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咨询 - 乾隆皇帝修建寧壽宮的目的是什麽?

乾隆皇帝修建寧壽宮的目的是什麽?

1795是李鴻成為清朝皇帝的第60個年頭。此時,他已經是85歲的老人了。為了不超過祖父在位61的記錄,他決定把皇位讓給第十五子,自己當太上皇。

這個聯歡晚會是清朝第七任皇帝嘉慶。當他成為皇帝的第四天,他的父親甘龍再次在紫禁城的寧壽宮舉行了“千宴”。

這時,甘龍已經是80歲的老人了。他覺得那些60歲的人和他之間有26歲的年齡差距。因此,在這次“千宴”上,他要求把參加宴會的老人們的年齡從60歲改為70歲以上。

這壹天,寧壽宮皇帝殿的場面異常莊嚴隆重。皇宮屋檐下,陳列著中和少樂;在寧壽門,有單筆·達樂。廟裏有王公大臣的座位。殿廊之下,有朝鮮等諸侯國使節的座位;廟外,有壹個參加千宴的老人的座位。

酒席開始,中和少樂奏樂,在嘉慶皇帝的服侍下,太上皇乾隆坐上了內廷的寶座。嘉慶帝親自帶領3056位銀須白發的老人高呼萬歲,為太上皇慶生。面對老人為自己祝壽的場景,太上皇很滿意。

宴會過程中,內心的喜悅讓平時嚴厲的乾隆皇帝充滿了溫暖。他把宴會上的王公大臣和90歲以上的長老請到寶座上,親自給他們上禦酒。

他還命自己的太子、孫子、曾孫、玄孫等。在殿裏給王公大臣斟酒;宮中侍衛負責為殿外賓客奉酒。

老人席中,熊和邱兩位老人,年齡分別為65,438+006和65,438+000,也出席了這次宴會,乾隆稱他們為“百歲老人”和“尊人”,並授予他們六頂禮帽。

在老年人中,有許多人已經90多歲了。乾隆賞給他們七頂禮帽,以示對老人的尊敬。

宴會結束後,乾隆皇帝與宴會工作人員即興作詩,這是中國古代君臣宴會的傳統,在清代達到極致。這次宴會後收集的詩有3497首。

宴後,乾隆皇帝以太上皇的身份正式入住寧壽宮。

紫禁城的寧壽宮建築群是乾隆皇帝退位後專門為養老而建的。它位於紫禁城內皇宮的東部,於1772年在順治皇帝統治時期建造的建築上重建。* * *由東、西、中三棟建築組成。

其中,中路建築群由九龍壁、黃繼門、寧壽門、黃繼殿、寧壽宮、養生門、養生堂、樂壽堂、頤和軒、齊靜亭組成。

西路建築群由雁棲門、古華軒、矩亭、翟逸、隋楚堂、旭輝亭、羅比亭、廣韻樓、三友軒、福旺閣、累齋、真飛景等組成。

東路建築群由尹暢館、梳妝樓、讀書樓、慶壽堂、曛煙書店、景福宮、佛日樓、樊華樓組成。

寧壽宮建築群中的九龍壁位於寧壽宮的禦門外。城墻長29.4米,高3.5米,厚0.45米。是背靠宮墻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1772年寧壽宮重修時所燒。

墻的上部是黃色琉璃瓦屋頂,屋檐下的椽子、檁條、水桶都是仿木結構。墻面雲水掩映,藍綠色點綴,襯托出水天壹色的磅礴氣勢。下部為漢白玉住友,端莊凝重。

墻上的九條龍由高浮雕制成,最高處高出墻面0.2米,形成強烈的立體感。

從九龍壁進入,是寧壽宮建築群的禦門,是禦門外東路寧壽宮區的正門。建於1771。

皇帝門前有個狹長的小廣場,西邊是西青門,西邊不遠處是景雲門,東邊是蓮溪門,東邊是南北十三排,南邊是九龍墻。

禦門北面與寧壽宮的寧壽門相對,穿過寧壽門,後面就是寧壽宮。這種獨特的錯門錯廳布局是1772年寧壽宮重修時形成的。

禦門造型獨特,制作精美,兼有形與壁的特點。它恰好繼承了南九龍墻、北寧壽門的建築風格,被稱為“紫禁城中的琉璃門”。

寧壽門是寧壽宮建築群的第二道門。這裏曾經是明代壹號館的舊址。1772重建寧壽宮建築群時,成為寧壽宮區的宮門。

寧壽門建在漢白玉平臺的基座上,中間有三級臺階,左右各有壹只青銅獅子。這扇門是壹座黃色琉璃瓦、山形屋頂的房屋式建築,寬5間,深3間。

前檐中央三間建為敞廳,兩端間建檻墻,頂上置四扇三向六方形菱格檻窗,中間裝格風窗。兩邊的山墻與影壁相連。後檐以金柱為界,開間與左右間設門。兩頭用墻擋住,墻上用沙和綠邊裝飾。門內有高臺和雍路,與後面的內廷相通,四周有欄桿裝飾。

內廷是寧壽宮的主體建築,建於1689,原名寧壽宮。這座寺廟原本是壹座工字形的寺廟。1771年,其前殿改建為內廷,原有匾額移至後殿,更名為寧壽宮,並在寧壽宮最南端增設了內廷大門。

內廷位於寧壽宮中軸線前部,與後殿寧壽宮並列在單層石臺上,形制與幹青宮相似。正殿坐北朝南,寬9間,深5間,是遵帝九五之計。

黃色琉璃瓦,殿頂重檐,前檐出廊,金雕龍騰取代。開敞式房間,門設置在左右房間之間,檻墻建在其他房間之間。後檐通明,二房轉入殿後門,可達寧壽宮,其余房間築有圍墻。

殿內有四根鎏金龍柱,頂上有壹個八角形的泥龍藻井,下面有壹個寶座,地位僅次於太和殿。殿內左放銅鍋,右放dzmz,制作精美。

這是乾隆皇帝退位時受到祝賀的地方。

皇宮分為日晷和細卷,是皇權的重要展示。禦道兩旁有六角須彌座,重檐六角亭閣,亭閣兩側各刻有三個壽字。

石基座中央有壹個鑄鐵內膽。每年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燈柱換成它,就是古代多用臺座的壹個例子。現在只有它的基座存在於此。

正殿建在青白石住友街區,前出平臺。禦道與隧道相連,隧道直通寧壽門,四周是漢白玉欄桿。臺階設置在站臺的左右兩側和過道的兩側。殿內兩側掛有花門和守望墻,分別與東、西兩個房間相連,將庭院分為兩個入口。中間開門,東有寧啟門,西有長澤門。

內廷後面的寧壽宮建在單層石基座上,與內廷相連,四周用黃綠色釉面磚砌成通風燈籠的短墻。宮殿寬7間,深3間,單檐歇山頂。

檐廊柱為鏤空雲龍領,雲龍雀飾泥金,氣勢磅礴。內外檐裝飾,室內間距,陳設都是仿坤寧宮的。東房開門,裝兩扇輕板門,頂上雙十字四層亮子,門左右兩側檻墻,門上豎窗。

其他房間都是檻墻,直掛窗戶。有三個交叉覆蓋的窗戶,每壹個上部都有兩對四角。後檐開,第二間是門。每扇門都是雙手四菱形,其他房間都是用墻砌成的。室內天花板,花,蝙蝠,圓和長壽天花。

在迎門的後檐上有壹個小房間,裏面有壹個內置的煮肉鍋。西側有三間開室,內設木榻、大炕,內設薩滿教神祗、跳器,為祭祀之所。東側兩間臥室相連,後檐有仙樓,東山墻上有門,可通衛生間。

寧壽宮與其兩側及南角的東、西閣相連,各有9個亭子,都開在南面第三、六間。殿後有銅頂方磚煙囪,為寧壽宮竈房及室內煙道用。重建後的寧壽宮成為故宮除坤寧宮外又壹座體現滿族風情的重要建築。

寧壽宮後的養生門是寧壽宮區養生殿、樂壽殿、怡和軒三晉殿的正門,門內各殿是乾隆退位後的安息之所。

滋補門面五間寬,黃色琉璃瓦,壹檐歇山頂,中間三間開。在它的前面,有漢白玉欄桿和金龍和印章畫。慈禧在寧壽宮居住時,改為蘇式畫,現存的都是復原的金龍、篆刻畫。門外有兩只鍍金的青銅獅子。大門兩側後面有綠色琉璃墻和角門。

養生門的形制與幹青門、寧壽門、慈寧門相似,但體積略小,橋臺較低。

養心門內的養心殿是寧壽宮建築群的主要建築之壹,建於1772,仿紫禁城皇宮養心殿而建。

此堂為黃色琉璃瓦歇山頂,寬3間,各以方柱支撐,間隔9間,卷棚前連4間。打開明亮房間和第二個房間之間的門。原來是三手六腳菱面扇,現在是玻璃門窗,明室四個,其余兩個。進深有4個房間,室內隔斷是多個小房間,呈之字形。

明前後開門,中間壹個寶座,頂上壹個八角形的泥金龍藻井,壹塊金擡龍天花板。左右板墻分東西,墻各有門,左右對稱,門楣上置毗盧帽。東暖閣分為兩組空間,即前面叫亮窗,後面叫靜室,房間東面掛有“顏若思”匾額,均為乾隆皇帝禦筆。

養心殿作為乾隆皇帝的客廳,四壁原繪彩印。這座寺廟在光緒十七年修復後,除了墨雲室還畫著河西印章的顏色外,其余全部改為蘇式彩畫。

寧壽宮建築群中的樂壽殿在養心殿的後面,是乾隆皇帝退位後作為寢宮使用的。大殿前左右木柱上有壹幅對聯,上書“坐右書娛畫”。此殿又名寧壽宮閱殿,始建於1772年,現存建築於1891年重修。1894年,慈禧太後曾在此居住,以熙暖閣為宿舍。

樂壽堂寬7間,深3間,四周有回廊。總寬36.15m,穿透深度23.20m,建築面積839m。它坐落在山頂,只有壹個屋檐,覆蓋著黃色的琉璃瓦。地面到主山脊的高度為18.7米。“樂壽堂”牌匾高掛室內北殿北檐。

樂壽堂後面有頤和軒和齊靜亭,是同時期建造的。它們是故宮寧壽宮建築群中路最裏面的建築。

其中怡和軒寬7間,深1間,為單檐、倚山建築。齊靜亭是壹座兩層的亭式建築,寬7間,深3間,坐落在山頂上,黃色琉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