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古贊鎮的文化教育

古贊鎮的文化教育

康定三中創建於1980年,是康定地區唯壹壹所以寄宿制為主要服務的農村初級中學。學校主要服務於董哲、康定八鄉壹鎮和姑咱地區省屬、國有單位的農民和幹部職工子女。學生1263人,24個教學班。寄宿生902人,占學生總數的72%。因為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很難管理。教職工95人,其中專任教師90人,工人5人。本科69人,專科19人,中專及以下7人。高級中學教師10人,壹級中學教師38人,二級中學教師36人。

32年來,學校秉承“學生成人,學生成長,教師成才,學生發展”的辦學宗旨,按照“以人為本,個性發展,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實現了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的人性化和具體化。先後被評為縣級文明單位、縣級優秀團組織、縣級示範學校、縣級先進黨支部、縣級最佳文明單位、國家級衛生單位、國家級無毒校園、省級先進德育集體、四川省五四紅旗團委、四川省先進群眾體育團體、四川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等。

占地面積約40000平方米,現有校舍面積10875平方米,其中教學樓兩棟2541平方米,綜合樓壹棟2876平方米,學生宿舍兩棟3358平方米,學生食堂壹棟2100平方米。運動場地8792平方米,綠化面積近1100平方米;在24個教學班和階梯教室安裝多媒體電子白板,實現“班對班交流”;每個老師辦公室都配有電腦,校園安防監控系統遍布校園。古贊小學位於古贊鎮中心。學校服務於8個行政村、2個社區和50多個政府機構和駐省、地、縣的單位。因為老師關心學生,教學質量高,實行寄宿制後,附近六鄉壹鎮外出打工的農牧民子女都轉到了這所學校。學生880人,其中留守兒童52人,單親家庭39人,孤兒5人。在這些留守學生中,藏族孩子占了90%以上。壹年級5人,二年級13人,三年級5人,四年級2人,五年級9人,六年級12人。他們的父母有的在成都、康定等地工作,有的去深圳、廣州等地,有的常年在山區工作。大多數父母壹年回家壹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壹次。這些孩子的生活狀況及分析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即隔代養育(爺爺奶奶監管)、在校寄宿(主要指中學生寄宿學校)、親友寄養(寄養在親友家)、獨立生活(兄弟姐妹獨立生活)。

細致周到的學校

目前,固安小學留守學生只有壹人住校,其余在校外租房或在固安親戚家暫住。以五年級二班的學生張俊傑為例。父母離異,父親在成都工作,壹年回家壹次,母親還沒回過家。他和爺爺奶奶在學校旁邊租了壹間房子。因為從小孤獨,他早就養成了獨立生活的能力。他自己洗衣服,經常幫爺爺奶奶做飯,下地幹農活。平時爺爺奶奶身體還算強壯,所以對小接君照顧得無微不至。但還是有很多藏族學生,他們是附近山上牧民的孩子。他們也選擇在學校附近租房子住,但是沒有親戚照顧或者很少照顧,大部分都是獨立生活。而我假期也經常回山裏幫父母挖藥維持生計。他們的情況更令人擔憂。這些孩子面臨的最大的生活問題是父母都外出打工。他們缺少的是父母對他們日常生活的關心和支持,這是監護人無法替代的。教育狀況以及對留守學生教育狀況的分析是我們調查的重點。眾所周知,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這些留守兒童面臨的最大困難,所以學校教育應該盡力彌補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找到壹種最適合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是我們乃至全社會都在努力探索的問題。因為我們采用了家訪的方法,所以很容易發現長期不合理的家庭結構給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毀滅性傷害。家庭教育的缺失首先涉及到孩子心理發展的不平衡。大量留守兒童存在性格不合群、不喜歡與老師同學交流等心理問題,表現為悲傷、無助、自卑、閉鎖、空虛、孤獨、抗拒、怨恨、漠視家庭價值觀等情境,以及難以管教、違反校規、結夥、任性放縱、反復無常等逆反行為。在學習成績上,表現為註意力不能完全集中,作業質量差,難以養成最起碼的學習習慣,對學習的態度淡漠,且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其次,家庭教育的缺失表現在對孩子課後輔導的缺失。與當今城市新興的課後輔導行業,如學生家教、午餐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些留守兒童的課後作業通常無人問津,作業完成情況堪憂。這樣的學習質量很難保證。處於身心快速發展期的中小學生,在學習、生活和自身的變化上,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而家庭卻無法完全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和智力上的解答。這加劇了這些問題。以三年級壹班的學生萬偉為例。他從小被奶奶帶大。雖然他在生活中養成了獨立的習慣,但是他沒有獨立學習的好習慣。平時在學校有老師輔導,所以作業還算合格。假期裏,他的作業沒有人輔導,也從不寫作。奶奶作為監護人,是典型的藏族老人,壹點文化基礎都沒有。他們在古贊租房,假期沒有其他形式的輔導。貪玩是他從小養成的習慣。假期裏,他經常在山裏玩到很晚才回家。回家又是看電視動畫,完全放棄了假期學習的任務。當被問到未來的打算時,他壹臉茫然,沒有多余的想象和對未來的憧憬。

關註留守兒童

通過對“代理監護人”情況的分析,發現留守家庭大部分由爺爺奶奶和其他失散的親屬照顧,少數由親屬照顧。可見,分離監護已經成為該地區留守兒童的主要監護方式。雖然壹些走散的親人很樂意照顧留守兒童,但由於體力、知識等原因,很多走散的監護人表示“很難照顧到孩子”;住在親戚家的都說“不願意卻又無可奈何”,可見他們對孩子的態度相當冷漠,大多是出於感情才照顧孩子。所以他們很多人都很難得到“代理監護人”的良好照顧,更別說教育了!我們懷疑,這可能是很多留守兒童難以相處、性格怪癖等諸多心理疾病的原因。家庭教育是監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父母在家庭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教育和影響子女的過程。它對人的影響極其廣泛而有效,能促進兒童身心、道德、健康、智力的正常發展,形成個性、個人理想和發展興趣。本身就是法律責任,應該隨著監護權的轉移而轉移,但實際上這部分被無情地省略了。但很多“代理監護人”表示“只管生活,不管其他”,只管教育。這說明孩子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圍。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親戚,大多局限於吃飯穿衣保暖等淺層照顧,難以盡到教育責任。溝通是家庭教育的前提。但絕大多數“代理監護人”直接表示“很少或從不和孩子說話”,只有少數留守兒童表示“遇到困難時會和照顧我的人說話”。同時,壹些孩子也認為監護人實施了壹些家庭暴力,說明雙方的溝通態度和方式存在很大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教育部門目前主要依靠學校教育來彌補。而且我們在調查中從老師那裏了解到,留守學生的成績普遍不太好,缺乏很大的學習動力。我們都知道,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父母的物質獎勵和口頭獎勵是他們進步的動力,而他們卻連這樣的動力都沒有。對於高三學生來說,學習的動力就更少了。他們甚至不知道以後還要不要繼續上學,上學的目標更是模糊。缺乏父母的指導使他們處於無組織的學習階段。學業上,表現為上課註意力不集中,缺乏自制力,缺乏紀律性,有的不能按時完成作業,不能及時糾正作業中的錯誤;而且有些留守兒童很難管教。在班級管理中,他們往往成為班幹部甚至班主任的“眼中釘”。在學校生活中,他們很少找老師解決問題,這源於他們封閉的性格。這主要是心理問題和學習自制力差造成的。“代理監護人”主要是爺爺奶奶,基本沒有受過什麽教育,所以他們的職責主要是監督孩子的學習,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自制力。然而,大多數留守兒童沒有被督促學習的事實充分反映了監護人本身的態度和能力削弱了家庭監督的原有作用,影響了“留守兒童”自制力的形成,進而導致學習成績的下降。這些都是家庭教育缺失給孩子學校教育帶來的嚴重問題。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古贊小學留守學生管理體系是壹套全面系統的管理留守兒童的體系,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在這個體系中,教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師扮演的是“代理監護人”的角色,他們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彌補了親情。但問題依然存在,那就是老師不能代替家長,尤其是在假期。這些孩子大多處於無人照管的學習狀態。由於缺乏課外輔導,作業往往不能及時完成,假期也沒有足夠的學習。這種學習狀態很難有大的進步。

我們在與當地教育部門和古贊小學老師的交流和討論中,了解到很多關於留守兒童管理的問題和解決方案,總結如下。管理留守學生的關鍵是做好學校管理,學校管理要關註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古贊小學的很多制度都值得其他學校學習。起初,古贊小學建立了留守兒童檔案,為每個留守同學制作了聯系卡,上面註明了學生的姓名、性別、民族、年齡、家庭住址、是否寄宿等。,並動態管理它們的增長。古贊小學專門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安排經驗豐富的老師定期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困惑。學校高度關註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定期舉辦有助於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主題班會、社交晚會、道德與法律講座等,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學校家庭的溫暖,懂得調整心理,了解生理變化。在“留守兒童之家”的活動體系中,學生每周都可以和父母免費電話聊天,及時向父母告知自己的問題和秘密。家長也要定期與班主任電話聯系,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可以說,教師是學校的父母,是留守兒童家庭的代理父母。因為老師不僅要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負責,還要對他們的日常生活等方面負責,讓他們在學校的關懷下感受到家的溫暖。在古贊小學“留守兒童之家”活動制度中,學校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要求各班班主任、教師與各班留守兒童結對,並專門制定了“三個壹”制度——每月家訪壹次,每月與家長談心壹次,每學期給家長寫壹封信。要求教師關心學生的心靈成長,關註學生的喜怒哀樂,關註留守兒童的心理生活,教育他們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與學生溝通情感,彌補留守兒童親情的缺失。我們認為教師的幫助應該在學校教育中起主導作用。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要對留守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負責,作為慈愛的母親和父親,教會他們走上正確的生活和學習之旅。古贊小學建立了“電話聯系卡”制度,建立了電話聯系卡(家長工作地址和聯系方式),開通了學校電話熱線,要求外出打工的家長與學生保持經常聯系,及時與學校溝通,了解學生情況,做到半個月電話溝通壹次。加強對學生情緒發展和心理健康的幫助和引導。

我們認為父母的關心是必不可少的,他們對孩子的引導和鼓勵是孩子身心成長的動力,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更應該受到關心。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系,也可以用書信,這對孩子的情感發展很有幫助。學校應該和家長就孩子的教育達成壹致,或者學校和老師通過家長會加強對家長的教育,讓他們明白賺錢和孩子的未來哪個更重要。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孩子帶到就近的學校,可以有效解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問題。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關於進壹步做好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確立了以流入地和公辦學校為重點解決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的“兩化方針”。但是,這個文件在很多地方落實不到位。公立學校不願意接收農民工子女,即使接收,也要向他們收取昂貴的“借讀費、贊助費”。建議教育局長不要認真執行“兩化政策”,公立學校要盡量接納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要取消壹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壹個學生。

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農村學生人數在減少,要合並壹些農村學校,結合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可以改擴建壹批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無人看管、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以去寄宿制學校,解除農民工的後顧之憂。古贊小學對沒有監護人的留守兒童實行寄宿制管理。學校還動員家長把壹些無法有效監管的留守兒童轉到寄宿制學校,由專門的老師負責他們的日常生活。學校還定期給留守兒童購買洗滌工具,定期給他們的宿舍消毒。同時,學校也加強對這些留守兒童生活學習的精細化管理。同時還組織老師管理這些學生的課外生活:輔導學生晚自習,組織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打籃球、打乒乓球、繞操場跑步等。還組織學生看新聞和少兒節目,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和幸福,不再感到離開父母的孤獨和寂寞。我們相信,寄宿制管理不僅能喚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集體歸屬感,更重要的是,在老師的管理和關愛下,學生可以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豐富的課外生活也會讓他們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