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念邦公世系合浦六湖始祖《陳氏源流·合浦卷》陳潤儒?著

念邦公世系合浦六湖始祖《陳氏源流·合浦卷》陳潤儒?著

九十壹世念邦公(合浦六湖始祖)法號陳念八郎。她張二娘,今升壹娘。生五子:智仁、智義、智禮、智德、智信。

按胡公序下,念邦公當為九十壹世。大明成化三年丁亥(1467年)六月,廣西流寇侵擾廣東廉州石康縣。縣令羅紳父子率眾抵抗而雙雙殉難,石康縣被洗劫壹空,四民逃散,田地荒蕪。至成化六年庚寅(1470年),裏長趙緒呈請上司將石康縣並歸合浦縣。至弘治十年丁巳(1497年),有新民賴白見石康地廣人稀,便呈請上司廣招新民前來居住。於是廉州府韓都堂諱鶯出榜,廣招遠方黎庶前來開墾。

大明弘治十八年乙醜歲與丙寅歲之交(1505年初),我祖陳念八郎公攜妻挈子,從福建省汀州府上杭縣來蘇裏州試街瓦子巷遷來廣東省城,祖妣外家張姓亦合家結伴前來。忽值四海不寧,邊方不靖,繼續向西而南下。至吳川縣,張家之壹部即落腳,壹部隨吾祖遷來廣東省廉州府合浦縣興中裏六湖垌(今廣西合浦曲樟鄉)落腳。張姓於排上定居,我祖則於九塘下村開基創業。當時福建大批移民來廉者均為客家人,又稱新民。念邦公定居後剛四年,至正德四年己已歲(1509年),祖妣往吳川探親而病故於外家,葬於吳川縣四面嶺,亥山巳向,壬丙分金。念邦公卒年不詳,葬於六湖上垌東山境後嶺,立已山亥向兼巽乾分金。至三世孫陳釭公(二房陳公五郎之子)時,欲將祖妣金骸遷回與念邦公合葬。不料因路途遙遠,祭掃已廢有年,而張家早已豎謀占,不準遷回。只好於祖墳之右埋下壹,內置人(泥塑)壹具以代妣骸,號稱雙墳。為祖妣金骸無歸事,陳釭公於明崇禎十年丁醜歲(1637年)曾兩次往吳川呈狀告官,先告於顏公案下,不決;再告於朱公案下審結,判曰:“陳張二姓,世代姆,二家甘允,周年同祭,不得壹方強占,違者依律究治。”然而,事後陳釭公率家人前往祭拜,竟遭張姓族眾綁架,施以酷刑,用馬糞燒煙活活熏死,致使陳張二家結下冤怒。至清乾隆四十六年辛醜歲(1781年),長房、二房、五房捐修祖墓,啟攢金骸仍各成件而黑燥光潤。再遷高壹丈二尺,改立巳亥正線。葬後風水師亦自悔有誤。至道光年間,遷葬已六十壹年,合族酌議,擇辛醜年十壹月初十日啟視。見金骸尚全,可惜碎而略濕,俱無成件;祖妣泥塑亦濕而將碎盡。欲葬回初葬原冢,又恐元氣已泄,故按初葬原冢再往上遷高壹冢位,比原冢再深挖尺,見土色呈紅,質堅如石,而上下左右皆無此土。遷葬師確認為風水寶地,且穴位準確無疑,於是欣然下葬,立巳亥兼巽乾分金。時為道光二十壹年辛醜(1841年)十二月十二日卵時。屆時,四房璋嘉慶壹公因故遲到,遭長房鄉欽公嚴詞訓斥,二人發生口角。慶壹公壹氣走之,鄉欽公斷然宣布:“不準四房捐資組合嘗***祭,唯其自祭耳。”按照古禮,每年進行春秋兩次祭祀,春祭叫“蒸”,秋祭叫“嘗”,後來“蒸嘗”壹詞便成了祭祖基金會的特稱,後又專指祖宗遺留下來的集體財產。

九十二世長房智仁公法號陳公九郎。原居九塘下村,業造東山境大沖尾、塘背板橋沖、橋子坑等處。後又有子孫分居豪屋。生三子:陳源壹郎、陳深二郎、陳流三郎。1957年建合浦水庫,塘背壹支大部分遷往縣內各地較集中的有十字路鄉大楠木村、火甲村、乾江禁山村、五裏亭塘排大隊以及石康新安大隊等處;小部分留居塘背壹帶高架山坡。豪屋壹支早年有遷出公館沙垠村的豪屋和田寮下,有遷防城縣那屋背、娥眉月村,至今已二百余年,建水庫時原豪屋大部分遷往閘口平坡和石康、西場、三合口農場等處,小部分仍留居原址高架山坡。公與妣楊氏同葬於甲江口。

九十二世二房智義公法號陳公五郎葬於大油灘早禾沖,妣溫氏葬於大油灘舊村角嶺上。為何兄為九郎而弟為五郎?這是道教門下的排序,非兄弟排行。智義公生三子錢、釭、鈳。移居曲木、石井唇、湖洋背周圍壹所。子孫有分遷大廉秀村、白沙香草江,山心茅斜,六湖山口村,及南流江沿岸多處。

九十二世三房智禮公生三子:長子文周,次子文淵(傳聞少年亡故),三子文桓。文周生章,章生五子:舜謨、禹謨、臯謨、周謨、召謨;文桓生三子:上明、上碧、上清。

上明公後裔遷閘利小水,靈山縣和浦北宏學等處。上碧公住紅背園,妣張氏,生壹子廷甫,廷甫公生盛。廷甫公於明朝遷老廣西豬籠村,子孫有遷居大廉江崩村、合浦龍門江等處。廷甫公葬於豬籠村旱坑嶺,後因建校占用墳地而遷回大廉樟木角大嶺腳安葬。上清公遷博白縣松山、周旺。

九十二世四房智德公法號陳公十三郎,生壹子,諱遠,號宗源。子孫分遷東山境下王嶺、塘背龍眼樹下、璋嘉,老廣西大角、下壩等處。璋嘉壹支早年有遷居山心欖壩、創村、白沙兩甲水、香草江和靈山碗窯、浦北欽州、防城、海南等多處。建合浦水庫後,原居璋嘉的,部分遷居福成紅旗大隊,部分留居舊址。公與妣袁氏同葬六湖官塘頭。九十二世五房智信公法號陳公十四郎,移居東山境大嶺下。生二子:長子陳寧二郎,號景元;次子陳通三郎,號景亨。後裔分居東山境和官塘背、塘肚、鴉山、馬沖上王嶺、武石塘、山心黃泥塘、公館山尾、廣西佛塘、浦北塘滑沖、鴨屎逆、大角等處。公葬於石沖羅鬥圈嶺,妣溫氏葬於三叉塘。建水庫後六湖境內居住的後裔多遷居合浦清水江爛泥田和五裏亭壹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