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咨询 - 明代中後期為什麽要以聖母殿為主體?

明代中後期為什麽要以聖母殿為主體?

在明朝中後期,晉祠又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修繕與擴建。這期間,晉祠先後創建和修繕了水母樓、東嶽祠對越坊、鐘鼓樓、水鏡臺、會仙橋、靜怡園、朝陽洞、老君洞和老君廟等。

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從而改變了宋以前晉祠以唐叔虞祠為主的建築格局,聖母邑姜成為晉祠供奉的主神。

水母樓位於聖母殿之南、難老泉亭的西邊,創建於1563年,俗稱“梳妝樓”、“水晶宮”。晉水之源出自於水母樓下,而水母樓就是奉祀晉水源頭三泉之壹的難老泉水神的祠堂。水母樓南北寬14.5米,東西深12米,高14.5米,面積為348平方米。

水母樓為兩重樓閣、重檐歇山頂,上下兩層都有回廊,樓下是壹明兩暗三窟北方式窯洞,在中間石窟內供奉銅質水母像壹尊,高壹米余,端坐於甕形蓮花座上,神態自若,束發未竟,壹副村姑模樣,與壹般的神像大不相同。

民間傳說,水母為民婦柳氏,受婆婆虐待,每日從遠處挑水,桶用尖底,中途不許休息,勞碌不堪。遇壹仙人,同情其處境,贈其馬鞭,置於缸中,稍提即清水滿缸。

婆婆窺見此情,趁她梳頭時,猛壹抽鞭,頓時大水漫流,柳氏情急,急坐缸上,大水頓消,只有小水流出,這便是晉水的源頭難老泉。

據說,洞中這尊水母銅像就是按此傳說設計塑造。此塑像毫無神仙肅穆玄虛之狀,柳氏端坐甕上,神態安詳,裝飾簡樸,發髻未束,意態自若。

圍廊四周繞以石欄,雕刻樸實粗壯,上下兩層廊四周均設平身科壹攢,鬥拱為鬥口挑,轉角處鬥拱後尾挑小抹角梁。

樓上為木結構建築,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正中的開間開辟兩扇門,兩次間砌欄墻,上面為直欞窗。樓中有泥塑水母和風格別致、造型優美奇特的8尊“魚美人”明代彩塑。

所謂“魚美人”是前為美女狀,後為遊魚形,把人與魚的造型,和諧而協調地融於壹體之上,個個貌姣形奇,含情脈脈,栩栩如生。

南北兩壁有明代民間藝人所作的壁畫,主題是描寫水母朝觀音的仙儀,用筆飄灑,不加修飾,生動有力。其“構思精巧,設計神妙,是世界之最”。

尤其8尊水母侍女,整個美人身體如魚形,在似與不似之間,尤其神似。在樓上的東檐下,掛有“懸山響玉”壹匾,為清代乾隆年間的著名書法家楊二酉之作。

東嶽祠又名泰山廟,創建年代不詳,1567年及清朝都曾重修,是祭祀東嶽泰山的天齊仁聖大帝黃飛虎的廟宇,其西北隅與後來的昊天神祠相鄰,東邊與後來的文昌宮相接。東嶽祠坐北向南,占地面積428.4平方米。

東嶽祠正殿面寬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懸山頂,明間檐下懸掛“治理明幽”橫匾。殿內塑天齊仁聖大帝像,四壁繪有陰曹地府壁畫。殿前的享庭為方形,歇山頂,四面無墻,像壹個方形的亭子,四根角柱均用磚圍砌成軟心方形墻。

在享庭前建有小巧的儀門,二柱壹門,卷棚頂,小巧玲瓏,壹個小牌坊。從儀門至正殿四周,磚砌低矮的花墻,形成壹個獨立的小院。在院內有壹棵西周時所植的“長齡柏”和漢代時所植的壹棵古槐,粗壯的軀幹,色黑而多節,氣派非凡。

對越坊位於獻殿前,建於1576年,因其坊上有明代著名書法家高應元所書“對越”兩字,所以名叫“對越坊”。

“對越”二字取自《詩經·清廟》中的“對越在天”之句,“對”是報答,“越”是宣揚,合起來就是宣揚報答之意。

對越坊的牌坊高9.5米,四柱三間三樓,當心間高大凸起,檐下鬥拱密致,縱橫交叉,造型精美,雕刻玲瓏,瓦頂全部用琉璃覆蓋,雄壯而富麗。

牌坊上原有邑姜氏為叔虞命名、周成王剪桐封國、智伯水灌晉陽、豫讓石橋刺趙等有關晉祠歷史故事的彩繪。後來,經多次裝修,對越坊的彩繪內容已改為八仙、楊戩、哪咤等內容。

牌坊前臺基上蹲坐鐵獅壹對,左雄右雌,骨骼雄健,體形微側,脊骨隆起,鬈鬣巨口,莊嚴渾厚,鑄造之法極為精美。這對鐵獅子為牌坊的氣勢增色不少,使牌坊越發顯得高大壯麗。

在對越坊的兩側建有鐘樓和鼓樓,合稱“鐘鼓樓”,建於1606年,1844年重修。鐘鼓樓在古代的作用非常明顯,晉祠內每日的晨鐘暮鼓就是由鐘鼓樓發出,以提醒人們警覺。

兩樓形制相同,樓基均為方形,長寬各3余米,高3余米。西向設階梯。樓臺上廊柱壹周,每面各四柱,柱間安木柵欄。上為重檐十字歇山頂,用黃、綠、藍三色琉璃脊飾覆蓋。

北面為鐘樓,內懸大鐵鐘壹口,高2米多,直徑壹米的萬斤巨鐘,厚16.67厘米,鐘口邊緣呈波浪形。鐘上鑄有“救封廣惠顯靈昭濟聖母廟鐘成續文”字樣。造型雄偉,鐘聲洪亮,鑄文工整清晰,是明代鑄造技術的典型代表作。

南面為鼓樓,鼓樓內擺放著壹面大鼓,形如圓月,鼓身高近2米,鼓面直徑1米有余,並加以彩繪,龍蟠於左,鷺翔於右,它們猶如坊之兩翼,更增添了對越坊的壯麗雄渾。大鼓下面有木座,為祭祀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