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後漢書·章帝紀》:“流人欲歸本者,郡縣其實稟,令足還到,聽過止官亭,無雇舍宿。”什麽意思

《後漢書·章帝紀》:“流人欲歸本者,郡縣其實稟,令足還到,聽過止官亭,無雇舍宿。”什麽意思

原句

流人欲歸本者,郡縣其實稟,令足還到,聽過止官亭,無雇舍宿。長吏親躬,無使貧弱遺脫,小吏豪右得容奸妄。

譯文

到外流浪的人想返回農耕本業的,地方郡縣要根據實數賑濟糧食,讓他們足夠回到(原籍)農耕,允許(他們)到官府的驛站(供官吏休息的客店)停留居住,不要(讓他們)租房住宿。地位較高的官員要親自(把關),不要讓窮苦弱小的人被遺漏,而讓地位較低的官員和豪族大戶能容納奸詐虛妄。

註釋

1、這句話出自東漢章帝建初元年(76)詔令,見於《後漢書·章帝紀》。

2、流人:原指被流放的人。《莊子·徐無鬼》:“子不聞夫越之流人乎?去國數日,見其所知而喜。”宋葉適《故贈右諫議大夫龔公謚節肅議》:“蓋元符之末,建中靖國之初,既昭雪流人,生死蒙澤,天下望盡復元祐政事。”清陳維崧《送張若水出關》詩:“漢庭早晚流人赦,望爾歸鞭度隴頭。”這裏指離開家鄉,流浪外地的人。漢桓寬《鹽鐵論·執務》:“天下安樂,盜賊不起;流人還歸,各反其田裏。”宋蘇軾《上富丞相書》:“明公居於山東,而傾河朔之流人,父棄其子,夫棄其妻,而自歸於明公者百余萬。”《清史稿·食貨誌壹》:“乾隆時,令官山、官地,無論土著、流人,以呈報之先後予墾。”郁達夫《沈淪》四:“他又忽然想到初次赴新大陸去的清教徒身上去。‘那些十字架下的流人,離開他故鄉海岸的時候,大約也是悲壯淋漓,同我壹樣的。’”

3、歸本:謂返回農耕。《後漢書·章帝紀》:“流人欲歸本者,郡縣其實廩。”《晉書·郗鑒傳》:“百姓懷土,皆有歸本之心。”《新唐書·李襲譽傳》:“襲譽為引雷陂水,築句城塘,溉田八百頃,以盡地利,民多歸本。”本:本業。指農業。

4、實稟:根據實數賑濟糧食。《後漢書·和帝紀》:“三月庚寅,詔流民所過郡國皆實稟之,其有販賣者勿出租稅。”

5、令足還到:讓(他們)足夠回家。還到:返回;回到。《史記·大宛列傳》:“(張)騫還到,拜為大行,列於九卿。”《三國誌·吳誌·吳主傳》“此言之誠,有如大江”裴松之註引三國魏魚豢《魏略》:“初東裏袞為於禁軍司馬,前與周俱沒,又俱還到,有詔皆見之。”晉常璩《華陽國誌·蜀誌》:“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於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壹大蛇入穴中。”《宋書·謝方明傳》:“嘗年終,江陵縣獄囚事無輕重,悉散聽歸家,使過正三日還到。”南唐張泌《寄人》詩:“酷憐風月為多情,還到春時別恨生。”

6、聽:聽任;允許。

7、過止:停留居住。止:停留;居住。

8、官亭:古代供過往官吏食宿的處所。《後漢書·章帝紀》:“流人欲歸本者,郡縣其實稟,令足還到,聽過止官亭,無雇舍宿。”元劉詵《望城岡》詩:“衰草秋蕭蕭,官亭路遙遙。”明湯顯祖《牡丹亭·勸農》:“現今親自各鄉勸農,不免官亭伺候。”

9、無:通“毋”,不要。

10、雇舍:租房。雇:租賃(交通運輸工具等)。

11、宿:住宿。

12、長吏:舊稱地位較高的官員。戰國楚宋玉《高唐賦》:“長吏隳官,賢士失誌。”《漢書·景帝紀》:“吏六百石以上,皆長吏也。”顏師古註引張晏曰:“長,大也;六百石位大夫。”唐陳鴻《長恨歌傳》:“而恩澤勢力,則又過之,出入禁門不問,京師長吏為之側目。”

13、親躬:即躬親。親自。

14、貧弱:窮苦弱小的人。《史記·周本紀》:“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舊唐書·良吏傳上·韋景駿》:“時河北饑,景駿躬撫合境,村閭必通贍恤,貧弱獨免流離。”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五:“數年以來,鍛鍊刑獄,至二萬二千余事,而訴理所才八百余事,則知貧弱不能自訴,及流移死亡而無人為雪理者,皆在八百事之外也。”

15、遺脫:即脫遺。遺漏。唐元稹《故金紫光祿大夫嚴公行狀》:“恐他人纂撰益復脫遺,感念曩懷,遂書行實。”宋洪邁《容齋三筆·漢人希姓》:“兩《漢書》所載人姓氏,有後世不著見者甚多,漫記於此,以助氏族書之脫遺。”清陳田《明詩紀事辛簽·淩義渠詩序》:“諸疏皆其風采卓卓者,今並不見其本集,則編次時亦不免有所脫遺。”

16、小吏:職位很低的官員。《史記·李斯列傳》:“年少時,為郡小吏。”三國魏曹植《與吳季重書》:“可令憙事小吏,諷而誦之。”宋梅堯臣《李廷老祠部寄荊柑子》詩:“踏雪沖風馳小吏,帶霜連葉寄黃柑。”茅盾《長途》壹:“京戲裏面習見的壹種宋明小吏的印象,幾次的浮上心來。”

17、豪右:封建社會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戶。《後漢書·明帝紀》:“濱渠下田,賦與貧人,無令豪右得固其利。”李賢註:“豪右,大家也。”唐劉禹錫《訊甿》:“其佐嘗宰京邑也,能誅鉏豪右。”《明史·毛吉傳》:“痛抑豪右,民大悅。”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各縣縉紳豪右,上結朝廷,下結官府。”

18、奸妄:謂奸詐虛妄。《後漢書·方術傳序》:“是以通儒碩生,忿其奸妄不經,奏議慷慨,以為宜見藏擯。”《三國誌·吳誌·孫和傳》:“是時有司頗以條書問事,和以為奸妄之人,將因事錯意,以生禍心,不可長也,表宜絕之。”《宋書·禮誌二》:“及元後崩,莽乃自服三年之禮。事皆奸妄,天下疾之。”宋蘇轍《論冬溫無冰劄子》:“先帝覺其奸妄,親批聖語指其罪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