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恩平市第壹中學的文化傳統

恩平市第壹中學的文化傳統

創建時間:1980

作詞:張楠雲,許劉國

作曲:方

改善時間:2013

改進:鄭世全、梁日斌、吳瑪麗

設計理念:恩平壹中校歌歌詞巧妙地融合了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校風、教風、學風,體現了壹個中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

歌詞簡介:整首歌節奏和諧,節奏優美,充滿朝氣,朗朗上口,催人奮進,充分展現了緊張熱鬧的校園生活,彰顯了恩平壹中的優秀教育傳統。

第壹句話就體現了學校優越的地理環境,背靠郁郁蔥蔥的鰲峰山,面對碧波蕩漾的錦江。環境優雅,是陶冶情操、學習教學的聖地。

第二句話體現了壹中學生勤奮、開拓、全面發展、修身養性的人生追求。

第三句反映了古老龔雪的深厚文化孕育了優秀的校風,培養了壹代又壹代的人才;

第四句著重表現了壹中學生面向未來,有理想,為祖國的未來而奮鬥的誌向。龔雪是縣立學校和孔廟的總稱,又稱夫子廟。教學指導和說明既是縣教育行政的學術官員,也是縣學的指導者。清末,恩平各界代表在龔雪舉行“祭祀儀式”。

明成化十六年(1480),恩平龔雪建於恩平縣城西。

鄭德二年(1507),修建邢星門;

清康熙五十壹年(1712),知縣陳將遷至鰲峰山下(今恩平壹中舊址),後幾經新建擴建。

同治五年(1866),龔雪初具規模:殿後祀,中祀大成殿,殿前平臺,左右兩廟,左右1立碑堂,殿左右三側室。月臺南多戟門,左邊是溫官亭,左邊是溫官亭。門的右邊是相賢殿,右邊是武官殿;外面是池畔,由壹座石橋圍著,水池前面是邢星門。門前有壹塊石碑,上面寫著“文武百官在此下馬”。前面是文明門,前面是青雲路。寺東為明倫殿,後為尊經閣,前為大門,原校署;聖殿建在聖學院附近的西邊;

民國時期,龔雪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抗日戰爭時期,省中臨時中學(後改為月華中學)遷至恩平,並利用龔雪設立初級中學;

1951年秋,農業學校從“三聯中學”分離出來後,龔雪作為校舍使用。1962年,恩平華僑中學由江州市遷至龔雪建校,大成殿及左右樓拆除。豎碑堂中的石碑被完全毀壞,只保存了壹部分明代陳憲章撰寫的《秀恩平縣儒銘》。

1965年,崇聖寺為危房。縣裏撥款1000元修繕後,被華僑用作辦公室。

“文革”中,供奉殿頂的兩條泥龍被砸成“四老”。同時,寺廟附近的尊經閣也被拆除;

1970華僑中學停辦,恩城中學使用原校舍。1972年,學校為了擴建運動場,把水池上的池畔和石拱橋(金水橋)拆掉,填了進去。到目前為止,龔雪只留下了崇聖寺的輪廓和壹塊不完整的石碑。

1978年,恩平壹中重新開學,經過多次修繕,“龔雪”重現輝煌。

2015438+065438+10月1,恩平市第壹中學97周年校慶當天,學校舉行龔雪改造竣工剪彩儀式,孔子聖像入座並揭幕。

恩平壹中“弘揚學宮文化,育人為本”,培育“尊德自強,博學脫俗”的優秀辦學特色,優化壹中育人環境,提升壹中校園文化品位,增強辦學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