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寶塔區的歷史演變

寶塔區的歷史演變

寶塔區轄境,西周時期是周人活動的重要區域,春秋時期是百代部落的居住地。戰國時期,前期屬晉,漢、趙、魏分晉後歸魏,後歸秦。

秦統壹天下,將全國分為36郡,以寶塔區為高努縣,劃歸(由縣管轄,位於今榆林市榆陽區)縣,轄寶塔區和誌丹、安塞、延川、延長四縣,縣城在今延安東2.5公裏的尹家溝;寶塔區的東南部是丁洋縣的轄區,其縣城在今天的宜川縣。

楚漢之際,項羽將關中壹分為三,封秦貶董昆為翟王,王,兩人都是高奴。當年,也就是漢高祖元年(前206年),翟國被滅,高奴郡仍設在寶塔區,劃歸尚軍郡。建國元年(9),高奴縣改為平利縣。東漢時,高奴改名。靈帝鐘平六年(189)被匈奴占領。東漢末年,郡縣皆廢。

魏晉時期,有少數民族居住在寶塔區,如匈奴。沒有縣,只有壹個駐軍的地方,叫做三市(所以位於寶塔區南部),是壹個重要的駐軍地。東晉十六國時期,寶塔區先後屬於先秦、後秦和大夏。

南北朝時期(420 ~ 589),宋元嘉八年(431)夏,被吐谷渾國所滅,後塔地區成為北魏的轄區。北魏泰安二年(456年),在寶塔區南部設臨鎮縣。其“城近鎮川水”,故名,貝利永州丁洋縣,轄地包括延長縣西部。並在寶塔區西部設立沃野縣;太和元年(477年),在寶塔區以東設立光武郡,範圍包括今天延川縣的西部,城址即現在的甘谷驛。同年,設立翼城縣,北調永州,領導光武、沃野兩縣治理光武。北魏延昌二年(513),建立東夏州,轄光武,領虞城縣、(容治所在,在今宜川)、朔方縣(魏平治所在,在今子洲)、(治所在,在今甘泉)。

西魏三年(537年),鎮川郡設在林鎮郡,神水郡位於林鎮郡西,鎮川治所在,領鎮川、林鎮兩郡。同年,光武縣分為文安縣、黎安縣(文安縣即今延川縣);沃野縣依舊。西魏廢帝三年(554),改東夏為兗州,仍治光武,並接管歙城縣、神水縣、文安縣、尚軍縣。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撤銷神水縣,鎮川、林鎮兩縣改為翼城縣。北周建德六年(577),光武縣改為林峰縣,縣城已遷至李渠鎮周家灣村。其城原為大夏郡主赫連勃勃所建,人們稱之為連城。翼城縣和兗州縣都遷到了林峰,翼城縣領導林峰、沃野、鎮川和林鎮縣,兗州領導禹城和文安縣。

隋開帝三年(583),廢除郡縣制,郡縣由國家統壹,廢縣。開十八年(598),撤銷沃野縣,轄地並入林峰縣。大業元年(605年),鎮川縣被廢,轄地並入林鎮縣。大業三年(607年)分林峰、金銘兩縣,沿用漢服郡舊稱(安塞縣南部的金銘郡,北魏時原為羅廣郡,楊光之名諱,大業十三年廢,並入服郡;漢賦時在今榆林縣),轄地在今延安城中部,城在今延安城延河東岸。同年改州為縣,廢兗州,設延安縣。縣治膚敷,有靈符市、林峰、臨鎮、延安等11縣。其中,延安縣,原為西魏廣安縣,因避太子楊光之名,於大業元年(605)改為延安縣,現轄地擴大。

唐武德元年(618),延安郡改兗州。武德二年(619),分浮石縣設金銘郡。天寶元年(742年),兗州改為延安郡。甘源元年(758年)改為兗州,轄皮膚,領皮膚、林峰、林鎮等10郡。安史之亂後,兗州轉移到李芳來救節度使。唐末,寶塔區縣不變。

五代十國時期(907 ~ 960),寶塔區縣不變,仍劃歸兗州。兗州侯亮被調到忠義軍,其余被調到彰武軍。它的辦事處都在兗州。

北宋初年,設道治國。康定二年(1041),分陜西路、燕路,用以治兗州。李青五年(1045),浮石縣遷至延安市(延河西岸)。熙寧五年(1072),林峰、金銘兩縣被廢,轄區並入浮石縣。寶塔區的縣城是皮,是真相。元佑四年(1089),兗州升為延安府,府仍掌管膚施,轄膚施、臨鎮等七郡。

南宋建炎二年(1128),金軍攻克延安府。寶塔區仍有浮石、林鎮兩縣,延安專區仍有浮石、林鎮七縣。金還設置了道,但管轄範圍擴大,轄延安府,統領延安府、燕國、坊國、儋州、保安國、綏德國。通帝二年(1142),延路改彰武軍總政府,金末棄。

元二年(1264),臨洮縣廢棄,轄區並入甘泉縣,寶塔區縣僅用於護膚。元十壹年(1274),改舊閆妍路,設延安路,復施、甘泉等8縣及周巖、綏德州、嘉州三州管轄。至元十二年(1286),分四川、陜西等地和延安路兩省。

明洪武二年(1369),延安路改為延安府,縣治,其余不變。洪武九年(1376),中書省改為承辦宣傳部署司,延安府劃歸陜西省承辦宣傳部署。

清朝實行省、省、地(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四級行政體制。浮石縣仍由延安政府管轄,延安政府有靈石、甘泉等10縣劃歸陜西省煙雨歲路,煙雨歲路位於榆林。

民國二年(1913),延安府廢棄,浮石縣劃歸陜西榆林路。民國二十二年(1933)廢路,縣直轄,浮石縣劃歸陜西省。

1935年5月,陜北工農紅軍在寶塔區北部梁村設延安縣,7月在寶塔區南部龍兒寺(今柳林馬莊)設福甘縣,同月在寶塔區東南部馬東川設紅泉縣,為甘泉縣管轄。同年9月,汾渭幹縣設浮石縣。

1936年2月“Xi事件”發生後,浮石老縣城解放。1937,65438+10月,13,中國中央政府進駐浮石市。當月,市區成立延安市,直屬陜甘寧邊區政府領導。2月,浮石縣(原觀復縣)並入延安縣,直屬陜甘寧邊區政府領導,縣政府駐川口。

1937年3月,寶塔區東南部的宜川縣和洪泉縣合並,組成弘毅縣。1937年7月,弘毅縣更名為古藺縣,直屬陜甘寧邊區政府領導。

1942 65438+2月,邊區政府設立延師行政督察處,延安市直屬陜甘寧邊區政府,延安縣隸屬延師。

1943年5月,延安縣政府由川口遷至東二十裏鋪。1944年5月,南泥灣墾區(縣級建制)成立。

65438年至0945年,古藺縣林鎮區、延安縣金盆灣區劃歸南泥灣墾區,直屬陜甘寧邊區政府。

1948年8月,南泥灣墾區及古藺縣部分區並入林鎮縣,縣政府駐林鎮縣。

1949年2月,撤銷臨洮縣,轄區分別劃歸延安縣和延長縣。3月,延安市並入延安縣,縣政府由東二裏鋪遷至南關,延安市降為區級市,歸延安縣領導。5月,陜甘寧邊區政府遷至xi安,撤銷延師,延安縣歸陜北行政公署領導。1950年5月改組時,撤銷陜北行政公署,延安縣隸屬延安區(從1969改為1996,65438+2月)。

1954年4月,延安縣人民政府將延安市改為城關區。

1958 65438+2月,甘泉縣全境及安塞縣南部並入延安縣。

1961五月,甘泉、安塞恢復縣制。

1970 5月16日,延安縣分為延安市和延安縣兩個縣級行政區劃。縣革命委員會仍駐在南關,城市革命委員會駐在北關(當年遷到南關),區縣革命委員會都受區革命委員會領導。

1972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延安市更名為延安市,市革委會駐南關,仍受區革委會領導。8月6日1975,延安縣撤銷,並入延安市。1979年3月,延安地區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延安地區行政公署,19年2月,延安市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延安市人民政府,隸屬地區行政公署領導。

1980年5月,延安(縣級)人民政府由南關遷至寶塔山。

1996 12、撤銷延安地區及縣級延安市,設立地級延安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寶塔區。延安市設立寶塔區,以縣級延安市行政區域為寶塔區行政區域。(國務院1996 11.5復函[1996]8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