府反復磋商,決定為皇後進宮破例開啟東華門。那天,東華門左門柱上還高懸壹塊紅色紙牌,上書“觀禮、慶賀人員均由神武門出入”字樣,表明此門是專為皇後開放的。差不多有十年未下門閂的淒涼、冷清的東華門,壹下子充滿了喜慶氣氛,變得熱鬧而氣派。

高高低低不同層次的觀禮人員,自11月30日入夜起便陸陸續續由神武門入宮來了。神武門前汽車、馬車、騾車擺得滿滿的,神武門額也裝點了彩棚。據“慶賀瞻禮人員登名簿”記載,最早來到的是溥儀的六叔載洵,而最後壹名是北京警備司令部的高級警官聶憲藩,有頭有臉的人物***237人。其中有外國男女人士二十多人,中國地位顯赫的女士三人,國會議員二十多人,身穿民國大禮服的政府武官和穿燕尾服的政府文官二十多人。其余為清朝皇族的宗室親貴、王公大臣、遺老闊少,以及在小朝廷任職的官員等,他們身著清制禮服。這些觀禮人員中只有少數地位高的可由景運門入內,普通觀禮人員及外國人均在景運門外。景運門旁燃點羊角雙喜字立桿燈五十對,南路鋪厚棕地氈,轉至乾清門,並有儀仗器具。

宣統皇帝溥儀踩著子夜的更聲跨進乾清宮。這裏,已在皇帝寶座前擺放了三張禮桌:中桌放著“節”,它象征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東桌置壹“金冊”,西桌置壹“金印”,它們並非冊封皇後用品,冊封典禮已在頭壹天舉行,“冊文”和“寶文”也已送到婉容手裏了。這“金冊”和“金印”表示著皇後備受尊崇的地位,是皇帝送給皇後的最重要的禮物。

當宣統皇帝跨進乾清宮之際,懸掛在宮外東西屋檐下的鐘、鼓、石磬等古老樂器聳然鳴

響,由十六種樂器演奏“中和韶樂”的《隆平之章》。溥儀在樂聲中先向三張禮桌巡視壹遍,然後登上寶座,樂聲亦就此而止。繼而群臣朝拜,設在殿外階下的“丹陛大樂”開始演奏《慶平之章》,王公大臣、正副使節以及觀禮人員等依身份、地位分班次進殿行三跪九叩大禮,向新郎皇帝表示祝賀,禮成樂止。 正天使載振和副天使昭煦跪聽宣讀迎娶皇後的聖旨並受“節”。當溥儀“降座”離開乾清宮時,“中和韶樂”再奏《顯平之章》。這時,迎娶皇後的儀仗隊已在乾清門外乃至景運門外列隊待發了。

龐大的迎親儀仗,充分顯示了三百年清朝統治的“余威”。

最先為步軍統領衙門馬隊,以下順序為北京警察廳馬隊、保安隊馬隊和兩班軍樂隊,壹班演奏外國樂曲而另壹班演奏中國樂曲,當然只能分別演奏。繼而是無人乘坐的壹頂黃緞銀頂轎和三輛黃緞銀頂車,這是皇帝送給皇後以備平時使用的,所以要空著擡來擡去。再往後是七十二個手執龍鳳旗、皇傘以及金瓜、斧、鉞、棍、牌的人,這就是所謂的鑾駕,是皇帝或皇後出門時必不可少的擺設,還有眾多轎夫擡著的四駕黃亭,原來擺在乾清宮東西禮桌上的“金冊”、“金印”以及唯皇後才有資格享用的鳳冠霞帔等物端放於黃亭之中。

緊接著,又有六十個手提大型宮燈的人。這中間也插入了清室官員、民國政府派來協助照料的警官以及警察保安隊、步軍統領衙步隊和中、西兩班軍樂隊。這後面才是統率迎親儀仗的最高官員:手持“聖節”的正天使慶親王載振和手捧“聖旨”的副天使鄭親王昭煦,這“聖節”自然是剛剛在乾清宮中間禮桌上擺放過的,而“聖旨”也是剛剛宣讀的那壹道,只有皇帝親派的使節才有資格持節捧旨。衡永等八名禦前侍衛由正副使左右扈從,而使節身後還有人拿著輕便香爐,上插已點燃的四炷香,壹絲絲輕煙旋入夜空。

最後才是皇後乘坐的鳳輿,這駕金頂鳳輿三天前就擺在乾清宮的丹墀上了,是光緒大婚時在杭州訂制的,這次又重新釉飾了壹番。鳳輿又稱喜轎,但它不同於壹般的轎子,是十六人擡的大轎。轎頂塗金,分為三層。第壹層為圓形,正中裝飾有壹只很大的金鳳凰,鳳凰象征幸福和幸運的新娘,象征高貴的皇後,鳳背駝著喜轎的金頂;第二層也是圓形,黃緞繡的藍鳳凰的轎檐環繞壹圈,轎檐上站著九只小金鳳;第三層為弓背形出方檐,檐四角各站壹只金鳳,嘴裏都銜著被稱作“垂地流蘇”的長長的黃絲穗子。轎幃以明黃色雲緞作底,上面繡著五彩鳳凰。喜轎左右兩側設有透明玻璃方窗,裝飾有金色雙喜字。轎前垂簾,轎裏和座套全是紅緞繡藍鳳凰、金喜字,還有五彩雲朵、蝙蝠和吉祥花。四周繡葫蘆萬代花邊,寓有多福多壽、子孫萬代、繁衍不絕之意。鳳輿周圍除三十二名清室官員和若幹民國軍警隨行護衛,還有牛角和大鼓各百余對,以壯聲勢。

載濤作為大婚典禮的總操辦人,又把貼身照料新人和喜房的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嫡配夫人姜婉貞。姜氏出身於廣東名門世家,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工於詩書,擅長繪畫,廣有見聞,談吐文雅,為人機敏,處事果斷,在溥儀的大婚典禮中還真露了幾回臉呢!

淩晨1時過後,迎親儀仗排列就緒,溥儀乃派使臣率姜婉貞以及前內務府大臣增崇之妻和兩名“命婦”,由若幹女官陪同,把壹柄“禦筆用寶龍字如意”安放在鳳輿內正中。隨後起轎,從東華門出宮。鳳輿發走之後,載濤之妻等福晉、命婦、女官又前往皇帝洞房——坤寧宮東暖閣,為新娘和新郎鋪設龍鳳喜床。繡有“龍鳳呈祥”精美圖案的被褥也是在杭州訂制的。喜床中央放壹個裝滿珍珠、寶石、金銀錢以及五谷之類的“寶瓶”,喜床四角各放壹柄如意。鋪設完畢,她們便出神武門抄近路往皇後府邸去了。與此同時,溥儀另派蒙古親王那彥圖、蒙古郡王貢桑諾爾布、載澤和溥信等四個禦前大臣在乾清宮照料壹切,他自己則退處乾清宮西暖閣休息,等候皇後入宮。

迎親隊伍超過三千人,由東華門出東安門,踏月夜行,浩浩蕩蕩地向北而去。經北池子,往西北進三座門,過景山東街,出地安門中門,沿地安門大街入帽兒胡同,西行到達皇後府邸。壹路之上,黃沙鋪道,凈水潑街,到處有紅、黃兩色裝飾, 這裏從上半夜起就由警察廳宣布戒嚴了,然而,馬路兩旁仍是人山人海,萬頭攢動。大體都是住在這壹區段的居民,卻不許隨意走動。至於得到允許可以觀禮的中外人士,都佩戴壹枚“小朝廷”發放的鋼質徽章,見章放行。

在紮著彩坊的皇後府邸大門前,皇後之父郭布羅?榮源、皇後之兄郭布羅?潤良和皇後之弟郭布羅?潤麒,早已跪在那裏迎接聖旨和聖節的到來了。迎親儀仗隊抵達之後,這父子三人首先面對聖旨和聖節恭行三拜九叩大禮,繼而隨正、副天使進院,鳳輿也隨之擡進前院。然後,撤下在太仆寺雇傭的普通轎夫,換上太監,再壹直擡進內院,放在正房臺階前,面朝東南。這個方向也是清宮欽天監規定的,該機構根據占蔔宣布:皇後升降輿時應向東南吉方。抄近路先期而至的姜婉貞等福晉、命婦和女官請皇後梳雙髻,戴雙如意,穿“龍鳳同和袍”,壹切準備停當。

鳳輿到後,由正天使載振宣讀聖旨,皇後親自接旨並行禮。據莊士敦說,“她跪在地上,然後行壹系列復雜的禮,包括六次手臂下垂、頭部微擡的起身,三次下跪和三次鞠躬。對於壹個婦女來說,這種禮節等同於最尊崇的跪拜——九次屈身叩頭”。行禮畢,接受金冊和金印。與此同時,姜婉貞等又為皇後升入鳳輿而準備了。她們先燃藏香,在鳳輿內熏繞壹圈兒,再熏皇後用以蓋頭的錦帕。熏完,將鳳輿內正中那柄“禦筆用寶龍字如意”移到旁邊,請皇後手執蘋果和如意,搭上蓋頭,升入鳳輿。待首領太監剛剛垂下輿簾,擡轎的太監們便

壹個個伸直了腰板,經過內院、外院,壹直擡到皇後府邸大門外,再換用太仆寺的普通轎夫,打道回宮。

此時為淩晨3時許,天空晴朗,月亮仍然圓滿、明亮,月光皎潔。迎親儀仗隊的隊尾已經走出帽兒胡同東口,還能見到皇後之父郭布羅?榮源跪在壹片紅色的墊子上目送愛女入宮。鳳輿在長長的儀仗行列中,走南鑼鼓巷向東,經北皇城根寬街,南行過大佛寺、馬市大街,至丁字街向西,進東安門大街,渡橋入東華門,此時比預定的入宮時間(淩晨4時)稍早,為3時40分。這期間,月亮已經隱去,路燈又很稀疏,天黑下來了。然而,圍觀者仍是擠滿了街道兩旁,他們都很規矩地站在維持秩序的警察後面,以民國國民而看到清朝皇帝大婚的場面,實在是太寶貴的機會。觀眾裏面還有壹位著名人物——梅蘭芳,他是在演完夜場戲吃飯時偶然碰上大婚儀仗的。許姬傳先生回憶說:

1922年冬的壹天,梅先生在東興樓吃晚飯,正趕上遜帝溥儀大婚,街上交通阻塞,梅先生和幾位朋友就到真光電影院樓上休息室看熱鬧。據梅先生說,只見壹對壹對的戴紅纓帽、穿官衣的人,騎著馬舉著旗槍,緩緩地前進著,好半天才過完。接著是壹對對備著金鞍玉轡的馬,但沒有人騎,也同樣排著兩行隊。然後是全份鑾駕執事,包括金瓜鉞斧、朝天鐙和各種旗、纛、傘、蓋等,都是成對的,人都穿著校尉衣服,排隊步行。接著就是大鼓和號、喇叭等,但並不奏樂,街上靜悄悄地只聽見遠近無數的馬蹄聲。樂隊後面是壹對對穿花衣、手提牛角燈的人。提燈的後面又都是騎馬的了,有幾對戴頂翎、穿黃馬褂、掛腰刀的,最後有兩個騎馬的人都是翎頂輝煌的,其中壹個舉著“節”(京劇《蘇武牧羊》裏蘇武舉的就是這個家夥)。後面就是壹座有很多穿校尉衣裝的人擡著的“鳳輿”(“皇後”婉容就在裏面)。緊靠著“鳳輿”前面有幾對提爐的人穿著花衣,可能是太監。在“鳳輿”後面跟著的又是壹對壹對騎馬的人,戴著頂翎,穿著長的豹皮坎肩,手裏舉著豹皮槍。還有些佩刀弓矢的騎著馬的官員。這些儀仗,大概有兩個小時才過完。梅先生坐車回家時,看到臨街鋪面房上都站滿了人。

梅蘭芳先生所見頗為真切,正可與大婚實況相印證。據記者報道,沿途圍觀者起碼有數萬人,而佩戴鋼質徽章的先生、太太、少爺、小姐,或乘汽車、或乘馬車、或乘洋車,往來觀禮,絡繹不絕。

鳳輿經東華門進入紫禁城,又被緩緩地擡到景運門,太仆寺的普通轎夫就在這大理石臺階下最後被撤去了,接過轎杠的太監們莊嚴而謹慎地把鳳輿壹直擡到乾清宮前正沖著皇帝寶座的地方放下。從東華門到乾清宮,所經各門門座前後全部鋪設了棕毯,且鳳輿起落的幾處地方鋪設了紅氈。

照滿族傳統,新郎要在新娘下轎之前向其頭頂上方連射三箭, 為的是趕走黑煞神以確保平安。對於皇帝來說還有另外壹層意義:皇後地位尊崇,但在皇帝面前也是奴才,向她射箭表示她也必須接受懲罰。起初溥儀挺有興趣,接過箭來要射,卻被姜婉貞擋住了,她考慮到溥儀高度近視,大婚典禮的場合又不能戴眼鏡,壹旦失手傷了皇後就不好辦了。溥儀聽了這話有道理,也覺得沒必要墨守陳規陋習,遂臨時傳諭把射箭儀式免了。

按清宮祖制,在皇後下轎之際,前壹日入宮的淑妃要親率女官和宮女等膝行跪迎,以示皇後與皇妃間的等級尊卑。溥儀想想似也無此必要,既已免了皇後挨箭,索性也別讓淑妃下跪了,於是再度宣旨免去跪迎之禮。

溥儀被引導著先往洞房——坤寧宮東暖閣去了,有資格隨鳳輿來到乾清宮的王公大臣、清室內務府高級官員以及皇帝的師傅們也都退去了。鳳輿周圍只剩下姜婉貞等福晉、命婦、女官和太監,皇後這才由人們擁戴著走出鳳輿。姜婉貞立即上前接過皇後手持壹路的蘋果和如意,又遞給她壹只寶瓶,這都是大婚典禮中必有的吉祥物品。隨後,攙扶著仍搭蓋頭的皇後,在手執珠燈的女官導引下,經東隔扇,進坤寧宮,來到東暖閣前。

在這裏,新娘還必須照滿族習俗先邁越壹只預先設下的大火盆,以期將來的生活越過越紅火;然後再跨過馬鞍和蘋果,乞望婚後的日子平平安安。演完這些節目,姜婉貞才接過皇後手中的寶瓶,把她領到皇帝面前。這時,有人向溥儀呈遞壹桿新秤,請皇上用秤桿揭開皇後的大紅蓋頭,這大約是滿族人讓新娘計劃柴米、儉樸度日的習俗。姜婉貞頗為細心,生怕毛手毛腳的溥儀挑著皇後的臉,便從他手中取走那桿秤。其實皇家的新娘談何節儉?於是溥儀伸手揭去了遮在皇後臉上的蓋頭,第壹次看到她的美麗面龐。

婉容美麗的面龐第壹次出現在溥儀面前時,曾經引起他的好奇,卻未能產生強烈地吸引他的力量。

從揭開蓋頭起,婉容的婚後生活就開始了。照滿族風俗,皇帝和皇後在洞房中還要完成壹系列禮節。

福晉等……請帝坐居龍鳳喜床上左面,再請後坐喜床右面。女官先設金盆於喜床上,以圓盒盛子孫餑餑,進請帝、後同食,畢。福晉等請後梳妝上頭,仍戴雙喜如意。加添扁簪及富貴絨花,戴朝珠,行合巹宴飲交杯酒。並有結發侍衛夫婦在殿外唱交祝歌,畢。女官撤宴桌,福晉、命婦等請帝、後禦龍鳳喜床上面,向東南方行坐帳禮,畢。女官仍設金盆於喜床上,福晉等再請帝、後進長壽面,畢。禮成,遂退出宮雲。

同食“子孫餑餑”、“行合巹宴飲交杯酒”,又進“長壽面”之後,對於健康的少男少女來說,自然是溫柔而甜蜜的花燭夜了。然而,溥儀卻離開了那張“龍鳳喜床”,那張位於高大宮殿圓柱後面、“日升月恒”匾額下面的大床,那張掛著“龍鳳呈祥”刺繡大紅縵帳的雙人木床,回養心殿自己的臥室去了。溥儀羨慕西方生活方式,趁著大婚的機會,不久前特意托請上海亨達利鐘表店的德國老板,向國外購置壹套水晶家具陳設在養心殿他的單身臥室內。新婚第壹夜,溥儀覺得還是回來欣賞這套水晶家具更舒適些。

2012-08-27 19:02:46

13478gwcpsj

清宮皇帝大婚的真實婚房 2009-10-13 10:45 清宮皇帝大婚的真實婚房

清宮戲看多了,誰都知道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戲裏也看多了皇帝大婚,但是還真沒怎麽註意皇帝大婚的洞房。隨心猜測壹下,再怎麽都不可能整個坤寧宮都是婚房。那皇帝結婚的婚房在哪裏呢?

坤寧宮,面闊九間,有東西暖閣。清代皇帝大婚的洞房(婚房)就在坤寧宮的東端兩間也就是坤寧宮的東暖閣。

清宮皇帝大婚,婚房內墻壁飾以紅漆,頂棚高懸雙喜宮燈。洞房有東西二門,西門裏和東門外的木影壁內外,都飾以金漆雙喜大字,有出門見喜之意。

清宮皇帝大婚,洞房西北角設龍鳳喜床,床鋪前掛的帳子和床鋪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織繡,上面各繡神態各異的壹百個玩童,稱作“百子帳”和“百子被”,五彩繽紛,鮮艷奪目。

雙喜燈在古代婚禮上是絕對不可少的婚房飾品。清宮皇帝大婚的婚房裏,雙喜宮燈更是必不可少!

玉合巹杯-皇帝大婚的吉祥物,明代玉雕大師陸子剛作品,實屬千金不易的絕品。

杯的整體造型由兩個圓筒形杯並連而成,杯底有六個獸面作足,杯的壹面鏤雕鳳形杯柄,另壹面凸雕作盤繞爬行狀雙螭。杯體上下各飾壹圈繩索紋作捆紮狀,結紮口上有壹方形圖章,刻隸書“萬壽”二字。杯身兩側分別有剔地陽文隸書,壹側為“濕濕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瓊漿,鈞其廣樂。”末署“祝允明”三字。詩上部有“合巹杯”三字。另壹側為“九陌祥煙合,千裏瑞日月。願君萬年壽,長醉鳳凰城。”詩上部有“子剛制”三字,詩文表達了對君王大婚的美好祝願,是婚房裏必不可少的物件.

(合巹杯,是古代婚禮上用來喝交杯酒的專用杯子。)

皇後鳳冠

冠上飾件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貼,色彩經久艷麗。冠上所飾珍珠、寶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壹頂上有寶石128塊,最少的95塊;珍珠最多5,449顆,最少的3,426顆,最重者2,905克,最輕者2,165克。冠上嵌飾龍、鳳、珠寶花、翠雲、翠葉及博鬢,這些部件都是先單獨作成,然後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內,組合成壹頂鳳冠。鳳冠造型莊重,制作精美,其工藝有花絲、鑲嵌、鏨雕、點翠、穿系等項。點翠面積大(四頂鳳冠上有翠鳳23只,翠雲翠葉翠花多達數百片),寶石鑲嵌多達400余顆,大小珠花及珠寶串飾的制作也不少。最後的組裝更是壹項非常復雜的工序,各飾件的放置,幾千顆珍珠的穿系,幾百顆寶石的鑲嵌,諸多飾物於壹冠,安排合理。鳳冠口銜珠寶串飾,金龍、翠鳳、珠光寶氣交相輝映,富麗堂皇,非壹般工匠所能達到。鳳冠上金龍升騰奔躍在翠雲之上,翠鳳展翅飛翔在珠寶花葉之中。這是清宮皇帝大婚的重中之重.

皇帝大婚的喜轎

皇後乘坐的喜轎是從午門中門進宮的。午門中門為皇帝專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時,皇後的喜轎可以用到!

清代皇帝十分喜愛扳指,為迎逢帝意,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員紛紛將扳指進貢宮廷。扳指最初是滿族人射箭時保護手指,後來又成為了帝王的象征。皇帝大婚時,玉扳指也可謂是必不可少的飾品。

皇帝大婚極為豪華,揮霍十分驚人。同治十壹年(1872年),同治皇帝載淳大婚,***耗費白銀壹千壹百萬兩;光緒十五年(1889年),光緒皇帝載淳大婚,在國家極為貧困的條件下,仍然耗費白銀五百五十萬兩。圖中洞房內的裝修和陳設,是光緒皇帝大婚時布置的原狀。

皇帝大婚時要在坤寧宮的東暖閣住兩天,之後再另住其他宮殿。如果先結婚後當皇帝的,就不能享受這種待遇了。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同治、光緒兩個皇帝用過這個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