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四岔村的歷史演變

四岔村的歷史演變

早在1929年2月,大革命剛剛失敗,革命壹度處於低潮的時候,黨員林和臨海青年革命團體乙醜讀書會的進步青年陳鶴亭,效仿陶行知在南京創辦了曉莊師範學校,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的陳世齋先生出面,在這個偏僻的四岔村創辦了曉村小學。學校後來成為臨海黨組織在沿海地區的活動中心。1932 ~ 1933上半年,黨員徐明清、、朱、周先後來到小村小學,打著教書的幌子開展革命活動。他們以曉莊師範學校的校訓為座右銘,即要有健康的身體、勞動的雙手、科學的頭腦、對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積極倡導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編演《農民悲鳴》、《放下妳的鞭子》等文明劇,開展社會宣傳;組織師生五壹遊行,高呼抗日救國口號。寫校歌:小村是荒原上的燈塔,小村是我們的新家。這裏有創造力,這裏有勞動精神。孩子,不要說我們年輕。新的中國,新的世界,都等著我們去建設,去前進!

1939年初,黨中央派張炎、王福林、王克明到小村,建立了海地區第壹個黨支部小村小學支部。此後,老昌吉、利蘭、龍頭等村黨支部相繼建立,陶鑄區委成立。在小村小學高年級學生中發展黨員,成立學生支部。他們有的加入浙東遊擊隊,有的去蘇北參加新四軍,成為抗日義勇軍。四岔村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有32人,其中浙東三支壹旅指導員葛洋等5人犧牲,革命傷殘4人。1987,臨海市人民政府為東陽鎮豎立抗日戰爭革命根據地牌匾,以資紀念。

1980,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會長陳書良題寫小村小學校名。1983年,陳書良故地重遊,題詞弘揚小村革命傳統。1982期間,原農牧漁業部顧問徐明清南下調研時,專程來到小村小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林,東海艦隊監察部部長,武漢市炮兵學校政委戴良和等。,都先後參觀了小村小學。17世紀時,四岔還是壹片灘塗,人民在這裏撒鹽。1949之前,這裏只有幾家煙酒雜貨鋪,村民大多住在茅屋裏。附近村裏有壹首歌:婚姻有四叉,要飯賣甘蔗。1960後,區辦事處和鎮人民政府設在這裏,是陶鑄區和東陽鎮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四岔已成為椒江北岸除杜橋外最大的貿易市場。有兩條東西向的街道,董斌街和康平街,長600米,寬分別為12米和16米。長600米、寬12米的南北小村南路和長500米、寬18米的振興路兩條;兩橫兩縱,成井字形,北大河繞村入海,水陸兼備。街道兩旁鋪著水泥路面,有許多高層建築和商店相連。村裏有169個個體店鋪,有310個常年租用絲茶的外地商戶。農歷五月初五、初十,三門、寧海、象山、椒江、樂清等市(縣)客商雲集四叉,日人流量上萬;村裏派人員管理各類市場,壹個城市壹天需要110人。貿易以海鮮為主。1990,村裏建立了壹個20畝的東洋菜場,每天都開門營業。海味壹潮就賣,號稱家常菜,市場天天新鮮。但市場裏每天都有蝦皮、魚幹等海鮮幹貨成批買賣,就像壹個批發市場。旺季日營業額達20多萬元,遠銷杭州、上海乃至西北地區。1988年,村裏建了壹棟1181平方米的三層綜合樓,裏面有270個櫃臺,對外開放出租給商人。服裝、棉布、五金、百貨等。,商品種類繁多,樓內每天熙熙攘攘,旺季日成交額654.38+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