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杭村鎮村鎮概況

杭村鎮村鎮概況

杭村鎮隸屬於山東省煙臺海陽市。它坐落在美麗富饒的膠東半島和黃海之濱,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西鄰國際海濱城市青島,北鄰開放城市煙臺,東臨威海,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它是壹個沿海開放城鎮,也是中國著名的“地雷戰”的故鄉。小鎮依山傍海,呈聚寶盆狀。養殖、種植、民營企業、販運是該鎮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杭村鎮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南瀕黃海,北接小薺鎮,東臨新安鎮,西接萊陽市。面積155.08平方公裏,人口5.4萬(2009年)。轄5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紮在這個村子裏。地勢北高南低,中間是良田,村舍密集。白沙河自北向南貫穿全境。

杭村鎮總面積155.08平方公裏,轄52個行政村,2007年末總人口5.56萬。其中,非農業人口2355人。在白沙河西岸附近是壹個漢族群體,當地俗稱“半埋兒”。自1950年代末以來,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整地和燒窯,古墓遭到破壞,甚至裸露在地表。壺、壺、銅壺、銅鏡、劍、矛、弩、箭頭和玉器相繼出土,鐵器包括壺、犁、鋤、斧等。還有西漢中後期的錢幣,如半兩、五銖、大全五十、布匹、貨春等。

舊《萊陽縣誌》載:長陽市,漢家,在文登西南三十裏,是長山之孫。何時西遷未知,故改敬亭。漢朝復辟後,遺址就在這個海陽村,金代初廢棄。惠帝向西北方向移動了70英裏。據考,長陽古城從文登西遷至海洋樹村,應該是西漢中期以後。西漢末年,蜀村是當地的政治中心。漢武帝時期,國家將鑄幣權收歸朝廷。舒村大泉發現五十枚錢幣,說明西漢末年這裏允許有錢幣,應該是地方政權所在地。司馬臺遺址。位於舒村北。據《萊陽縣誌》記載:“普通村中,北有十余尺高,周有壹百余尺高的土臺,故試馬臺為常事。”據當地人傳說,北宋大將穆帶兵討伐遼國時,曾在此號令眾將。原臺南北長80米,東西寬63米,高11米。由於群眾長期取土燒窯,高臺逐漸萎縮,只剩下7米高的土柱。土柱南側發現12 m斷底夯土墻,寬4.5 m,高5 m,夯層4cm-5cm不等。有專家認為是嶽石文化時期的夯土墻。

司馬臺遺址自1973發現以來,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煙臺市文管委等單位均有實地考察。65438年至0982年,海陽縣文物工作者對南端裸露的古墓和灰坑進行了清理和挖掘,並從當地群眾手中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和標本。其中,玉器有玉璋、牙壁、高頸環,石器有斧、矛、鑿、刀、磨盤、磨棒、紡車等。陶器包括紅陶鼎、罐、杯、泥黑陶罐、杯、瓦足盤、雕像座、幾何紋罐等。,而骨骼工具包括錐、針和\。從大汶口文化晚期開始,歷經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商周、兩漢、魏晉南北朝。

司馬臺遺址出土的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蛋殼陶杯和粘土黑陶陶碟。蛋殼陶表面黝黑發亮,胎薄如蛋殼。河南偃師的粘土黑陶瓦足盤與二裏頭峽文化禮器有許多相似之處。出土的骨針、骨箅等器具制作精美,工藝高超。精美珍貴的玉璋和牙墻是國王或部落首領身份和權力的象征。

地雷戰網站。位於杭村鎮以北5公裏的趙疃村。這是全國聞名的地雷戰之鄉,是全國民兵英雄趙壽福、余華虎、孫毓敏英勇殺敵的英雄之地。1940年春,日軍占領海陽,設立據點,燒殺搶掠,僅趙疃村就有300多人被敵人的屠刀打死打傷。面對日軍暴行,趙疃村民先後成立了青年抗日先鋒隊、青年婦女隊、抗日遊擊隊、少年團等抗日組織。用大刀、長矛、土槍、土炮進行遊擊戰。1942,民兵趙同倫、趙壽福學會了使用地雷爆炸技術,使敵人聞風喪膽。後來研制出殺傷力強的石礦,創造了“拉礦”、“踩礦”、“絆礦”、“膠礦”、“發礦”、“掛礦”、“礦”等30多種,在全縣推廣。

1945年5月,日軍集結3000余兵力,在海陽實行“三光”政策,制造了令人震驚的“無人區”。趙團民兵配合主力在盆地山區展開水雷戰、麻雀戰,歷時105天,粉碎了日軍的掃蕩。抗日戰爭期間,海陽民兵戰鬥2000余次,陣亡1897人,俘獲縣級以上英雄模範500余人,其中膠東民兵英雄10人,杭村鎮趙壽福、余華虎、孫毓敏也被授予“全國民兵英雄”榮譽稱號。

水雷戰是人民戰爭思想的成果之壹。海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地雷戰遺址的保護和建設,先後在趙疃修建了地雷戰紀念館(現已移至市博物館)、地雷戰紀念館、地雷戰紀念亭、英雄橋等。1977 65438+2月23日,趙疃地雷戰遺址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