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咨询 - 張恒:在行走中尋找夢想

張恒:在行走中尋找夢想

張恒:在行走中尋找夢想

從創業失敗,到成為戶外用品行業的老大。

很難把張恒和“戶外”兩個字結合起來。他戴著眼鏡,壹身學生打扮,標準的IT公司研發人員的模樣。偏偏就是這個“文弱書生”,白手起家,把他的“三夫戶外”做成了行業領頭羊。

退學,獨自闖天下

1987年,張恒考到了軍校。考軍校的原因有二:壹方面軍校管衣食住行,對生活比較困難的農村孩子來說,這點很重要;另壹方面,張恒那時挺向往部隊生活的,希望能有軍營鍛煉的經歷。

然而,1990年5月,大三很快就要結束時,張恒卻毅然決定:從軍校退學。“最主要的原因,是剛進軍校時才17歲。”張恒解釋說。而進校後不斷地閱讀學習,讓懵懂少年開始考慮起將來。張恒至今記得,當時曾在雜誌上讀過壹篇文章,寫壹個生活平庸的人,30歲時突然醒悟,樹立了很多夢想,周遊世界、寫書、演電影等等,然後壹個壹個去實現。“這文章對我有壹定的啟發”。

張恒的夢想是什麽?創業!

離開軍校的那段經歷,張恒現在回想起來,笑言“淒慘”。退學回到農村,他開始嘗試做壹些種植養殖的活兒。忙活半天,發現不行,他在這行裏根本找不到機會,“那時候總覺得自己能做什麽大事似的”,既然農村沒有機會,就自己出去“闖天下”吧!

張恒選擇南下。溫州、廈門、泉州等等,南方商品經濟發達城市,他都壹路走過,同時也在壹路尋找機會。張恒隨身攜帶著自己寫的厚厚壹摞《企業經營管理辦法》,見到酒樓,就毛遂自薦,讓經理看他的《管理辦法》,介紹如果我來管理酒樓就怎樣怎樣。“其實那時我根本沒有任何真正的管理經驗,幼稚、空有壹腔熱情。”張恒笑道。

自然沒人理他。闖天下的生活,其實相當於流浪。出門時揣的很少的壹點兒錢早就沒了,為了生計,張恒踩過縫紉機,在酒店給雞褪過毛。滿腔熱忱的創業青年,壹出門便碰上了社會的冷面孔。但張恒卻已經淡然,“那是我第壹次跨入社會,其實社會就是這樣的”。

生活在張恒面前呈現了最真實的面目,讓他發現了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差距。碰壁,不是現實不對,而是自己的想法太幼稚。

返校,學習與行走

流浪的張恒開始考慮下壹步怎麽做。他打電話回家,母親說:“如果妳經歷夠了,就回來吧。回來繼續讀書,也是壹個出路。”

1991年3月,張恒重返中學校園。幾個月後,他考上了北大。這聽起來像個傳奇。張恒回去復讀的那個高中,還是個職業高中性質的學校,此事在當地頗為轟動。“我的學習成績不是特好的那種,但我的`學習方法比較好吧。而且沒有出路了,只有努力把書讀好了”。

北大並非張恒當時的主要目標。他的第壹誌願是上海交大的外貿專業,“還是想著要學學英語,做做生意。”在提前報的誌願中,他填了北大的城市與環境系,“因為在之前的行走中,培養了對旅行的興趣。包括在軍校,培養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剛硬性格,寒暑假都喜歡到處走壹走”。城環系的前身是地理系,張恒想著實習啊什麽的,應該有很多到處走走的機會。

高考壹放榜,張恒被提前錄取了。命運註定他與行走有不解之緣。

很難說北大給了張恒什麽具體的影響。他更願意把北大看成是自己思想逐步成熟的階段。自由,具有濃郁人文氣息的燕園,讓學理工的張恒仿佛置身浩瀚的知識海洋。

每個假期依舊奉獻給行走。

張恒喜歡壹個人出去到處走。海南,西藏,雲南……“那是壹種純粹的自助旅行,拿很少的錢,找最便宜的住所,乘很廉價的交通工具”。學生生活本就清貧,有時出行,張恒身上壹***才100多元錢,他就選擇邊打工邊旅行,大大小小的機會,都會嘗試。1994年到雲南大理時,身上壹分錢都沒了,他就在酒吧打了壹個月的工。

張恒真正地愛上了旅行。

創業,失敗買教訓

城環系的同學畢業時大多去了國外,少部分進了大機關,個個前程似錦。張恒壓根兒沒想過留學,對當公務員也沒有興趣,他進城環系,只因為喜歡行走。

1996年畢業前,同班壹個計算機特好的同學,給張恒介紹多媒體軟件的發展前景。多媒體展示系統在當時還是新鮮事物,張恒並沒有太多了解,但聽著覺得不錯,他的創業夢想又開始蠢蠢欲動。於是馬上去開始籌錢,找人。在軍校的好朋友聞訊來了。熱情湧動,資金也到手了。

IT公司開張了。這是張恒第壹次創業。

公司運營得很不好。“客觀原因可以有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我的能力不夠。”張恒檢討說,“那是我第壹次真正管理公司。事實上,那時的能力並不足以運作壹個公司。”同時,張恒做了公司後才發現,他對計算機領域並不感興趣。

嘗試,失敗。1997年5月,張恒把公司轉給同學,離開了。創業,留給他的,是20萬元的債務。“那是第壹次真正失敗,出校門才壹年,就負債20萬元,壓力太大了”。

郁悶中的張恒,選擇了再次“流浪”。四川,雲南,西藏,青海,壹路地走下去。他想脫離原來的生活、那些失敗,還要在他熱愛的行走中,好好地思考,下壹步要做什麽。

旅行讓張恒接觸了很多老外。“他們很隨意,背著大背包,找到個酒吧,把背包壹擱,要瓶啤酒兩個小菜,然後就開始寫旅行日記。見天色已晚,便找個便宜的小旅館歇腳。他們把旅行當作壹種生活方式,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和行走中的老外壹起喝酒,壹起旅行,張恒突然得到啟發:為什麽那麽多老外喜歡旅行?國外經濟發達,人們喜歡自我感受自我體驗的東西。張恒想,如果國內的經濟發展了,這個領域壹定會有發展。靈光壹閃,張恒欣喜若狂。

想法壹堅定,他開始收拾行李回北京了。

三夫,夢想的開始與發展

回北京,第壹件事情是做市場調查,看年輕人對戶外運動和自助旅行的感興趣程度。調查結果不錯,很多年輕人表示,如果價格不是太貴,願意配備壹套背包睡袋,出去野營。

負債的張恒咬咬牙,又借了3萬元去開他的戶外店。1997年,北京的戶外店很少,而且多是初級的地下狀態。張恒選擇了北大小東門外的壹條小街。那是個非常棒的地方,萬聖書園,雕刻時光,閑情偶寄……小酒吧、書店都在這條著名的胡同裏,空氣裏飄滿了文青和憤青自由散漫的氣息。三夫就開在胡同口的30平方米的平房裏。

“壹開始叫山夫,後來覺得這個中文名太直白,沒韻味。”張恒這時想到那個失敗的IT公司、他的軍隊校友、北大同學、初次創業遭遇失敗、三個好朋友最後分道揚鑣,比較傷感。帶著壹種紀念意義,張恒最後把公司的名字定為“三夫”。

三夫壹開始只有張恒壹個人。他自己找貨源,拉貨。當時北京做戶外用品的商家很少,質量也比較差,張恒剛入行,對產品又不熟悉,有時好不容易賣出去壹些貨,客人回來又投訴質量問題。剛開始的幾年,張恒最多的工作就是不停地尋找貨品。

從1997年年底到2000年,三夫的發展都不大。在整個戶外行業裏,三夫依舊只是壹家小小的門面店而已。而張恒為了擴大銷售額,經常還在周末騎著三輪車,拉著貨,在高校裏擺個地攤,拉條“戶外用品大促銷”的橫幅,吆喝叫賣。“那時候真是非常有熱情,只要有人壹進店,就對他喋喋不休地介紹戶外運動,介紹背包、登山鞋的好處。”雖然發展並不太順利,但張恒對自己的想法毫不懷疑,所以他堅定地建立了自己的網站,考慮到了業務擴展後的各項工作,考慮了加盟連鎖的可能。

俱樂部的建立,讓三夫的發展上了新臺階。1998年,三夫開始做戶外俱樂部,組織活動。迅速地,三夫身邊聚集了很多人,他也認識了很多朋友。1999年8月,那條小街拆遷,三夫搬到北大西門外。但大家口口相傳,三夫的名聲越來越大。

2001年,戶外運動迎來了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機。“1997、1998年,更多的是媒體在關註,妳可以從報紙雜誌上看到‘戶外’、‘攀巖’之類的詞匯,產業跟在時尚文化的後面。隨著宣傳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興趣。到了2001年、2002年,行業開始大發展”。而這時,三夫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品牌,聚集了壹個較大數目的人群,並適時把售後服務完善起來。三夫借這個發展階段,迅速擴張。

2001年,三夫在北京市北三環馬甸開了家100平方米的店面。

2002年,張恒把三夫開到了寸土寸金的北京國貿商圈。“因為需要發展,把規模做大。”

2003年,馬甸東店開張。年底,開始推出加盟店。

2004年,馬甸西店擴張,馬甸的總營業面積達到700多平方米。寧波、鄭州、烏魯木齊、廊坊等地,開出了六七家三夫加盟店。

2005年,張恒把目標放在了上海。這兩天他正忙著和同事在上海看地方,忙裝修,籌劃開壹家800平方米的直營店。

“不能說三夫現在很成功,但這幾年,我們發展穩步而快速。”如今在三夫正式註冊的會員,有2.5萬人左右,網絡註冊用戶達五六萬。

從壹個30平方米的門面店起步,到今天擁有自己品牌、俱樂部和網站的三夫戶外用品開發有限公司,張恒壹路走來,其中的艱辛非外人所知。但他並不認為太過艱辛。“可能與我的性格有關吧,認定的事情就去做,沒有想過後果有多嚴重”。

就像對上海市場壹樣。選擇進入上海,也有人擔憂,上海的戶外運動市場並不明朗,這個城市的特點,是細膩的、小資的,而戶外運動相對來說是比較粗獷的,三夫在上海是否能成功?張恒堅定地看好上海。“在這樣大的城市裏,這麽多年輕人,經濟文化底蘊很深,戶外是年輕的、個性的、健康的,壹定會有市場。先進來勤奮地耕田,收獲的東西,以後再看吧”。

張恒現在得意的是,因為三夫在北京的順利發展,建立了良好的誠信口碑,吸引了國際最知名的品牌選擇與三夫合作,這是三夫的優勢之壹。在張恒的計劃裏,他會用壹年時間,進入上海,開店,穩定,而在2006年則專於發展,做大市場。“在美國有家著名的戶外用品連鎖店REI(休閑運動裝備公司),在全美有70家分店,年銷售額8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的戶外市場才剛剛起步,相信以後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張恒的經歷比同齡人跌宕起伏。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張恒都格外珍視每壹段經歷。“部隊培養了我堅定的性格,北大讓我的思想成熟”。大起大落,讓張恒收獲很多人生經驗。他說:“最可怕的是過著壹成不變的生活,永遠沒有學習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