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關於農村變化的論文

關於農村變化的論文

擴大我國農村需求,增加農村居民消費,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分析和考察農村居民的總體消費水平及其變化趨勢,發現和發現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的諸多關系,如收入與消費總量的關系、收入與消費增量的關系、平均消費傾向、恩格爾系數、城鄉消費差距的變化、農業人口比例與農村消費比例的關系等。實踐表明,收入是決定消費水平的主要因素,平均消費傾向反映了當年消費與收入的相對關系,恩格爾系數是反映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

第壹,消費總量的增加與經濟收入的增加基本同步。

從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來看,農民收入與消費的總量和增量水平的關系、平均消費傾向、恩格爾系數、城鄉消費差距、農業人口占農村消費的比重等都表明我國農村居民的整體消費水平在提高。

(壹)農村居民消費總量增加

據統計,自21世紀初以來,我國農村居民總人口逐年減少,而總消費水平逐年提高,從2001的15666.6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269064億元,7年間增加了11240.4。農村居民消費無論是總量還是增速都在上升。與全部居民消費增長水平相比,雖然在全部居民消費總額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增速相對靠後,但人均消費水平有所提高。如果2.3億農村轉移人口全部在農村消費,按2008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3730元計算,總消費應該有8579.0億元,按城鎮居民人均消費計算,應該有6543.8+0.5546.9億元。因此,在把握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總量和水平,分析擴大農村內需的基本情況時,必須考慮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農村居民快速轉移。特別要考慮中央形成城鄉經濟壹體化新格局的戰略部署所帶來的巨大變化,以及我國努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積極效應。

(二)消費和收入增長基本同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長,消費水平也日益提高。198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91元,2006年增加到2366元,2008年達到4761元,比1980年增長470.6%,年均增長6.4%。1980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水平為162元,2006+0年提高到1741元,2008年達到3661元,比1980年增長383.5%,年均增長。可以看出,農村居民的生活消費水平與收入增速基本壹致,說明農村居民的生活消費意願還是比較明顯的,而且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水平會保持同向增長。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人均實際消費支出都在增加。雖然增加的速度相對較慢,但兩者之間的數量差距仍然保持著相對固定的比例。

(三)農村居民平均消費傾向保持穩定上升。

根據凱恩斯的絕對收入理論,消費支出與實際收入之間存在穩定的函數關系,消費支出主要取決於人們當前的可支配收入。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會增加,但消費的增加會小於收入的增加。從2001到2004年,中國農村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比較穩定,維持在0.74左右,而在2005 -2006年,平均消費傾向呈上升趨勢,從0.74上升到最高值0.78和0.79。到2007年,農村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有所下降,2008年繼續下降到0.77。消費傾向的漲跌趨勢壹方面可以解釋為,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農村居民的消費勇氣大大提升,消費不斷增加。另壹方面,我國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變動也對農村居民消費產生影響。總的來說,自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以來,農村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在0.7和0.8之間變化。

(四)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在波動中下降。

“十五”以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總體呈下降趨勢。2004年雖有反彈,但很快保持下降趨勢,下降速度快於城鎮居民。七年間,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下降了8.4%,而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僅下降了0.8%。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差異在逐年縮小,說明城鄉之間的消費水平和差距趨於接近,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方向有很大的趨同性。雖然2008年我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有所回升,但應該認為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變動所致。2008年,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上漲6.5%,是“十五”以來的最高年度漲幅(2001至2008年,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累計上漲23.4%,平均上漲3.1%)。從變化速度看,2001到2008年的7年間,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變化了4個百分點,超過同期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變化0.3個百分點。說明農村居民的整體生活質量進入了快速提高的階段,正在不斷向富裕生活水平靠近。

(五)農村居民消費增長低於城鎮。

從2001到2008年,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的絕對數始終在3.6到3.8之間,同壹年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始終高於農村居民。而且城鎮居民消費增速快於農村居民。從2001到2008年,城鎮居民消費年均增長7.7%,農村居民消費年均增長5.3%。應當認為,城鄉二元結構導致的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消費差異是必然現象,特別是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同導致的消費絕對值差異將持續存在。隨著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的出現,城鄉消費水平的比較有可能發生變化。因為,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需要更多的消費,提高生活質量,而城鎮居民的消費進入了壹個相對穩定的時期。屆時,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可能在現有基礎上繼續縮小,或者不再擴大。

第二,消費結構的變化總體上與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壹致的。

(壹)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總體變化,表現為溫飽需求下降,而奢侈品消費增加。

1,食品消費支出。“十五”以來,食品消費占中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在2004年前後略有波動,但總體上呈逐年下降趨勢。2001年,食品消費支出占比47.7%,2007年降至43.1%,2008年小幅回升至43.7%,下降4個百分點。根據統計數據分析,農村居民食品消費支出比重上升與食品消費價格上漲有直接關系。2004年食品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9.9%,2008年食品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4.3%(2006年5438+0至2008年,農村食品消費價格上漲52.6%)。與此同時,農村居民食品消費支出的內部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均食物和蔬菜消費量壹直在減少,禽、肉、蛋、奶及其制品消費量有所波動,但總體上呈增長趨勢。這說明我國農村居民的膳食質量和結構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

2.服裝消費支出。“十五”以來,服裝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從2001的5.67%上升到2007年的6%,2008年略有下降到5.8%。雖然2004年略有波動,但總體上趨於上升。服裝消費比重的上升表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越來越重視服裝的改善。同時,與農村居民服裝消費價格持續下降也有很大關系(2001至2008年,農村居民服裝消費價格下降13%)。

3.居民消費支出。住房消費在中國農村消費中占有重要地位。農村居民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從2006年的16.03%上升到2002年的16.4%,然後在2005年下降到最低點14.49%,然後在2007年迅速回升到65438%。這種增長是隨著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和居民消費品價格的不斷上漲而實現的(2001至2008年,農村居民住房消費品價格上漲31.6%),這進壹步說明農村居民對住房改善的需求非常強烈和迫切。從2001到2008年,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從25.7平方米增加到32.4平方米,增加6.7平方米,增長26.1%。

4、家庭設備用品和服務消費支出。隨著農村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各種耐用消費品進入農村居民家庭。家庭設備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從2001的4.4%下降到2005年的4.1%,之後開始上升,2007年達到4.6%,2008年達到4.8%。“十五”期間,家庭設備及用品消費總體呈下降趨勢。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意味著農村家庭設備和用品已經飽和,因為從“十壹五”以來,農村家庭設備和用品的消費量壹直在上升。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於物價上漲過快,導致農村居民購買力下降,在食品上的支出增加,包括醫療負擔加重。總之,近年來農村居民在家庭設備和用品上的消費比重上升很快,這讓我們有理由認為這個市場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因為這是生活現代化的必需品。

5、交通和通信消費支出。隨著交通和通訊的飛速發展,它們越來越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收入增長和交通通信的快速發展促進了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從而導致居民交通通信支出的持續增加。“十五”前四年,農村居民交通通訊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相當穩定,保持在5.6%至6.0%的範圍內。從“十五”最後壹年開始,交通通信消費比重快速上升,在“十壹五”期間的2007年達到10.2%,2008年小幅下降到9.8%。

6.文化、教育和娛樂用品及服務。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知識經濟的到來和觀念的轉變,人們在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上的消費支出逐年增加。從2001的6.3%上升到2005年的11.6%,之後逐年下降,2006年達到10.8%,2007年達到9.5%,2008年達到8.6%。農村居民娛樂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先穩中有升,後緩慢下降。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註重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在娛樂方面的支出越來越多。同時,在2006年義務教育改革之前,教育成本的增加導致娛樂消費比重從2001增加到2006年。隨著2006年以來的義務教育改革,農村居民的教育成本不斷下降,使得娛樂支出的比重下降。另壹方面也說明農村的娛樂、教育、文化事業還不發達,很多農村沒有高水平、高品位、普及性強的娛樂設施和文化活動站,這就迫使農民減少了娛樂、文化方面的支出。

7.醫療保健。農民的身體素質與其生產能力密切相關。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能夠關註自己的身心健康,因此農村居民的醫療保健支出不斷增加。“十五”以來,農村居民醫療保健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從2006年的11.06%,2002年的438+01.5%上升到2003年和2004年的12.1%。從2001到2004年,農村居民醫療在總消費支出中的比重穩步上升,這說明農村居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在提高。2004年以後,農村醫療消費和衛生保健支出有增有減,並維持在6.5%-6.8%。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大大降低了農村居民的醫療費用,因此醫療保健消費比重下降。當然也包括政府對農村醫療和個人用品的長期低價政策(2006 54 38+0-2008年農村醫療和個人用品年均增長0.8%)。

(二)在不同地區消費結構的變化中,東部地區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中西部地區有所改善。

1,各地區生活消費總支出在上升。2005-2007年,不同地區人均消費支出比較,高低順序為: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其中,從食品支出來看,雖然支出的絕對額(按現價計算)壹直在增加,但支出的相對額,即食品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壹直在下降,表明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其中東部地區從2005年的42.6438+02下降到2007年的40.56%。中部地區從2005年的48.05%下降到2007年的44.84%,西部地區從2005年的49.79%下降到46.62%,東部地區從2005年的39.48%下降到2007年的37.86%。

2.按生活質量排序,依次是東北、華東、華中、華西。東北已經處於富裕水平,而華東已經非常接近富裕水平。中部和西部總體上處於小康水平,正在不斷走向富裕。從絕對數量上看(按現價),2005-2007年服裝、住房、家庭設備、交通、通信、文教娛樂用品和醫療保健在逐年增加,但從相對數量上看,服裝、住房、家庭設備和通信在總消費中的比重在逐年增加,住房支出始終處於第二位,且增幅較大,帶動了農村居民的消費升級。交通通信支出已經超過文化教育娛樂支出,位居第三。文化、教育和娛樂支出壹直在下降,因為義務教育改革降低了教育成本。由於人們生老病死的不可預測性,醫療保健的支出是不確定的,因此農村居民的醫療保健支出是波動的。

3.各地區高檔耐用消費品有所增加。從每百戶耐用消費的變化可以看出不同地區農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和變化。從2005年到2007年,各地區每百戶家庭擁有的洗衣機、冰箱、空調、抽油煙機、摩托車、手機、彩電、照相機、家用電腦數量都在增加。除洗衣機外,東部地區每百人擁有的其他耐用消費品居全國首位,東北地區次之,東北地區每百人擁有的洗衣機高於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次之。我們可以看到,每百人自行車和黑白電視機的消費量在減少,而摩托車和彩色電視機的消費量在增加。每百人電話數量相對穩定,而移動電話數量快速增加。各地區農村居民消費構成的變化與此前對農村消費的總體分析壹致,表明隨著收入的增加、購買力的增強,以及社會文化、交通、醫療等事業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方式在不斷變化,消費在不斷升級,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

(三)不同收入群體的消費結構不同。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不同收入群體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及其變化,發現收入水平的差異決定了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的差異。

1,收入水平不同,但消費支出增加了。根據統計數據,從2000年到2008年,中國農村居民不同收入群體的總消費支出(按現價計算)壹直在增加。其中,低收入家庭消費支出從2000年的977元增加到2008年的2145元,增長119.5%;中低收入家庭由1233元增加到2653元,增長115.2%;中等收入家庭由1501元增加到3286元,增長118.9%;中高收入戶由1.877元增加到41.91元,增長1.23%;高收入戶從3086元增加到6854元,增加122.38+0%。數據顯示,收入水平越高,消費支出增速越高。

2.食品支出的增長是不同的。從2005年到2007年,高收入群體和中低收入群體的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壹直在下降,而低收入、中等收入和中高收入群體先下降,2007年又略有上升。這個現象和前面的分析基本壹致,可能和物價上漲有壹定關系。同時我們可以看到,高收入群體的食品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不到0.4,整體生活水平在提高。中高收入群體的食品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正在接近富裕水平。中等收入群體生活水平雖然有所提高,但仍處於小康生活,與富裕水平仍有壹定差距。中低收入群體雖然進入小康生活,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仍比中等收入群體差,低收入群體始終徘徊在溫飽的邊緣。

3.除食品支出以外的消費正在上升。從絕對值來看(按現價),2005年至2007年,不同收入群體在衣著、住房、家庭設備、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娛樂和醫療等方面的支出均有所增加。但相對而言,衣、住、用設備在總消費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趨勢,住房支出始終排在第二位,增幅較大,促進了農村居民的消費升級。除低收入群體外,其他收入群體的交通、通訊支出均呈上升趨勢,在文化、教育、娛樂支出中排名第三。從2005年到2007年,所有收入群體的文化、教育和娛樂支出都在下降。這是因為農村義務教育改革降低了教育成本,使得文化教育娛樂支出不斷下降。由於人的生老病死的不可預測性,醫療的支出是不確定的,所以不同收入群體的醫療支出是波動的。

第三,消費者行為和需求傾向的差異趨於壹致。

(壹)不同地區農民的消費行為存在差異。

中國東、中、西、東北地區的劃分,壹方面是地理上的劃分,另壹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劃分與收入水平密切相關。根據2005-2008年的統計年鑒數據,我們可以按照收入水平對這四個地區進行排序,依次是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總體來看,高收入地區即東部和東北地區的基本消費已經得到滿足,因此其消費傾向較低,而低收入地區即西部地區受收入限制,大部分收入要用於滿足基本生活消費支出,因此其消費傾向較高。中等收入地區即中部地區農民的消費傾向介於東部、東北和西部之間。

1和2005-2008四年間,農村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平均消費傾向越低;收入水平越低,平均消費傾向越高,說明低收入地區消費欲望強烈,高收入地區儲蓄傾向強烈。

2.2005-2008年四年,總體來看,東部地區平均消費相對穩定;中部地區平均消費傾向先升後降,2008年平均消費傾向低於2005年。東北和西部地區的平均消費傾向在下降;東北地區平均消費傾向明顯下降。這說明在收入較高的地區,平均消費傾向變化的幅度較小,農民的消費行為差異較小。

3.2006-2008年,不同地區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存在差異。其中,2006年中部地區邊際消費傾向最高,東北地區邊際消費傾向最低,東西部地區居中。2008年,東部地區的邊際消費傾向最低,已經連續三年下降,說明東部地區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後,消費支出不再增加;西部地區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最高,但也連續三年下降,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長慢。收入的增加更多地用於儲蓄或生產性投資;中部地區的邊際消費傾向變化較大,表明這部分地區的農村居民擴大消費需求的願望隨著收入的增加波動強烈。東北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呈上升趨勢,客觀上要求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消費。

(二)不同收入群體的農民有不同的消費行為。

以《中國統計年鑒》中的五組農民收入為基礎,收集並分析了不同收入組農民的消費數據。

在1和2003 -2008年,五個收入組的平均消費傾向依次下降,低收入組農民的平均消費大於1,說明收入較低的農民受收入限制,收入全部用於基本日常消費,入不敷出需要借錢或救濟來滿足基本日常生活。他們的消費欲望很大。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較高收入農民的基本消費可以得到滿足,而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農民的消費傾向在下降,而儲蓄傾向在上升。

2.從2003年到2008年,各收入群體農民的平均消費傾向經歷了壹個先上升後下降的過程,這與我們第壹部分對不同收入群體消費結構變化的分析是壹致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農民為了維持原有的消費傾向,不得不花更多的錢,而隨著物價的下降,各收入群體的平均消費傾向也逐漸降低。

3.根據凱恩斯的觀點,邊際消費傾向小於1,而利用《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數據計算不同收入群體農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有的數據大於1,特別是2005年中低收入農民和除高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群體農民的邊際消費傾向。這主要是因為當年中低收入農民的收入增長不足以滿足消費的壹般增長,所以農民必須依靠現有的儲蓄,或借錢或靠救濟來消費。2005年,大部分農民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大於1,這可能與物價上漲有關(2004年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增長4.8%,2005年增長2.2%,均高於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全部城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使得當年農民的收入增長無法滿足物價上漲帶來的消費急劇增加,因此需要借錢或利用現有儲蓄進行消費

4.2008年,低收入家庭的邊際消費傾向仍然大於1,甚至超過了2007年,達到1.92,表明這些農民在物價水平高的時期仍然要靠儲蓄維持生計(2008年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增長6.5%,超過了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所有城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上漲水平)。

5.從2003年到2008年,總體上,五個收入群體的農民邊際消費傾向由低到高依次降低。這說明農民收入越高,用於基本消費的支出越穩定,因此其消費傾向較低,邊際消費傾向隨收入增加而降低,而儲蓄傾向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