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董其昌墓園在哪裏?有人說在無錫?知道的請回答,具體點,謝謝。

董其昌墓園在哪裏?有人說在無錫?知道的請回答,具體點,謝謝。

董其昌(1555—1636),本名玄宰,是壹個俗人,有壹個甜甜的光,白的名字。他是禮部尚書,侍中。上海縣松江府,沙崗董家寨(今閔行區馬橋鎮友誼村董家寨)。明代最著名的畫家、鑒賞家之壹,松江畫派、松江書派的領軍人物,中國書壇巨匠,被譽為“東南北稻”。他的文人畫、書法和南北宗論影響深遠。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研究過董其昌。但董墓因其遷移性和真實性而引起人們的關註,所以我決定弄清楚。

首先,我拜訪了董其昌的第十七世孫董趙昌。他壹提到董其昌的墓,就說起了董氏家族的董氏原族譜。據族譜記載,丙子、董其昌於明朝崇禎九年(1636)與妻子龔合葬於松江漁塘北。次年,又賜陽山祖葬地於蘇州虞(虞)。上世紀80年代,我在編輯董其昌史料的“墓葬”部分時,查閱了相關書籍,發現所有的書籍都記載了這次墓葬。清代康熙出版的《松江府誌》記載:“太傅親王禮部尚書董其昌之墓,於崇禎十年(1637)葬於蘇州陽山,現移葬陵園。”《蘇州府誌》載:“董其昌死後,墓在蘇州漁陽山,封儒儒殿。”譚潛《國闕》卷96:“崇禎十年(1636),六月,已故禮部尚書董其昌下葬,獻太子太傅。”《董其昌格林帖》第二卷《雲安知雲》憶我未至春護墓,遊香山,遊漁陽山灣文敏墓。石桌特刊。”書上沒有壹處提到遷墓之事,但董墓在蘇州漁洋山記載無誤。

1989 9月19日,首屆董其昌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會上,日美著名學者栗原浩史、、中國著名鑒賞家、國畫大師程世發都希望我能實地參觀蘇州漁洋山董墓。會後,10初,在蘇州參觀董墓。在太湖胥口鎮找到漁洋山,在當地導遊的帶領下進山。碰巧遇到董其昌墓的保護人錢阿三。年過七旬、身體健康的錢大爺答應帶我去看董其昌的真假墓。沿著蜿蜒的山路,先到了楊家山,只見百花盛開,桑樹爬滿山坡,草木蔥郁,董墓掩映在綠色之中。往北兩三百米就是太湖,背靠山脊,三面環山。整個墓地被湖光山色所環繞。風景很美,是風水寶地。其景真如董其昌所寫,“以小路之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細膩,山水不如畫。”桑樹叢中的董墓坐北朝南,墓園內有兩塊石碑,壹低壹高。之前的長方形石碑上刻著:董其昌墓。

吳縣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3月25日宣布成立吳縣人民政府。後者長石碑上刻有以下字樣:墓地在董,明代未設立吳中保護墓。

學了吳印培的書法之後。我垂下雙手。另壹個墓地相隔1000多米。漁陽灣的山坡上,妳走到離墓邊壹兩百米的公路旁的草地上,妳會看到石像、翁仲、石碑、石柱、石虎等。翁仲高達3、4米,重達數噸,可見當初墓地的規模。該墓發現於壹片高大的竹林中,地表下約壹米處的石廳頂面已被揭開。據錢阿三說,當村民們挖開墳墓時,他們發現裏面是空的。他還說:“這是董其昌的紀念墓,也是防盜疑墓。”回來的路上還描述了1966楊家山梅家園董其昌真墓的發掘。2005年,也就是董其昌誕辰450周年,5438年6月+65438年10月+5月5日,我與董其昌故裏閔行區馬橋的文化工作者顧福根第二次去掃墓,采訪了董墓的看守人董根福。我說的和錢阿三說的基本壹致。

1966號董墓的發掘工作於6月和7月進行。當時,蘇州吳縣樹力大隊第十四生產隊隊員在楊家山(梅家園)平整山體時,在亂石和雜草中發現了這座墳墓。請求第十三隊成員的幫助。打開壹個墓土層,下面是壹大塊石板,上面粘著糯米和石灰。石蓋板打開後,裏面並列雙棺,都是套棺,外棺用杉木,內棺用楠木。兩個內棺分別裝著壹男壹女的屍體,都用白布包裹著,沒有完全腐爛。女屍有頭發,頭發,金毛等東西。男屍的楠木棺材裏,頭前有壹塊刻有墓誌銘的磚。磚上刻有“松江府華亭董其昌及其夫人龔贈(遷)葬陽山梅家園”字樣因為是文革時期,14隊的華怕惹事,就用鐵砸碎了磚雕,把磚和屍體埋在原來的棺材裏。據此,確認墓主人為董其昌。目擊者對刻在磚上的書是“為埋葬而移走”還是“為埋葬而給予”有不同的說法。崔法、柴進等飾品由當時的村幹部變賣後,購買香煙等物,分發給參加盜墓的樹利大隊13、14隊隊員。

後來聯系蘇州吳縣地方誌辦公室,得知上世紀80年代,吳縣有關部門對董其昌墓進行了深入調查,確認楊家山(梅家園)墓為董墓的真跡。經吳縣人民政府批準,該墓被列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於3月25日由日立紀念碑保護,1986。由於種種原因,董的墓被恢復得非常簡單。隨著董其昌研究的深入和太湖旅遊業的發展,位於太湖附近的董其昌墓將進壹步修繕。

幾年前,我和黃宏宇先生壹起去過漁洋山董其昌墓。現在我不記得我來了又走了的路。

10月30日下午,俞、鐘華君遊覽漁洋山後,前往漁洋山西北方向,瞻仰董墓。據漁陽山頂顧鈞記載,“董其昌墓位於漁陽山西北的壹個山塢李雨陽吳姓自留地上”。開車和鐘華沿著漁洋山南環的太湖大堤向西,先到壹個碼頭,問壹個騎三輪車的老婆婆:“董其昌的墓離這裏遠嗎?”他說,“繼續往北走到下壹個山丘碼頭。”

在下壹個小山碼頭,停在路的右邊。公路左側,公路下方,有壹片片場,有兩三個農民在地裏幹活。平田以西是太湖。已近傍晚,光復山與太湖之水之間泛著霞光,讓鐘華君驚呼。停車場的南面有壹條小路,那裏有三四個攝影師。鐘華下山,又問平田壹農婦:“董的墓在哪裏?”他突然說:“我可以當向導!”"

於是,農婦從平田爬到公路上,推著自行車走在前面,穿過停車的地方走向小路。東面有壹個小水池,跨過水池的橋。這位農婦把自行車靠在壹棵楊梅樹上,向北轉向壹片森林。董的墓在樹林裏。

董其昌墓為土石砌成,直徑約兩三米,高不足壹米。這裏雜草叢生,沒有圍欄。西側,有壹石碑,用楷書和紅漆寫著“明洞文敏墓園”。紅漆楷書右側有小字“吳印培墓將於冬立”,左側有小字“吳印培後學”,小字未上漆。此碑西側,1986年3月25日,吳縣人民政府公布董其昌墓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石刻。背面寫著:“墓在胥口鄉李雨陽。有兩個地方,壹個在楊家場,墓地已經被破壞了,墓地也已經是桑園了。吳銀培題寫的“東墓園”原碑仍在。另外在漁洋山碼頭,規定比較大,有龜、獅、馬、翁仲、碑等石構件。董其昌(1555-1636),字玄齋,號思白,松江華亭人,萬歷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擅長書畫,並通南、東北、北米,其□□□□□□所以董墓的參觀,指的是後者。此墓曾被李根源先生認定為董誌珍墓,前者為其衣冠冢。

農婦道:“余生於漁洋,嫁於漁洋。董其昌墓原在今墓東數十米處。它是幾十年前挖掘出來的,石碑被打碎了。余和所有的村民把墳墓裏的遺骸搬到了現在的位置。”

俞樾:董其昌自稱“象光佛”,或遊於太湖之濱象山、光復前,因喜而得名。臨死前命後人把他葬在漁陽山碼頭,就在胥口香山和光復之間!生而喜,死而葬,其名“祥光居士”不正?鐘華軍只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