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咨询 - 北侖區的文化藝術

北侖區的文化藝術

早七

陵墓的修建始於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荊地(今船山)村民因新奇而被介紹到鄞縣廟會,後流傳到眉山、三山(今肖春)等地。做棺材就是建模做臉(畫臉)。早期的少男少女打扮成“八仙”等古裝人物騎在大人肩上,不表演,所以也叫“馬嘟嘟”。後來藝術家創造了雙肩站立的技巧,大大提升了建築的色彩,但仍然沒有表現。民國元年(1912)以後,只有唱和彈的形式,所以叫肩彈。肩上的孩子叫潘甜,地上的大人叫地球同伴。地球同伴需要用腳配合潘甜的表演。今天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豹子鬥,春草鬧堂,嶽雲vs金國公主,薛丁山三度邀樊梨花,梅山外有三國五虎,龍虎鬥,西單,羊角劍。

跳蚤俱樂部和大坦克跳蚤俱樂部

從福建傳入的二人轉,壹開始跳蚤黨只是表現男女之間的挑逗、調情之意(女性角色被男性顛倒),後來舟山藝人引入“濟公扮火神”的故事,賦予消災減福的內涵。因為是在臘月二十三表演,跳蚤黨也被稱為“跳爐黨”。“大不剛”也是壹種二人轉,女性角色被男性對調。從女性角色裝扮和口中的長管來看,這種形式是從北方農村傳入的。

紅毛獅子

中國的舞獅以梅山島上的紅毛獅而聞名。相傳明清時期,浙東地區盜賊橫行。為了抵抗侵犯,島上的人們勤奮地學習武術。在與小偷鬥爭時,村民們裝扮成長著紅色皮毛的獅子,以使他們強壯。盜賊擊退後,獅子成為村民節慶娛樂的工具。20世紀80年代,眉山舞獅由單人表演改為雙人舞獅,並增加了壹對小紅毛獅子。舞獅隊發展到30多人,經常在各個區市演出。2000年,梅山鄉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民間藝術(舞獅)之鄉”。

布隆和班龍

北侖多山深潭,自古被視為龍的藏身之地,如王大奇鰲龍潭、太白龍潭、霞浦長山龍潭、三山巖灘等。舊時人們為了風調雨順,繁榮了“邀龍會”的儀式,舞龍的習俗也由此流傳下來。布龍是九節龍,剛勁有力,靈活多變,能形象地表現各種姿勢。80年代以後,梅山鄉茶廠村舞龍活動更加頻繁,舞龍技藝也有了很大提高。1999年參加第三屆全國舞龍錦標賽,2000年參加全國“八喜杯”舞龍比賽。班龍由壹條龍的身體和壹條2米長的長凳組成。2003年元宵節,齊欣興陽村展出27條龍身、龍凳,總長108米,氣勢磅礴,蜿蜒曲折。

燈籠和汽車燈籠燈籠舞蹈

它起源於宋代“尼瑪王”的傳說,後來演變成浙江東部壹種流行的民俗,俗稱“開心燈”。花燈由12、13歲的少男少女表演,步伐輕快,腰臀穩健,表現出鼓舞樂觀、勇敢的精神。其伴奏音樂《燈籠曲》男女老少皆可唱。

根據傳說,當楊迪皇帝視察長江以南時,車燈被引入了浙江東部。後來作為沿海人民籌集資金、傳遞軍事情報的工具,逐漸演變為喜慶的娛樂活動。20世紀30年代,郭巨有東升、南潯、平安、春園四家車燈俱樂部,在船山半島頗有名氣。車燈精致玲瓏,隨著音樂的節奏搖曳,宛如逆水行舟,帶著濃濃的江南水鄉氣息。

自20世紀以來,燈籠和車燈已成為春節期間的文化活動之壹。跑獅跑象,又稱“獅子打白象”,是柴橋老曹、沃佳村壹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由獅子、大象、大頭僧舞(領舞)和打擊樂隊組成。表演項目有《開場》、《像大象壹樣抓獅子》、《獅子像大象壹樣飛鏢》、《獅子噴火》等。領舞戴著面具,手裏拿著壹把蒲扇。他的動作和表情和藹可親,壹邊領舞壹邊維持現場秩序。

高蹺

相傳,這是古人在樹上采集野果,鐵龍粘在樹上而發展起來的活動,所以歷史悠久。在舊社會,大碶、柴橋和郭巨的年輕高蹺可以用壹米多高的木頭樹枝在泥濘的稻田裏自由行走。高蹺主要在迎廟會時表演,50年代以後,在慶祝豐收和慶祝春節時表演。蛟川走書

蛟川走書是壹種具有濃郁地方風味和獨特風格的民間表演藝術。最開始是獨奏,後來演變成相互呼應的形式,二胡、揚琴等多檔樂器。每首歌都有“唉,唉,哩”和和聲,曲調有二三十種。

唱新聞

唱新聞是流傳於浙東的壹種民間藝術樣式。演唱者均為盲人男女,內容多為流傳於大街小巷的古今故事和流行曲調。其書目可分為兩類,壹類是小書目,也叫“開本”,壹類是長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