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咨询 - 跪求外國藝術設計史課後習題答案!!~急

跪求外國藝術設計史課後習題答案!!~急

英國“工藝美術”運動

1.威廉·莫裏斯和他的追隨者

(1)工藝美術運動的背景:

矛盾:機械產品的醜陋和低劣+為了裝飾而裝飾。

(2)工藝美術運動的起源:19世紀下半葉的壹場設計運動。其特點是追求自然圖案和哥特式風格,旨在提高產品質量,復興手工藝品的設計傳統。

(3)工藝美術運動的發起人——威廉?莫裏斯

建築作品:紅房子是1859新建的婚房。由設計師韋伯和莫裏斯設計。早在1865年,瓊斯在《裝飾的句法》壹書中就聲稱:“形式的美來自起伏的波浪和交織的線條。”德萊塞的理論和實踐,尤其是他對金屬制品的設計,簡直就是新藝術的直接先導。

(4)工藝美術運動風格的特點:

A.強調手工業,明確反對機械化生產。

B.在裝修上,反對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和其他古典傳統的復興風格。崇尚自然主義、東方裝飾、東方藝術的特點,大量使用卷草、花鳥作為裝飾動機。

c崇尚哥特式等中世紀風格,講究簡潔、樸素、功能好。

d提倡設計的真誠,反對嘩眾取寵、華而不實的設計潮流。

(5)設計原則:

A.設計普及:產品設計和建築設計是服務於千百萬人的,而不是少數人的運動。

B.團隊合作:設計工作是壹項集體活動,而不是個人勞動。

2.工藝美術運動的主要成就

(1)建築與室內設計。建築和室內設計是最早受到工藝美術運動影響的領域。

洛杉磯格林兄弟-根堡大廈

(2)家具設計,這是工藝美術運動影響最大的領域。

風格:簡潔、樸素、輕盈。

代表人物:英格蘭查爾斯?沃澤在實踐中接近工藝美術運動的本質——批量化和大眾化

(3)陶瓷設計,為展示和欣賞服務,實用性差,忙於試驗新的陶瓷技術。

特點:采用植物等天然有機形式。

代表:科爾曼洛克伍德陶瓷廠

(4)金屬工藝設計,技術與藝術結合的完美表現

特點:現代感強,哥特式風格,幾何造型,造型厚重,手工藝制作,工業制作。

代表:查爾斯?羅伯特?Abis的銀器多采用細長起伏的線條。

新藝術運動

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 Movement):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出現並發展起來的裝飾藝術運動。

新藝術運動的潛在動機是與淩亂的折衷主義決裂,過度追求真正的自然主義。新藝術運動主張今天的藝術應該立足於現實,摒棄舊風格的元素,創造出具有青春活力和現代感的新風格。同時,在向自然學習中,提出要尋找自然造物最深層的本質根源,探索決定動植物生長發育的內在過程。最典型的新藝術風格是從自然植物中提取的。流動的形式和蜿蜒的線條充滿了內在的活力,反映了自然生命的表面形式所包含的無盡的創造過程。

促成新藝術運動發生和發展的因素很多。

首先是社會因素。自普法戰爭以來,歐洲享有長期的和平和穩定的政治和經濟形勢。許多新獨立或統壹的國家正試圖加入世界各民族,進入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這就需要壹種新的、非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

在文化上,所謂的“整體藝術”哲學在藝術家中非常流行,他們致力於將視覺藝術的各個方面,包括繪畫、雕塑、建築、平面設計和手工藝品,與自然形式相結合。

從技術上來說,設計師非常熱衷於探索新的結構材料,如鑄鐵。對於藝術家本身來說,新藝術反映了他們對歷史主義的厭惡,以及新世紀需要壹種新的風格與之互動的心態。新藝術運動的出現經歷了漫長的醞釀期,許多著名的設計歷史學家認為英國文化為新藝術運動鋪平了道路,盡管由於種種原因,英國本身並不是這種風格已經成熟的國家。

新藝術主義強調整體藝術環境,即人類視覺環境中的任何人為因素都要經過精心設計,以達到和諧的整體藝術效果。

新藝術主義反對任何藝術和設計領域的劃分和等級差別,認為沒有大藝術和小藝術之分,沒有實用藝術和純粹藝術之分,藝術家絕不應該只是致力於創造單壹的“藝術作品”,而應該創造壹種為社會生活提供適宜環境的綜合藝術。新藝術運動對工業的態度有些似是而非。從根本上說,新藝術運動並不反對工業化。新藝術運動的理想是為盡可能廣泛的公眾提供壹種現代的優雅,所以工業化是不可避免的。新藝術運動的核心人物塞繆爾·賓(1838—1905)認為“機器將在公共利益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新藝術不喜歡太簡單,主張保留壹些有生命力的裝飾因素,這在大規模生產中往往很難做到。事實上,由於新藝術作品的實驗性和復雜性,它不適合機器生產,只能手工制作,因此價格昂貴,只有少數富裕的消費者才能光顧。

早在1865年,瓊斯在《裝飾的句法》壹書中就聲稱:“形式的美來自起伏的波浪和交織的線條。”德萊塞的理論和實踐,尤其是他對金屬制品的設計,簡直就是新藝術的直接先導,然而對新藝術發展影響最深的卻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莫裏斯強調裝飾與結構因素的壹致性和協調性,因此他摒棄了被動依附於現有結構的傳統裝飾圖案,大力提倡使用自然主題裝飾,創造了壹個從自然形態、流暢的線性圖案、植物形態中提煉的過程。新藝術運動的設計師們將這壹過程推向了極致。

工藝美術運動的理念通過各種展覽和出版物在歐洲大陸廣泛傳播。雖然工藝美術運動是反工業的,但在歐洲大陸,反工業的態度相對溫和,最終在追求審美的社會理想過程中轉向接受機械化,最終導致了以新藝術為中心的廣泛的設計運動,並在1890-1910年期間達到高潮。

新藝術運動的風格多種多樣。在歐洲不同的國家,他們有不同的風格,甚至不同的名字。

“新藝術”(Art Nouveau)壹詞是壹個法語詞,以法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和意大利命名,德國稱之為“Jugendstil”,維也納、奧地利稱之為“分離主義”,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稱之為“工藝美術運動”。

在風格特征上,法國、比利時、西班牙的新藝術作品傾向於藝術化,強調形式美,北歐的德國、奧地利、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傾向於設計化,強調合理的結構和功能美。

雷諾:經典作品《蜻蜓女人的胸飾》,是新藝術時期最典型的首飾。最初的靈感來自大自然。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下,他將自己融入了這個世界,試圖探索每壹個細節,探索自然界中所有可以用來裝飾的元素。

女性形象,蝴蝶,飛蛾,蜻蜓...……René Lalique的珠寶作品融合了各種奇特的主題,體現了他對自然的熱愛。昆蟲又回到了美的主題,就連黃蜂、甲蟲、草蜢也能展現出它們鮮為人知的魅力。雷尼·拉裏克是壹位神奇的魔術師。他善於捕捉精致微妙的細節來裝飾自己心愛的首飾,並探索如何將平凡的材料塑造成精神上的傑作。

霍爾塔(1867-1947)和王爾德(1863-1957)是比利時新藝術運動最具代表性的兩位人物。建築師Horta喜歡在建築和室內設計中使用藤蔓般纏繞扭曲的線條。這種起伏有力的線條成為比利時新藝術的代表性特征,被稱為“比利時線”或“鞭狀線”。

法國新藝術運動的另壹個代表人物是傑馬德(1867—1942)。19 90年代末到1905這段時間,是他作為法國新藝術運動重要成員進行設計的重要時期。Jimad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是他為巴黎地鐵設計的作品。這些設計賦予了新藝術運動最著名的綽號——“地鐵風格”。“地鐵風”與“比利時線”頗為相似。地鐵入口處的欄桿、燈柱、護柱全部采用起伏卷曲的植物圖案。Jimad在1908設計的咖啡也是典型的新藝術主義設計。

除了巴黎,法國南錫也是新藝術運動的中心。

南希的新藝術運動主要是由設計師埃米爾·加勒(1846—1906)推動的。

安東尼?安多尼·格勞迪(1852-1926)是西班牙新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他是壹個浪漫的建築師。他的著名設計包括聖家族教堂和米拉公寓。

高迪的設計帶有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聖家族教堂內外的鐘乳石雕塑和裝飾件,以及附著其上的彩色玻璃和石頭,使它看起來像壹個神話般的建築。米拉公寓還以水平波浪曲線形成墻面和陽臺,突出部分利用植物蒂芥的自然形態與建築形成統壹的整體,看似完美的雕塑藝術,由於幾乎沒有直線和平面,公寓內的家具不得不進行特殊的設計和制造。

米拉公寓

西班牙巴塞羅那,1906-1910

米拉公寓在19世紀巴塞羅那城市擴張中被規劃為住宅建築的“典範”。這座房子由兩個自由形式的天井組成。地下是居民的地下停車場,這在當時是絕對的創新!

主框架是由壹個鐵支撐系統建造的,這使得它有可能擁有壹個面向街道的獨立立面。拋物線磚拱屋頂的建設是另壹個特色。由於拱門的大小不同,屋頂變得起伏不平。這個屋頂因其許多奇妙的煙囪和通風口而聞名。

聖家族大教堂

西班牙巴塞羅那,1883-1926

高迪花了大半輩子的時間設計聖家族大教堂,這座建築成為他作為建築師壹生最重要的反映。地下室和合唱部分展現了哥特式復興的風格,構成了整個方案風格的起源。

高迪生前完成的東立面以其夢幻般的形式聞名於世,這也讓建築師本人在歷史上聲名大噪。

最令人驚嘆的是教堂的中殿,高迪為此設計了許多不同的模型,直到今天才建成。這裏是壹種全新的完全從裝飾中釋放出來的形式語言。從自然中汲取的雙曲面幾何形式賦予了它宣示的力量。這種受自然啟發的正式語言,帶有豐富的基督教象征,表現在塔的數量,無數的雕塑和仍在制造中的微妙的彩色窗戶。

“妳想知道我在哪裏找到樣本的嗎?壹棵挺拔的樹,它托著樹幹,樹幹托著樹枝,樹枝托著樹葉。自從藝術家上帝創造了它們,每壹個獨立的部分都和諧而有力地成長了。”

在功能主義盛行的年代,高迪的作品總是被忽視。二戰後,“有機建築”的興起使他成為這壹潮流的先鋒。當代著名建築師?柯布西耶稱他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從某種角度來說,他是當之無愧的。

麥金托什(1868—1928)是英國格拉斯哥的建築師和設計師。他在19世紀後期的英國設計中獨樹壹幟,對維也納的奧地利設計改革運動“分離派”產生了重要影響。

早在1865年,瓊斯在《裝飾的句法》壹書中就聲稱:“形式的美來自起伏的波浪和交織的線條。”德萊塞的理論和實踐,尤其是他對金屬制品的設計,簡直就是新藝術的直接先導,然而對新藝術發展影響最深的卻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莫裏斯強調裝飾與結構因素的壹致性和協調性,因此他摒棄了被動依附於現有結構的傳統裝飾圖案,大力提倡使用自然主題裝飾,創造了壹個從自然形態、流暢的線性圖案、植物形態中提煉的過程。新藝術運動的設計師們將這壹過程推向了極致。

促成新藝術運動發生和發展的因素很多。

首先是社會因素。自普法戰爭以來,歐洲享有長期的和平和穩定的政治和經濟形勢。許多新獨立或統壹的國家正試圖加入世界各民族,進入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這就需要壹種新的、非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

在文化上,所謂的“整體藝術”哲學在藝術家中非常流行,他們致力於將視覺藝術的各個方面,包括繪畫、雕塑、建築、平面設計和手工藝品,與自然形式相結合。

從技術上來說,設計師非常熱衷於探索新的結構材料,如鑄鐵。對於藝術家本身來說,新藝術反映了他們對歷史主義的厭惡,以及新世紀需要壹種新的風格與之互動的心態。新藝術運動的出現經歷了漫長的醞釀期,許多著名的設計歷史學家認為英國文化為新藝術運動鋪平了道路,盡管由於種種原因,英國本身並不是這種風格已經成熟的國家。

新藝術主義強調整體藝術環境,即人類視覺環境中的任何人為因素都要經過精心設計,以達到和諧的整體藝術效果。

新藝術主義反對任何藝術和設計領域的劃分和等級差別,認為沒有大藝術和小藝術之分,沒有實用藝術和純粹藝術之分,藝術家絕不應該只是致力於創造單壹的“藝術作品”,而應該創造壹種為社會生活提供適宜環境的綜合藝術。新藝術運動對工業的態度有些似是而非。從根本上說,新藝術運動並不反對工業化。新藝術運動的理想是為盡可能廣泛的公眾提供壹種現代的優雅,所以工業化是不可避免的。新藝術運動的核心人物塞繆爾·賓(1838—1905)認為“機器將在公共利益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新藝術不喜歡太簡單,主張保留壹些有生命力的裝飾因素,這在大規模生產中往往很難做到。事實上,由於新藝術作品的實驗性和復雜性,它不適合機器生產,只能手工制作,因此價格昂貴,只有少數富裕的消費者才能光顧。

戰時設計

在持續時間長、覆蓋範圍廣的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實行戰時體制,各行各業都轉向軍工軌道,設計也相應轉向為軍工企業服務。

飛機在第壹次世界大戰中開始使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更普遍,發揮的作用也更大。

二戰中新的威懾力量——航空母艦(艦載飛機)

二戰中最具殺傷力和代表最高軍事技術的是原子彈的成功試爆和應用。

壹戰成果(1914-1918)-《坦克時代》

Hiram Maxim機槍(每秒666發)

1914年英國斯溫頓提出了履帶式坦克的設計方案,1915年由福斯特和林肯公司生產並投入實戰。

二戰(1939-1945)-“飛機時代”

飛機在第壹次世界大戰中開始使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更普遍,發揮的作用也更大。

二戰中新的威懾力量——航空母艦(艦載飛機)

戰爭期間,彈藥的設計有了很大的發展——體現了輕便高效的設計原則。

著名設計師——雷蒙德·洛(美國)

設計產品:便攜式帳篷、行軍爐、軍用水壺、頭盔、工兵鏟、軍裝和派克連帽軍大衣、罐頭食品、洗衣粉等。

戰後日本設計

首先,日本設計的兩個特點:

首先,它更具有民族性、傳統性、溫和性和歷史性,基於日本傳統的美學和宗教。

第二種是:依靠從歐洲學到的經驗發展起來的現代化、發達和國際化的模式。

日本設計發展的三個階段

1945-1952是日本設計的恢復期——借鑒美國經驗——“工業設計院工業技術實驗室”、“日本工業設計師協會”、“設計協會”

1953-1960是成長期——更註重歐洲設計經驗——壹批優秀企業對公司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立、松下、夏普、索尼、佳能、理光、富士、資生堂、豐田、三菱、日產、本田、東芝等).

1961年後將是大發展時期——“雙軌制”

壹方面,服裝、家具、室內設計等系統學習傳統,保持傳統風格。

另壹方面,在高科技設計領域,是根據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而設計的,如汽車、通訊、電子視聽設備等。

“日式”:特點是處處精打細算、小心思、體貼入微。

現代主義設計——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設計

背景:戰後十年經濟民生恢復,各國經濟蓬勃發展。戰後變化:工業產品相對過剩,產品更新換代快。

設計的新要求:

(1)隨著物質和財富的膨脹,消費者的審美要求也相應提高;

(2)適應新材料、新技術,設計表現多樣化。

設計理念的轉變:多元化

背景:現代主義的危機在於它與資本主義在許多方面的聯系。

經濟體制鼓勵消費,追求新奇。現代主義設計:以大眾市場為基礎,強調標準化,要求不同類型的行為和傳統轉化為固定統壹的模式,並依賴於壹個巨大而統壹的國際市場。指導思想是做適合任何人的產品,大同小異鋪天蓋地,但往往事與願違,不適合任何人。

六七十年代的設計:社會與各種市場並存,市場反映了不同文化群體的需求。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特定的行為、語言、時尚和傳統,都有自己不同的消費需求。風格:高科技風格

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審美觀念的變化

背景:冷戰期間,世界大國進行軍備競賽。

1.航空航天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宇宙風格”盛行——銀灰色+飛機造型

2.各種新材料的出現和五彩繽紛的塑料時代。

3.戰後經濟復蘇

社會進入了豐富發展的階段,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日益多樣化。

第二,世界領先的意大利設計

龐蒂:我們的家庭和生活方式與我們美好的生活理想和興趣完全相同。

設計特色:生產與文化的和諧關系。

意大利設計風格的特點:

(1)既有現代主義特色,又有意大利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

(2)既有設計的高技術,又保留了工藝的優良傳統;

(3)高度理性,具有強烈的個性風格和人情味。

低成本的塑料家具、燈具等消費品以其輕盈、透明、艷麗的色彩展現出壹種新的風格,徹底打破了傳統材料所體現的設計特點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絕對、永恒的價值。

包豪斯建築學院

4月1919,1,第壹所全新的現代設計教育機構——包豪斯國家建築學院在德國魏瑪成立。包豪斯這個詞是由它的創始人和第壹任主席格羅佩斯在1919到6544年間杜撰的。培養了整整壹代現代建築和設計人才,也培養了整整壹個時代的現代建築和工藝設計風格,被稱為“現代設計的搖籃”。

提倡設計中的自由創造,反對模仿和無情。

b .手工業與機器生產相結合,提倡在掌握手工業的同時了解現代工業的特點。

C.強調基礎訓練。從現代抽象繪畫、雕塑發展而來的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等基礎課程,成為包豪斯對現代工業設計最大的貢獻之壹。

d、實踐能力和理論素養並重。

將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

在設計理論方面,包豪斯提出了三個基本觀點:①藝術與技術的新統壹。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③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客觀規律。這些觀點對現代工業設計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現代設計逐漸從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即理性、科學的思想取代了藝術的自我表現和浪漫主義。

第壹階段(1919-1925)魏瑪時期——以格羅佩斯為主——“藝術與技術相統壹”的思想——形成了藝術教育與手工制作的結合。

第二階段(1925-1932)-德索時期-漢斯·邁爾(28-30)和密斯·範德羅(30-32)-設計與制作壹體化教學。

第三階段(1932-1933),柏林時期,歷時6個月,被迫永久關閉。

包豪斯的歷史作用和影響

1.包豪斯的現代設計藝術思想

(註意功能、技術和經濟因素)

(1)藝術與技術的統壹;

(2)設計的目的是功能,不是產品;

(3)設計必須遵循自然和客觀規律。

2.包豪斯對設計教育的影響

(1)包豪斯建立了壹套設計藝術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體系,認識到“技術知識”是可以傳授的,而“創造能力”只能啟發。它為工業設計科學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2)包豪斯的設計實踐真正實現了技術與藝術的統壹,形成了真正理性的設計原則,填補了現代藝術與技術、手工業與工業之間的空白。

(3)包豪斯設計教育造就了德國設計風格:高度理性和嚴謹的功能性。

英國“流行”設計

背景:戰後成長起來的年輕壹代厭倦了現代主義風格單調、冷漠的設計,渴望新的消費觀念和新的文化風格的出現。新興的流行文化(肥皂劇、爵士樂、搖擺舞、電子遊戲)正在追趕傳統的高雅文化。因此,藝術的色彩和裝飾被重復利用。

波普藝術和設計

波普藝術:追求日常生活中最流行的形式、色彩和結構,形成大眾化、市民化、符號化的風格,追求雅俗共賞的目的。

特點:流行、短命、消耗、廉價、批量、年輕、幽默、隱秘。

設計口號:藝術不應該高雅,藝術應該與生活平等。

藝術手段:拼接、放大、組合、模仿。

波普設計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又稱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新達達主義,代表著大眾化、通俗化的味道。其鼎盛時期是在20世紀60年代,主要活動中心在英國和美國。代表了60年代工業設計追求形式異化和娛樂化的表現主義傾向。它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年輕壹代的社會和文化價值觀,並試圖表達自己和追求新奇。流行風格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形式。比如美國電話公司采用了最流行的米老鼠形象來設計電話,而意大利波普設計則體現了軟雕塑的特點,比如將沙發設計成唇形或者做成大手套的形狀。

波普設計:表現主義傾向,反叛正統,追求完美,整潔和優雅,形式和娛樂的異化。

產品註重形式表達和純粹的表面裝飾,而不是功能、合理制作等現代概念。波普設計強調靈活性和消費主義,即產品的壽命要短,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和文化條件。追求大眾化、大眾化的品味,反對現代主義的清高矯飾。強調消費品的象征意義,而不是它們的形式和美學質量。

設計元素:最常見、最普通的工業產品或廢物。

波普設計的特點:風格雜糅。

(1)設計創作的主題直接從全面商業化的那壹天引出。

這個世界永遠是商業化的。

(2)設計作品的簡潔形象取自日常生活用品。

(3)設計風格基本接受商業藝術的直接影響..

後現代主義

是壹種反文化、反審美、反文學的傾向,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流行於70、80年代的歐美。是壹場旨在抵制現代主義純粹純粹方法論的運動,廣泛體現在文學、哲學、批評理論、建築、設計等領域。所謂“後現代主義”並不是指在時間上落後於“現代性”,而是就藝術風格的發展演變而言。

其本質是壹種知識分子的反理性主義和政治冷漠,表現了大眾對政治的不滿、無奈甚至出於實用目的的主動利用。)和情感享樂主義。

後現代主義不是壹種特定的風格,而是壹系列旨在超越現代主義的嘗試。在壹種情況下,這意味著復興被現代主義拋棄的藝術風格,而在另壹種情況下,這意味著反對對象藝術或包括妳自己在內的事物。

工業時代:以特定時空條件下的大規模生產(和標準化)為特征。

後工業時代(信息時代):是計算機的時代。雖然也是規模經濟時代,但不再像工業時代那樣受制於時間和空間條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從事生產,產品(不僅僅是信息)可以瞬間在全球流通。

後現代主義不是壹種特定的風格,而是壹系列旨在超越現代主義的嘗試。在壹種情況下,這意味著復興被現代主義拋棄的藝術風格,而在另壹種情況下,這意味著反對對象藝術或包括妳自己在內的事物。

工業時代:以特定時空條件下的大規模生產(和標準化)為特征。

後工業時代(信息時代):是計算機的時代。雖然也是規模經濟時代,但不再像工業時代那樣受制於時間和空間條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從事生產,產品(不僅僅是信息)可以瞬間在全球流通。

解構主義是1980年代後期在建築設計領域興起的壹個流派。

該理論的核心是對結構本身的反感,認為符號本身就能反映真理,對個體的研究比整體結構的研究更重要。解構主義不僅否定了構成現代主義重要組成部分之壹的構成主義,也否定了古典美學原則(和諧統壹)。

例:20世紀80年代,壹位西方藝術家在中國表演啞劇,用中提琴演奏完壹段古典音樂後,突然起身,把中提琴摔在地上,狠狠地踩了壹腳,然後迅速用中提琴的碎片在畫布上粘貼了壹幅抽象畫(中提琴重構的畫)。原本完美和諧的小提琴造型不復存在,但它留下的碎片可以以另壹種藝術形式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