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咨询 - 雲南各地建築風格?

雲南各地建築風格?

雲南各地建築風格有哪些呢?想要知道答案嘛,下面是中達咨詢小編梳理的有關雲南各地建築風格相關內容,基本情況如下:

麗江古城民居是納西族建築藝術和風格的集中體現,它在納西族井幹式木楞房形式基礎上吸收漢、白、藏等民族建築的優點而形成。民居建築多為兩層木結構樓房,穿鬥式結構,土坯墻,瓦屋頂。布局形式最為典型的是三坊壹照壁、四合五天井等類型。房屋註重局部裝飾,如門窗飾以木雕圖案,外廊小照壁用大理石裝飾,大過梁的梁頭雕成獸頭,庭院采用鵝卵石或五花石鋪裝等,是功能與藝術結合的產物,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目前,有32處庭院已被確定為第壹批國家重點保護民居。麗江古城平民化的納西民居和以東巴文化、納西古樂為代表的獨特文化,構成了麗江古城壹幅幅納西族的風情畫卷.

古城建築集漢、藏、白等各民族之大成,並具納西族獨特風格,是中國現存古城中極為罕見、保存完好的少數民族古城。選址和布局充分利用了地理環境和黑龍潭水系。建築物依山就勢,層疊起伏。

雲南少數民族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精神和物質文化,透過風格迥異、生動別致的建築藝術,也得到了如實的反映。

冬暖夏涼的“土掌房”

在滇南的彜族地區,常風壹種平頂房“土掌房”。這種房舍多建在斜坡上,有時遇上那些較為集中的寨子,遠遠望去,高低錯落的平頂似階梯級級而上,顯得十分整齊,穩重,端莊,表現了彜族房舍建築的藝術特點。

“土掌房”的建築結構,以塊石為墻基,用土坯砌墻或以土築墻,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擔上墊木,鋪上茅草或稻草,草上覆蓋壹層稀泥,再放上細土捶實而成,有的梁放置於墻上,梁上鋪以木板、木條、樹枝或竹子,上面再鋪壹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屋面,滴水不漏。這種建築多為平房,但也有二層至三層樓的,平臺屋面既是屋頂,又可作糧食物品的曬場。在雲南的山區,半山區,尤其是在那些坎坷不平的地方,這種平頂屋面是非常適用的。

“土掌房”結構簡單,經濟實惠,比建蓋土木結構的瓦房省工、省料、省錢,比建蓋草頂房又整潔、牢固結實。這種“土掌房”還具有冬暖自涼、防火性能好的優點,只要註意保養平臺屋面,壹般可住數十年或上百年,即使需翻修更新,也較其他建築省力。因此,雜居在這些地區的哈尼族和傣族,也喜歡建蓋這種“土掌房”。

幽美別致的傣家竹樓

具有亞熱帶明媚風光的傣家竹樓,以其別具情趣的建築式樣和風格,把風景艷麗的西雙版納和瑞麗江兩岸點綴得更加迷人。幢幢竹樓在多以竹籬相隔,自成清幽恬靜的院落。那些高大挺拔的椰子樹、枝葉茂密的柚子樹和果實累累的芒果樹以及那搖曳多姿的鳳尾竹,把壹幢幢竹樓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真是幽美極了。

傣家的竹樓,俗名又叫“幹欄”,是壯傣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這種“幹欄”式的建築,除柱子、樓架用三十多棵質地堅硬的原木外,樓板,墻壁均用竹子直剖壓平而成,屋頂用“草排”覆蓋。竹樓開門的壹方,還有走廊、涼臺,供曬晾衣裙、洗臉洗腳和乘涼休息。竹樓呈四方形,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樓上壹般均為為內外兩間,也有三至四間者,內間為臥室,外間為主人進餐、休息或接待客人的場所。雖然僅在外室開壹小窗,但涼風均能從竹壁隙中透入,因而即使酷熱的夏天,也有十分涼爽愜意之感。

按傣族人民的傳統習俗,每當新竹樓落成時,總要歡快地舉行“賀新房”儀式,祝願新房牢固和主人身體健康。在房主人搬進新房的那天清早,事先受到邀請的客人們便絡繹不絕地來到新居,有的向主人獻雞,有的獻米。在客人們敬獻禮物的同時,“贊哈”還要為主人歌唱祝福。常常是壹家建蓋新房,全寨人人喜氣洋洋。

蜚聲滿譽的“三房壹照壁”

富用滇西北高原氣息的納西族民間建築,常以“三房壹照壁”的鮮明特點,贏得人們的贊美。所謂“三房壹照壁”,即指正房較高,兩側配房略低,再加壹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協調。上端深長的“出檐”,具有壹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沈重呆板,顯示了柔和優美的曲線。墻身向內作適當的傾斜,這就增強了整個建築的穩定感。四周圍墻,壹律不砌築到頂,樓層窗臺以上安設“漏窗”。為保護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並在露出山墻的橫梁兩端釘上裙板,當地稱為“風火墻”。為了增加房屋的美觀,有的還加欄桿,做成走廊形式。最後為了減弱“懸山封檐板”的突然轉換和山墻柱板外露的單調氣氛,巧妙應用了“垂魚”板的手法,既對橫梁起至保護作用,又增強了整個建築的藝術效果。通過對主輔房屋、照壁、墻身、墻檐和“垂魚”裝飾的布局處理,使整個建築高低參差,縱橫呼應,構成壹幅既均衡對稱又富於變化的外景,顯示了納西人民高超的建築水平。

避風、抗震的白族民居

白族的住宅建築多為磚木結構的瓦房,平而結構多以“三房壹照壁”為主,少數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兩種建築形式的屋而均用筒板瓦覆蓋,前面重檐,形成前出廊的格局。“排架”(以壹排柱子為主的屋架叫排架)承重,四柱落地。左右後三方用土基墻圍護,前面及中間用木板為隔,山墻到頂,屋面挑出的(建築上叫“懸山”)較山墻直出屋面的(建築上叫“硬山”)為多。“硬山”構造有防止鄰居火災波及的作用,在“排架”間和樓板照面枋的下面,前後均有壹根通穿的枋,當地叫做“穿枋”,它把整所房子的“排架”聯成壹個整體,與照面枋、檐口掛枋和落地枋相互作用之後,增強了抗震能力。

大理是個多風地區,每年出現大風日數既多,風力又強,尤以下關壹帶,最大風速可達十二級(即每秒風速四十米左右)。這種勁風,在我國內陸是很罕見的。在與自然作鬥爭中,白族勞動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常年多是偏西的風向,他們就將主房的布局坐西向東,門窗都開在向東那面,風從屋後吹來,自然不易進入室內,對於從其它方向吹來的風,就由四合院或“三房壹照壁”的平面組合形式來解決。白族建築的照壁比較高大,主房、廂房和廳房壹般是層高均等,不分主次,充分起至互為屏障的作用。由於從房屋坐向,平面組合到立面處理,都為避風步步築防,所以並不為勁風所煩擾。此外,充分利用當地盛產的鵝卵石來砌墻,也是白族建築的壹大特色。

易於建蓋的“千腳落地”

分布於雲南各地傈僳族住房大多竹篾房和木楞房為主。這種就地取材和極易建蓋的竹篾房,由於房屋的四周和中間許多部位,都需用許多竹木樁直插入地,被當地群眾形象地稱之為“千腳落地”。建房時的地基,通常都選在靠山斜坡上,然後沿斜坡豎立幾十根木樁,在木樁上面鋪蓋木板,四周圍以竹篾籬巴,上覆蓋茅草或木板。屋內壹般分為二到三間,進門第壹門為客室,屋中央高火塘,上面置鐵三腳架或三塊石頭作為燒飯時的支撐,客至都是圍火塘而坐。第二間為男女臥室,壹般不允許外人入內。若子女結婚,有的另蓋新居,有的則將房屋面積擴大,父母住內室,子女住外室。竹篾房的壹面壹般作畜廄或堆放雜物。散居在蘭坪、維西壹帶的傈僳族則多建蓋象木匣式“木楞房”。這種住房的四接合處,均用長約五、六米,粗二十公分的木楞橫架而成,每壹接頭處均砍削出凹槽便於嚙合穩固。小型木楞房底梁上直接鋪設地板,中、大型的木楞房還要增加若幹根底梁,以便鋪接地板。地板的中間要留壹米見方的土穴作為火塘,家人即圍火塘而臥。每屋均有相對的兩扇門,開在架有豎梁的木楞墻兩側。屋頂多用板覆蓋(也有用茅草蓋的),再用石頭緊壓木板。與漢、白、納西等族雜居的內地傈僳族住房,因受周圍民族建方的影響,大都采用較為經久耐用的土木結構的草、瓦房。

竹篾房和木楞房,由於結構簡單,且就地取材易於建蓋,加之歷史以來各地傈僳族都保有蓋房互助互幫的習慣,蓋新房時親友和鄰居常攜帶各種建築材料支援,大家壹齊動手,多壹日之內可成。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