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去義烏有哪些好的社會實踐話題?

去義烏有哪些好的社會實踐話題?

義烏新農村建設沒有增加新的債務,沒有占用新的耕地,沒有減少集體積累,但是村民富了,村集體富了,外來建設者也找到了出路。玄機在哪裏?日前,浙江省教育廳青年學者資助的壹個項目“小商品城發展與村組職能變遷”做了深入調查。專家指出,從“雞毛換糖”到享譽海內外的“義烏小商品城”,與義烏村級組織經濟職能的變化密切相關。村級組織綜合管理村莊、土地和資源,產生規模優勢,大大降低村民獨立行動的成本,實現共贏。1.從“雞毛換糖”到“壹村壹街壹市壹品”,村級組織發揮了作用。義烏歷史悠久,地廣人稀,農田貧瘠。改革開放之初,後樂村作為小商品交易的發源地,在村民受到嚴重饑荒威脅時,靈活地為“雞毛換糖”等活動出具介紹信,使得原本鬼鬼祟祟的“雞毛換糖”有了演變。農民經營景氣迅速上升,個體商販數量由1982人猛增至年初的4000多人,其中小百貨近3000家,從業人員6000人。1983到20世紀末,由於集貿市場的迅速發展,農村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許多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村級組織的經濟職能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的村能抓住機遇,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形成壹村壹品的產業布局;許多靠近小商品城的村街積極迎合小商品城擴張的空隙,各種專業市場紛紛湧現,形成了壹街壹城的地主經濟。義亭白塘村在20世紀80年代末以前是壹個地地道道的貧困農業村。1988,表哥吳巧德和哥哥加工建築用的包膠塑料手套,打開了財富之門。看到這個產業有帶動全村繁榮的前景,村裏組織熱情邀請堂哥吳巧德和他的兄弟們給村民們傳授塗膠、點膠的技術,並壹直保持著造手套的加工技術和規模優勢。如今,白塘村的手套已占據全國60%的市場份額,成為遠近聞名的手套加工專業村。第二,義烏村級組織的經濟功能經歷了壹條從強調經濟發展和個體農民富裕到促進社會全面發展進步的轉變之路。21世紀以前,義烏以模仿開始的創業活動,隨著小商品城的發展而不斷蔓延。許多村莊形成了工業村和專業村,如襪業、芋頭種植和針織市場,使許多人富裕起來。但由於缺乏強有力的引導,這類專業村、工業村逐漸暴露出環保、治安、生態等壹系列制約發展的矛盾和問題。白塘村的手套加工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2003年,兩個村委會壹上任,就積極向有關部門申請,將村裏的手套加工業搬遷到偏僻的荒坡上集中生產,廢氣排放,徹底解決了環保問題。後來又投入巨資治理汙水,疏浚池塘,綠化環境,形成了壹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卷。佛堂樓村在舊村改造前已經連續8年沒有核定宅基地建設指標。2005年,為解決該村經濟發展與村民住房用地之間的矛盾,村組織改變了“有地才有家”的傳統建房習慣,率先建設高層農房,從空間上要求用地,有效解決了土地約束的矛盾。圍繞市場建村也是村級組織經濟職能的壹大特點。稠城鐘惺村、樓西塘村、朱家裏村等村莊布局重新規劃,重點培育服務軟環境。大部分村民出租房屋,年租金從舊村改造前的幾千幾萬漲到改造後的幾十萬,分享著市場發展帶來的幸福蛋糕。村級組織學會了搭建* * *致富平臺,村民和村集體也富了。在義烏市政府實施城鄉壹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指導下,村級組織積極投入經濟社會發展實踐,打造村級產品,培育集體經濟,為村民搭建* * *致富平臺,有力促進了農村現代化建設。在很短的時間內,許多村莊實現了從貧困村民、較貧困的村集體向富裕村民、村集體的轉變。義烏城中村改造涉及面廣,資金的組織和使用成為突出問題。江東青口村組織管理村土地等稀缺資源,市場化運作解決資金約束和土地約束瓶頸。宅基地選址招標拍賣,林、塘、田承包招標,建設工程招投標,既解決了建設資金問題,又解決了資金使用問題,還體現了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此外,村級組織還創新金融手段,實行聯戶擔保優惠貸款,解決村民建房資金問題。在中國小商品城寶蓮東街兩側旁邊,現在有上百家內衣店,成了壹條特色內衣街。1992左右,壹些房東在這裏自發聚集塑料制品店獲益匪淺,但在1995,王斌市場開業,劃回城後,寶蓮東街店人去樓空。寶蓮村組織決定主動招租,以維持房東的收入。經過壹些努力,引進了65,438+000多個工藝珠寶商販。然而,當三年租約到期時,工藝珠寶業務未能蓬勃發展。村裏組織吸取了之前市場分散的教訓,尋找市場缺口,發掘內衣市場的商機,努力摸清整個內衣行業的情況。之後,他們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方案,降低租金價格,吸引內衣商家整體搬遷,並動員位置較好的房東從大局出發,考慮長遠。第四,村組織如果不能滿足致富的需要,就應該成為“解鎖”的人。在制度變遷的過程中,有壹個收益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得制度變遷壹旦走上壹定的路徑,未來就會得到強化,可能進入良性循環,也可能被鎖定在低效狀態而無法自拔,沒有形成壹個大而強的產業集群。根據項目課題組的調查,義亭杭疇村是壹個典型樣本。這個300戶1500人的村子,1992有180家襪廠,1000臺襪機,被定為義烏兩大工業區之壹。這就是村組織最初推動和支持馮放養實踐的效果。然而,這種“壹村壹品”的產業格局並沒有抓住機會及時改善。當浪莎、夢娜、李芬依托杭州村創辦的襪廠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品牌時,杭州村的襪業卻依然巋然不動。這種情況在壹些地方並不是個別現象。專家建議,要提升專業村產業集群的檔次,增強綜合競爭力。引導企業走產業集群整合重組之路,在低成本優勢基礎上逐步形成規模經濟、創新能力和區域品牌優勢,做大做強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培育競爭力。專家在調查中還發現,如村官腐敗、“城中村”頑疾、“村改居”難、“地主經濟”負面效應、同類產業集群惡性競爭等。這些也是村級組織轉變經濟職能必須面對的問題。隨著村級組織的經濟功能日益增強,村幹部在土地征用、租賃、轉讓、物業管理、市場建設、基礎設施承包等方面的便利,容易滋生腐敗。僅2003年,義烏警方就受理了30起村官犯罪案件,此後村官犯罪的趨勢壹直呈上升趨勢。專家建議,村級應建立“兩分離”制度,完善村級組織行使經濟職能的監督機制,將村集體資產的管理職能與村級組織的行政職能分離,逐步將村集體資產的管理過渡到公司化管理模式,通過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切斷村級組織成員之間侵害經濟利益的聯系。同時,要加強農民和農村的城鎮化。在義烏這樣壹個經濟繁榮的縣,阻礙農民市民化和農村城市化進程的主要力量在於農村集體經濟:農民往往獲得農村政策的好處和城市發展的邊際效應,進城積極性不高。義烏很多農村集體資產非常豐富。只要保持農村居民身份,村集體每年的分紅收入就非常可觀。壹旦失去了這種身份,就意味著失去了這份豐厚穩定的收入,從而導致“城中村”的頑疾和“村改居”的困難。針對這些問題,義烏壹些村級組織的市場化運作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如果村集體經濟發展得好,可以通過股份化的方式“股份拆分到人”,讓個人逐漸對股份內的資產擁有完整的產權,股份的持有不再與社區成員的戶籍掛鉤,“股份”跟著“人”走。這樣做有利於把集體經濟改造成股份公司,促進農民市民化和農民股份化。村級組織從直接管理職能中分離出來,回歸經濟管理的監督(監事會)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