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像獅子壹樣勇敢的民族——景頗是什麽意思?

像獅子壹樣勇敢的民族——景頗是什麽意思?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壹。現有人口119209。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自治州的瀘西市、瑞麗市,以及龍川、盈江、梁河縣,少數散在其他縣。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景頗族以勤勞、好客和勇敢的民族性格著稱。他們有壹個眾所周知的成語:“像獅子壹樣勇敢。”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征服自然,用長刀與惡勢力鬥爭。歷史上多次頑強抵抗外敵入侵,為保衛祖國領土做出了巨大貢獻。

大部分景頗族居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區。這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產豐富。除種植旱谷、玉米、水稻外,還盛產珍貴的紅木、楠木和各種竹子,以及橡膠、桐油、咖啡、茶葉、香茅等經濟作物,還有菠蘿、菠蘿蜜、芒果、芭蕉等熱帶亞熱帶水果。深山老林中生活著各種珍禽異獸。地下礦藏也很豐富。

景頗族口頭文學發達,尤其是集詩、歌、舞於壹體的創作史詩《樂寶寨娃》,蘊含著人們對自然和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認識,深受本民族人民的喜愛,也是中國民間文學的壹朵奇葩。景頗族的起源與青藏高原上的古代邊強人有關。到了唐代,其祖先以“尋傳蠻夷”、“高黎貢人”等名號出現在中國史籍中。從元明清到新中國成立,先後出現了“常娥”、“社多”、“野人”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認定為景頗。

景頗族的祖先與古氐、羌族有親緣關系。他們曾生活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區,7-9世紀沿橫斷山脈南遷。東部風光位於瀾滄江、金沙江以東地區。景頗族西部位於瀾滄江到緬甸的西部。15-16世紀,由於戰爭,大量東部人大規模西遷;16世紀後,他們大量遷入德宏地區,多與德昂族、阿昌族、佤族、漢族等民族雜居。現在景頗族的景頗支系、蘭格支系、瓦芝支系、拉琪支系,原來是同壹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頗族有五個支系,即景頗、紮瓦、齊樂、浪格(波速)和博拉。來自不同分支的人在大多數地區生活在壹起。景頗語支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紮瓦等四個語支的語言比較接近,屬於藏緬語族緬語族。有兩種文字,景頗和在瓦,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前者創建於19年底,後者創建於1957。

規定飲食

景頗族閑時壹日三餐,忙時壹日兩餐。主食是米飯,我喜歡幹飯和竹筒飯。種植的蔬菜多為瓜類、豆類、青菜、土豆等。,輔以竹筍、水芹、野蒜等。

肉類多為豬肉和雞肉,漁獵在淡季進行,如獵野豬、麂、山羊、野牛、野雞、鳥、魚、蟹、螺等。景頗族多飲低度白酒,稱水酒,成年男女偏愛燒酒。

景頗族喝酒很講究禮儀。熟人見面,互相敬酒。他們不喝,而是在喝酒前把酒倒回對方的酒瓶裏。每個人喝完壹杯酒,每個人喝壹口後用手擦壹下喝過的地方,然後傳給別人。如果有老人在場,讓老人先喝。

典型的食物主要有:竹筒烤魚、灑皮、紅燒鱔、砂鍋燉竹鼠。

連衣裙

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的雙排扣圓領衫,包頭布上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經常佩戴大刀和筒帕。女人穿黑色雙排扣,黑色和紅色的編織裙子和裹腿。女人打扮時,身前、背上、肩上有許多銀泡和銀片,脖子上掛著七個銀項圈或壹串銀鏈或鈴鐺,耳朵上戴著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管,手上戴著壹兩副粗雕銀鐲子。女人佩戴的銀飾越多,就越有能力,越有錢。有的女人還喜歡用藤條編藤環,塗上紅漆和黑漆,圍在腰上,認為藤環越多越漂亮。景頗族男女老少都喜歡嚼煙草、蘆籽、檳榔和喝酒。熟人見面,拿出竹筒,倒上壹杯酒。

宗教

我信奉萬物有靈論,相信自然界萬物之靈可以作用於人,給人吉兇。所崇拜的鬼有三種,即天上來的鬼、地上來的鬼和家裏來的鬼。太陽鬼是天上最大的;在地上,鬼是最大的;國內最大的鬼是“木代”鬼。每當播種、收割、婚喪嫁娶、打架鬥毆等。遇到了,巫師被邀請去祭鬼。最大的節日“目鬧”是為了祭祀“目代”鬼魂。天主教傳入過壹次,但沒有傳播。

習俗

景頗族過去最重視鬼的概念。他們認為鬼有好壞之分,有的能造福於人,有的則招災惹禍,所以盛行祭祀鬼的習俗。

家人各說各的話。

在景頗族中,相當多的家庭是由不同支系的人組成的。有壹個傳統習慣,家庭成員用什麽語言,父親和孩子用父支的語言,母親用母支的語言。夫妻雙方雖然都能很好地掌握對方的語言,但還是說自己的話,絕不放棄使用自己語言的權利。孩子跟父親說話,或者兄弟姐妹之間,都是用父支的語言。如果孩子和母親說話,應該用母親支系的語言代替。如果奶奶是另壹個支系的,晚輩就得用奶奶支系的語言跟他說話。

不同支系的青年男女談戀愛時,男性往往會主動用女性支系的語言來示愛。壹旦他們結婚,他們就恢復使用自己的語言。在學校裏,任何壹個分支的大部分學生都使用哪種語言,但是同壹個分支的學生互相交談,使用自己分支的語言。

過去,景頗族用物體來傳遞信息。比如送壹塊帶毛的肉,表示宣戰、凱旋、噩耗等重大事件。年輕人愛上了壹個女孩,於是他用樹葉把樹根、火柴、辣椒和大蒜包起來送給了她。樹葉表示他有很多話要說,樹根表示他想念他,火柴表示他決心已定,辣椒熱烈地愛著,大蒜希望同意。如果姑娘有心,就把原件退回去,如果加炭退回去,就是拒絕。這種古雅的對事物的背書,如今只在壹些特殊場合見到。

古代串姑娘結婚的規矩

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景頗族的年輕人都經過了“紮瓦語”,漢語叫“串女”。所謂“擺脫壹切”,通常是指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動,而未婚者選擇壹對好夫妻則是壹種戀愛方式。

按照傳統習俗,每年的春節都是“消愁解悶”的好時候。本村或其他村的青年男女互相邀約,帶著魚和酒,到山野遊玩聚餐,放縱自己,或歌或舞,偷偷送去思念。通常,每當夜幕降臨,壹群群青年男女就會走到村子旁邊的竹林裏,輕聲歌唱,互相試探。他們可能會來“公房”吹笛子,壹起唱歌,聽傳說和故事,壹些年輕人會借此機會交頭接耳,吐露心聲。夜深了,男女都睡在這裏。但是,任何人都嚴格遵守傳統規則,絕對禁止越軌行為。這樣的活動有很多,互相了解以後就互贈禮物:女生送比較巧織的花絲帶,繡絨花的手帕,男生送小竹筒(有紙扇,口弦等。),編織梭子和“幹”耳環。壹男壹女在成熟戀愛時,告訴負責社交活動的青年男女,邀請老人們和朋友到“公家”吃喜酒。經過這個儀式,說明他們的戀愛關系得到了大眾的認可,也就是說,從此可以在“公房”之外自由活動了。

尋求婚姻的景頗族男女,必須遵守姑姨,同姓,自以為同宗的人。只限於已經建立了公公和叔伯婚姻關系的不同姓氏之間的通婚(景頗語分別稱為“木魚”和“大媽”)。如果有違反,人們會叫它豬或狗,不分支系,不分年齡,不分輩分。

所謂嶽父、叔伯,是按照父系親屬的概念表達的壹種姻親關系。它的具體含義是,姑姑的兒子有權利,也必須娶姑父的女兒,但絕不允許姑父的兒子娶姑姑的女兒,意思是“血不倒流”。這是單向的表親婚姻。但在現實生活中,壹個家庭如果有幾個女兒,就可能有幾個爺爺,幾個兒子也可能有幾個丈夫。所以民間有句諺語:“不限壹妻,不限壹女。”

愛情成熟後,首先由男方父母請“樂交”(男方寨子的媒人)聯系“佟強”(女方寨子的媒人),向女方父母提親,並送上鑼、帛、蛋、酒等禮物。如果妳接受了禮物,妳就同意了。第二步,多送些禮物,商量婚期。第三步,選個黃道吉日結婚。當時,女方要求佟強、叔叔和本村的親戚朋友陪女方結婚。

景頗族的大部分婚禮都在壹天內完成,但戲劇性的場面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婚禮當天,新郎帶著彩禮,由有豐富婚禮經驗、最能忍住笑的已婚男青年和女青年陪同。他們還要帶十多個用熟糯米做成的米筒(每壹個夠十個人吃),幾個用芭蕉葉包裹的蔬菜袋(數量與事先通知的女嘉賓相等),裏面裝著熟肉、蔬菜和傳統的“洗菜”。到了新娘家,交了彩禮,割了米管,按人頭分了壹團米和壹個菜包。飯後,女方會帶著準備好的兩套真假禮物被親戚擡出來。先把芭蕉樹做的“刀”“槍”等制作工具送給受禮人——新郎的兩個同伴。受術者小心翼翼地接過來,應該把“刀”和“槍”完好無損地掛在肩上。撿這些假禮物不容易,因為主人把香蕉樹砍下來,用竹簽連起來。如果不能原封不動地拿下來掛在背上,他會受到懲罰——花錢買壹個真的。所以,在這種場合,大家總是噓聲壹片,哈哈大笑;越多的人讓妳笑,接受者就越克制自己不笑。收禮人收到禮物後,盡量保持身體平衡,壹步壹步走出家門,在角落裏大家都看不到的時候,把假禮物摘下來。此時,他們如釋重負地說了聲“感謝上帝”,隨婚禮隊伍回到新郎家。

在壹些地方,當婚禮隊伍即將返回村莊時,它必須跨越三個“路障”。事先,寨子裏的孩子們撿了樹枝、竹竿、舊籬笆等。,設置了三個路障,分工把守。當熱鬧的婚禮隊伍來到第壹個路障時,被壹群等候在此的姑娘攔住了。壹個中年婦女走出隊伍,鄭重地把竹筒裏的水和酒倒出來給小姑娘喝,還送了些小禮物。他們沒有接酒,也沒有要禮物,只是喊了壹句“不要新娘!”“壹邊纏著,伴娘們壹邊圍住新娘,從另壹頭穿過路障。第二個路障由壹群男孩把守。相同的祝酒辭無效。這時,“腿”和“佟強”假裝踉踉蹌蹌地往前走去說話,孩子們看到這兩個“酒鬼”做出了榜樣,不禁後退了兩步。說時遲那時快,咣當壹聲,人們沖過了路障。第三個路障的防守者是三四歲的娃娃。當他們抱住新娘的腿和腳時,新娘和伴娘高興地抱起他們,穿過路障。根據民間傳說,這個“路障”是出於新娘婚後生兒子的良好願望而設置的。

當新娘來到新郎家時,會有壹個儀式。在從院子到朱樓新家的路上,每隔壹尺多挖壹個小坑,每個地方埋壹把壹人多高的茅草,在草中間放壹塊兩米左右長的木頭(或者放壹塊新的木板或者梯子)。有些人還在草地兩端種了壹對香蕉樹和兩棵甘蔗。他們說香蕉樹象征著吉祥,甘蔗象征著甜蜜,茅草象征著繁榮。新娘壹到,就讓巫師念咒語,給“家裏的鬼”獻祭,讓鬼殺了雞、豬、牛、羊,把血灑在茅草上。之後,新娘沿著木頭(梯子)走上樓,走進新房。這壹套儀式叫做“過草棚”。是景頗族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婚禮儀式。

快樂的“眼睛和大腦之歌”

眼腦是景頗語,首領是在瓦語。人們通常把“眼腦縱歌”合在壹起寫,意思是“大家跳舞”。這是景頗族最大最隆重的節日之壹。歷史上,景頗族每逢出征、凱旋、豐收、婚喪嫁娶、迎賓,都要舉行“守目聚腦”的喜慶活動。關於它的起源有各種各樣的傳說。壹個流行的傳說是,在古代,景頗族過著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然後出現了壹個靠吃小孩為生的妖王。有壹天,因為它不餵孩子,它就呼風喚雨,淹沒了鄉村。壹個叫潘磊的人帶領村民南移,在麥力凱河和恩梅凱河兩岸重建家園。魔王知道了,就追到這裏,把雷潘的兒子吃了。潘磊決心帶領公眾與之鬥爭到底。太陽神深受感動,為他做了壹把寶刀。魔鬼終於被殺死了。人們載歌載舞慶祝勝利。此後,景頗族為了紀念祖先在驅魔方面的輝煌成就,每逢節日都會舉行歌舞晚會,並稱之為“眼腦”。

眼腦的主要活動時間通常是三天。那時,男女老少,身著盛裝,擠到眼腦廣場,夜以繼日地跳舞。廣場中央有四根高約20米的眼腦柱,柱上繪有蕨菜、大刀、正三角形等各種顏色圖案,象征吉祥、幸福、團結、勇敢。柱的左側有壹個供嗩吶和其他樂手使用的方形高臺。柱前懸掛壹面2米長的皮鼓和壹面或多面直徑超過1米的鑼。廣場四周有壹道開著兩扇門的竹柵欄,防止“野鬼”和牲畜闖入。節日伊始,禮炮轟鳴,鑼鼓喧天,人們興高采烈地互相敬酒,交換禮物。兩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身穿長袍,頭戴飾有孔雀、雉雞羽毛和野豬牙齒的頭飾,手持明晃晃的長刀,帶領大家按照頭飾上標註的圖案路線翩翩起舞。跑了兩圈後,隊伍分成兩部分,壹部分由領隊帶領繼續沿著既定的格局路線跳舞,另壹部分由水平更高的人帶領跳得更自由。第三天快結束的時候,舞者拿著各種花束翩翩起舞,負責做飯的人拿起鍋鏟和酒管也加入到舞蹈中。歡樂熱烈的氣氛達到了高潮。

載歌載舞悼念死者

每當寨子裏傳來槍聲,街坊們就會知道有人去世了,根據槍聲的單、雙號(女單、男雙)辨認死者的性別。鄰居和親戚聞訊趕來,帶來了食物、蔬菜、牲畜等慰問品,幫助安排葬禮。

年輕人死了,沒有特別的儀式。如果壹個有兒孫的老人去世了,為了表示敬仰和懷念,本村和鄰村的人都來和死者的親屬跳舞(景頗族叫“冬崩”,紮瓦語叫“嗝本哥”),跳壹跳就是壹整夜。妳跳舞的日子越多,妳的主人就越光榮。這種場合有兩個地方可以跳舞,壹個是室外,壹個是室內。屋外的舞者如潮水般咆哮,動作粗獷有力,以示驅除妖魔鬼怪不會害人。屋子裏的舞者圍著屍體跳著深中速的唱腔和鑼節奏。舞蹈詞匯有30多個,有純巫術舞蹈,也有農耕、狩獵、打鬥等動作。他們的歌沒有悲傷,而是充滿了歡樂。主要內容是有些人為什麽會死,回憶死者生前的行為,教育後人如何做人,如何努力,感謝死者的養育。

自然死亡的人將被埋葬。安葬幾個月或壹兩年後,殯儀館會舉行送逝者靈魂的儀式,即沿著景頗族祖先南遷的路線,將逝者的靈魂送回北方老家。如果把靈魂送給老人,就得跳“嗝嗝本格”(“崩冬”)直到墳墓修好。建墳時,最重要的是在墳頂上搭壹個3米多高的錐形茅草棚,頂部插壹幅木雕人像,上面繪有木炭、紅土、豬血的彩畫,圖案有太陽、月亮、山、水、野獸、牲畜、刀槍、農具、莊稼等。,以顯示死者生前的性別、年齡及主要活動。墳墓周圍要插竹竿,如果有幾根,說明有幾個孩子。這座墳墓是用石頭建造的。墳墓建好後,不會有追悼會等活動。

新中國成立前,辦喪事,耽誤勞動,花費很大,對人民生產生活影響很大。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各種喪葬儀式逐漸簡化,出現了推陳出新的趨勢。

每年初秋,都會舉行盛大的“敬老大會”。年輕人鳴槍放鞭炮,爭相邀請老人們參觀竹樓。黃昏時分,人們在歡快的木鼓聲中集體跳起了“敬老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