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咨询 - 新中國現在和以前的生活變化對比

新中國現在和以前的生活變化對比

壹、回首看歷史

解放前夕,舊中國的經濟已處於崩潰邊緣,連年戰爭留下滿目瘡痍,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市場蕭條,物價飛漲,失業現象嚴重,廣大勞動人民在生存線上苦苦掙紮。

1949年,中國人民當家做了主人,當時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維持在最低的生存水平上。面對這樣的局面,黨和國家采取了壹系列措施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生產,穩定物價,安排就業,以安定人民生活。廣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熱情,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中去,為新中國的發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質基礎。這在發展生產穩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們對救民於水火的***產黨充滿了熱愛和感激,對自己當家做主充滿了自豪和熱情。“壹五”時期被稱為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經濟建設的第壹個“黃金時代”。但是,由於已知的諸多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們沒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紮紮實實的經濟建設中去,人民生活幾起幾落,在溫飽線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不會忘記,人民生活雖有改善,由於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市場供應匱乏,消費品供應不足,絕大多數商品都需要憑票證購買。正是在這個時期,整個世界經濟突飛猛進,相比之下,中國經濟以及人民生活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鎮居民收入增長35倍

如今,以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為標誌的改革開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國壹樣,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經濟的發展和國民收入主體分配向個人傾斜,使城鎮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到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29.45元,是改革開放以來最高水平,與1981年相比,增長了35倍,26年間平均增速14.1%。總的來說,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斷增加的,經歷了“快速增長、高速增長、平穩增長”的過程,收入渠道實現多元化。

壹是工資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來源,非工資性收入明顯提高。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雖然不斷下降,但仍占60%以上,是家庭總收入的主要來源。2008年達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長了23倍。非工資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呈不斷上升趨勢,2008年達到36.2%。工資性收入和非工資性收入增長及比例變化可劃分以下幾個階段:

非工資性收入發展時期。1981年至1985年,由於經濟體制尚處在起步階段,城鎮居民非工資性收入減少,收入仍以工資為主,工資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壹直保持在90%—94%之間,變化甚微。隨著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漸漸表現出來,非工資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非工資性收入全面增長時期。1986年至1998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城鎮居民非工資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呈上升趨勢。城鎮職工從事個體經營、第二職業、停薪留職的人數逐漸增多,是非工資性收入增加和收入來源多樣化的重要因素,這壹時期非工資性收入還存在壹定的不穩定性。非工資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由15.27%,上升到1998年的26.46%,增加了10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家庭收入增長較快,到1998年為4223.88元,比1986年的764.76元增加了3459.12元,增長了4.5倍。家庭總收入增加帶動工資性收入和非工資性收入同步上升,由1986年的648.01元,116.75元,上升到1998年的3106.32元和1117.56元,分別增長了3.8倍和8.6倍。

非工資性收入高速增長時期。1999年至2008年,非工資性收入顯著增加,占家庭收入比重穩中有升。1999年開始,在國企改革步伐加快,城鎮居民就業渠道拓寬及就業主動權變化的***同影響下,非工資性收入快速增加。2008年達4928.76元,占家庭收入比重為36.2%,同2000年相比,增加了3453.08元,8年間平均增速高達16.27%,比重上升5.64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與非工資性收入比例接近6:4。

二是經營凈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均快速增長。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達到97.74元,比2002年增加了29.22元,增長42.6%。經營凈收入為1154.14元,比2002年增加了332.96元。轉移性收入為3676.88元,占非工資性收入的比重為74.6%,比2002年增加了2003.48元,增長1.2倍。

三、農村居民收入增長27.3倍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省農村居民物質生活逐步豐裕,消費質量明顯提高,生活環境顯著改善。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到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32.7元,比1978年的181元增長27.3倍,平均每年增長11.6%。

回顧30年來,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與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可以劃分擺脫貧窮到解決溫飽、溫飽有余到實現總體小康、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邁進三個階段。

壹是擺脫貧窮,解決溫飽(1978至1991年)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由於我省農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積較多,土地資源的優勢充分顯現,使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農民生活基本擺脫了貧窮,解決了溫飽。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81元增加到1991年的748元,增長4.1倍,年均增長11.5%;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從1979年的194元增加到1991年的649元,增長3.3倍,年均增長10.6%。恩格爾系數從1979年的67.5%下降到1991年的56.6%,下降10.9個百分點。

二是溫飽有余,邁向總體小康(1992至1999年)

1992年,以鄧小平南巡講話,特別是黨的十四大將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定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標誌,改革進入了整體配套、重點突破和全面攻堅的新階段。

在這壹時期,農村經濟改革邁出了重大步伐並取得了很大進展和突破,各種市場的建立使商品從“小流通”走向“大流通”,為商品交換提供了便利條件。農產品價格的提高為農民收入的增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農民的生活水平也由溫飽有余快速向總體小康邁進。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2年的807元增加到1999年的2261元,增長2.8倍,年均增長15.9%;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從1992年的643元增加到1999年的1348元,增長2.1倍,年均增長11.2%。恩格爾系數從1992年的59.4%下降到1999年的53.3%,下降了6.1個百分點。根據《全國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標準》測算,到1999年,我省農村居民生活基本實現了總體小康水平。

三是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2000至2008年)

進入新世紀,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主要是靠政策推動。自2003年以來的稅費改革、免除農業稅、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補貼等惠農政策,對減輕農民負擔、農民增收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農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顯著提高。

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32.7元,比2000年增長2.4倍,年均增長11.8%;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443.2元,比2000年增長2.2倍,年均增長10.5%。恩格爾系數為39.6%,比2000年的45.4%下降了5.8個百分點。

30年來,我省農民人均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其增長的主要原因如下:

壹是農民收入與農村改革密切相關。1978年開始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81元增加到1988年的628元,增加447元,增長3.5倍,年均增長13.3%。而從1965年到1975年的十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40元增加到146元,僅增加6元。從1988年至1992年五年間基本沒有針對農村改革的政策措施出臺,致使這壹時期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平均增長僅為6.4%。再就是從2003年至2008年的5年間,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1%。

二是農民收入與農產品價格密切相關。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較快的年份是農產品價格較大幅度上調的幾年。改革以來這種情況出現過兩次。第壹次是1979年至198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23元增加到463元,增長2.1倍,年均增長20.1%。第二次是1995年至199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610元增加到1997年的2186元,增長35.8%,年均增長16.6%。

三是農民收入與惠農政策密切相關。2003年以來,國家實施了稅費改革、免農業稅、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補貼等惠農政策,對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04年我省實行的“壹免三補”政策,使農民人均直接增收228元,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48.5%。到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實際得到各種政策性補貼收入356元,同比增長41.3%,對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14%。也使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3年的2530元增加到2008年的4932.7元,增加2402.7元,增長95%,年均增長14.3%。

四是農民收入與打工收入密切相關。1978年至1983年是我省農民純收入高速增長時期,年均增長20.7%。這壹時期,農民收入增長的推動力主要歸功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入90年代後,雖說家庭經營收入依然是農民收入的主體,但隨著農民外出打工收入(工資性收入)的不斷增加。使家庭經營收入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86.9%下降到2008年的67.8%;而同期工資性收入所占比重由8.1%提高到16.4%。從絕對數看,2008年我省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純收入為3344.7元,比1990年增長4.8倍,而同期工資性收入增長12.5倍。工資性收入對農民純收入的貢獻率由1990年的-5%,上升至2008年的13.3%,上升了18.3個百分點,顯現出工資性收入已成為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量的主要來源。而到2008年,我省農民收入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

(1)家庭經營收入成為農民收入主體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農戶成為獨立的經營單位,收入來源由集體統壹經營為主轉向家庭經營為主。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為3344.72元,比1978年增長了55.8倍,年均增長13.9%,占純收入的比重為67.8%,比1978年上升35.5個百分點。

(2)非生產性經營收入增速最快

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非生產性經營純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為778元,比1978年增長了99.1倍,年均增長16%,比農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年均增速高2.1個百分點。占純收入的比重為15.8%,比1978年上升11.5個百分點。

(3)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最大亮點

2008年,全省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810.17元,比1983年增長21.6倍,年均增長12.5%。工資性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已達16.4%,上升了10.9個百分點。

(4)農民收入貨幣化率大幅提高

30年來,隨著農村社會化、商品化進程的逐步加快,農村居民以食物收入為主的狀況逐步被貨幣收入所替代。1978年,農村居民出售農副產品收入人均僅為28元,占總收入的14.2%;人均現金純收入為64元,占總收入的32.3%。而到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出售產品收入4661.55元,比1978年增長165.5倍,占總收入的比重提高到56%,提高了41.8個百分點;人均現金純收入達到4351.39元,增長66.9倍,占總收入的80.8%,提高了48.5個百分點。農民收入貨幣化程度的提高,可支配能力的增強,必將推動農民收入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的轉變,使農民的生產、生活消費越來越多地納入到全社會的市場經濟循環中來。

四、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壹)城鎮居民生活消費不斷增加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城鎮居民生活變化大體以1978年十壹屆三中全會為分水嶺。改革開放前的30年,從物質供應短缺到衣食有保障,生活得到初步改善;改革開放後的30年,居民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實現了兩次跨越。

1。為溫飽奮鬥的改革之前30年

“文革”結束後的70年代,盡管依然實行“定量”和“憑票”供應的計劃體制,但居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從吃的方面看,“壹日三餐基本有保證”;從穿的方面看,是“三樣衣裝”(幹部裝、中山裝、列寧裝),“四種顏色”(灰、綠、藍、白);居民家庭耐用品擁有量則是以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收音機為代表的“三轉壹響”。回顧這30年人民生活發展歷程,風雨坎坷,改善甚微。

2。邁向小康的改革30年

1978年以來,隨著我省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隨之改善,逐步向消費需求多元化,消費結構合理化方向發展。城鎮居民在追求物質生活質量的同時,精神生活質量也得到明顯提升。調查資料顯示,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已達9229.05元,比1981年的348.02元增長了28倍,年均增長13.7%。同時居民的消費觀念也隨著收入的增加在不斷的調整和轉變中,消費方式呈現質的變化,消費取向也日趨多樣性。

(1)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居民生活水平已達到小康

改革開放30年,我省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呈逐年下降趨勢,2008年恩格爾系數為34%,比1978年降低了23.5個百分點,表明我省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已由溫飽躍上小康。

1979年至1992年,我省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在50%-60%之間,城鎮居民收入主要用於食品消費,這壹時期城鎮居民生活為溫飽型;1993年至1999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居民收入增加、消費內容逐漸豐富,城鎮居民用於其他方面消費的支出增多,恩格爾系數在40%-50%之間,我省城鎮居民家庭生活整體進入小康;2000年至2008年,隨著城鎮居民收入大幅度的增加、基本消費的滿足以及其他消費強勁增長,恩格爾系數降到34%。

(2)膳食結構更加合理,營養及綠色食品逐漸受青睞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講究食物營養結構的科學合理。居民食品消費結構由以糧食為主的“主食型”向營養美味的“副食型”轉變。各種精細、休閑、方便和保健食品大量湧入居民家庭,精煉油、水產品、水果、蔬菜等綠色、低糖、低熱量食品備受青睞,成為居民食品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我省城鎮居民水產品、蛋類、水果和蔬菜年人均消費865.66元,占食品支出的30.5%。

(3)衣著消費走向時尚、品牌、個性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美的追求,質量好、富有時尚感、品牌及彰顯個性化的服裝漸漸成為消費主流。我省城鎮居民衣著支出逐年上升,據調查,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衣著支出1259.62元,比1981年增長22.8倍。

(4)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現代化,高檔次消費品進入普通百姓家

城鎮居民生活變化尤為顯著的是家庭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改革前人們追求的是“三響壹轉”的“老四件”,即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收音機;改革初期又轉向以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錄音機等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二十世紀90年代,“老四件”飽和,“新三件”開始進入發展時期。進入2000年以後,城鎮居民每百戶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117.7臺,洗衣機91.5臺,電冰箱87臺,已基本達到飽和。空調、家用電腦、家用汽車等新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快速攀升,成套家具、洗衣機、彩色電視機、電冰箱、微波爐等已經進入更新換代階段。數碼相機、消毒碗櫃、飲水機、洗碗機、健身器材、家用電腦、攝像機、鋼琴、空調等新型產品,以較快速度進入尋常百姓的日常消費之中。

(5)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6.97平方米,居住條件更趨完善

住房條件是居民生活邁向全面小康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我省城鎮居民更加註重住房條件的改善。城鎮居民的住房朝著寬敞明亮、裝修高檔、功能齊全、使用方便的方向發展。調查資料顯示,1981年至1995年期間住房面積快速增長。特別是1998年房改之後,我省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迅速增加,1999年為10.28平方米,2008年達到26.97平方米,八年間人均居住面積增加了1.62倍,比改革之初的1981年增長了3.7倍。

居民用於居住的支出也快速增長,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居住支出達1285.29元,占消費支出的13.2%。2008年,有91.7%的城鎮居民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87.2%的家庭擁有單元配套住房;擁有普通樓房、平房及其他住房的僅占12.8%。城鎮居民居住條件更加舒適,設施不斷完善,到2008年底,我省城鎮居民81.7%的家庭擁有兩居室以上的住房;61.5%的家庭對住房進行了裝修(平均每戶裝修費都在萬元以上);99.3%的家庭使用安全、衛生的自來水;88.3%家庭使用清潔能源;94.1%的家庭有集中供暖設備;有線電視普及率100%。

(6)交通通信消費趨向現代化,生活節奏明顯加快

隨著人民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化的交通通信迅速進入居民消費中。2002年以後,伴隨著手機價格及移動通信資費的降低,手機如雨後春筍般湧入尋常百姓家庭,到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量已達185部,壹人多機已不再是什麽新鮮事。2008年,交通通信支出達到954.96元,比2002年增加了489.6元,增長了105%。近幾年,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使人們出行次數增加,出行距離越來越遠,家用汽車作為現代交通工具已成為家庭,尤其是中青年家庭追逐的熱點。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每百戶家庭擁有汽車3.89輛,比2002年增長8.9倍。

(7)文化教育、醫療保健等個性化消費受到重視

城鎮居民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也更加註重自己的身體、精神和文化素養的提高。調查資料顯示,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平均每人用於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達914.47元,比1981年的1.1元(醫藥費)增長了831倍;用於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方面的支出為1071.8元,比1981年的6.4元(學費、電影費和托兒費)增長167倍。

(二)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大幅提升

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443.24元,比1980年增加了3227元,增長14.9倍,年均增長10.5%;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1979年的0.648下降至2008年的0.396,下降了25.2個百分點。

1。農村居民消費結構明顯優化

(1)恩格爾系數下降25.2個百分點

恩格爾系數是衡量壹個國家或地區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壹個重要指標。2008年,我省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1979年的64.8%下降至39.6%,下降了25.2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我省農村居民已經擺脫了貧困,解決了溫飽,實現了總體小康,正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

(2)消費領域不斷拓寬,物質文化生活更加充實

30年來,隨著人們溫飽問題的解決,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農民學文化、學技術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重視文化教育、講究文明生活的氛圍已在我省農村日漸形成。2008年,我省農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342元,比1980年增加332.1元,增長33.5倍,年均增長13.8%,其所占比重為9.9%,上升了5.4個百分點。

(3)服務性支出大幅增加

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服務社會化趨勢愈加明顯,服務性消費的需求不斷上升。2007年我省農村居民家庭用於文化和服務性消費支出比1979年增長171倍,年均增長20.9%,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9.9%,比1979年上升9個百分點。

2。農村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1)食品消費趨向營養型

30年來,我省農民已基本改變了傳統上以糧食為基本食物的單壹結構,從而向以消費肉、蛋、奶、魚、水果等食物結構的轉變,膳食結構更加優化,飲食更加營養、科學。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1362元,比1980年增加1223元,年均增長8.4%。從食品消費量看,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消費糧食179公斤,比1980年下降了45.3%,肉禽增長15.5%,蛋類增長6.13倍,水產類增長4.75倍。

(2)衣著消費趨向時尚、城市化

30年來,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農村居民的衣著消費觀念日新月異,日趨城市化。穿著更加註重服裝的質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服裝的名牌化、時裝化和個性化成為人們的壹種追求,成衣化消費傾向也成為衣著消費的主流。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254元,比1980年增加228元,年均增長8.0%。

(3)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極大改善

30年來,我省農民居住環境得到進壹步改善,已經由滿足基本居住需求逐步向講究居住環境、住房質量、室內裝飾和配套設施轉變。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居住消費支出530.7元,比1980年增加374.2元,年均增長11.8%,人均住房面積也由1980年的9.1平方米提高到21.2平方米,增加了12.1平方米,人均住房價值達到6676元,比1980年的108元增長了60.8倍。

(4)交通、通訊消費快速增長

30年來,由於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於交通道路和通信網絡的建設,使得我省農村交通通信網絡已初步形成。農村居民出行使用的個人交通工具從最早的自行車、摩托車,發展到現在的機動車或家用汽車;農村居民的通信方式也從電報、信函到電話、手機、網絡,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2008年,我省農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訊支出356元,與1980年相比,年均增長28.9%。2008年,我省農村每百戶農民家庭擁有電話機達到68部、移動電話機126部、摩托車60輛、自行車69輛、擁有生活用汽車0.38輛。所有這些變化,說明農民的消費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改變,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家庭有條件、有能力享受現在交通、通訊工具帶來的方便與快捷。

(5)現代化耐用品走進農戶,老“四件”基本淡出

30年來,農村居民生活最顯著的變化之壹就是體現在耐用消費品不斷升級換代。由80年代自行車、縫紉機、鐘表和收音機“老四件”到9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和錄像機的“新四件”。而進入二十壹世紀,“老四件”除自行車外已基本淡出了歷史舞臺;“新四件”中錄像機已被影碟機所取代,彩電、冰箱、洗衣機也在加速更新換代;而科技含量更高的微波爐、影碟機、攝像機、家用計算機等現代家電產品正逐步走進農民家庭。

3。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已達50%以上

自黨的十六大提出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以來,我省建設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得以較快的速度推進,到2007年,我省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已達49.1%,比2002年的13.6%提高了35.5個百分點。根據現已掌握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壹產業勞動力比重、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農村居民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居住質量指數等有關小康檢測的主要指標來判斷,2008年,我省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超過50%已是不爭的事實,也就是說,我省用8年的時間走過了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壹半多的路程。

60年來,我省城鄉居民生活變化巨大。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努力抓好發展,抓好民生,抓好穩定,我們未來的生活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