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公司 - 晴川閣的建築

晴川閣的建築

它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閣、虞姬宮、鐵門關三座主體建築和十幾座附屬建築組成,如渝北閣、朝宗閣、楚波閣、荊楚熊峰碑、渝北碑、敦本堂碑、牌坊、臨江避難處、回廊等。晴川閣景區整體建設始於1984,分兩期(1984-1986;1990-1993),歷時五年多完成。重建後的晴川閣,以南方建築風格為主,融合南北建築風格之長,使雄偉的樓閣、古樸的宮殿、秀麗的園林融為壹體,成為武漢著名的文物旅遊景觀。1,晴川閣的歷史淵源

始建於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547-1549年),是由時任漢陽知府範誌珍在修繕虞姬宮時,為緬懷大禹治水功德而倡議修建的。“清川”二字取自唐代大詩人崔豪《黃鶴樓》中“漢陽壹樹清於水”的詩句。這座亭子自創建以來,曾隨裕濟宮幾經興廢。在嘉靖以來的400多年裏,它經歷了五次大的修繕、擴建和兩次重建。上壹次是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漢陽郡守鐘謙主持重建。1935晴川閣被風吹倒,虞姬宮幸免於難。1983年,武漢市人民政府組織修繕虞姬宮,重修晴川閣。現存建築是根據清末晴川閣歷史照片和遺址範圍改建,由武漢建築設計院設計。

2.晴川閣的建築特色

重建後的晴川閣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它有壹個花崗巖基座,紅墻和竹柱,以及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閣樓為重檐、山頂歇息式,屋頂前仍有水拱廊,木板上鐫刻“晴川閣”四個字。其規制略擴,整個亭子分上下兩層,沿檐回廊。它的底面有五間房寬,總長20.8米;四間進深,寬度16米。泰明從檐柱中心延伸0.7米,平臺面積386.28平方米。晴川閣真實再現了楚人在山上築臺,在臺上建亭的宏偉風貌,富有楚文化底蘊。二層飛檐四角銅鈴,微風正響;脊兩端的龍形擺件在空中卷曲飛舞;素凈粉墻,灰管瓦;兩層回廊,圓柱朱漆;鬥拱梁架,全身彩繪;對聯匾,金字字。總體來說,晴川閣的裝飾構件以木、石為主,門窗上使用玻璃和少量金屬件。1,歷史淵源

虞姬宮(虞宮),本名大禹殿,是武漢為數不多的清代代表性木構建築。

它是由司農張少卿提人在南宋紹興(1131)創建的,後來成為武漢供奉大禹的地方。

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修;

明後年(公元1621-1627),大禹廟改為“虞姬宮”。在原有祭祀大禹的基礎上,還將祭祀後稷、伯夷、巴元、巴開等先賢。

現存建築於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重修,並於1984年按照“維持現狀,恢復原狀”的原則進行了修繕。

2.建築特色

修繕後的裕濟宮占地380平方米,由正殿、前廳、左右走廊和天井組成。立面為磚拱墻(四根柱子,三層三門),其余三面為青磚半砌風墻。主廳是壹個硬頂大廳。立面前檐飾如意半拱,撐檐。立面兩端較大,但屋頂不折疊。天井兩廂是走廊式的,兩者都是單坡屋頂。宮殿屋頂鋪著小綠瓦,屋檐屋頂裝飾著溝頭、滴水、接吻、坐獸。

3.保護水平

2013被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歷史淵源

鐵門關,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魏相爭,大約就是這個。”從三國時期到唐初的數百年間,鐵門關壹直是武漢重要的軍事要塞,經歷了多次激烈的戰鬥。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漢陽建磚城後,鐵門關的軍事作用逐漸減弱,成為文化、經貿交流的重要通道。明朝末年,鐵門關被毀,只剩下土墻。清初,關帝廟是在殘存的土基上修建的。民國初年,由於戰亂,鐵門關遺址與寺廟壹起成為廢墟。1990 65438+2月,鐵門關重修。重建後,鐵門關占地800平方米,高26米。官梯城墻由紅砂巖砌成,城墻內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合塔時飛檐翹起,顯示出濃郁的民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