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咨询 - 中國元宵節的習俗藝術

中國元宵節的習俗藝術

燈彩藝術體現了漢民族的智慧和聰明才智。它集抽象構圖、保形雕塑、平面書畫、復合裝飾、光動力機制於壹體,是壹門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綜合性空間藝術。本文分析了中國這壹獨特的傳統文化藝術,總結了彩燈藝術的發展歷史、種類和制作方法,並結合文化和民俗內涵,闡釋了彩燈藝術在漢族民俗生活中的作用:它不僅是節日的裝飾和審美對象,更是壹種廣泛存在和無限的生活關懷。

農歷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壹個月圓之夜。古時候叫夜,所以叫“元宵節”。自漢武帝以來,人們就在這壹天放燈籠來祭拜太乙神。根據《文樂書》中的記載,這壹活動也叫“上元燒燈籠”。相傳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教,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下令在宮廷和寺院裏“燃燈示佛”。從此以後,元宵節就壹直以燈為主,所以也被稱為“燈節”。在漢代,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用精美的燈拜佛、徹夜不眠的習俗壹直被保留為元宵節的習俗。元宵節掛燈籠的習俗逐漸從皇宮傳到漢族民間,同時出現了賞燈等壹系列民俗活動。南北朝時期,賞燈成為壹種普遍的習俗。隋朝前後,漢族民間的狂歡活動也加入進來。在楊迪統治時期,每年的正月十五,皇宮正門外方圓八英裏都布置了壹個劇院,來自全國各地的大燈和雜技聚集在這裏。到了唐代,“貞觀之治”和“開元之興”使社會生產力發達,經濟繁榮,元宵節的規模更加宏大,逐漸脫離了宗教活動的形式,成為漢族的民間慶典。從此,正月十五放燈籠的習俗基本形成。每到元宵節,全國各地都有賞燈作樂的習俗,尤其是在宋明時期。

元宵節的燈籠種類繁多,形式千變萬化,制作工藝獨特。按形狀分,有準形燈(如魚燈、虎燈、蓮花燈、牌坊燈、花瓶燈、八仙燈)和幾何形燈(如圓紗燈、方形燈、五角形燈);按組合有單燈、分燈、集合燈(如燈山、燈樹、燈樓、竹墩);按工藝材料分,有布帛燈、紙燈、玻璃燈、絲綢燈、玉門燈、珠燈、羊角燈燈、羊角燈、麥絲燈、竹燈等等。這樣的規模不是壹朝壹夕可以達到的。從漢代開始,各種燈具的制作,為以後燈籠色彩藝術的發展奠定了造型和技術基礎。

漢代是中國古代早期燈具藝術的繁榮時期。漢代出土的燈具非常豐富,有走燈、鼎燈、座燈、獸燈等,燈具使用的材料也有銅、鐵、陶、玉、石等。雖然漢代元宵燈彩的出現鮮有記載,但從燈的出土情況可以推斷,當時的燈彩是豐富華麗的。

元宵節放燈觀燈在唐宋時期掀起了第壹個高潮。《朝野壹書》中記載,唐代元宵節的都城是“燈籠高二十尺,衣冠錦繡,金銀裝飾,燃燈五萬盞,簇如花樹”。可見此時已經出現了大型的燈籠樹和山燈。到了宋代,已經形成了壹定的燈籠生產中心,生產出了典型的燈籠品種。從唐代到宋代,記錄的燈籠類型不僅包括結構精美、裝飾精美的小型宮燈,如燈籠、孔明燈、玻璃燈、白玉燈、鷗燈、珠燈、蘿蔔燈、羊皮燈,還包括各種生動多彩的仿燈籠,以及由堆疊的燈籠懸掛和系住的大型燈籠場景,如燈籠輪、燈籠樹、燈籠塔、燈籠山和荊棘盆。在宋代,為了元宵節的狂歡,出現了壹個特殊的燈籠市場。與唐代相比,宋代的元宵節更加盛大,也增加了民俗活動的參與。統治者為了標榜自己的仁政,把燈籠送給宮裏的人,這鼓勵了元宵節看燈籠的活動變得更加熱鬧。

明代的元宵節更加熱鬧,是中國古代元宵藝術發展的巔峰。繁榮的工商業使明代社會尤其是城市形成了壹種“奢靡”的時代氛圍,影響日益廣泛。始於宋代的藝術“雅化”趨勢更加強烈和鮮明。從明代到清代,技術形式壹直是奢靡典雅,絢麗多彩,精美絕倫。明清時期,元宵節實現了深刻的價值轉型,擺脫了現實意義上的信仰關註,走向了以審美娛樂為主旋律的娛樂領域。明代元宵節為期十天,燈籠藝術發展得更加充分,燈籠的種類也更加多樣化。屆時將有金蓮花燈、玉塔燈、蓮花燈、荷花燈、刺繡燈、雪花燈、書生燈、媳婦燈、和尚燈、將軍燈、石婆燈、劉海燈、駱駝燈、青獅燈、猿猴燈、白象燈、鯰魚燈、螃蟹燈、羊皮燈、放牧燈等數十種燈籠。明清時期燈籠的專業產地、蘇州府、福州、新安、開封府、杭州府,自宋代以來就很有名。這時,佛山、潮州、泉州、漳州、廈門、海寧、揚州、丹陽、泰州、南京、青州、成都、北京、太古等地也以制作燈籠聞名。著名工匠也相繼出現,明代有、王選、趙克禮、、、趙、顧後山、張九炎、包壯行,清代有牛、許、沈、徐誌祥、沈澤安等。除了能工巧匠,還出現了壹批燈籠收藏者,可見明清時期燈籠藝術的繁榮。

另外值得壹提的是,在我國北方地區,還有壹種冰燈,這是壹種受氣候條件影響的特殊觀賞燈。正月十五前後,北方氣溫最低。這時候的冰可以當燈用,可以持續幾十天。利用冰晶瑩剔透的特性,輔以點燃的蠟燭,營造出自然、古樸、多彩的效果,成為北方燈籠藝術的壹道獨特景觀,冰燈原本是東北特有的,隨著清朝的入關,成為中原地區元宵節的習俗。他們的生產在清代已經成熟。由於電燈的廣泛應用,這種冰燈藝術的發展前景更加廣闊,種類日益多樣,規模也越來越大,成為北方元宵節最具影響力的景點。

燈籠的造型基本以四、五、六為基礎,象征四季、五方、六江之數,上面的裝飾更加精致,更具象征意義。燈籠的主題內容和造型裝飾的結合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吉祥文化。

除了造型和裝飾的豐富,每個燈會場所的位置管理也是壹門藝術,在宏觀布局上,燈會藝術已經融入了中國繪畫和古建築的美學理論。在中國的畫論中,有“有望”、“可行”、“可遊”、“宜居”等各種各樣的山水畫。花燈場景的布置是將花燈藝術的空間意識轉化為時間過程,利用空間的流暢、阻隔、起伏,使人欣賞空間、時間、秩序、節奏、變化。

在其發展過程中,燈籠不斷與中國古典文化藝術相結合,豐富自身的內涵。它集詩、文、書、畫於壹體,強化了審美趣味,繼承了傳統的符號和意義的表現形式。在燈籠上猜燈謎是燈籠文化中非常突出和流行的娛樂活動,即在燈籠上貼上謎語,以便人們在猜燈謎的同時欣賞燈籠。答案側重於詞語的含義,比如壹個詞、壹首詩、壹件事或壹個名字。

彩燈的色彩藝術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它集抽象構圖、共形雕塑、平面書畫、復合裝飾、光動力機制於壹體,形成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綜合性空間藝術。這種藝術形式之所以獨特,是因為引入了光的時間因素,通過火的穿透力、亮度和光彩賦予了燈籠以靈魂,使燈籠充滿了生命力。花燈不僅是漢族的壹種工藝美術,也是漢族在廣闊的社會生活層面上的壹種民俗文化現象。它的存在與其發展和豐富的民俗活動密切相關。燈籠在民間生活中的作用不僅僅是節日的裝飾和審美對象,更是壹種普遍的存在和對生活的無限關懷。它承載著吉祥和祝福,甚至被視為安康和庇護的載體。燈藝術用火記錄了中華文明的歷史軌跡,從洪水時代的熊熊篝火到文明時代的璀璨燈籠,貫穿了中華民族因對火的原始體驗而產生的信仰、習俗、文化觀念和審美趣味,體現了燈從最初的實用形式演變為審美符號的文化價值關系的發展。花燈作為漢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有力載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並將隨著時代的演進而具有越來越豐富的內涵和外在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