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咨询 - 楊氏宗祠的金華市磐安縣仁川鎮楊氏宗祠

楊氏宗祠的金華市磐安縣仁川鎮楊氏宗祠

磐安縣楊氏宗祠位於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仁川鎮黃余田村,為明末建築。祠堂平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建築自南而北依次為門樓(已拆),第壹天井、前廳、第二天井及兩邊廂房、後廳組成。前廳為五開間加二弄的建築,通面闊26米,明間闊為5.20米,東、西次間均為4.30米,盡間為3.50米,二弄各為2.60米,通進深為10.20米。為普通臺基,方磚漫地,柱礎鼓形,弄的柱礎為覆盆形,柱子為棱柱,柱頭有卷殺,用材粗大。明、次問東西縫均用擡梁式,盡間為穿鬥式,梁架結構為九檁,前後欄用四柱。前檐柱與金柱間欄上設卷棚,用羅鍋椽,明、次、盡間補間鋪作各二朵。後廳面闊如前廳,進深為8米,明次間東西縫用擡梁式,梁架結構為七檁前後用四柱,二弄為九檁前後用六柱。臺基比前廳高出50厘米,方磚漫地,屋頂為硬山頂,檁椽之上使用望磚,蓋以陰陽合瓦,檐口有瓦當滴水,天井鋪設鵝卵石圖案。整座建築不結蛛絲網跡。建築具有明代特色。

名四知堂

仁川的“楊氏宗祠”不僅記載了楊氏家族的歷史變遷,而且壹直傳承著為官做人的“四知”精神。據史料記載,楊姓主要來源於西周王族,出自姬姓,系以國名(或邑名)為姓。歷史上,黃河流域的楊姓有兩大望族:(河南)弘農楊氏和(甘肅)天水楊氏。弘農楊氏是後世楊氏的正宗,後世楊姓多宗弘農,有“天下楊氏出弘農”之說。全球以“四知堂”命名而自豪的楊姓家族多出於此,他們用“四知堂”這壹堂號來紀念壹身正氣、清正廉潔的先祖楊震。比如,重慶市潼南縣雙江古鎮最具民清時期建築風格便是“楊氏民居”和楊尚昆故居“四知堂”。1993年,時任國家主席的楊尚昆回故裏時對家人面諭:“這堂屋裏的‘清白傳家’和‘四知堂’這兩塊匾,是楊家的傳統匾額,都是楊家老祖宗楊震傳下來的。楊震和‘四知堂’的典故之能得以傳為千古佳話,流芳百世,就在於楊震為官壹世,清白自守,廉潔奉公。所以妳們可要搞好廉政建設啊。” 與重慶的雙江鎮壹樣,仁川鎮也是“四知堂”楊氏的大型集居地,分布於該鎮楊宅、黃余田、赤巖前、柳坡、新嶺下和流岸等十余個村落。其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四知堂”,座落於黃余田村的“楊氏宗祠”內,有五開間兩弄,面闊26米,進深6.8米。東西為擡梁式七檁,前後四柱;兩弄為九檁,前後六柱,用材粗大。屋頂檁椽之上使用望磚,蓋以陰陽合瓦,檐口用瓦檔滴水。堂內地面以大方磚鋪設,天井地面用鵝卵石漫設圖案,石板設階。整個建築堅固、宏偉而古樸。為明末清初之建築,其明代特色十分明顯,是磐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也是磐安縣紀委監察局的廉政教育基地。 具辭海介紹: 楊震(?—124年),東漢弘農華陰(今屬陜西)人,字伯起。少好學,博覽群經,當時稱為“關西孔子”。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安帝乳母王聖及中常侍樊豐等貪侈驕橫,他多次上疏切諫,被樊豐所誣擺官,自殺。其子孫世代任大官僚,“弘農楊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

綜合相關資料得知:楊震出生於公元59年,出身官宦世家,八世祖楊喜、高祖楊敞都曾封侯、拜相,其父楊寶通曉《歐陽尚書》,造詣頗深,為壹代宗師。楊震淡泊名利,年輕時多年寓居湖縣(今河南靈寶市豫靈鎮楊家村)及潼關等地。他到東萊出任太守途經昌邑(今山東省巨野東南)時,以前經他舉薦的荊州茂才王密時任昌邑縣令,為答謝楊震的舉薦之恩,趁夜深人靜懷揣10錠黃金到驛館拜見楊震。楊震對王密此舉很是生氣,毅然拒絕。王密四下瞅了瞅說:“夜黑人靜,是不會有人知道的。”楊震義正辭嚴地說:“天知、地知、妳知、我知,妳怎麽說沒有人知呢?”說完他生氣地將黃金擲於地上。這就是著名的“四知”故事。

楊震不但潔身自好,而且力圖澄清當時官場賄賂成風的惡習。永寧二年(公元120年),他升任司徒。司徒身為三公,地位顯赫。當時,漢安帝乳母王聖因對安帝有餵養之功,依仗安帝恩典很是放肆,其女伯勞“出入宮掖,交通奸賄”,影響很壞。楊震仗義執言,不避權貴,上疏抨擊。安帝不但不聽諫言,反而將楊震的上疏交給王聖等人傳閱,王聖那壹幫人大為惱恨。後來楊震又遭樊豐等人的誣陷,被安帝下詔遣回故裏。楊震在返鄉途中,慷慨悲憤地對他的兒子和門人說:“死,本是士大夫的尋常本分之事,我蒙聖上之恩官居上司,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殺,厭惡奸邪的女人傾亂朝廷而不能禁止,我還有什麽面目活於人世……”說完就飲毒酒而死。

壹年之後,漢順帝即位,樊豐、周廣等人都被處死,楊震平反,除拜楊震的兩個兒子為郎宙贈錢百萬外,還下詔以很高的禮儀改葬楊震於華陰潼亭。

楊震為官忠貞清廉,生活儉樸。他為官10余年,不修豪華宅府,常以蔬菜為食,衣無錦繡,徒步往來不乘坐馬車。有人勸楊震為子孫考慮,開置產業發家致富,楊震堅決不肯,慨然說道:“使後世為清白吏子孫,以吾觀之,不以厚乎?”所以,他的幾個兒子雖然為官,亦都潔身自好,清廉自守。

楊震的後人楊萃,授大理寺評事,南宋淳熙二年(1175)八月,因楊萃鎮守江南吳地安撫百姓,民無不念其恩德。稱其“有佐朝輔國之綱,有推山塞海之誌”,而受皇帝表彰,並賜龍虎劍壹把以報其德。後見朝政日非,楊萃力辭官歸故裏。公元1119年~1122年,為避李思曩之亂,隱居於縉東蔣潤嶺下(今仁川鎮嶺下村),成為仁川楊氏始祖。楊萃以祖上的“四知”精神教育後代,要求後代將“四知”二字“掛於堂,點於燈,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