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咨询 - 教妳三招應對青春期孩子的情緒

教妳三招應對青春期孩子的情緒

很多家長不知道如何與青少年相處。管理太松,擔心孩子會出問題;太嚴厲了,又擔心孩子叛逆。每次和孩子說話,我都傾向於謹慎。怕出事,孩子立刻把臉轉了過去。那為什麽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情緒化?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麽做?

作為壹個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妳肯定熟悉這樣壹個現象:壹個溫柔聽話的孩子,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處處看不起父母;原本陽光活潑的孩子,突然對父母關上了大門,多問幾個問題,就皺著眉頭打;或者,前壹秒妳還聊得很開心,下壹秒妳就不知道在聊什麽敏感話題了,立馬變臉。

不知道妳有沒有壹種感覺,和孩子說話需要三思而後行?反正我有。尤其是在給孩子做總結,拒絕他的要求時,比如討論關於按時睡覺,完成作業,交手機,控制零花錢等。,首先要想想他臉上大寫的“別煩我”。

妳可能聽過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真的很難相處,沒有什麽好辦法。家長只能“熬過去”。

但是我想告訴妳,沒有。

首先有壹個事實,20-30年前,青春期開始的晚,結束的早,大概要熬5-6年;現在青春期最早可以從9歲開始,到24歲才結束。這是15-16年,怎麽會是字呢?

其次,我前面提到的這些情緒現象,可能伴隨著壹些危險的沖動行為,比如花錢給明星打榜、泡吧、通宵網遊、抽電子煙、逃課、打架、離家出走等等。這些被視為青春期叛逆的行為,會讓父母的內心難以承受。

最後,情緒引發的危險行為確實可能是精神疾病的征兆,也可能提醒妳,妳的孩子正在滑向壹種叫做“情緒障礙”的疾病。此病與情誌關系密切,患病率約為1.5-3%,且常與其他心身疾病並存,會使其他疾病更難治療。

妳看,這樣很難爬起來,孩子和家庭的未來堪憂,那家長該怎麽辦?

作為孩子健康的守門人,家長不要過度緊張,也要仔細甄別,積極應對。我有幾個經驗分享給妳。

首先我想說第壹點。青少年的情緒表達大多是正常現象,不壹定是青春期叛逆。覺得不好就不要給他們貼標簽。

在開始之前,我想問大家是否認同這樣壹個觀點,那就是大多數家長感受最深的就是孩子在青春期快速成長,他們的變化令人驚訝。

具體來說,他們的智力會快速發展,思維會越來越全面平衡,反應會比我們更快。我們可以從他們那裏學到新的東西,獲得新的想法。他們的身體發育每天都是壹樣的,他們的體型和力量都在增長,精力充沛;他們的情緒變得細膩敏感,好惡明顯。

這是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有幾個生理和心理特征:

首先,青春期孩子的大腦發育很快,但存在不平衡。比如理性和邏輯思維發展很快,但是情緒調節系統的發展有點落後,這就使得孩子說壹套做壹套,翻臉比翻書還快。很多家長無奈的告訴我:“我腦子轉的快,但是我根本打不過他。”

其次,多巴胺的敏感度特別高,使得青少年特別喜歡尋求刺激,渴望快感。比如籃球、足球、滑板等看似很酷的運動,或者電競、桌遊、劇本殺等感官新鮮的娛樂,都會吸引年輕人。

再次,他們的思想有漏洞,喜歡想象,不容易被糾正,也有很強的“自我中心”特征。比如妳長了壹顆青春痘,妳會覺得所有人都會註意到;如果妳告訴他哪些行為很危險,不能做,他會認為自己是個例外,會去嘗試。

基於這些,妳就知道他們為什麽容易情緒化了。

當然,如果只是情緒化也沒關系,但有些孩子會做出很多“出格”的行為,有些行為相當危險,比如對抗權威、逃學、偷竊、濫交、離家出走等等。

妳看,如果這些行為壹下子就來了,真的讓家長很頭疼,但是為什麽呢?答案是問題不完全出在孩子身上。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二點。青少年危險行為的發生與父母和家庭環境的關系尤為密切。通常情況下,要麽太嚴格,要麽太寬松。

那麽我們該怎麽辦呢?讓我給妳壹些建議:

首先,妳需要把平等對話、樂於分享和傾聽作為妳日常的姿態。

我們知道,孩子不會壹下子變成另壹個人,這中間有過程。所以不要把孩子擅長爭論當成是攻擊性的,直接把想獨立當成是叛逆。如果孩子本來聽話、聽話,現在卻斤斤計較,可能是因為他的邏輯思維發展起來後,會願意指出妳的邏輯不壹致,看看妳是不是在濫用職權。

第二招,不要指望孩子在關鍵時刻把握分寸,壹定要制定規則,必要的時候要掌控。

當青少年受到好感誘惑時,理性思維會退居幕後,強烈的多巴胺刺激會讓他們做出“蠢事”,而這些事通常與道德無關。比如壹個14歲的女生堅持要住男同學家,不言而喻,妳要做的就是馬上去接她,而不是在電話裏表示信任,相信她不會讓妳失望,等等。換句話說,不要指望用道德來約束青少年,做自己該做的事,不要輕易做道德判斷,這樣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不得已,家長要反思自己的行為,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這裏我以離家出走為例。對於青少年來說,壹句話不說就沖出家門是很正常的。但只有10%左右的青少年會真的離家出走,超過壹半的人不會有第二次。這種情況壹般會提醒家長,真的有家庭問題需要重視,比如難以忍受的父母矛盾,高壓的家長式作風。

綜上所述,只要父母能學會平等傾聽和交談;掌握控制權,不做道德判斷;避免沖突和高壓的家庭環境可以大大降低青少年發生危險行為的概率。

說到這,孩子的情緒表達或者偶爾沖動的冒險行為,也是正常的情緒問題。但是請註意,孩子離家出走壹兩次是提醒家庭矛盾的“信號”,而壹旦孩子反復離家出走,就變成了壹種病態的“反應模式”,其他危險行為也是壹樣,需要妳特別警惕。因為孩子可能正滑向“情緒障礙”。

這是我想和妳強調的第三點。情緒障礙不是簡單的情緒,而是壹種非常痛苦的心身疾病,需要妳仔細鑒別。

情緒障礙是學術界剛剛提出的壹個疾病術語,相當於現行診斷體系中的“邊緣型人格障礙”。

妳可能沒聽過這些話,那麽妳怎麽理解疾病的狀態呢?美國心理學家瑪莎·萊恩漢有壹個經典的比喻。讓我告訴妳這件事。她說:病人就像身體90%被嚴重燒傷的人。他們的情感不受皮膚保護。輕輕壹碰就會痛不欲生。

妳看,身體燒傷的痛苦估計可以想象,精神燒傷這麽嚴重有多痛苦。所以真的很難理解這樣的病人,因為他們的想法太不壹樣了。

如果妳覺得妳的孩子太情緒化,妳怎麽判斷他是否有情緒障礙?可以從五個方面查數字,看看有沒有不平衡的地方。分別是:情緒、行為、認知、人際關系、自我意識。

我們先來看情緒障礙,這是疾病的核心。簡單來說就是對刺激太敏感,情緒來得快,強度大。有人形容是龍卷風,患者自己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被淹沒了。其他病癥都是基於這個基礎。

行為障礙。這意味著妳情緒化後,跟著沖動,有過激行為。比如自殘,自殺。

再來看認知失調。意味著觀念會變得極端和消極,失去之前的理性。

然後再看人際交往障礙。這裏指的是這些認知和行為反應,表現在人際關系上。比如我對拒絕特別敏感,有被拋棄的感覺,反應很傷人。

最後看自我意識障礙。這裏指的是被自卑、無能、空虛包圍。嚴重的時候,妳可能連自己都感覺不到,覺得世界變得不真實了。

看到以上五個方面,妳可能還是覺得,沒有人情緒激動的時候,尤其是孩子,長大成熟了自然就好了。

但我想告訴妳的是,如果孩子的情緒是“障礙”,不同於壹般的情緒,那肯定會影響到很多方面,而且會堅持,會非黑即白,甚至會不計後果。這些現象都是壹件小事就能引發的,孩子往往事後會後悔,但並不能阻止下次的發生。

比如我的壹個15歲的患者,女孩抑郁癥已經逐漸恢復,準備返校。但是在看題和刷題的過程中,有壹道題沒做就突然崩潰了,我拿刀子割傷了自己。在咨詢中,我了解到她的挫敗感來得非常快,迅速升級,是情緒障礙;然後因為她找不到緩解的方法,整個人變得“恍惚”,這是自我意識;於是我用了最有效的“清醒”方法,用刀割自己,這是壹種行為障礙。我追溯了伴隨她崩潰的思想。她說她以為自己完了,回不了學校了,會成為笑柄。這是認知失調。她父母來問她問題時,她認為他們只關心能不能回學校,不管自己的生活,所以拒絕和他們交流,這就是人際交往障礙。

當然,這五個方面只是供妳參考。在治療過程中,情緒障礙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有的病人會讓妳覺得特別可愛,很難發現問題,有的病人會很快搞砸和妳的關系,給妳很大的壓力。所以,如果參考後懷疑孩子可能有這個問題,也壹定要咨詢專業人士。

摘要

1.青少年的情緒表達是正常的,不壹定是青春期的叛逆,不要著急。

其實危險行為的發生並不是必然的,它與父母的反應有很大關系。父母要學會傾聽,平等交談,未雨綢繆,不做道德判斷,避免矛盾和高壓的家庭環境,這壹點很重要。

3.情緒障礙不是簡單的情緒化,而是壹種非常痛苦的心身疾病,需要妳仔細鑒別。妳可以從情緒、行為、認知、人際適應、自我認知五個方面考慮不平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