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彼得·帕克的醫學傳教生涯。

彼得·帕克的醫學傳教生涯。

1834年6月4日,彼得·帕克告別親友,乘坐馬禮遜號輪船從紐約出發,繞道好望角到中國,於10年10月26日抵達廣州。壹個多月後,彼得·帕克移居新加坡,在那裏學習中文,經過十個月的醫學教育,於9月1835再次來到廣州。同年6月165438+10月1,彼得·帕克決定在廣州開設醫務室。我們在英美商人的捐助下,在廣州十三行總經理吳秉鑒的幫助下,租下了豐太行銀行在新鬥蘭街的壹部分房產,在彼得帕克開設眼科診所,年租金500元。當時的醫療局叫“新豆欄醫療局”,10月4日開始165438+接收病人。不久,因業務擴大,更名為“博愛醫院”(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前身),意為“本耶穌基督愛世人,以拯救世人為宗旨”,彼得·帕克成為院長。盡管馬禮遜、托馬斯·理查森·柯立芝等人以前在澳門開辦過診所,但規模都很小,沒有持續多久。因此,這所由彼得·帕克創辦的醫院被認為是中國第壹所正規、現代化的西方醫院。

新鬥蘭醫局從壹開始就挺大的,100多人的候診室,40多張床,各種新儀器。彼得·帕克的專業是眼科,所以壹開始,他只打算給眼疾患者提供免費服務,給他們送藥。當時由於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國內民眾對西醫很迷茫,不敢來看病。所以在衛生局開業的第壹天,雖然標著免費治療,但是壹整天都沒人關註。第二天,壹個患眼疾多年,卻無錢就醫的女人,帶著顫抖的心來看病,拉開了中國西醫治療的序幕。此後,由於彼得·帕克高明的醫術和和藹可親的服務,他很快贏得了廣州人民的信任。隨著彼得帕克治愈病人數量的增加,醫療局的名氣也隨之增加,前來就診的病人也大大增加。據記載,僅開醫局後17天,前來看病的人數就達240人,其中不乏衙門官員。為了讓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有序就醫,提高效率,彼得·帕克在患者進門後發放了壹個用竹子制成的長方形號碼牌,然後患者按照號碼牌上的號碼依次進入診所接受治療。據說,這種如今已被世界各地醫院廣泛采用的“掛號系統”起源於彼得·帕克在新豆列醫療局的設計。新鬥蘭醫局開業後第壹年,接診患者2152人,來院就診的有六七千多人。

在醫院的日常診療工作中,大部分患者都是由彼得·帕克親自治療,最高的時候壹天的患者數量達到了200多次。彼得·帕克嚴格執行病人病歷登記制度。除了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籍貫,還詳細記錄了處方用藥、治療效果、手術時間、取出的腫瘤或結石的大小、重量。在他的病歷裏,有壹個13歲的女孩,臉上長了壹個巨大的腫瘤,從頭部的太陽穴壹直長到右臉頰,整個右眼幾乎都被遮住了。彼得·帕克(Peter Parker)在父母同意下,經過精心準備,為女孩實施了切割手術。當時沒有麻藥,只是在手術前給病人打了壹些阿片類藥物,然後把女孩的眼睛蒙上,手腳綁在手術臺上進行切割。最終,彼得·帕克成功切除了這個重達壹磅的多發性腫瘤,這也是彼得·帕克來到中國後進行的第壹次外科手術。此後,每次切除手術前後,彼得·帕克都專門請畫師把病人的癥狀詳細畫出來,保存起來,放入檔案,以備日後教學和科研參考。當時十三行裏有壹個中國職業畫家叫關喬昌,西方人稱他為林克瓦。他覺得彼得·帕克免費給中國人治病,主動要求免費為彼得·帕克畫各種癥狀,成了生動的病歷。還有110張圖片,其中耶魯醫學圖書館86張,倫敦蓋伊醫院戈登博物館23張,康特威圖書館1張);在波士頓。其中30多張是腫瘤患者的畫像。凡是見過那些奇形怪狀、醜陋不堪、面目猙獰的腫瘤癥狀的人,無不佩服彼得·帕克的醫術和愛心。彼得·帕克開創了中國現代醫學史上的多項記錄,如扁桃體切除術(1836)、膀胱結石術(1844)、乙醚麻醉(1847)、氯仿麻醉(1848)。

彼得·帕克每天壹大早就起床,簡單吃完飯就給來看病的人看病,經常忙到深夜。更不用說辛苦和勞累,生活作息完全沒有規律。但當他看到壹個個病人治好後離開,他就釋然了,覺得這些痛苦和勞累都是值得的。他的服務體現了耶穌基督的博愛,中國人民無論貧富,在他眼裏都是平等的。他用行動見證了基督的福音。彼得·帕克壹直將醫療視為傳播福音的壹種方式。每次手術前,他都為病人緊急祈禱,幫助他們相信上帝,並在手術前把他們交給最大的醫生耶穌。康復後,和病人壹起禱告感謝上帝,讓病人不僅得到身體上的康復,還能經歷屬靈的更新。

1840鴉片戰爭爆發,仁濟醫院被迫關閉。戰爭期間(1840-42),彼得·帕克走遍美國、歐洲、英格蘭和蘇格蘭,宣傳醫學教育,招募醫學傳教士,籌集教育經費,還引進了最新的醫學技術。今年3月,37歲的彼得·帕克與美國國務卿丹尼爾·韋伯斯特的侄女哈裏特·韋伯斯特結婚。1842 165438+10月,彼得·帕克帶著新婚妻子回到廣東,這使她成為第壹個在廣州生活的美國女性。仁濟醫院恢復營業時,不再局限於眼科,而成為綜合醫院。彼得·帕克剛成立眼科時,主要是治療眼疾。後來應患者要求,又增加了其他疾病的診療科目,於是仁濟醫院就成了綜合醫院。

彼得·帕克在中國行醫十余年,先後救治了5.3萬多名病人,從中學到兩廣總督應老,再到滿身疥瘡的乞丐。他對他們壹視同仁,不加區別,秉承耶穌基督的大愛,悉心相待。在他挽救的眾多生命中,包括第壹位華人牧師梁發,彼得·帕克曾說:“即使我這輩子沒有做過其他善事,只恢復了這位上帝所愛的仆人的健康,我也不會白活。”(《梁法川傳》,富僑出版社,第88頁)。後來,梁發經常來仁濟醫院給病人傳福音,並為彼得·帕克分擔勞動。

21,65438年2月,裨治文、郭雷樹、第壹批來華的美國傳教士彼得·帕克和商界人士在廣州共同創辦了中國醫學傳教會,郭雷樹任會長,彼得·帕克任副會長。不久郭雷樹返回英國永久居住,彼得·帕克成為實際負責人。醫學會在接觸早期醫學傳教士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1839年,中國只有兩個醫學傳教士;由於彼得·帕克的推動,越來越多的醫學傳教士在1842來到中國。50年後,中國已經有61家醫院、44家藥店、100多名醫生和26名女醫生從事醫學教育,許多中國人也因為他們的關懷醫療而接受了基督教信仰。

彼得帕克的醫院不僅拯救了許多生命,也拯救了許多迷失的靈魂。由於治療免費,療效顯著,仁濟醫院很快名聲大噪,很多外地患者也前來求治,醫院人滿為患。為了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彼得·帕克在1837招募了三名中國青年,以勤工儉學和學徒的形式教他們西醫技能。其中最成功的是管濤,他是經常為彼得·帕克畫病歷的畫家關喬昌的侄子。關濤大約在1838跟彼得·帕克學醫。由於他聰明的天性和孜孜不倦的學習,幾年後他能夠獨立進行普通的眼科手術、拔牙、脫臼和骨折的治療。由於學習成績優異,他受到了彼得·帕克的高度重視。每次休假,彼得·帕克都任命管濤主持診療工作。他高超的醫術和良好的醫德受到中外人士的稱贊,是中國向西方人學習西醫的第壹人。畢業後成為第壹個在中國土生土長的西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