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 - 桐鄉濮院的建制沿革

桐鄉濮院的建制沿革

濮院鎮位於桐鄉市東部,濮院鎮古地名為李墟,又稱禦兒。秦朝始建的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宋朝建炎以前系壹草市,習稱“幽湖”、“梅涇”、“濮川”。宋高宗南渡,著作郎濮鳳以附馬都尉駕臨安(今杭州),後遷居幽湖,遂為濮氏世居地。其六世孫濮鬥南援宋理宗有功升任吏部侍郎,詔賜其第濮院,鎮因此得名。元朝大德十壹年(公元1307)濮鑒出資構屋開街,建四大牙行,收積機產,“召民貿易”,“遠方商賈旋至”,無羈泊之苦,故又名永樂市。  自宋以來,濮院絲綢業發展形成江南大鎮,鎮民讀書之風日盛,文化發達,宋元明清四朝***有進士26人,舉人86人。民國16年《濮院誌》載:“宋為人物之邦,至今士多興於學,外廛者亦類,皆鴻生碩彥”。  濮氏好客,各方學者名流,紛紛來鎮寓居。元至順間(1330壹1333年)濮彥仁父子組織“聚桂文會”,東南名士500人以文赴會,由楊維楨閱卷,評其優劣,錄選優秀文卷30稿,出壹專集。後世有“自吳毅以下,文皆傳世”之說。明清寓居鎮之附近的鮑恂、貝瓊、程柳莊等結社濮川;清初舉辦太平文會;嘉慶間嶽鴻振、陳世昌等組織冷楓詩社。明初寄寓濮院的名儒宋濂所作《濮川八景》詩,引發了眾多名流唱和,推動了鎮上的詩詞創作。呂坤的《鴛鴦湖棹歌》斟酌舊聞,寓以諷喻,與朱彜尊的《鴛鴦湖棹歌》媲美並傳。清代沈濤的《幽湖百詠》,頌贊了鎮境的歷史、人文、市井、物產、名勝古跡。乾隆年間,沈堯咨、陳光裕合編《濮川詩鈔》,搜集29位詩人作品計35卷,其中不乏膾炙人口之作。清代雍正、乾隆以後,書畫金石、考古收藏等藝術創作與鑒賞之風,亦在鎮上開始盛行。沈履端、徐唏、張弘牧等人,或書畫,或金石雕刻,或收藏鑒賞,均有很深造詣。濮院清代畫家董,行修學博,善畫花卉翎毛。其仿宋本草蟲長卷真跡,經吳昌碩題字,尤為珍品(現存桐鄉縣博物館)。名士沈梓寫下了大量的太平天國史料,其高祖沈東畬作《東畬雜記》,祖父沈韋汀以《幽湖百泳》附之,為濮院留下了寶貴的文史資料。  濮院歷來重視修誌,明清以來有15種之多。據濮院誌書記載,歷代各家著述有185人380種之多,為鎮民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 清末民初,各種戲曲如京戲、越劇、皮影戲、木偶戲和評話彈詞來濮演出,戲曲表演壹般在翔雲觀廟臺進行,同時鎮上出現多家書場。上世紀20年代,濮院開始放映無聲電影。40年代,鎮上有了專供演戲的劇場。 濮院明清時辦有義塾、義學、翔雲書院及提倡女子求學的女學社。民國時有敬業、端本(女校)兩所完全小學,13所初級小學以及機織傳習所、機業初等學校等職業學校。1947年濮院旅滬紳商發起創辦私立梅涇初級中學。建國後改建為桐鄉縣第三中學。  濮院是中國·濮綢的故裏。自宋代濮氏遷居本地後,農桑和絲織業不斷發展,所產濮綢白凈、細滑、柔韌耐洗,系綢中上品,為歷代皇室官宦普遍采用,在國內享有盛譽,海外也名聞遐爾,繁榮綿延七百余年。南宋淳熙(公元1174—1189)年間,“輕 素錦,日工月盛,濮院之名,遂達天下”(《 濮川誌略》卷壹)。  到了明萬歷年間,改土機為紗綢,制造絕工,濮綢之名更著遠近。濮院絲綢業規模不斷擴大,演進為“日出萬綢”的絲織業專業市鎮;及至清康煦、雍正、乾隆年間(1662——1795),絲綢產銷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以濮院為核心的蠶桑絲織區域商品經濟中心。《浙江通誌》記載:“嘉錦之名頗著而實不稱,惟濮院生產之紡綢,練絲熟凈,組織 工,是以壹鎮之內坐賈持衡,行商糜至,終歲貿易不下數十萬金”,史稱“工商巨鎮”。當時的濮院鎮萬家煙火,民多以織絹綢為生,所產濮綢品種繁多,綢有花綢,絹有花絹、官絹、籮筐絹、素絹、帳絹、畫絹,綾有花、素、錦,羅有三梭、五梭、花羅、素羅、,紗有花紗、腳踏紗、縐紗等。清朝後期又摹仿湖縐,盛產濮縐。  濮綢行銷全國,尤以“大富貴”、“小富貴”等花樣的濮綢,更受北方人的喜愛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