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石寨古村的位置在哪裏?

石寨古村的位置在哪裏?

石寨村:又名石城,位於陸豐市金奎大鎮,是“雙料”國家級古村落。它在中國古代村落中享有很高的聲譽。該村建於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直到明朝才大規模建成。據說石寨村的第壹個定居者是壹個石姓家族,所以取名石寨。這個村子原來是石、陳和謝的聚居地,但現在村民都姓黃。該村的歷史和傳統建築包括石城和謝。石寨非常重視農耕和“倫理教育”。明清時期授予三秀才、七舉人,是廣東著名的“文墨之鄉”。

石寨古村由石寨、新寨、忠義寺組成。

石寨村是黃姓人居住的地方。東西走向,依山而建。具有鮮明的古代農業文明和嶺南地域文化特色。從建築的整體格局到安全防衛設置,石寨村都是壹個奇跡。

城墻周長約700米,高度為10米。地基部分用石板砌成,高3米,上部用混凝土夯實。墻寬4米,墻分3米多的內外墻。內外墻之間有壹條寬2米的“路”。外墻上布滿了盤子和洞。有東、西、北、南四個城門,在距離城門40米的兩側設置堡壘。自生的平袍(音)詩意地掛在墻上,既讓斑駁滄桑的墻體呈現出綠色的生機,又起到了保護作用,這是墻體幾百年不老的秘密。

在西門城墻的上方,有壹塊石碑,上面用金字鐫刻著“石城”幾個字,是黃的祖先所寫。城裏的房子壹路按照寨子墻的圓形走向建造,壹路按照山的高度建造,整齊有序地疊放在壹起。兩條道路中間,壹條依山勢而建的村道主幹道貫穿全村,二級車行道與主車行道兩端相連,形成壹個龐大的村道網。居民樓大多屬於“三室跨兩手”,通俗實用。

黃人有為考上進士、乃至秀才的人建造石旗桿夾的習俗,以示對人才的尊重和對後進者的鼓勵。在舊時代石寨村大門外的廣場上,豎起了28個各種各樣的石頭旗桿夾。每到節假日,旗桿上升起繡有各種功名的旗幟,蔚為壯觀,成為當地著名的文化景觀。不幸的是,這些石頭旗桿夾在文革中被徹底破壞了。在明清時期,建造城市和村莊成為壹種普遍的做法。

除了修建石城,黃易的侄子還在離石城兩公裏的石龍崆峒山腳下修建了壹座規模宏大的城中村——新寨。據說該村建於18年前後,規模之大,設計之巧妙,造價之巨大,令人嘆為觀止。此外,他們還擁有大量朝廷授予的田地。租來的田地近陸豐東、河東、河西等鎮,遠至今天海豐縣的梅隴。他們還在離新寨不遠的地方修建了靈泉寺,完成了舊農村所必需的“學校、祠堂、安堂”配套體系。

新齋始建於康熙三十年,以建造者黃繼先之父命名為“和安裏”。新寨黃氏源於石寨,故又稱新寨。

高達十余尺,古老斑駁的灰黑色墻壁上布滿了用於防禦和對外射擊的眼睛。內地下室13層城墻斷面呈梯形,自下而上越來越寬,形成了環繞村莊的不同層次的城墻道路。墻的底部是用堅硬的石頭鋪成的,又厚又結實。墻基與居民樓之間留有1米寬的巡邏道。

寨門按後天八卦方位,有西、南、北三門。正門是西門,門上有牌樓。牌匾上浮雕“和安裏”二字,寓意“和睦相處”、“繁榮太平”。有趣的是,加繆的正門和城門在壹條直線上,遠在河西鎮的岐山和建陵(吳冕)之間。門聯上寫著:“左邊旗峰迎吉靈,右邊迎建陵之光。”南門碑文寫著“齊傑”,門聯上寫著“瑞愛南宮開泰運,光迎東京召盛世”。北門上的碑文寫著“楊德”。門聯上寫著:“英風尤在川西,仁義常在北門。"

三寨門非常堅固,有壹大壹小兩個石門,通道兩邊各有壹個小門,用來堆放武器和駐紮人員。每扇木門厚10 cm,門是封閉的,有兩道鐵鏈和兩道杠,杠可以用榫頭加固。門的上方有兩個方形的石槽,是用來救火的。當敵人放火燒門時,可以向他們身上潑水滅火。

村墻外有八座雕花樓,其中六座位於三門左右,向墻外延伸2米,墻環城路可達八座雕花樓。周圍的垃圾是平的,周圍的動靜可以盡收眼底。所有窗口視野壹致,相互交叉,不留視野死角。如果整個村子的三門都關了,那就固若金湯了。

明清時期,海陸地區海盜猖獗。這說明沒有壹個日本海賊敢進攻圍攻富邊新村。村裏的建築以黃氏宗祠為中心,有壹輛五馬拖車,前面是壹個開放的廣場,後面是兩個“九房建築”,每個建築有兩層,九個房間。祠堂左右兩側“八間厝”房屋橫向保護,與“九間樓”之間有兩塊空地,稱為“龍眼”。用寨子墻圍起來,把居民樓圍起來保護起來,形成壹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祠堂的主體建築以壹個有三個入口的大廳為中心,兩個“九間教室”垂直排列在主體建築的兩側,與主座之間隔著壹條“火巷”,最外側圍著壹條“火巷”和壹排房子,使其成為壹個巨大的獨立單元。

庭院布置有序統壹,三街六巷穿境而過,分隔適度,動靜適宜。前後門道與左街右巷相連,虛實結合。住宅建築材料以混凝土為主,墻體多采用俗稱“金包銀”的方法建造,即外墻三分之壹用磚或石建造,內墻三分之二用土坯或夯土建造。村民們說,黃繼先的侄子黃德興在建村時被任命為廣西梧州知府,官銜為正四品。所以按照封建王朝“四品官”的規格,在地面以上1.2米,每個房間都刷成白色,所有房間都刷成黑色。按照封建王朝的法律,如果朝廷的四個官員來抄家,家裏只需要自己把屋裏的東西搬出去就行了。

縱觀村中所有的建築,都有相互的召喚和回應,有匯聚,有大小,有主次,有內外,組合成壹個有機的整體,形成壹種恢弘的氣勢,聚而不亂,分而不散,變中有規律,變中有序,呈現出壹種群體的和諧與平衡。

圓形自古以來就是“幸福”、“快樂”、“吉祥”的象征。出於家庭對外防禦安全的需要和同壹個家庭居住生活的需要,新寨黃氏人以“同住”為理念,利用距離的虛線關系,成功地將家庭建築群體聚集在壹起。同時,將每個家庭劃分為相對獨立的生活空間,既完整又安靜,體現了大家庭的和諧與親和,具有強烈的人情味,適應了大家庭倫理秩序的鞏固。

海拔400多米的石仔掌,位於六合河口市場東南8公裏,延伸至大安,8萬鄉鎮。自古以來就被陸豐人奉為“靈山”。它自西北向東南,至脈東南端壹路至碣石鎮玄武山,故有玄武陵廟;壹路到東海龍山,古有龍山書院。中部大安,龍三脈以石為界,兩路向北,壹路向南。北二路始於唐武德五年安陸郡址朱桓村,清康熙年間新寨。地質學家張連峰認為,新村屬於“獅子的兒子”,但“王龍局小”,恐久而久之成為“獵龍地”。所以傳說黃氏家族將來會在村東的亂石地帶建壹座廟,用廟裏的鐘聲“振興龍神”。

石崗位於獅子上東北,距新寨約2公裏,山川秀麗,巖石嶙峋,山泉連綿不絕,水甘甜可口,據說左右溪流天氣可晴,故名“靈泉”。作為大安八大古景之壹,詩中寫道:“壹江流出壹獅鹿靈泉。”

清朝雍正三年,廣州花都來了壹個和尚,自稱“生在壹個美麗的地方,死在靈泉寺”,奉師父之命來到靈泉建寺。新寨人記住了當地老師的話,大力支持寺廟建設,捐資完成了“學堂、祠堂、安堂”的配套體系。五臺山特制了壹口大銅鐘。據說銅鐘極重厚重,傳聲10裏,聲音清脆綿。大銅鐘在文革中被毀。《縣誌》記載:“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獅子洞內建石洞,靈泉寺由桑家社養”。

廟裏有壹棵很大的橘子樹,是嘉惠在廟落成時種下的。據說,無論是在幹旱的年份還是霜凍的季節,這棵柑橘樹每年都能摘下數百公斤的果實。上世紀80年代,大安公社在荒山上開辦了柑橘農場,柑橘農場的技術人員經常帶著上級領導到寺廟裏參觀考察柑橘樹。後來施了化肥,柑橘樹慢慢枯死了。和尚嘉輝死後,寺廟附近的“和尚墓”下葬,有碑文。靈泉寺是上世紀90年代在黃氏人的倡議下重建的。至今香火鼎盛,遊客絡繹不絕。

石寨村:石寨村位於大安鎮政府東南,距離大安鎮政府1.5km。共有三個自然村,總面積約12k m2,大部分為山地,位於丘陵地帶。石寨村地理優勢差,耕地面積少。總人口3800人,約50%的勞動力在家種植水稻、紅薯、花生等農作物,5%的勞動力外出打工或經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