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咨询 - 壹個好的攝影師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壹個好的攝影師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攝影師其實有很多種類,看妳拍的是什麽樣的題材,但我覺得最基本的還是勤奮——多拍,多看,多思考。

給妳轉壹個:

攝影大師呂克·貝松關於攝影的好文章;

總的來說,做事和學習技巧都有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經過不同的階段,最終達到完美。學攝影還有壹個境界轉換提升的問題。基於個人理解,分為三個境界。老虎下山,突飛猛進。這是第壹個地方。汽車陷在泥裏,停滯不前。這就是困境;當白鵝從瓶子裏出來的時候,它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這三個條件是為了轉化。

壹、初始情況

初始態勢是猛虎下山之勢,旭日東升,加速度和氣勢都很大,但也動蕩、輕浮、多變。

回顧攝影史,大部分攝影師都是不小心碰了“魔盒”而誤入歧途,以至於終身不悔。可見,攝影是壹件神奇而神奇的事情。在接觸相機之前,我把攝影視為神秘,認為它壹定是壹門極難駕馭的藝術。我想了想,為之心懸。對初學者來說,妳不可能“點擊”幾卷膠片,就像在貴州看到壹頭毛驢,但只有壹個空框。當我玩手的時候,我有時會有壹個清晰而自豪的作品。我感到自豪和高興,熱情高漲,對攝影技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我的技能突飛猛進。於是壹路下來,兩邊逢源,風前風後,兇兇的,仿佛沒有難度,沒有硬度,自我感覺很好。經過這樣壹個階段,我已經基本掌握了攝影的技巧,擁有了最低限度的創作資本。

然而這只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壹位攝影師曾經說過,攝影是壹門矛盾的藝術,既可笑又復雜。新手容易是因為只看到這個矛盾的壹面,但主觀上覺得容易,並沒有真正深入,有自己的思考。看到了山和水,但都是表面的,概念性的,山和水的細節和本質還在霧裏。在這種狀態下,知識的內容是膚淺的,掌握的技能是生硬的,對藝術的追求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精神和智慧沒有被吸收到藝術創作中,熱情泛濫,運用不佳。是發燒的開始,火旺了,後勁還沒看出來。表面上看,他滿懷激情和遠大抱負,要把壹生奉獻給攝影事業,但實際上,他的內心是動蕩而浮躁的,是遠大而遠大的,是充沛而散漫的。在創作心理和行為上,他常常流露出自己的偉大、自戀和瘋狂,他無法清楚地認識自己的水平,也無法鑒別作品的價值。在表現形式上,喜歡玩技巧,追求新奇和新奇。平時喜歡聽風,對自己的成績沾沾自喜;遇到苛刻的建議,即使表面上接受內心,也總是不開心;如果投稿屢遭失敗,更像是大委屈,怪評委編輯瞎了眼,不知道他的本來面目,說神壇風氣不正,走後門博取人心,很可悲。

就整個追求攝影藝術的過程而言,最初的情況只是壹種“過境”,壹種過渡的形式。不過這個境界雖然幼稚,粗糙,不穩定,但卻是壹個很重要也很危險的階段,既是功夫入門,也是以後各種情況的基礎。這期間很容易形成好習慣或壞習慣。壹旦形成,就會貫穿整個藝術生涯,從而影響藝術境界的好壞。總的來說,在起步階段後期,藝術水平出現了差異,做出了順昌對抗死亡,優勝劣汰的選擇。風生水起後必有冷水傾盆,各顯其心。有些人,經過壹番折騰,靜心領悟,就像壹次覺醒。當他們突然有了體驗,就會從武火轉為文火,擺脫浮躁,真誠,沈入丹田,專心修煉,實現蛻變,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有的虛火不能長久,意氣風發,不懂藝術的真諦,執著於小我,狂妄自大,想退卻進不去,只能在環境中生存,做壹些表面文章,出賣名氣換取實實在在的利益;有的本來就不真誠,缺乏自信,只有虛火。他們受不了挫折,冷水淋浴自然熄了心火,退卻了。經過這樣的藝術演變,真正能上壹個臺階的大概只有十個中的兩三個。

第二,困境

困境就像陷在泥裏的車,困在枯水裏的龍,進退只在谷中,冰炭在懷,迷蒙朦朧,不見天日,而風在黑暗中聚集,醞釀著電閃雷鳴的風暴。所以,困境也是暴風雨前的淒涼,黎明前的黑暗。困境展現了攝影藝術矛盾的另壹面,那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

從入口壹路看去,整個初始的情況幾乎都是花滿地,到處都是春天的暗花。就在他得意洋洋的時候,突然壹轉身,山窮水盡,硝煙彌漫,布道荊棘,面臨重重阻礙,展現在眼前的是壹片淒涼恐怖的景象。“原來這花開得滿地都是,好像都是送給那口破井的。”這種情況就像嬰兒出生前的那壹刻。在狹窄黑暗的通道裏,先天的根會失去,未來的世界還是壹個未知的謎。真正的洗禮,漫長的考驗和磨煉已經開始。此時,拍攝者焦慮、猶豫、極度悲傷。從表面上看,幾乎沒有任何進步,甚至是倒退。

與初始情境相比,我們可以看到困境和初始情境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

第壹,最初的情況是喜的情況,困境是苦的情況。起初,有了好奇心的滿足,總會有喜悅。隨著星星的轉動,我已經學會了我需要學習的壹切。似乎窮盡了攝影藝術的所有奧秘,卻不知已到了胡同的盡頭,見了險峻的地面,淺練。平時學的東西很難真正應用。我以為我懂的東西,仔細研究了壹下,突然變得很迷茫。未來在哪裏?真是“深不見底的浪,密不透風的山。”“哢嚓”壹聲邊界破碎,天崩地裂,遊魂迷失,不知如何安頓。於是,迷茫,困擾,我真的嘗到了“為伊廢人”的滋味。傻逼失戀,它的痛苦無法表達,別人也無法體會。唯壹的辦法就是“秋來太酷了”。

第二,最初的情況是自我肯定,困境是自我否定。伴隨著快樂到苦澀,心理上的自信也變成了自卑。剛開始是上升趨勢,比如寶寶越長越長,時好時壞,處處都是順風順水,欣欣向榮。更有甚者,初生牛犢不知天高地厚,不去想之前的量,只陶醉於現在的成績;它也不是更左更右,滿足於自己的利益。闖禍之後,才知道山外有天,才知道山有這麽重,天有涯。我所掌握的並不是滄海壹粟。擡頭看,天高山遠,腳下的土地也很柔軟,孤獨無助,由囂張轉為心灰意冷。在這壹點上,沒有對錯之分。我對自己極度不滿意,甚至想離開我。這種自我否定,既是對過去所學的反思,也是對膚淺浮躁本性的超越。是鳳凰涅槃,充滿痛苦,孕育希望。

第三,國外初動是內靜,困境是外靜。最初的情況基本停留在知識技能的學習,沒有深入到藝術心靈的培養。它是表面的,藝術行為也相應的浮躁不安,但內心依然是深沈而靜止的。從最初的處境到困境的轉化,其實是由表及裏的深化,但並沒有真正觸及到深層的藝術靈性,藝術行為也相應的昏昏欲睡,悄無聲息。從外表上看,沒有任何的沖動和輕佻,看起來沈穩而淡定。其實心裏的波瀾才剛剛開始,正在發生激烈的變化。這個時期往往伴隨著各種無名的煩惱和主體迷失,恍惚,失心瘋,甚至瘋狂,不知道朋友在哪裏,自己在做什麽。對創作相當淡漠,有時候連相機都不想碰,有偷懶的傾向。正是在這種恍惚狀態中,另壹門藝術課程開始了。主體的潛意識脫離了意識的奴役,變得相當活躍。壹系列困惑主體的問題反饋到意識中,迫使主體去思考、去體悟、自覺打破已取得的成果,改變和調整心態,拋棄舊我,重建新我。

如果說起步階段是認知階段,那麽困境就是領悟階段,是從形式到意義、從現實到虛無的過渡,是提高藝術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最難突破的境界。困難很折磨人,很磨煉,經常輾轉反側,撕心裂腸,想繼續又想斷,想停又想停,受盡風雨,傷透人心。對於真正的藝術家來說,這是火煉出來的純鋼。但是,真正擺脫困境是極其困難的,就像和尚求佛壹樣。在這個開悟的時候,極其需要有強大的毅力和敏感的智慧,忍受世間難以忍受的苦難,修復世間難以修復的事物,打破難以打破的神秘,明白世間難以理解的道理,證明世間難以證明的果實。突破困境的最佳策略是以靜制動,以守為攻,以退為進。需要放下最初情況中提到的,等待。我不妨看看老子的《道德經》,讀點佛經,體會壹下道的奧妙和禪的空靈,放下自我,放下自己不情願的努力,順其自然,逍遙自在,飄然而逃,讓直覺啟發我,什麽都不做。必要時甚至“關機不拍”,冷處理,消除心中之火,把外界漫射的光聚焦反射回內心,對心用功夫,對影用功夫。機會壹旦成熟,自然就來了,人無破境自破。即便如此,只有少數李根人能在短時間內擺脫困境,大多數人將長期或永遠生活在困境中。

第三,轉型

蛻變是白鵝從瓶中的解放,是幼蛾蛹的羽化,自由流淌,通透明亮,圓潤和諧,俗話說“山有晴而後雨,水有清而後快。”蛻變是壹種開悟,壹種“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已經超越了攝影的矛盾,統壹了心靈上的諸多差異。

有句歌詞寫得很好:終點回到起點,才知道平淡才是真。轉變是螺旋式的回歸最初的平淡,是苦難之後的回歸單純。十月懷胎的痛,分娩前的舊痛,都隨著臍帶的斷裂融化成新生命的喜悅,迅速恢復平靜。山雖重而分明,天蒼茫而意境深遠。所有的迷茫,所有的虛榮,所有的狂躁,就像壹場春雨,五顏六色的殘紅的水都消散了。

蛻變是壹種微妙的境界,美在“蛻變”二字。轉型是觀念的改變、解散和組合,包含著改變的含義,但與最初處境和困境中的改變有著本質的不同。世界的變化是和諧的、醇厚的、自然的、微妙的,後兩者是對立的、僵硬的、尷尬的、粗糙的。初始狀態是變形,困境是意動,轉化狀態是神化。當初始階段的熱情開始,困境的動力積累,到了轉化階段,就從量變到質變。精致,從最初階段的盲目困境的躁動到靈動的蛻變,展開了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

轉變的微妙表現在藝術風格的多樣性和層次的豐富性上,有細微的差別。在前兩種境界中,藝術主體的精神智慧沒有得到真正的啟發,攝影創作多是機械的模仿和生硬的編排,很少有心靈的流暢表達,因此單調而雷同。到轉化結束,精神智慧有所發展,逐漸轉化為氣,現實轉化為空,空性轉化為意神,心境豁然開朗,由空入空,各顯其真,演變出了鮮明的藝術風格。而且文化也是很講究的,並不是達到巔峰的必經之路。它有自己的放大、縮小、深化的條件,它會上升到什麽水平。在大環境中誕生了許多小環境,它們開明而緩慢,形成了壹個宏偉的藝術伊甸園。其次,表現在創作過程的流暢和藝術作品的真誠。聰明的話就是“女孩子”。清純、柔美、優雅是壹個女生的魅力,也應該是壹個美好地方的特質。進入蛻變的境界,我擺脫了功利的誘惑,放下了執著的不舍,變得自在,清澈純凈,坦誠開放,藝術與生活融為壹體,再壹次化為烏有,壹切都是發自內心,暢通無阻,真誠有趣。

蛻變的境界,是壹種澄明的境界,壹個“靜”字就澄明了。靜是靜,靜是靜。靜是放松、順暢、自由,是壹種無有、空寂的狀態。水深則靜,靜既是修行高境界的必要心態,也是高境界的必要心態。水是靜的,浪是平的,但只有靜了,才能清澈、澄明、空靈,才能確認人與自然的和諧。靜到透徹,靜到無染、無相、無念、無蔽、無執,佛壹樣的湛然。靜不是不動。就像萬丈深淵的靜止,又像壹條沒拴的船。靜態與動態,自然與自動。淡泊雄心,寧靜致遠,經歷過藝術創作的風風雨雨,內心也經過了反復的錘煉。經過無盡的磨煉,我享受了壹次明亮的沐浴,漸漸平靜下來,變得安靜。大漠變成了綠色的狀態,這才真正是藝術的正道,從此無論是藝術心態、創作行為還是作品風格,都有了本質的變化,技法的形式趨於淡化,如浮雲野鶴,無拘無束,壹切輕松隨性,直雋永,理性深情,意境深遠。

轉化的境界是壹種大度的境界,大在壹個“空”字。空不是壹無所有,而是奇妙的東西,無中生有,無中生有。大象是看不見的,它們很大聲,很快樂。空靈是藝術的最高境界。大境界,小世界。壹顆空空的心,可以容納宇宙萬物,包容之大。空是寧靜的極致,是開悟的結果。放輕松才是真正的開悟。有了開放的心態,沒有偏見,沒有條條框框,就可以有智慧,有靈感,永遠創新。在空靈的世界裏,妳可以自由自在的思考,沒有任何阻礙。妳可以窮天下九天,下壹世可以達四海。可以化手為雲,覆手為雨,可以隨心所欲的創意。空,然後氣場。空是大手筆,大氣度,大氣象,大境界。

轉型也是壹種自然的境界,可遇而不可求,就像熟了的瓜,壹種自然的東西。轉變是努力的放松,精神閃光的火花應該不期而至,但不應強求走遠。正是“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欄處。”入境前,我迷迷糊糊,不知道廬山的真面目,但我知道山中有很多風景。入鄉隨俗,天高雲淡,卻無洞察此山。喝茶還是喝茶,拍照還是拍照,花開花落壹顆平常心。

四。入境和越界

境界的提升本質上是壹個不斷進入、駐留、破壞、過渡的過程。所謂入,就是進入境界,住在境界就是停留在境界,破境界就是超越境界,變境界就是從壹個境界走向另壹個境界,統稱為境界。四大境界中,入滅為主,改變生存環境。其實,居所是進入和破壞之間的緩沖,過境是破壞的自然結果。

進入就是打破邊界,不打破邊界就進入了,就變成了生存環境,停留在壹個層次就上不去了。打破邊界就是改變邊界,也就是進入更高的層次。做壹個形象的描述,詞條是加法,邊界是減法破的。入門是學習的過程,是知識的積累,是技能的訓練,是對沒有的東西的掌握;打破界限是壹個開悟的過程,把自己在國內掌握的東西過濾掉,把該放下的放下,把真正自然的部分提純到“心靈程序”III中。這就是越學越多,失去了道。對應攝影的三個境界,即最初的境界是學法,困局是執法,境界是犯法。

追求境界是壹個漫長、細致、艱難的過程。按開悟程度分,有有為和無為兩種情況,指的是境界的高低。成功的關鍵是學習,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踏實的作風,要承受笨拙、生硬、不自然的訓練。同時壹定要觀察力敏銳,如履薄冰,掌握好火候,文武雙全,否則很容易走火。無為的關鍵是“放棄”。妳要意識到自己有壹種開放開朗的精神和大度的氣度,隨意去適應,否則春蠶自縛,附身。從後期悟道來說,漸次修煉和頓悟是有區別的,頓悟指的是修煉的方法。培養境界的方法有很多,但都應該是為人設計的。當然,受益於根源的人最好能有所頓悟。平時根子壹定要老實,循序漸進,逐步培養。

不入境不破界,什麽都做不了。入境不易,破境更難。境界提升的關鍵在於破,不在於進。說白了,打破界限就是打破執念,越走越深,剝去虛假的自己,看清本質,展現真實的自己。對應層次的漸進順序,要打破邊界就要打破三個層次。打破功利誘惑。對於人來說,功利是最基本、最直接、最有形的誘惑。大部分人壹生都在功利的圈子裏徘徊,活在成功與失敗、名利與地位中,活在失落與恐懼中。功利使人世俗,世故,遲鈍,甚至愚蠢。功利的人會想盡辦法保住已經取得的東西,生怕失去,於是對未知產生恐懼,對新事物產生無形的抗拒,這就構成了高境界的障礙。心底無私寬廣。超越功利,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以利益為出發點片面地看待問題,才能以公正的態度探索真理,從而走入正道。第二,打破情感困惑。藝術本質上是情緒化的,但情緒不同於大情緒和小情緒。藝術需要貼近人性的大情感,而不是與個人興趣相關的情感傾向和情感偏見。人是感情動物,往往被感情所支配,失去準確的判斷能力,導致認識片面。情感是最微妙的困惑,它像壹根無形的繩子,纏繞起壹種奇怪的“情結”,讓人不甘心。情感傾向讓人著迷,讓人迷茫,讓人迷失。人最大的情感困惑是自戀和對既定境界的留戀,這成為打破境界的主要誤區。作為壹個藝術家,要有超越自我的偉大情懷,愛壹草壹木,愛壹山壹水,愛全人類,愛全宇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擺脫自我的束縛,與宇宙合壹。三顆破碎的心迷茫了。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給人類帶來了智慧和苦難。智慧是人類的驕傲,也是人類錯誤的根源。因為人有著幾乎無所不能的智慧,總是喜歡不顧客觀規律,以宇宙主宰自居,隨意征服壹切。所以他們往往用錯了智慧,聰明被聰明誤了。智慧只是小境界,單純才是大境界。人要明白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人類智慧的極限,自然力的偉大,與自然建立和諧的關系,摒棄自己的智慧,坦蕩睿智,傾聽自然的啟迪,傾聽直覺的啟示,師法自然,走正道。如果妳打破了以上三個層次,妳的心靈就會輕松、空白、空靈、純凈、真實,這就是空靈的境界。應該生而不抱。心不居壹處,就會生動自然,就會激發人潛在的真正的巨大能量,無為而無不為。

阿特拒絕了這個計劃。藝術境界的提升是壹個心智訓練的過程,自然也拒絕規劃。進出要自然自然。上面說的“追求境界”,只是壹種方便的說法。就整個過程而言,追求只能作為壹種準備工作,追求的心態必須拋棄,才能真正達到目的。藝術境界和其他境界都歸結為人生境界。純粹的藝術追求要和生活融合。壹個真正的藝術家,壹個得道的人,首先應該是壹個真正懂得人生真諦的人。人沒做好,就算知識再高,也不能說學習做好了,那只是壹種偽文化。任何壹種文化,只有與生活相結合,才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除了吃飯,喝茶,睡覺,沒有什麽不同的禪。

藝術無止境。任何壹種高境界都只是相對於它下面的境界而言,境界上面的境界更多。悟道達到境界後,還要繼續修行,修正自己的見識和行為,甚至忘我,否則往往會從高境界掉下來,變得不自然。不以境界為境界才是真境界,沒有境界的境界才是大境界。

註意:

壹個禪宗故事。有壹天,南拳禪師在開悟的過程中,歷史學家李敖向禪師求教:有人把壹只小鵝養在瓶子裏,鵝長大了就出不來瓶子了,既不能打碎瓶子,也不能傷害鵝。怎麽救鵝?南拳禪師壹聽,知道他所指的困境,頓時大叫:“李敖!””李敖很自然地回答:“是的!"南拳禪師笑著問:"妳出來了嗎?"

二、禪宗佛教是指參禪的三個層次。第壹層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停留在理性思考,理解是概念性的,見其名而不見其實;第二個層面,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突破了概念的束縛,但沒有完全理解,處於壹種特殊的思維中,既沒見其名,也沒見其實;第三層次,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超越了意識和潛意識的區別,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清晰真實的。

人腦很像計算機,但它是壹個超級龐大的系統,而且復雜得多。人腦也有強大的“記憶”,有的儲存先天遺傳信息,有的儲存後天輸入信息。人們可以通過編制特殊的“心智程序”將信息輸入大腦記憶。優秀的“心智程序”可以發揮大腦更強的功能,而不良的“心智程度”則會限制大腦的功能,甚至造成“病毒”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