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資助貧困學生的典型事跡

資助貧困學生的典型事跡

資助貧困學生的典型事跡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事跡。事跡不是簡單地為其單位和個人而設,而是要鮮明地反映和積極地弘揚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我們如何起草契約?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資助貧困生的典型事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助貧困學生典型事跡1樊氏有壹條路叫“萬裏路”,全縣有9所小學叫“萬裏希望小學”。在樊氏,有壹個男人婦孺皆知。他是沙灣裏,壹個致富不忘鄉親的好黨員。“既然成了黨,就不能停止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捐錢回報社會。

沙婉莉出生在壹個貧窮的農民家庭。16歲,因為交不起5塊錢的學雜費,被迫輟學。這成了他心中最大的痛,也成了他致富後支持教育、回報社會的最大動力。

從65438年到0974年,他走出農村,打拼了9年,開闊了眼界,增長了才幹,積累了財富,也有了回去發展家鄉的想法。1983年,他回到家鄉,成立了樊氏第三建築安裝工程公司,此後壹直擔任經理。

1984年,沙灣李將承接縣煙草公司基建工程所得的1000元捐給村裏建學校,開始了捐資助學之路。30多年來,他捐資助教,扶貧扶智,在全縣建起了9所“萬裏希望小學”;累計為助教助學、助困助學捐款12萬元,為光彩事業墊付8000多萬元,為社會公益事業捐款683萬元。

特別是在過去的五年裏,作為樊氏第壹個捐資助學的人,沙婉莉在晉升助教的道路上大步前進。從2011到2014,他每年資助10名中考成績優異的貧困生,每人每學年2000元;2013年捐款40多萬元,為樊中職工宿舍硬化路面;2065438+2004年無息投資2400多萬元為實驗小學新建教學樓,對樊氏中學、樊氏二中520名貧困學生給予壹次性助學金200元;2015年度,樊城中學100名貧困學生獲得300元助學金。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沙灣裏再次向縣委毛遂自薦,承諾結對幫扶壹個500-1000人的貧困村,確保其到2020年整體脫貧。

誠實守信帶動財富。

憑著勤奮和努力,沙灣裏已經成為壹名知名的優秀民營企業家。壹直以來,他崇尚“講信譽,重承諾”的務實作風,堅持“先做人,後做事”的價值標準,依靠“舍利不求質”的經營理念。

2012,承擔保障房建設任務。由於縣財政資金短缺,施工方需要全額支付。他用全部資產抵押了貸款,籌集了資金,按時保質完成了建設任務。

2065438+2004年6月初,承擔縣實驗小學和第壹職工幼兒園教學樓改擴建任務。時間緊,任務重,要在9月份開學前完成。從工程機械進場那壹刻起,整整三個月,他吃住都在工地,按時保質完成了通常需要八個月的施工任務。

在沙灣裏的心裏,永遠有“三不”:不欠黨和人民求助的錢,不欠親友感情的錢,不欠苦難人民的血汗錢。30多年來,他不僅自己發了大財,還累計繳納國家稅收16萬元。而且還幫助數萬農民工解決了就業問題,支持數百家商戶入駐自己的萬利裝飾城,帶領60多名來自自己村、縣乃至外省的農民工走上了致富路。

力行節儉,修身養性,成就大美

“我不想當守財奴,有錢就得賢惠,我願意做好黨員。我更願意去做。”30年來,沙灣裏從壹個普通人成長為壹名優秀黨員,進入了全盛時期的優秀群體,60歲了還在奮進。

作為壹名來自基層農村的“草根”勞模,沙灣麗始終秉承著節儉的傳統美德,不貪圖個人享受,也不想過奢華的生活。賺的錢要麽捐給學校,要麽用來扶貧。

在沙婉莉看來,節儉是壹種美德,與貧富無關。已經成為壹種習慣,融入生活。他的自行車壹輛接著壹輛磨破,他的廉價西裝壹件接著壹件磨破;為了方便跑工地,幾年前用8萬塊錢買的壹輛車,成了他平凡的名字和面孔背後唯壹的“奢侈品”是他不平凡的堅持和“富可敵國,吃粗吃劣”的平常心。他單槍匹馬,省吃儉用,給這個融化在手心、四處流動的社會帶來了溫暖,也感染和帶動了更多* * *黨員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是黨和人民的培養造就了我善良仁愛的性格,教會了我創造財富的真諦。我會繼續肩負起社會責任,保護世界人民,永遠保持* * *制作者的本色。

陳勇軍,壹個資助貧困學生的典型故事,成了額爾格圖學校學生資助的代名詞。學生總是用“熱情”這個詞來形容他,同事總是用“敬業”這個詞來形容他,相關領導總是用“放心”這個詞來形容他。

自額爾格圖學校精準扶貧工作組成立以來,陳勇軍先生壹直負責學生資助和精準扶貧工作。他始終以飽滿的工作熱情、踏實的工作作風、認真的工作態度面對這份工作,贏得了領導、同事、學生、家長的贊譽,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愛心資助,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好評。

學生資助涉及面廣,工作非常繁重。每年上級下達學生資助任務後,他總是認真學習相關文件,深刻領會政策精神,心中有數。同時,起草印制宣傳資料發送給學生和家長,廣泛宣傳學生資助的相關政策、條件和程序,使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在日常工作中,陳勇軍老師經常深入班級了解困難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經濟困難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積極為學生成才創造條件,對受助學生的情況進行調整和處理。通過廣泛宣傳,學生了解了國家資助政策;深入調研,掌握了第壹手資料,為資助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許多學生家長感激地說,“多虧了黨的好政策,我們經濟困難家庭的孩子才能繼續上學,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有家長對陳勇軍老師說:“妳們用辛勤的勞動播種了陽光和雨露,讓我們感受到了黨和國家政策的溫暖和滋潤。妳做的是好事!”

克服困難,開拓進取,用“三顆心”從事資助工作,深受同事們的尊敬

學生資助工作說到底就是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讓愛。在學生資助工作中,陳勇軍始終要求自己以三種心情工作:壹是要對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心懷感恩;第二,要同情學生和家長的經濟困難;第三是真誠熱愛妳的工作。因此,工作中處處體現出的熱情、愛心和耐心,不僅感動了學生和家長,也鼓舞了同事。每年在辦理學生資助時,他總是克服人手少、時間緊、任務重的困難,加班加點辦理學生資助。每天他來得最早,走得最晚。同事們看到他要麽是熱情地接待和聽取學生和家長的建議,要麽是耐心地向他們宣傳和解釋相關政策和程序。正是有了這種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以及不怕吃苦的精神,學校每月的助學金報告按時上交,學生們每個月都能按時領到助學金,他們也用微博的收入給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買書。

檔案管理標準化和信息管理數字化。

這兩項工作制度的實施,加強了資助工作的後期管理,數據利用更快捷,檔案保存更完整。陳勇軍就是這樣,她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創新。這些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陳完成的。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壹套較為完整的國家資助工作體系,並在高效運轉。

到目前為止,應該說二哥圖學校的資助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管理上和制度上都是相當完善的。這些成績的取得,與陳老師在工作中的不斷拼搏進取是分不開的。今後,陳勇軍先生將壹如既往地繼續投身於他所熱愛的教育和扶貧事業,為造福爾格圖鎮人民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近年來,應縣學生資助服務中心主任何俊義認真貫徹國家資助政策,建立和形成國家、社會、學校支持和幫助貧困學生接受教育的關愛幫扶隊伍,紮實開展“為妳點亮明燈,照亮前進道路”的關愛幫扶活動,讓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愛護像壹束陽光壹樣照進每壹個貧困家庭,點燃他們的希望之光。鼓起勇往直前的勇氣,重建改變貧困命運的信心,幫助壹大批瀕臨輟學的貧困家庭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實現人生理想,有效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受到了上級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托起全家的希望

這是壹個特別困難家庭的孩子,老、幼、貧、弱結合在壹起。

應縣三中2班(301)學生唐,今年15歲。他三歲喪父,無助的母親帶著兒子痛苦地回到了沒有孩子的老家。只靠種幾畝地,唐就活了下來,不過好在在兩位老人的照顧下,唐漸漸長大,而從小失去父愛的唐也很懂事,不負眾望,順利讀完了小學。

2020年秋天,將去唐市上初中。此時,我爺爺唐興文81歲,喪失勞動能力。我奶奶患有高血壓和輕度腦梗,常年吃藥。自從父親去世後,我母親壹直體弱多病。她只靠打零工賺錢貼補家用。壹家四口幾乎無法維持日常生活。去城市讀初中需要壹定的經濟支持。顯然,這樣的家庭已經不可能繼續下去了,壹家人壹度陷入無奈。

陽光總是在人生艱辛旅程的黑暗中升起。新學年伊始,縣教育局資助服務中心何俊義主任正帶領中心工作人員下鄉宣傳國家資助政策。得知情況後,他及時去他家走訪了解。當走進大黃圩鄉北站村唐家的兩間危房,看到壹家壹戶情緒低落的家庭時,何主任立即從自己身上拿出1500元,交給唐的母親,讓她給孩子買學習用品,說要盡量享受國家獎學金政策,並鼓勵孩子振作起來,好好學習,為全家爭光。

不久,何主任通過與應縣三中領導和班主任的溝通,為他申請到了助學金,解決了唐上學的燃眉之急。之後,心系家庭困難學生的何主任,工作之余、閑暇之余,每次都去唐家串門,與唐興文老人成了朋友。

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就像陽光普照大地,讓唐興文壹家充滿了希望和活力。現年83歲、身體依然健康的唐興文自信地說:“我壹定要再活十年。看著唐上大學,找個好工作,有個好前程,改變孤兒寡母的不幸命運,我們老兩口就安心了!”

幫助學生實現夢想,歌頌黨的恩情

“像我這樣的孤兒,可以馬不停蹄地上學,也可以順利走進大學大門,實現人生夢想。這與黨的好扶貧政策和何主任的熱心幫助是分不開的。在此我衷心感謝黨和政府!真心感謝何主任!”這是中國民航大學天津分校大二學生喬慧琳在筆者了解資助情況時的心聲。

喬慧琳是應縣下社鎮新堡村壹個普通農民的女兒。她有壹個幸福的家庭和壹個充滿夢想的童年。然而,天氣是不可預測的。在鎮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親不幸意外去世。我媽不知所措,沒有任何消息就離開了家。壹個幸福的家庭突然分崩離析。之後,成了孤兒的喬慧琳和60歲以上成了五保戶的爺爺喬田真相依為命,生活壹度陷入困境,讀書成了奢望。

喬慧琳回憶說,她幼小的心靈遭受了重大損失,她整天都呆在以淚洗面。之所以能夠重返校園實現夢想,是何主任親自上門做心理安慰和思想疏導,並主動送上助學金上門。特別是熱情的何主任帶著壹位愛心人士,應縣聯想電腦公司經理叔叔,為我們祖孫解決生活問題和學習困難,讓我揚起理想的風帆,重返校園。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劉捍東經理累計資助4萬余元,持續無私的幫助和支持,圓了我的大學夢,改寫了我的人生。

聽著這個意氣風發的新時代,大學生們回顧著不幸和幸運的成長過程。我們相信,常懷感恩之心、家國情懷的喬慧琳,壹定會成長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愛情走在崎嶇的路上。

這是發生在壹個身體殘疾、意誌堅定的男孩身上的真實故事,在應縣職校校園裏廣為傳頌,包括國家資助、學校幫扶、老師關愛、同學互助、學業有成。

程家偉,應縣藏寨鄉鐵莊村人,應縣職業學校(118)班計算機專業學生。是先天性小兒麻痹癥的殘疾兒童,經專業醫療機構鑒定為壹級殘疾。我的父母是農民,我在世界上有壹個哥哥和壹個姐姐。由於身體缺陷和家庭貧困,程家偉在村裏上小學後很少離開家。看著孩子壹天天長大,年邁的父母十分焦慮。期待在家裏待久壹點的程佳偉,常常沈默不語,郁郁寡歡。

路在哪裏?程家偉未來的命運,成了父母兄弟姐妹的焦慮。

機會總是出現在欲望中。2018年夏天,何主任親自帶隊到鐵莊村程家偉家。經過耐心的勸說和動員,程家偉終於進入應縣職業中學,為他量身定做了計算機專業。

三年的愛心接力,幫助譜寫了壹曲感人的奉獻之歌。為了幫助程家偉順利走完三年的校園生活學習之路,何主任帶領工作人員給他送來了壹臺全新的聯想臺式電腦,並上門為他辦理了扶貧。何主任為了方便他的日常生活,親自聯系學校給他“開綠燈”,在公寓壹樓給他劃出宿舍,安排壹個同學陪讀。他壹有時間就去學校和他談話,鼓勵他努力學習,立誌成為壹名成功人士。

三年來,在何主任的積極幫助和鼓勵下,程佳偉自強不息,在學習上異常努力,克服了種種困難,付出了難以想象的艱辛努力。專業技能的不斷提升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全市2020年技能大賽中獲得計算機優秀獎。同時,他堅持磨練自己,每天早晚在操場上鍛煉散步,業余時間練習英語口語。努力是有回報的。如今,程佳偉走路越來越順暢,說話也越來越清晰。

2021年7月,程家偉如期畢業,順利進入朔州陶瓷學院。

資助貧困生典型事跡4王靜,女,我校計算機專業2016級,2017年太原市職業學院技能大賽圖文混排、電子圖表壹等獎,2019年考入呂梁大學。在學習的道路上,她面對了壹系列的問題,流了壹點汗水;在成長的道路上,她不斷挑戰自己!

在學校領導和老師的關心幫助下,她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努力學習,刻苦鉆研,樹立了堅定的政治觀、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具有良好的道德觀、牢固的群眾觀和牢固的勞動觀。我學會了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遵守校規校紀,響應學校的號召,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挫折,積極錘煉和提高自己“自知、自立、自控”的能力,使自己不斷走向成功,真正成為人生的強者。

第壹,看清形勢,加強學習,樹立堅定正確的人生觀。

從進學校的那壹刻起,她就意識到,壹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須要有與時俱進的遠大理想,而壹個人的理想決定了自己的成長方向。所以,只有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正確審視壹切,才能使自己不斷成功。剛入學時,她就給自己定下目標,用實際行動嚴格要求自己。作為壹名共青團員,她樂觀進取,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艱苦樸素,在同學中起到了表率作用。

第二,牢記使命,努力學習,做適應社會的復合型人才。

作為中職生,學好專業是第壹位的。她積極進取,積極思考,努力學習,從未放松過對知識的渴求。她喜歡和老師同學廣泛接觸,互相交流學習。在校期間,我多次獲得優秀學生的稱號,看到自己用汗水換來的成績和收獲的豐碩成果,我非常開心。同時,在專業知識方面,她積極參加各種實踐培訓和競賽活動。為了繼續學業,她選擇參加學校的對口班,進壹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第三,適應環境,努力工作,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在學校,她壹直積極進取,從班幹部到學生會幹部再到團委。她積極協助學校老師,熱心為同學服務,責任心強,踏實積極,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她在校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深受師生好評。

第四,註重細節,積累點點滴滴,培養自己良好的生活習慣。

學校生活給了她獲得“自知、自立、自控”能力的機會,這不僅是她今天學習的需要,也是她明天走向社會,適應快節奏生活,成為開拓創新人才所必需的意誌品質。為了加強自立能力的培養,她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她了解了生活的艱辛,人生的意義,拓寬了知識面,增強了適應社會的能力,提高了綜合素質。

在生活中,她積極樂觀,誠實助人,內心有著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助學政策傳遞的是國家的責任感和社會的公德心,也讓她萌生了感恩的心。在學校愛心社的組織下,她參加了《送溫暖》走進敬老院的活動,用實際行動給老人帶去陽光和溫暖。

王靜說,她有今天的成績,應該感謝國家的資助和學校的培養。她壹定要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用實際行動回報母校和社會,決不辜負學校和社會對她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