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咨询 - 寫龍門石窟的導遊詞!!!

寫龍門石窟的導遊詞!!!

大家好,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懷著這種心情迎接所有朋友的到來。

洛陽是壹座聞名中外的歷史名城。她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文物眾多。為了使客人在洛陽逗留期間更好地了解這座古城的歷史文化和名勝古跡,在乘車遊覽景點的途中,我給大家簡單介紹壹下洛陽的歷史和龍門石窟的概況。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遊南岸。因位於洛河北岸,意為洛水之陽,故名。

洛陽曾是歷史上多個朝代的都城,有“九朝古都”之稱。在這壹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長期是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今天,我們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是眾多文物之壹。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南郊龍門關,距市區12.5公裏。它們發掘於北魏太和十九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壹起,構成中國三大著名石窟藝術瑰寶。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壹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宏偉的門闕。後來因為在隋唐時期的南方,所以又叫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的懸崖上挖的直洞,或者是用來隱藏或存放食物和東西的天然洞穴。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已經用天然洞穴來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場景。然而,是在古印度佛教興起之後,石窟寺才作為佛教信徒和僧侶拜佛修行的場所出現。

由於山野幽靜神秘,洞穴冬暖夏涼,而且山野開鑿的洞穴比磚石建造的寺廟更方便耐用,所以在古印度就出現了集建築、繪畫、雕刻藝術於壹體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人的傳教活動,傳入中國邊疆和內陸,與中國的民族特色和傳統藝術技法、風格相融合,成為中國特有的雕刻繪畫工藝。我們今天要去看的龍門石窟是中國眾多寺廟中的瑰寶之壹。

龍門石窟的雕刻除了上面提到的優勢外,還有壹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沂水兩岸的懸崖屬於古生代寒武系和奧陶系的石灰巖層。它的石頭堅硬致密,不適合風化和大面積剝落,所以非常適合藝術雕塑。與其他砂巖相比,它具有有利的保存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發掘,是繼甘肅敦煌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之後,皇室發掘的又壹大型石窟寺群。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續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高效建設約為150年,分別出現在北魏時期(約占40余年)和隋唐時期(約占110年)。龍門石窟的大小神龕和石像,散布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沿沂水兩岸,南北長1公裏。

各位朋友,我們遊覽龍門石窟大約需要1.5-2小時。在這裏,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多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龍門文物保護研究所1962統計,兩山現存窯洞、龕場2100余處。有超過65,438+萬尊雕像,超過40座寶塔和超過2,870個碑文。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時期為主。北魏約占30%,隋唐約占60%。龍門石窟中最大的雕像是奉先寺的魯舍那大佛。龍門石窟多集中在沂水西岸的懸崖上,共有7個大窟。由於龍門東山的巖層比西山薄,雕刻大型雕像不方便。龍門石窟中,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是北魏時期的代表性石窟。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代表性的洞穴有:千璽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

龍門石窟造像不僅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限智慧和汗水的結晶,也是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壹朵奇葩。這些雕塑家承擔著為神靈和帝王創造雕像的使命,卻大膽突破宗教和倫理的“儀式”束縛。在雕刻的過程中融入了大量的現實生活,生動地展現了各種人物的動人場景。如喜悅、善良、威嚴、矜持、痛苦,甚至佛陀作為最高統治者的莊嚴、威脅人和供養者的虔誠與寧靜,都是藝術家對真實“人”的深刻觀察和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結果。可以說,佛和人在雕塑藝術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布局的整體性、氣勢的集中性、整體的紮實性、個性變化的多樣性、面部表情的生動性、服裝線條的流暢美等。,都是在幾千年藝術實踐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大量外來文化,精心創作,大量創新,突破傳統,刻意經營的結果。才華橫溢的古代工匠和雕塑設計藝術家,面對光禿禿的懸崖峭壁,用簡單的錘子和鑿子雕刻出如此巍峨壯觀、細致入微的群像,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非常落後的情況下,確實令人驚嘆。

龍門石窟就像壹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博物館,為研究中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和醫學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

好了,朋友們,我們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下車,跟我去參觀石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會重點向朋友們講解龍門石窟種植的幾個主要洞窟。

(在千禧寺)

這是千喜寺,是我們在龍門西山北端進入的第壹個大石窟。千璽寺洞高9米多,寬9米,深近7米。建於唐初,距今約1300年。因洞穴開鑿時地下不斷有溪流流出而得名。據說唐代有壹位名叫李攀的宰相在這裏建了壹座別墅。清代洞外建有木檐等建築,故又稱“福堂”。洞頂為隱蓮花,洞內主像為阿彌陀佛,身高7.38米,面額飽滿,胸前鼓鼓,衣服斜掛於座前,身體各部位比例勻稱。看起來睿智,整個手勢給人壹種沈默和善的感覺。兩邊是兩個徒弟,兩個菩薩,兩個天王。特別是南壁的菩薩,形體豐滿溫潤,神態恬靜,與主佛的塑像,是唐代龍門石窟中最精美的兩件石刻。洞內外兩壁雕刻著壹位護法王,顴骨高,眼睛大,體格雄壯,力量強大,身穿鎧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妳踩的夜叉也很形象生動。

(在賓陽洞)

我們過了千禧寺後,路的右邊有壹個開闊的石龕,主墻嵌著壹幅宋代陳寫的草書石碑。北宋道士陳川所作。那麽,陳川是上帝的最後壹個人。他是壹個失去了仕途,靠隱居修行贏得皇帝賞識的傳奇人物。先後在武當山、華山修行。我們看過石碑,進入壹個幽靜的院落,由西向東並排坐著三個石窟,即賓陽三窟(俗稱中窟、北窟、南窟)。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北魏時叫靈巖寺,明清以後才改名賓陽洞。傳說它是由呂洞賓的性格(董斌)和No的最後兩個字相加而得名的。(春陽),道教八仙之壹。此洞開鑿於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即公元500年,完成於公元523年6月,歷時24年,雇傭工人802366人。我們也可以把賓陽三孔理解為“為賓陽蓋銀賓求日出之意”,即日出或晴的意思。雖然賓陽洞耗費了這麽多的時間和金錢,但是三大洞天的整個工程並沒有結束。延長四年,宣武帝崩於515。年僅七歲的孝明皇帝(徐苑)登基,政權掌握在母親胡太後手中。因為朝廷內亂,賓陽的雕刻工作實際上停止了。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窟,實際上只完成了賓陽的壹個中窟。南北洞窟是隋唐後期完成的。賓陽的三個洞窟是三個朝代雕刻的,所以雕刻的佛像在形狀和表情上都不壹樣。那麽如何辨別呢?請跟我來。我先從賓陽中洞給妳說。

賓陽中洞是壹個三級佛洞。受“Hokkekyo”的影響,在北魏,除了信仰釋迦牟尼和多寶之外,信仰的對象是三世佛。龍門石窟只有壹例。賓陽中洞高9.8米,深度和寬度分別為11.10米。正面是五尊雕像,主要是悉達多喬達摩。中國坐釋迦牟尼結(佛教禪宗修行者的坐法,即雙腳交叉,腳背挨著左右大腿)。他穿著壹件身高8.4米的長袍,面容精致,表情飽滿,高鼻梁大眼睛,微微壹笑。左手彎下三指,右手前傾。這個手勢表示有兩只石獅子昂首挺胸,威風凜凜地坐在前面。胸毛分左右,這是北魏雕刻獅子的特點。釋迦牟尼身邊站著兩個弟子和兩個菩薩(左文殊和右普賢)。兩位菩薩面帶微笑,關懷備至,溫雅真誠,給人壹種親切感。南北壁上也有雕像,都是壹佛兩菩薩,身披袈裟,站在蓮花座上。賓陽洞神像的後座上,雕刻著菩薩和弟子的浮雕。洞頂形似龍,洞中央雕有壹朵大蓮花組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有八個藝妓和兩個崇拜者。我們稱之為撐天撐人飛。天妃在佛教藝術中被稱為“香神”,是壹位能歌善舞、渾身散發著芳香的美麗仙女。這是《Hokkekyo》中描寫的“天上的藝妓皆大歡喜,萬神在虛空中忙活壹會兒,雨過天晴”的場景。中洞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浮雕。以前遊客可以進去看。現在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不被損壞,在洞前加了鐵欄桿。希望朋友們能理解。

在賓陽中央洞穴的南側,懸崖上雕刻著壹座紀念碑,即著名的《褚遂良碑》,即《易闕佛龕碑》,記載唐太宗第四子魏王臺為其亡母石(貞觀15,即公元641年)造像。此碑文已被嚴重腐蝕,很難辨別其文字。

形似物體的洞穴最初是在北魏時期開鑿的,但因朝廷內亂而停止。所以半途而廢。此洞是北魏至唐初的過渡洞。這個洞穴高9米,寬8米,深9米。主像是阿彌陀佛,盛行於唐代。身高8米多,臉略長,嘴唇較厚,脖子上有橫紋,胸部隆起。兩個弟子站在木質雕像的兩側,左邊的迪耶雕像雕刻得非常逼真。他滿臉皺紋,目不斜視,嚴肅而老練。左右弟子外立的菩薩,披著厚厚的披肩,戴著花環,造型古樸典雅,有北魏風格。洞的四壁上,有150多個龕位,其中隋大業、唐貞觀年間的龕位較多。賓陽南洞所體現的藝術風格,承襲了北魏的雄渾壯闊和唐代的熱鬧。

賓陽北洞,始建於初唐。洞內主像為阿彌陀佛,高近10米,坐著發呆,雙手平等指向天地。名為“賜無畏印”,即天地之間唯我獨尊。是佛祖釋迦牟尼出世後站在蓮花上,指著天,指著天說的“世上只有我壹個人。”左右兩側南北浮雕二王。它的造型威武有力。

(去萬佛洞)

當我們離開賓陽第三洞,爬上樓梯,就能看到萬佛洞。萬佛洞的形狀為方形,平頂,頂部雕有壹口蓮藻井。蓮藻井周圍,印著楷書大字:“建成於唐永樂元年(公元680年)十壹月三十日,大監姚申彪、內道場雲禪法師,佛龕壹萬五千間。”入口走廊北側有“薩滿教智運,奉天皇太後群臣造像壹萬五千尊為龕”的碑文。這兩個銘文相輔相成,解釋了為什麽人們在壹天結束時許願和雕像。永龍是高宗皇帝李治的稱號。太監是宮中的女性官員。薩滿智雲、內道場運單師指比丘尼智雲數。因該洞是奉智雲之命而建,故又稱“智雲洞”。皇帝指唐高宗,天後指武則天。因洞勺上刻有15000尊佛像,故又稱“萬佛洞”。

洞主,名阿彌陀佛,圓光身光。他坐在壹個須彌座上,帶著壹條蓮花腰帶,壹只手將胸部貼近身體,另壹只手愛撫著膝蓋。這個手勢表示阿彌陀佛在和弟子說話,所以叫“會說話的印”。束腰蓮花座中間雕有四個赤膊、肌肉發達、當季活力四射的力士撐房。佛背光上方的懸崖上雕有54朵蓮花,每枝上各坐壹位菩薩,栩栩如生,變化多端,別具壹格,獨具匠心。此外,南北墻上還刻有藝妓樂師。音樂家和舞妓。樂手們手持琴、竹、鼓、莖流、笛子、腰鼓等樂器,這就是唐代宮廷的“坐布”樂隊。舞者們演奏、彈奏或撥弄著琴弦,仿佛要奏出美妙的旋律。工匠們能把唐朝宮廷裏的舞蹈和音樂場景畫得栩栩如生,真是壹件美妙的事情。

原洞外有兩座石獅,即唐代龍門細浮雕,上世紀30年代被盜。現藏於波士頓美術館和堪薩斯城的納威爾遜美術館。

(在蓮花洞)

這個地方的盡頭為什麽叫“蓮花洞”?我給妳解釋壹下: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後又壹個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上雕刻著壹個大蓮藻井圖案,四周漫天飛舞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從泥淖中浮現而不被玷汙。所以佛教石窟頂部的沈箱多以蓮花裝飾,但如此大的蓮花雕刻得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並不多見。此洞開鑿於北魏孝昌時期,即公元526-528年左右,屬於北魏晚期。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佛高6米(為立佛)。兩邊是兩個弟子,伽耶和阿難,站在佛和菩薩之間。其左側的加耶葉,穿著厚重的袈裟,表現出苦行僧艱難跋涉、風塵仆仆的形象。他右手拿著張西,這在龍門石窟中是獨壹無二的。蓮花洞南北壁上方,有小千大佛的浮雕,類似於“Hokkekyo”所指的十面佛,每面高僅2厘米左右。它們是龍門石窟中最小的雕刻佛像。在堅硬的石壁上雕刻這麽小的佛像,而且雕刻得如此細致,真是龍門壹絕。洞北側上方有壹塊石碑,上面刻有“壹闕”二字,原為唐代達拉尼經典所刻,後為明代河南巡撫所刻“壹闕”二字,說明龍門原名。

(到奉先寺)

爬了幾十級臺階,就到了奉先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坐落在這個寺廟裏,是馬上供奉給祖先的。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湛、氣勢最宏偉、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石窟。

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36米。魯舍那佛(戴佛)左側的《大魯舍那造像劄記》中記載,大唐高宗皇帝的建築也是通光的,佛身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迦耶、阿難、金剛各高50尺。據有關資料和專家推測,奉先寺建於魏勇六年,即公元655年以後。它完成於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12月30日,用時約21年。

請看奉先寺的布局:壹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威武二庇護。佛教認為,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原身;報身是佛通過長期修行獲得的“佛果”之身;身體應該是佛陀為“渡眾生”而出現的身體。盧舍那就是所謂的佛,翻譯過來就是“純粹的羞恥”。主雕像是坐在中間的趙茜。雕像總高17.14米,其中頭高4米,耳高1.9米,是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雕塑。他的臉豐腴優雅,眉毛月牙,眼神深情,笑容微露,慈祥溢出。她那雙睿智的眼睛,微微向下看,恰好與朝拜者的目光相遇,能引起人的情感震顫。由此可見設計師的匠心和藝術魅力。站在兩邊的兩個弟子,老人加耶葉的形象嚴謹審慎,少年安安的形象豐滿圓潤,眉清目秀。各靠壹菩薩頭戴寶冠,頭戴花環,肩披佩帛,脫去長裙,有出水之勢。這家雕像商店描繪了壹種莊嚴、美麗和動人的風格。奉先寺的整體布局讓人感覺像是皇帝召官的場景。

壹般來說,在佛教的教義中,佛和菩薩都是男性,但龍門奉先寺的主佛是女性。這是因為唐代武則天的政治需要,第壹次塑造了作為中年女性的獨特形象——露舍那佛。傳說武則天集上述美德於壹身,幾乎與魯舍那佛的形象完全壹致。可見,魯什娜的形象在壹定程度上是武則天形象的真實寫照。

從藝術上看,奉先寺的塑像布局是和諧的。大佛雕像的五大特征按比例刻畫,是工藝精湛的輝煌成就,具有不可磨滅的藝術魅力。它是唐代宗教藝術的總結,也是中國雕塑史上的典範之壹。

(在谷陽洞)

古陽洞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洞內90%以上的雕刻為北魏所作,是龍門石窟中最早、最豐富的洞窟。整個洞的平面呈馬蹄形,頂部像壹個穹頂。因為這個山洞是北魏皇室貴族許願最集中的山洞。由此也可以看出北魏皇室拜佛的風氣。洞內兩壁有序地雕刻成三排神龕。這些小龕十分精細華麗,裝飾精巧靈巧,圖案豐富多彩,堪稱龍門石窟北魏雕刻、繪畫、書法、建築、圖案造型藝術的傑作。

古陽洞雕像,就其風格和特點而言,代表了北魏後期遷都洛陽後的壹些變化。從北魏初期的粗獷、渾厚、堅實到精致、美觀,開始擺脫前期的風格。面部表情的刻畫也由嚴厲轉為溫和,給人親切的感覺。

這裏值得壹提的是,古陽洞的洞壁和洞頂都布滿了佛龕的造像,而這些造像大多都有造像銘文,記載了當時雕塑家的姓名、年、月以及他們早期造像的原因。這些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塑最珍貴的資料。石刻藝術中著名的“龍門二十品”有十九件在古陽洞。《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的風格,規整大方,蒼勁有力,書寫風格介於隸書和楷書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成熟而獨特的字體。龍門二十品可以說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所以千百年來壹直為書法家所稱道。

由於時間關系,龍門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講解到此結束。現在我給妳留點時間拍照。過壹會兒,我們就開車過龍門大橋,過伊河,去河對岸看龍門西山的藍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