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平城井城市史

平城井城市史

日本奈良的平城井,也是仿隋唐長安而建。東西長約4.2km(32鎮),南北長約4.7km(36鎮),約為長安城的四分之壹。在這個長方形的城市裏,無論東西南北,每隔四個城鎮就有道路相連,就像壹個棋盤。在城北中部,南面有占地8個城鎮廣場的“大內利”(和平宮),宮殿和服務站就在其中。此外,還有貴族和仆人的住所,大修道院,茅草房和普通人居住的稻田。首都有東西兩個市場,各種商品都用錢“和銅”進行交易。估計當時城市人口約65438+萬(鼎盛時期估計20萬)。其中高級貴族約100人,中級仆人約600人,可見大部分是奴婢、工匠、農民和從地方征用的壯丁。監獄、貴族宅邸、修道院等建築,有紅色的柱子,雪白的墻壁,屋頂鋪著瓦片。

65438年至0959年(昭和34年)平成宮遺址的發掘調查,摸清了建築規模,出土了許多寫有文字的木簡,主要是日用的陶制器皿。和平宮遺址作為歷史公園受到保護,通過不斷的發掘和研究,壹個宏偉的和平北京逐漸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在遷都平城井之前,日本的首都是藤原,位於大和平原的南部和明日香村的北部。藤原首都計劃由明日香京原宮時代的天武天皇建造,但直到他的妻子登上執政天皇的寶座才得以建成。

在天武帝之前,都城隨著皇帝的位置而改變。掌握實權的高官,尤其是以大和為中心的權勢巨賈,往往居住在他們的根據地周圍,在執行政務時來到皇宮。這樣的制度,與其說是首都的存在,不如說皇宮作為皇帝的居所,是國家的政治中心更為恰當。

另壹方面,與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在很久以前就建立了法律制度。大規模的資本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業城市,壹派繁榮景象。自“大化革新”以來,通過學習先進的大陸國家制度而建立的法制體系已經完善,天武天皇將都城的建設提上了中央議事日程,於是計劃在明日香以北新建壹座都城——藤原。

以藤原的宮殿為中心,皇帝、為宮廷工作的仆人和其他家庭壹起生活在壹個城市裏,這是壹個巨大的變化。因為當時的生活以自給自足為主,消費型的循環經濟並不發達。模仿強國中國的首都,是為了向朝鮮半島的外國使節和當地市民展示日本的國威。

應該指出的是,藤原的建築很可能不是日本人參照中國真正的首都建造的。相傳為天治八年(669年)唐朝使臣參考《李周》等中國書籍而建。

時隔30年,日本再次向唐朝派遣使節。702年大寶回國,他們詳細描述了中國長安城的輝煌。壹度被認為是按照長安的模式建造的藤原,與之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在以前的發掘調查中,沒有發現藤原大吉殿遺址。昭和三十二年,奈良縣築原考古研究所聲稱發現了壹個叫Otakuta的地方,並認為這個地方就是藤原大會堂所在地。起初,大多數研究者先入為主地認為京是在長安之後建造的,並認為宮殿應該位於首都的北部,並且在壹個平坦的地方,朝南。因此推測,藤原的範圍北起大阪,東至史燚橫須賀,西至下島(以來丸山古墓為基準),東至中島(詳見附圖)。但經過多次發掘和調查,發掘出了北京主幹道和邊溝的遺跡。大家才明白,當初定的範圍其實是實際範圍的兩倍。藤原宮並不位於首都的北部,而是在首都的中部,這樣藤原北京的全貌就會逐漸清晰起來。

藤原和長安不同。首先,宮殿不像長安那樣位於都城的南北,而是在都城的中心。這恐怕是基於周立中認為天子的居所應該位於中心的理論,也是在這種想象下才建起來的。

另外,長安城整體地形由北向南由高到低逐漸變化,這是打地基時考慮到南面黃河而刻意安排的。皇城位於長安城北端,廢水汙物不會留在宮內。然而,藤原位於大和平原的南部,鳥河向北流動,地勢從南到北逐漸由高到低變化。藤原宮位於藤原市中心,所以可以想象排出的廢水和汙物會沿著鳥河流過藤原宮,味道肯定不好受。

而且長安朱雀門南面有明德門,寬闊的馬路讓人感覺很有氣勢。然而,藤原的朱雀路很快就被群山所阻擋。實際上是跨越鳥河,夷平日本山而建。總之,藤原作為首都,缺乏合理的設計和向外擴張的空間。

進入長安的外國使節,先沿黃河進入南面的明德門,再沿公路向北前往皇宮。藤原京從西面的橫須賀進入,外國使節從西面進入中央的宮殿。這不能說明天子坐在朝南與臣下接觸的尊嚴,也不能說明他不能出國。

更早的時候,人們認為這是因為大寶法實施後官邸(服務大樓)變得狹窄,藤原人口增長過快,導致元和明皇帝決定遷都。現在看來,放棄藤原京的原因不僅僅在這裏。上述事情也可能是遷都的原因,而且可能是真正重要的原因。以元、明皇帝為中心的帝國權貴急於擴張都城,於是放棄了位於明日香的藤原,計劃在大和北部的奈良建立壹個新的、更加宏偉的新都。

所選的首都地址位於大橫葉北部,北面是左堡丘陵,左堡川由北向南斜流,地勢北高南低。春山在東邊,生駒在西邊。四周的盆地確實是建都的理想之地。

明成祖親自視察後,決定在這裏建新都。在決定遷都的聖旨中,確定這是壹個適合天子在四神庇護下居住的地方。(即總體規劃中的東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守和平宮)。首先,從被視為聖山的玉裏山山頂到聖居山山頂的線作為首都東西方向的基線。以藤原到下壹條路的延長線作為首都的南北中心線,即朱雀路。並以中路為界往京城東走。整體上把都城縱橫分為八個區組成內都,在中線和東界之間劃了四個區。以1區的距離為基準,繼續等距離劃分南北四區,形成外都,類似廣場的道路遍布都城。

這樣的計劃自然是利用大陸的測量技術實現的。在實際建設中,因為雅田丘陵,西京大路(西四方路)沒有建在西邊。並且在北面又增加了壹個區(即南北方向有9個區),形成了皇宮東面突出的外北京。至於為什麽要建成像老城街那樣向東突出的區域?這個沒有定論。可能是平城井北部有左堡鄉,平城井中部附近有春日鄉,建都前在此建有府邸,所以在平城井外圍保留並擴建為外國都城。

從藤原二路沿著古道,可以到達平城井的南面,九路中間就是平城井的入口,羅城門。為了模仿中國城垛的形式,在平原中央立壹個巨大的城門似乎有點不協調。門前笹川東西向流動,像壹堵墻,門的左右兩邊像壹堵墻。

羅城門往北的通道是朱雀路,寬74m,距平城宮朱雀門約4km。如此龐大的工程,即使用現代巨型機械也不容易完成。朱雀路左右兩側有邊溝,沿路種植柳樹、槐樹等樹木,形成林蔭路。唐朝和新羅的外國使節過去常經這裏去平城井。

平城和北京的馬路寬度不壹樣。和平宮以南的兩條東西向道路寬36米,而其他道路有各種寬度,如24米、16米、14米、13米和9m。道路兩側邊溝的寬度和深度也根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規格。七條東壹方路東溝寬3m,深0.25m,西溝寬8m,深1.6m。八條西壹坊中央車間路東側溝寬1.0m,深0.3m,西側溝寬5.5m ~ 11m,深1.5m ~ 1.7m。可見是因地制宜,沒有統壹規範。

左寶川,位於sakyo的第二個廣場,被改造成壹個東堤,寬度超過10m,河水向南流動,而邱小川成為沿右京西方毅路的西堤。奇怪的是,橋梁相對較少。東壹方路西側溝上有寬13.4米、長3.8米的橋,還出土了珍珠圖案的欄桿。但在左京三巷之間的北道東側水溝寬4m,右京三巷之間的南巷西側水溝寬3m,但未發現橋梁的痕跡。這是出於治安考慮嗎?

阪本和藤原·馬陸互相唱歌時,提到過阪川時感到不安。雖然文學中可能有虛構的成分,但這與考古發現的無路處有橋是壹致的。好像有些作坊也是用瓦片蓋的,但是好像不是所有的平城井都有這種瓦片,這也說明很可能是因為治安不好,這些地區才有瓦片。(註2)

此外,平城宮東院東側東二坊路與東院南側兩巷之間的北側溝北側出土了東西向的發掘柱或鏟子。因為從這裏往北是藤原的宅邸(後來的Hokkeji),出於安全考慮,壹天中的某些時段會禁止車輛通行。法律規定“公雅令分街”,除臣、婚、喪、醫等正當理由外,禁止從夜至天明通行(將擊鼓為兆)。從夜間禁止通行也可以證實當時確實存在安全問題。

車間的配置是主幹道中心線相隔533m,四路分三路。所以,道路圍成的四邊形會被分成十六塊,每壹小塊就叫壹個“平”。這樣住宅的位置就可以用平數來表示,比如東二巷,壹方五平。但據紀說,這種說法並不流行,照常使用“關原裏”、“阪本裏”等舊名,這至少說明監獄和官員的住所並不普遍稱為平。由羅城門經朱雀路向北,4公裏,在與兩路的交匯處,平城宮正門朱雀門聳立,北面的廣大區域就是平城宮。和平宮東西長1.3km,南北長1km,四周有5米高的城樓和包括朱雀門在內的12座城門。其中,正門朱雀門寬約25m,深10m,若算上基石,高22m,是壹座建成母屋的雙門。

平城景的核心建築大濟殿和湯潮院位於平城宮。根據對遺跡的考察,位於朱雀門以東,但令人不解的是,發掘結果顯示朱雀門中心線上也有大吉殿。平城井有兩個大殿和院落,真是不可思議。據說,在聖武天皇,作為貢仁京(740年)和南伯京(744年)之間的過渡建築,第壹個大廳建在朱雀門的中心線上。公元745年都城遷回平成京後,特意在稍東的地方修建了第二個大禮堂,以示區別。但通過對大極殿下遺跡的第二次發掘,發現了直立的柱子遺跡,證明了兩個大極殿很可能在遷都之前就存在了。第壹個大殿大概建於桂苓年間(715),那麽是否可以認為第壹個大殿的修建是為了給後來修建的第二個大殿爭取時間呢?換句話說,第二大會堂建成後,分擔了第壹大會堂的部分功能。

但這仍然令人費解。為什麽要建兩個功能壹樣的大廳?要知道,這可是壹個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的工程。看看第壹大濟殿周圍的回廊就可以想象工程的浩大,南北長320m,東西長180m。大明宮包含元宮。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理解第壹大殿是用來舉行皇帝即位和外國使節覲見的儀式,而第二大殿是用來處理日常政務的。

第壹次是740年遷都公仁井後,大濟寺成為山城國國國久部寺的金殿。它在鐮倉時代被戰爭摧毀,只留下了謝曼寺現存的劉璋·尼古姆雕像。745年遷回平城京後,在第壹大集堂原址上,仿長安大明宮林德廳建亭設宴,後被認為是平安京豐袁玉娥的雛形。此外,對第二大會堂的基石進行了改建和重建,使其能夠更好地承擔處理日常政務的功能。

內殿位於大濟殿的北面,朝堂位於大濟殿的南面。這種布局與早期的藤原宮相同,但與早期的鳥網皇宮不太壹樣。通過對飛鳥王宮發掘的調查,得知其中央建築東南有壹建築群,中央有壹大殿,建築南北延伸。這種格局是否意味著北面是皇帝居住和舉行儀式的大殿,負責處理日常事務的地方是東南新發現的建築群,也就是後來演變的朝堂?也許是復雜的宮廷增加了湯潮的建築。

和平宮的核心建築是南面的庭院、大廳和北面的第二個大廳的內部。周圍有各種營地。值得壹提的是,平城宮東端有壹座建築叫“東院”,是皇太子居住的東宮。皇太子不在的時候,這裏好像是用作皇帝的宮殿。奈良時代後,裕仁天皇將其改造成劉梅宮。

此外,在平城宮遺址的東端發現了田萍時代的東院,與續日的記載壹致。它充分利用了東西80米、南北100米的復雜地形,多用於舉辦宴會。因為遺體深埋在土裏,所以保存得很好。現在水池、橋梁、寶塔等建築都已修復,許多花草樹木也已移植。田萍時代貴族優雅高貴的宴會氛圍展現在我們面前。在朝廷做官的人,按照等級享受不同面積的土地作為自己的家園。平城仲晶的土地如何分配還不得而知,但參照藤原的分配方式,估計兩者相隔時間不長,應該不會有大的變化。

據日本的記載,5438年6月+日本統壹第五年2月藤原的宅地分配是這樣的:“義嗣,聖旨上說:‘賜權臣宅地四鎮,廣智以上兩鎮,沈達以下壹鎮,勤政以下無處,以其戶籍,戶上壹鎮,戶上壹鎮,戶下四分之壹。王等人也允許這樣。”“也就是說,右臣(二-三)4鎮,直寬二(從下四)以上兩鎮,直大參(五)以下1鎮,勤政(六)以下1以上無座鎮,中半鎮,下四分之壹鎮。

參考上面的數據,當時的人們占據了如此廣闊的土地(1鎮約為120m平方,即14400平方米),真是令人羨慕。大貴族和中下階層的仆人把花園耕種成田地來維持生活。那時候沒有像這樣的自來水設備,都是挖井灌溉,排泄物也是在田裏處理。井邊的地裏有屎,是當時生活的寫照。

如果主人的等級上升,可以得到與等級相匹配的宅基地。當時還不清楚宅基地是否允許自由買賣,但無疑會動。

平城北京有正式建立的東西城。市場似乎在中午(上午11點)左右開放,日落時關閉。東西集市歸市政部門管轄,集市上的店鋪稱為店鋪,如史料記載的絲綢店、布店等,專門買賣絲綢、布匹,在集市上做生意的稱為城裏人(商人)。

因為給仆人的報酬,往往是實物支付。那些棉花、布匹之類的東西需要換成生活必需的食物,所以要設立市場進行交換。

隨著市場上各種商品的頻繁交易,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物料的處理。但與現代運輸業不同的是,當時都是人力運輸,在京城似乎也沒有用牛馬來搬運物資。交易者需要支付車款和手續費。

都城平城,以皇帝為頂點,皇室、貴族、仆從、僧尼、商人、雇工(工匠)、丈夫(壯丁)、農民、遊民等各行各業的人在此居住,形成了古代真正意義上的原始城市。同時,由於當時衛生觀念不強,沒有考慮到下水道的重要性,只在路邊挖邊溝排放汙水。不難想象,這樣的城市很快就會充斥著奇怪的氣味。

仲晶平城的寺廟都是從鳥群中遷來的,也是新建的。因為奈良中後期是日本古代佛教文化最繁榮的田萍時期,所以在平城井修建了很多寺廟。

雅庫茨基,元興寺,大安寺,小福寺從鳥群中遷出。其中,屋久基是在養老第二年(718)搬來的,但從出土的木簡來看,似乎是在桂苓第二年(716)平城井開始動工的。元興寺和大庵基是桂苓二年(716)遷的,據續日記載,大庵基金堂外的建築是田萍十四年(742)和田萍十九年(747)建成的。此外,和統三年(710)的小福寺、養老二年(718)的法興寺、養老四年(720)的小福寺佛寺司(北原堂或中金堂)也遷到了平城。

與此同時,還有許多新的寺廟。其中,田萍十七年(745年)立誓修建金鐘寺,即東大寺的前身。《田萍勝保》完成於四年(佛陀開了他的眼睛)。此外,還有壹座由藤原的亮子在她死後建造的霍克基。田萍寶子三年(759),燕部親王為僧人鑒真修建了唐趙體寺。神護西尾寺和西流寺,建於景雲元年(767)。佐伯院(季翔寺)建於桂寶七年(776年)等等。

就這樣,短短幾十年間,平城京出現了大量的寺廟。有趣的是,著名的神道春祭社也是在奈良時代末期成立的。

先來看看初代平城景的情況。淩晨三點,鼓聲第壹次響起,平城京各地的門都會打開。早上六點半,鼓聲第二次響起,大吉殿和朝堂院的南門就要打開了。仆人們會在第二面鼓敲響之前去法庭,等待法庭的大門打開。中午鼓聲響起時,大門將關閉。通常,工作時間是在早上。按照“公式使北京官員上上下下”的說法,所有北京官員開門前都要上朝,關門後都要下朝。外國官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務繁忙、有事相商、留守值班的官員不在此例。

此後又制定了特別法,進壹步規範外國官員(如棚民、警衛等)。另外,在農忙季節(5、8月有15個假期)似乎是允許去地裏從事農事的,這壹點從《葉晚紀》中可以看出來,也就是說這是法律認可的休假。

除了仆人,還有僧尼、商人、奴婢、已經住在這裏的人,以及從外地來京居住的人等。預計人口約為65438+萬。特別是越來越多的人從本地來到北京。其中有被征入伍的士兵,有服徭役的壯丁,也有負責運租、代理、轉運北京的人。為了招待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來運輸租金,代理和轉讓,住宿設施所謂的轉讓房屋的各個國家也成立了。因為回國的路費也是自己承擔,很多人因為貧窮而無法回國,最終成為無家可歸的人。此外,還有許多勞工修建寺廟和其他建築,並定居在仲晶平城。

透過宏偉的平城井遺址和出土的木簡、陶器等文物,壹個渴望模仿唐朝盛世的盛世天平時代展現在人們面前。

註:1:740-745年間,都城曾短暫遷至公仁井、南伯井,745年又遷回平城井。

註二:當時人民生活水平分為十級,即從上戶到下戶和候戶。根據730年以前的記載,90%以上是候戶,根據750年安房的記載,80%左右是候戶,候戶占15%以上。所謂等外人來,急不得,老百姓的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當時的治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