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咨询 - 東南亞經濟風暴?具體情況

東南亞經濟風暴?具體情況

65438年6月到0997年6月,亞洲爆發了壹場金融危機,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非常復雜。到1998結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6月1997到2月12;1998 1月至1998 7月;1998 7月到年底。

第壹階段:65438+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席卷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美元匯率下跌17%,外匯等金融市場壹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尼盾和馬來西亞林吉特成為國際投機者的目標。8月,馬來西亞放棄了捍衛林吉特的努力。壹直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了沖擊。盡管印尼是最新壹個被“感染”的國家,但卻是受影響最嚴重的。10年10月下旬,國際炒家轉戰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目標直指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臺灣省當局突然放棄新臺幣匯率,壹天貶值3.46%,加大了港幣和港股市場的壓力。10月23日10,香港恒生指數下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626,5438+0.80點,跌破9000點關口。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攻擊,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恒生指數升至10000點。然後,11年6月中旬,東亞的韓國爆發了金融風暴。17年6月,韓元對美元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 1。21,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65438+2月13日,韓元對美元匯率跌至1 737.60: 1。韓圓危機也打擊了在韓國大舉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下半年日本壹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破產。結果,東南亞金融危機演變成了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藥方未能達到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實施印尼盾與美元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度,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和西歐的壹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威脅要撤回對印度尼西亞的援助。印度尼西亞正處於政治和經濟危機中。2月16日,印尼盾兌美元匯率跌破10000: 1。受此影響,東南亞匯市再次掀起波瀾,新加坡元、馬來西亞元、泰銖、菲律賓比索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壹致,東南亞貨幣市場才暫時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讓與之息息相關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美元。5月和6月,日元匯率壹路下跌,壹度逼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確定,亞洲金融危機繼續加深。

第三階段:65438+1998年8月初,在美國股市動蕩、日元匯率持續下跌的情況下,國際炒家對香港發起了新壹輪的攻擊。恒生指數已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報復,金管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收國際炒家賣出的港元,穩定外匯市場在7.75港元兌1美元的水平。經過近壹個月的苦戰,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實現再次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壹敗塗地。17年8月7日,俄羅斯央行宣布年內將盧布對美元匯率浮動區間擴大至6.0 ~ 9.5: 1,推遲償還外債和國債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導致俄羅斯股市和匯市大幅下跌,引發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和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極大地傷害了在俄羅斯股市投入巨額資金的國際投機者,並導致了美國和歐洲股市外匯市場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麽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的範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處於困境。1999,金融危機結束。

65438到0997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很多。我國學者普遍認為可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熱錢的沖擊。目前,全球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投機者壹旦發現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就會立即通過投機攻擊那個國家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牟取暴利。(2)壹些亞洲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為了吸引外資,他們壹方面維持固定匯率,另壹方面擴大金融自由化,這給國際投機者提供了機會。比如泰國在金融體系還沒有理順之前,就在1992解除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得短期資本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投機者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度,這些國家長期使用外匯儲備彌補赤字,導致外債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壹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國內外匯儲備不足以彌補時,該國貨幣貶值是必然的。

內部基礎因素包括:(1)透支經濟的高增長率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足時,為了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借外債來維持經濟增長。然而,由於經濟發展不順利,到90年代中期,亞洲壹些國家已經無力償還債務。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的泡沫只帶來了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壞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太容易了,壹旦企業經營狀況不佳,不良資產馬上擴大。大量不良資產的存在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系不成熟。壹是政府過度幹預資源配置,尤其是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壹個是金融體系,尤其是監管體系不健全。(3)“出口替代”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模式是許多亞洲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有三個缺點:壹是經濟發展到壹定階段,生產成本會增加,出口會受到抑制,造成這些國家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第二,當這種出口導向戰略成為很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相互之間的擠壓;第三,產品的逐步進步是繼續實施出口替代的必要條件,單純依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高速增長後,並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但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如民族國家間的利益沖突加劇、資本流動性增強、危機難以防範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系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高科技產品和高科技本身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的,產品的技術含量逐漸向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組裝工作,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可以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壟斷高價來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是有利於金融強國的。

金融危機影響深遠,暴露了壹些亞洲國家經濟快速發展背後的壹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不僅是壹件壞事,而且是壹件好事,為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和改善宏觀管理提供了機遇。由於改革和調整任務艱巨,這些國家需要壹段時間才能完全恢復經濟。但是,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在克服了內外困難之後,亞洲經濟形勢的改善和進壹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1997 1998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之後,又壹次對世界經濟產生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出世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嚴重缺陷,包括很多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出來的成熟的金融體系和經濟運行模式。這次金融危機暴露了很多問題,需要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建立新的金融法律和組織形式的問題。這本書試圖在這個領域做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在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後紙幣本位制未實現的情況下,擺脫新形勢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系和企業間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百年經濟問題,包括:(1)企業債務負擔、銀行壞賬、頻繁的金融和債務危機;(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繁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交織;(4)通貨膨脹與社會經濟交織,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往往受阻;(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增加了企業破產率和頻繁的企業兼並活動,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帶來了沈重的負擔,引發了許多國際經濟問題。產生上述問題的最深層次原因是貨幣制度不完善,對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間交易活動的新機制沒有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企業交易結算的權威中介體系——全國企業交易中介結算體系,解放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條,消除企業與銀行之間的壞賬基礎,從而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也會有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也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兼並,增強企業的穩定性。此外,還將創新國際結算方式,改革國際貨幣的使用。這個過程不是簡單的治理經濟問題,而是對紙幣體系嚴重缺陷的修正,是貨幣供應和流通體系的創新,是金融體系的重大變革。而且這種變化給經濟運行機制帶來了很多調整。

亞洲金融風暴對經濟的直接影響

1.股票市值下跌了20%到50%。

在1997 10至1998 10期間,除中國外,所有亞洲國家和地區都面臨著股市的大幅下跌。日本和臺灣省下降20%左右,其余均超過40%;馬來西亞下跌超過50%。國家和地方在短時間內資產流失超過40%,確實令人震驚。

2.外匯市場的價值也已經貶值。

金融風暴之後,各國、各地方的貨幣紛紛下調。除香港聯系匯率外,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中國除外)的貨幣都貶值了30%至80%。印尼貶值幅度高達340%。這些都對整體資產價值造成了巨大打擊。

3.貶值後,出入口不升反降。

壹些決策者,特別是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認為,貶值有助於進出口競爭力,刺激經濟復蘇。但事實恰恰相反。1998的預測顯示,除印度外,所有國家和地區均為負增長。預計出口下降5%至10%。而且入口也大大減少了。除臺灣省和香港僅下跌6%至10%外,其余跌幅均超過12%。泰國和印尼大幅減少了30%。說明貶值不壹定能增加出口,減少進口只能延緩出口。

4.經濟前景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負增長。

導致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突然從高速增長轉為負增長。除了中國、印度和臺灣,無壹幸免。韓國、馬來西亞、泰國預估負增長6%-8%;印尼可能出現18%的顯著負增長。

5.失業越來越嚴重。

當整體經濟出現負增長時,失業問題肯定會惡化;在受金融風暴影響的所有國家和地區,失業率比上壹年增加了壹倍以上。表5顯示,除臺灣省和新加坡能保持在4%以下外,其余均在5%以上;據估計,韓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失業率飆升超過10%。

6.工資和房地產價格下降

由於失業人口大量增加,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雇主趁機降低工資,減少成本。比如香港工資普遍下調1-20%。同時,由於消費能力減弱,銷售市場不佳,用戶無法負擔高樓價或租金。因此,房地產價格和租金也下降了。香港的情況尤其嚴峻,房價下跌了30%。

亞洲金融風暴對社會保障的直接影響

1.社保基金的投資回報遭受了巨大損失。

退休保障,尤其是個人賬戶形式的公積金制度,積累了龐大的社保資金;有關當局必須設法投資保值增值。然而,投資往往帶有很大的風險,尤其是在股票和匯率市場,價值波動很大。亞洲金融風暴的出現導致股市和匯市大幅下跌,這將使許多社會保障基金遭受重大損失。試著在這裏看看香港的情況。

由於香港已決定發展強制性私人公積金,這裏將分析其可能受到的影響。首先,我們發現全球金融風暴幾乎每十年發生壹次。投資回報壹定要定期分析,不能斷章取義的用某個高峰期來估算。比如上次股災是1987,就不適合用1983來估計。只有在股災之後,再投資壹次大股災,比如97年,才能更準確的估算出真實確定的投資回報。

就目前的強積金草案縱容高風險投資策略,允許100%的資產投入股市。即使最近壹年100%的資產投入股市,也只是以目前香港金融風暴的影響來計算(如果用東南亞的情況,災難會更大)。壹旦出現問題,那就嚴重了。

在過去十年的投資周期中,香港私人整體養老基金的平均年回報率僅為6%(假設股票虧損30%)。這壹估計低於8.8%的年均通脹率。換言之,強積金草案的高風險投資策略很容易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

回應1997,強積金辦事處只損失了7%的投資回報;但參考香港上市公司10家族的資產變動情況,可以看出1997大部分虧損幅度在30%-50%之間,可見作者的估算是準確可信的。換言之,私人強積金的高風險投資策略經不起金融風暴的沖擊,令市民蒙受重大損失。

如果用土地基金的審慎投資策略(即30%股票,40%債股,30%現金放在銀行),即使遇到同樣的金融風暴的負面影響,從1988到1997的周期平均年收益率粗略估計為9.5%(假設股票虧損30%)。換句話說,相對於年均8.8%的通貨膨脹率,它仍然可以保值,增值更少。但按照6月底1998的最新結算,土地資金的投入也難以保值。由此可見亞洲金融風暴的殺傷力。我相信亞洲大多數采取公積金制度的國家,他們的資金會損失慘重,嚴重削弱他們的回饋能力。

2.失業人數增加,繳費的員工減少。

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導致失業率大幅上升,大多數國家的失業率達到10%。這意味著有1/10的員工無法繳費,其雇主的繳費也會相應流失。那麽繳費總額壹定是損失了當年的1/10基金。如果這些情況持續三年,情況會更糟。因為大多數國家的估計很少預測失業率會達到10%以上,這就會造成整個社保基金的精算有偏差,甚至影響其財務穩定性。

3.工資下降,繳款額減少。

避免失業的雇員很可能會被他們的雇主降低工資。由於經濟不景氣,失業人口越來越多,雇主會借機降低工資,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工資下降,自然在繳費率不變的情況下,職工和用人單位雙方的繳費額都會相應減少,導致社會保險總額減少。當然,這會影響其財務穩定性。

4.企業困難加大,核銷和拒付增多。

由於經濟不景氣,很多企業會倒閉、裁員、降薪或外遷。這樣壹來,企業的繳費和支付部分就減少了。還有的企業勉強維持運營,但是很難兼顧員工福利,所以削減員工福利。當然,社會保障福利首當其沖:自願的企業養老金和醫療保險將被取消或削減;國家立法規定的社會保障計劃可能無法應付;不繳費比例會相應提高,直接影響社保基金的財務穩定性。

5.失業人數增加,失業保險和社會援助的財政負擔增加。

隨著失業人數的增加,自然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增加,直接增加了失業保險金的支出,導致財政負擔增加。此外,由於失業保險壹般只提供6個月至1年的保障,領取後仍處於失業狀態的人只能求助於社會救助。西方國家的例子可見壹斑;例如,在英國和荷蘭,失業者獲得社會援助總額的40%至60%。目前香港的失業人士接受社會援助,占社會援助個案總數的65,438+00%以上,而且正在向西方的情況發展。這給政府造成了財政負擔。

亞洲金融風暴對社會保障發展的啟示

1.社保基金不應該投資股市。

從表1到表6的分析結果來看,投資股市風險極大。即使按照國際慣例限制投資股市30%以下,後果也和香港土地基金壹樣,難以承受金融風暴,會出現虧損。所以社保基金不應該投資股市。最近,美國秘密對沖基金的非法做法也暴露了其缺點和風險,造成了超過1000億美元的損失,對國際銀行體系產生了連鎖效應,導致美國政府的幹預和拯救。我相信,如果沒有其他更好的監管方法,這種隱蔽而危險的投機集團會繼續每天在背後操縱金融市場。對於以社會保障為目的的社保基金來說,確實不宜冒這些風險,以免傷害參保人的福利。

2.社保基金要投入到社會服務和基本建設中,既能保值,又能創造就業機會。

社保基金不投資股市,可以轉投社會服務和基本建設。不僅穩定,而且有很大的越界經濟效益。目前,許多亞洲國家沒有根據政策規劃提供足夠的服務來滿足不同目標的需求。因此,我們可以借此機會加快發展社會服務,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從而創造就業機會,雇用人員,立即提供服務。

投資社會服務增加就業機會,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為很多低技能的中年人提供就業機會。在正常情況下,低技能的中年人,無論男女,都更難與年輕的有技能的人競爭就業機會。與此同時,這些老年人接受技術培訓和提升技能的難度更大。而社區服務,如個人護理、家政幫助、家居維護等便民服務,則相當適合中年無技能人群。因此,建立這些社會服務是必要的。

在更高的層面上,公共住房、教育和醫療等社會服務的發展將創造更大規模的就業機會,解決失業和減少貧困。讓我們以香港的情況來說明這個論點。

目前有超過654.38+0.5萬人申請公屋。如果香港特區政府堅持每年興建5萬個公屋單位,將大大減少輪候冊,縮短輪候時間;並能滿足香港未來人口增長,達到800萬人。除了快速滿足住房需求,其創造就業和功能效應顯著。建造公共住房可以給建築業帶來生意,雇用建築工人;人搬進去,需要裝修設計,添置家用電器,家居用品,雜物等。,這將產生連鎖經濟效益,使整個銷售行業和百貨業繁榮起來,自然增加就業機會。公共住房區的大型購物中心將增加零售業的發展。

同樣,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必須新建和增加現有的小學和中學。目前教工辦公室非常擁擠,老師很難充分發揮自己幫助學生的能力。目前師生比過大,需要減少每個班的人數來增加老師對學生的關心。

同樣,改善醫療設施也有同樣的效果。現在報紙上經常報道醫院床位不足,經常需要帆布床;醫院人手不足,尤其是護士和護理人員。有必要增加地區醫院的數量,招聘更多的醫務人員,以維持和提高服務質量。建立更多的醫院,增加醫療技術設備,雇傭更多的人,將有助於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因此,整體社會服務的發展,不但會改善社工服務、教育、房屋和醫療設施及服務,更能滿足市民的需要,也會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也許決策者會問:投資社會服務建設能帶來什麽經濟效益?並以北京市“經濟適用房”建設為例進行分析。“經濟適用房”的供應對象是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希望他們能在10到20年內,用自己的經濟收入,拿出家庭收入的20%到30%來買這樣壹套房。而到北京郊區縣附近的北京地段:每平方米2000元到4000元就可以買到商品房。如果按照北京市政府規定的購房成本價1997,那麽在城市周邊郊區的樓房每平方米大約是1450元。以50平米的小房間計算,成本為7.25萬元。如果25年繳納,平均每個月要繳納到240元,就像交房租壹樣,占目前三口之家1200元平均收入的20%。如果定為25%,中下層每月出資300元,那麽就有60元或者20%的利潤。可見,投資社會服務基礎設施可以保值增值,也可以帶來相關的社會經濟效益。

3.要把基本保障放在首位,保持低水平的社會保障。

由於亞洲金融風暴,股票市場的市值降低了。我相信很多社保基金都虧了20%以上。更有甚者,會影響基金的財務完整性。因此,社會保障金額水平應維持在較低水平,保障基本需求;不應該為了保護中產階級而過度擴大。這將使社會保障基金保持穩定,即使受到金融風暴的沖擊,也將確保充足的融資,將有足夠的資金為有基本需要的人提供社會保障付款。換句話說,在世界金融體系改革完成之前,甚至之後,恐怕很多隱藏的組織,比如長期資本管理對沖基金,會借機炒作。“維持低水平的社會保障以保障基本需求”的政策應成為壹項長期國策,不應修改。即使國家經濟蒸蒸日上,也不宜提高保障額度的水平。壹方面可以避免金融風暴等突發性破壞,同時可以將豐富的資源用於社會服務型的社會保障。另壹方面可以維持公民的工作動力,不會因為社會保障水平高而挫傷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4.不應設立失業保險,造成財政負擔。

是否應該建立失業保險經常成為政策變化的爭論點。但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其後遺癥明顯導致了大量失業。除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臺灣省的失業率還能保持在5%以下,其他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接近10%或以上。為這麽多失業人員提供基本失業保險將是壹個天文數字。在經濟低迷、遭受重創的情況下,壹下子拿出這筆錢,對政府財政來說將是壹個沈重的負擔。因此,制定完善的社會保障政策以避免設立失業保險是合適的。為了保護失業者,社會救助可以用來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以確保他們不會落入社會安全網。這種社會保障安排將更適合應對金融風暴等危機。

事實上,壹般來說,西方國家的失業保險安排是為失業者提供6個月至1年的失業保險福利。如果他們屆時找不到工作,他們只能通過申請入息審查來轉移社會援助救濟,以解決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因此,如果以基本生活保障為主,就沒有必要為有壹定資產儲蓄的失業人員提供過渡性失業保險。

即使在沒有受到金融風暴沖擊的中國,給所有非自願失業人員,包括那些有壹定資產儲蓄的中產階級失業人員提供失業保險福利,也會造成很多後遺癥。

(1)失業保險財政容易出現赤字。1986建立失業保險以來,由於失業人數增加,1992的失業保險支出達到了歷年總和;1994的失業保險支出是前7年的1.2倍;壹些地區出現了入不敷出的情況。剩下的基金只能維持200萬人壹年的基本生活,但據預測,從1995年到2000年,由於企業破產、辭退,職工人數將達到18萬,平均300萬。失業保險基金增加10倍可能還不夠(《中國再就業工程實施指南》,1998)。

(2)失業保險制度名下有各種費用,包括醫療費、喪葬補助費、親屬撫恤金、生產自救費、管理費等,難以監管和審計。因此,建議成立壹個由雇主、工人、工會和公共組織代表組成的社會監督組織,其有效性有待確認。

(3)目前適用範圍僅限於國有企業。如果推廣到各種企業制度,打破城鄉界限,將比包括6543.8+0.2億鄉鎮企業職工在內的幾億人承擔更多的責任。這件事是否能做還值得懷疑。

更可行的辦法是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失業者提供壹張“安全網”,保證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相關資源可以作為再就業服務基金,提供職業培訓補貼,鼓勵人們提高技能,為換工作做準備,找到工作,在生產中自助。這比設立失業保險要好。事實上,目前我國國家政策也是把失業保險的救濟功能放在首位。所以,化繁為簡,不如選擇最低生活保障和職業培訓補貼更直接有效(詳細分析請見莫太極等人著《香港勞動關系與社會保障》,2000年,中國勞動出版社)。

5.將貧困線確定為社會救助的安全水平。

沒有失業保險,就要有壹個合適的社會救助體系。然而,許多社會援助制度隨著政治爭端而改變,未能有效地提供適當水平的保護,以滿足最無力自助者的需求。更有根據的做法是選擇適當的方法,制定壹個官方貧困線,作為社會救助體系的基本保障基金,以社會安全網的形式成為社會的最後壹道防線,保護公民。這將有效地照顧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並確保社會穩定和維持良好的法律和秩序。

參考

1李主編,1998,《第二次沖擊波——從東南亞金融風暴到全球經濟大變革》,貴州人民出版社。

2姜建清主編,1998,《海外金融趨勢評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