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咨询 - 古民居建築的特色

古民居建築的特色

北方有許多四合院民居,以北京最有代表性。 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壹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四合院屬磚木結構建築,房架子檁、柱、梁(柁)、檻、椽以及門窗、隔昆扇等等均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墻。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墻形成四合。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采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陜北窯洞最早應該始於周代,半地穴式。秦漢後發展為全地穴式,就是現在的土窯。明朝中葉,開始用石塊做窯面墻。清末民初,當地人仿土窯模式建起了石砌窯洞。現在也有用彩色瓷磚添窯面和分割廳室及上下兩層樓房式的新窯洞,住著更加舒適宜人。大體分四種:土窯石窯磚窯接口窯。土窯是靠山挖的黃土窯洞。石窯磚窯是在平地上用石塊和磚塊砌成的窯洞。接口窯是在土窯洞口,再從底到頂用壹層石塊或磚箍窯面的窯洞。這種窯洞看起來整潔,結實。陜北窯洞大多依山而築,占地少,建造成本低廉。現在壹般農戶花2000元左右就能建壹孔很象樣的石窯。窯洞隔音,隔熱,保溫,冬暖夏涼,素有“神仙洞”的美譽,是居家的首選。

廣東圍龍屋是粵東壹帶客家人常見的傳統民居,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客家人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客家人聚族而居,以圍屋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建好壹座完整的圍龍屋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圍屋有殿堂式、圍龍式兩種,布局嚴謹,講究坐向、主次、對稱,外觀均衡、堂皇,格調典雅、莊重,表現了儒家正統文化的審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築水平。

廣西的“桿欄式”,由於廣西地處亞熱帶,高溫多雨,地方潮濕。民間多用竹木建居,壹般都是壹樓壹底、四榀三間的木結構樓房。屋面覆蓋小青瓦,四周安裝木板壁,或者壘砌土坯墻。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樓下,橫腰加建壹披檐,此作增加檐下使用空間,形成寬敞前廊,便於小憩納涼。

雲南的“壹顆印”在昆明、大理、麗江等少數民族的民居建築多為四方形,即所謂“壹顆印”。建築是由正房與廂房組成,對稱平穩,方方正正,瓦頂土墻。從空中往下看,整個布局如同壹枚印章,自成壹統,也是壹種封閉式民居。

中國古民居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建築類型。民宅建築景觀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受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進程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民居建築的經驗,形成地方風格和流派。

江南水鄉的古村與民居盛於明清時期,當地有利的地質和氣候條件,提供了眾多可供選擇的建築材質。表現為借景為虛,造景為實的建築風格,強調空間的開敞明晰,又要求充實的文化氛圍。建築上著意於修飾鄉村外景。修建道路、橋梁、書院、牌坊、祠堂。風水樓閣等。力圖使環境達到完善、優美的境界,雖然規模較小,內容稍簡,但是具體入微。在藝術風格上別具壹番純樸、敦厚的鄉土氣息。

徽派古代民居風格自然古樸,隱僻典雅。不矯飾,不做作,自然大方,順乎形勢,與大自然保持和諧,以大自然為依皈;它不趨時勢,不趕時髦,不務時興。篤守古制,信守傳統,推崇儒教。

北方民居由於地形平原開闊,以四合院為多,大院建築氣勢威嚴、高大華貴、粗獷中不失細膩,平面而又立體的表現形式,彰顯出四平八穩的姿態,處處是以禮為本的建築特色。如山西民居大院風格是壹外墻高,從宅院外面看,磚砌的不開窗戶的實墻有4、5層樓那麽高,有很強的防禦性。房屋都是單坡頂,無論廂房還是正房、樓房還是平房,雙坡頂不多。由於都是采用單坡頂,外墻又高大,雨水都向院子裏流,院落多為東西窄、南北長的縱長方形,院門多開在東南角。

嶺南地區的古村民宅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個性特征,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除了註重其實用功能外,更要註重其自身的空間形式、藝術風格、民族傳統以及與周圍環境的協調。

湘黔滇古建築組群比較密集,城鎮中大型組群(大住宅、會館、店鋪、寺廟、祠堂等)較多,而且帶有樓房;小型建築(壹般住宅、店鋪)自由靈活。屋頂坡度陡峻,翼角高翹,裝修精致富麗,雕刻彩繪很多。以清秀靈逸的風格見長。

巴蜀文化博大精深,川渝古村民宅既有浪漫奔放的藝術風格,又蘊藏著豐富的想象力。依山傍水的建築與當地的少數民族風俗緊密聯系在壹起,有著十分獨特的文化氣息,既有豪邁大氣的壹面,又有輕巧雅致的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