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文化消費門檻高

文化消費門檻高

第三屆北京國際戲劇演出季成為當時北京觀眾議論的焦點。“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眾多明星雲集的話劇、歌劇、芭蕾舞、音樂劇座無虛席,異常火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消費結構開始由物質產品向服務產品特別是精神文化消費服務產品轉變,部分地區和行業文化消費呈現上升和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來北京旅遊的外國遊客在北京夜間劇院觀看北京歌舞劇院有限公司的演出。

然而,在看似火熱的文化消費背後,有專家指出,當代文化消費基本停留在粗放經營的初級階段,存在相當嚴重的問題甚至危機。越是看書、看電影、聽音樂會、看藝術展的人,越是覺得書不像書,電影不像電影,音樂不像音樂,藝術不像藝術,同時很多人提到文化消費就是壹個“貴”字,因其令人望而生畏的價格而敬而遠之。壹方面是不美觀,另壹方面是價格上不能接受。文化消費的“門檻”在哪裏?

文化消費很“奇怪”

每當“五壹”黃金周臨近,全國各地演出火爆。壹些劇院和音樂廳每天晚上都座無虛席,演出時掌聲不斷。但劇團負責人和演員就是笑不出來,因為座無虛席只是為了票房的“虛假繁榮”。大多數觀眾通過不同的渠道獲得了贈票,只有少數人自己掏錢買了票。很多人看過演出,都贊不絕口,但同時也賣得不好。索要門票現象積重難返,主動掏錢看演出遠未形成氣候。

除了北京上海等少數城市,我們國家的大部分城市家庭可能壹個月吃幾頓大餐,唱幾次卡拉ok,但恐怕沒有多少人會每個月去圖書館看書,去劇院看壹場大戲。有的人壹頓飯能花很多錢,卻舍不得花幾十塊錢去看演出。

有人振振有詞地說,“卡拉ok和酒吧也是文化消費。”但與此相比,含金量更高的藝術表演和文化場館卻被忽略了,尤其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和地方藝術。由於經濟潛力低,很多藝術家轉行,大量藝術門類面臨失傳的危險。

但例外的是,家長願意為取悅孩子、有益身心的表演買單。2004年9月底,全國木偶金獅獎大賽在廣州舉行。正式演出前65,438+00天所有門票全部售罄。北京人藝出的迷宮、Hi可愛等兒童劇幾乎售罄,300到400元的家庭套票特別受歡迎,都是全家送來看演出的。

張南在北京壹家證券公司工作,大學期間每個月花在雜誌和電影上的錢約為100元,約占她生活費的1/6。而文化現在她的年薪是4萬元,但她每年的文化消費還不到100元。分析各種原因,她說:“現在生活成本太高,租房子每個月要1000元。再說公司的電腦可以上網、看書、看電影,沒必要花錢買書和光盤。”的確,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有了很多看電影的方式。很多人更喜歡在網上下載電影或者在電影頻道看電影,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自然大大減少。

采訪中,大多數人表示不光顧電影院的壹個重要原因是票價高。在北京,壹部普通電影的票價在50元左右,路費真的是壹筆不小的開支。

觀念決定消費結構。

針對上述文化消費現狀,2005年《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認為,我國文化消費市場剛剛形成,全社會對文化的需求較低。更重要的因素是,收入不斷增加的公民還沒有形成把文化作為休閑方式的觀念,缺乏必要的社會輿論引導和自身文化品位的調整。部分觀眾被“炒作”牽著鼻子走,盲目消費。比如芭蕾只認俄羅斯團,只看天鵝湖;嚴肅音樂只聽交響樂。文化消費中對孩子唯命是從也是壹種認知偏差。還有壹些單位把給員工發門票當成福利,壹些人以要票為榮,這些都成了文化消費的障礙。

二是消費品數量與消費者真實需求嚴重脫節,消費品質量與消費者精神期待嚴重脫節。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過去物質產品的“短缺”正在向服務產品特別是精神文化消費服務產品的“短缺”轉變。正如人們在文化市場上普遍感受到的,東西多,精品少,可消費的東西多,值得消費的對象少。

此外,表演團體的供給不夠創新,服務不夠多樣。票價的制定過於死板,沒有對消費者和提供的產品進行質量分類。高昂的票價自然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有些消費者雖然交了錢,卻沒有享受到相應的服務。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說,中國現在正處於市場經濟時期。雖然大家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但文化消費並沒有明顯增加。究其原因,是當前文化消費市場不規範,文化產業發展尚未形成規模,產品缺乏創新,模仿盜版猖獗,文化消費尚未形成可持續發展模式。

張頤武認為,日益增加的生活壓力是制約中國文化消費的因素之壹。大部分成年人除了養家糊口,還要買房買車。今天剛發的工資,可能會被明天要還的房子或車貸“掠奪”壹空。其次,隨著成年人年齡的增長,他們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工作或照顧老人和孩子上,很少抽出時間參與文化消費。

2005年《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基於對中國21個大城市2萬多人的調查顯示,中國城市居民的休閑活動集中在7項活動上:逛公園、看休閑書籍、打羽毛球、爬山、打麻將、種花盆栽、打電子遊戲,簡單且不貴。這說明我國文化消費整體數量和質量的提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雙管齊下促進文化消費

國家發改委外事司張勤等專家表示,文化消費是歷史趨勢,是經濟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必然選擇。我國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但也存在諸多不利於其發展的制約因素。他們建議,要培養人們形成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消費觀念,壹方面要生產大量真正有價值的文化消費品;另壹方面,通過學習、教育和有效引導,提高消費者的審美水平和精神境界。

張曉明說,首先要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培養文化消費者。增加中小學美術、音樂課程的比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讓孩子們從小養成精神文化消費的習慣。

二是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消費市場制度建設。我國優秀的文化資源集中在大量的國有文化單位,現行的文化管理體制仍然是政府主辦,政府壟斷。文化產品生產和流通環節多,投資風險大,阻礙了大量社會資本進入文化投資領域。當前,文化主管部門要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市場化,為不同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制度和政策環境,維護文化消費市場的正常秩序,不該管的不要管,不該管的不要管。

張頤武建議,政府應該加大對文化消費基礎設施的投入,盡量讓民眾免費使用。現在普通人對書籍的需求越來越大,但圖書館的設立往往比較分散,普通人想看書只能就近買壹份報紙或者上網。在日本,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小圖書館,大家可以在閱讀的同時增進鄰裏之間的感情。而且國內現有的文化館、文化站也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張頤武建議,推動文化消費,可以充分發揮社區的力量,在社區增設更多的公共文化設施,讓更多的人有時間參與文化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