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咨询 - 青島的德國建築風格從何而來?

青島的德國建築風格從何而來?

Ps:圖片太難上傳到網上。妳可以根據我說的在網上搜索所有的圖片。

八大關別墅

八大關別墅位於匯泉角景區北部,西鄰匯泉灣,南臨太平灣。最初以關隘命名的道路有八條,分別是韶關路、嘉峪關路、函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居庸關路。這八條道路縱橫交錯,在方圓形成了壹個長達數裏的風景區,故稱“八大關”(現已增至十處),是最能體現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特色的景區。

八大關別墅區因聚集了各國眾多建築風格而被譽為“世界建築博覽會”。有來自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丹麥、希臘、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各種建築風格。“看路邊種的花草樹木就知道路的名字”,這是八大關的又壹特色。

華士別墅

華士別墅,位於八大關,由白俄羅斯格拉西莫夫於1932年建造。它是壹座融合了西方各種建築風格的歐式城堡式建築,既有希臘羅馬風格,又有哥特式建築特色。因樓內貼大理石,外鋪鵝卵石,故稱“華士別墅”。

1號,西班牙式建築,建於20世紀30年代。坡度較大的屋頂,上部外墻為外露的木架、石煙囪、石砌壹層外墻,寬大的陽臺通過落地門窗與房間相通。因朱德在50年代曾兩次在此居住,故又稱“朱德別墅”。上世紀末作為寫字樓出租。現在據說是壹個臺商買的。

太平角壹路3號的英式鄉村別墅,建於20世紀30年代,保存完好。現隸屬於青島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太平灣賓館。

中山路是百年商業走廊。

中山路在青島的地位,就像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濟南的泉城路壹樣,是城市的“名片”和地標,與城市的歷史進程同步,堪稱青島的“主脈”。

1899,提琴街開工建設。1922中國收復青島,改名山東路。1929,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更名為中山路。當地的老市民幹脆稱之為“街”。早些年有這麽壹句口頭禪:“衣裝素淡,腳攀聖西府,手穿亨得利,飲春樓。”孩子們的目標更明確:“121,上街,買書包,買鉛筆,學校考試考第壹。”不難看出,中山路是青島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黃金之地”。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10年間,“去即墨路買小商品”成為當地人和外地遊客購物的時尚。

青島天主教堂

真名是聖米爾教堂,由德國設計師比盧哈根據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風格設計。成立於1932,完成於1934。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狀,正面有壹個30米高的平臺,兩側有兩座對稱高聳的鐘樓,高60米,塔的上部懸掛著四個巨大的銅鐘,鐘聲悠揚和諧。大門上方有壹個巨大的玫瑰窗,兩側各立著壹個高4.5米的十字架。

教堂的裝飾采用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是青島最大的哥特式建築,也是中國唯壹的奉獻教堂,是基督教建築的傑作。

二帝都大廈

江蘇路12號住宅樓建於上世紀初。有人考證是德國總督的副官,所以也叫“第二提督樓”。它的立面非常復雜,錯落有致。紅色和橙色的色調更像是壹座卡通建築。從1949到現在,是檢察院的辦公室。

迎賓大酒店始建於1905,正式竣工於1908。它是由德國建築師Racharowitz設計的。青島招待所原為德國膠澳總督官邸,故名。它是壹座融合了德國威廉時代典型建築風格和青年風格派手法的歐式建築。1996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火樓舊址

望火樓舊址,又叫“火望樓”,原是膠澳消防支隊的重要火望樓,也是青島特有的近代特殊功能建築。位於觀象山西北坡,建於1907左右,為當時青島第壹高樓。20世紀40年代中期停產。

11沂水路,德國總督府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903,竣工於1906。建築為砌體-鋼-木混合結構,呈凹形。建成後,這座建築是德國總督府的辦公室,因此得名“總督府”,又稱“府尹樓”。它是歷屆政權的所在地。1994青島市人民政府遷址,此樓成為青島市人大常委會和青島市政協的辦公場所。

沂水路9號海軍營樓舊址,建於1899。它原是德國高級官員的官邸,又稱“11號官邸”,1912更名為“營樓”。

青島基督教堂

江蘇路15號是青島基督教堂,也叫德國小教堂、福音教堂、總督府教堂。1908,19年4月奠基,1910年10月23日完工。建築風格是青年藝術學校和新羅馬風格的結合。在拜占庭時期可以看到壹些室內裝飾的風格。

江蘇路9號總督府童軍學校,現江蘇路小學,建於2-8月,1900,1901,原建築為90年代改建。

南海路23號海濱酒店舊址。1903年,在維多利亞灣(現匯泉灣)建了海水浴場,然後建了海邊酒店,是當時國內最好的豪華度假酒店。日軍第二次占領青島期間,這裏被征用為娛樂場所,後來被駐紮在那裏的美軍征用。解放後,這裏曾經是海軍招待所,現在是壹家房地產公司的辦公樓。

漁山路5號俾斯麥兵營舊址,位於中國海洋大學院內,為德式建築,又名萬年兵營,建於1903-1905。風格是歐洲中世紀的街頭建築。現在是中國海洋大學的教學樓。當年德國占領青島後,青島山以鐵血宰相俾斯麥命名,山上建有炮臺和地下工事。後來,用了六年時間在炮臺西南建造俾斯麥兵營。日本第壹次占領青島後,作為日軍兵營;1922年,北洋政府收復青島,也作為北洋軍的兵營。

太平路31號是壹座德式建築,建於20世紀初。在德國占領期間,德國人亨利親王曾兩次下榻於此,因此它被俗稱為“亨利王子酒店”。1912孫中山卸任大總統後赴青島商務考察,並下榻於此。棧橋酒店。

常州路25號原名“歐洲監獄”。始建於1900,建築面積8297.5平方米,各類建築20余棟。是以城堡式建築為主體的建築群,也是19年底德國占領青島的歷史見證。這座監獄建成後壹直使用到1996。

廣西路33號藥店舊址,是壹座德式建築。也被稱為橡樹酒店。建於1905,由德國人庫爾特·羅格設計,磚石、鋼、木混合結構。***4層,檐高18米,紅瓦頂。建築外立面為紅墻,清水墻面,中間為彩色方形墻磚。上面兩層和兩個煙囪采用的拱門和曲線具有典型的年輕風格派特征。建築底部裝飾有花崗巖飛檐、滴頭和承重短柱。幾塊深紅色的弧形墻磚上壓著橡樹葉圖案。巨大的虎窗上方的羽冠上鑿有被蛇纏繞的圓棍(醫生的標誌)。高聳的沙蒙屋頂被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頂上的壹排垂直窗戶照亮,為這座建築開辟了第四層空間和造型。整個建築屬於歐洲青年風格。解放後,這座建築被用作壹個機構的辦公樓。租出去後,幾經轉手。現在它是紅房子飯店。

青島路1號德國領事館舊址

建於1897,1927設立領事館。歐洲建築風格。收盤於1945。孔子的第75代孫孔祥冕(孔祥熙的弟弟)買下這裏作為私人住宅,並將其命名為“南苑”。孔祥冕的女兒、山東大學教授孔令仁將這棟建築捐贈給了政府。政府把它變成了南苑的孔子紀念館。

聖保羅教堂

建於1938-1941年,近代中西合璧教堂建築,建築面積1481平方米,墻面潔凈,鐘樓高16米,大堂可容納300余人。它是由俄羅斯建築師尤立夫設計的。膠州路、熱河路、江蘇路、上海路路口。

館陶路13號七言堂舊址。建於1914,是山東河北兩省老鄉的聚集地。1925孫中山逝世追悼會和5·30青島集會都在這裏舉行。青島失陷後,被敵偽改為“興亞會”。解放後,這裏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

大學路7號-1是青島道源和世界紅十字會青島分會舊址,青島博物館舊址,現為青島歷史文化博物館。

上河路2號大港火車站(1899),德國建築風格。吉焦鐵路的第壹站青島,是吉焦鐵路最早的起點,也是青島最古老最小的火車站。

福山支路5號康有為故居,建於1899。是壹座德式建築,德占時期是德國官員在青島的官邸。1917年第壹次到青島後,康有為稱贊青島“青山綠樹,碧海藍天,不冷不熱,可駕可航,中國第壹”。1923年,康有為再次來到青島,買下這座建築,取名“田花園”。1927三月31死於天元花園。

黃縣路7號楊振聲故居。楊振聲(1890—1956),山東蓬萊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30-1932,國立青島大學(現中國海洋大學前身)首任校長。這壹時期,大量有專長的著名教授、學者應邀來青島任教,使國立青島大學進入建校後的鼎盛時期。他的代表作是中篇小說《於君》。

聞壹多故居紅島路4號,位於中國海洋大學校園內。聞壹多(1899-1946),湖北習水人,現代學者、詩人。從事詩歌創作,出版過《紅燭》、《靜水》等詩歌,在全國有較大影響。1930年9月,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時,寫過《奇跡》等詩。從事詩經和唐詩教學之外的研究,有突破性的成就。1946七月15被間諜殺死。著有《聞壹多全集》等八卷四冊。

浮山路1號洪深故居。洪深(1894—1955),江蘇武進人,中國早期電影的開拓者和劇作家。1913考入清華大學後,開始從事戲劇創作活動。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教授、上海戲劇學會排練總監、中國電影學院院長、明星電影公司董事、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秘書長。1934回到青島,青年時期創作了著名的影視文學劇本《劫後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