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信息 - 十堰竹山官渡怎麽樣?

十堰竹山官渡怎麽樣?

官渡有是壹個歷史悠久的古鎮,現在還保存著官渡古集鎮原始風貌。

最出名的要數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在竹山官渡。

看看古代的老陶是怎麽描述官渡的桃園把。

中央臺也播放了的。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原型,究竟是在長江以南還是在長江以北?究竟是在東南之隅還是在西北之角?全國30多個叫 “桃花源”的地方各執壹詞。

昨晚,看了CCTV《見證--發現之旅》欄目攝制組拍攝的專題片《尋源》。《尋源》采用以專家評說、實景拍攝的方式,結合《桃花源記》描寫的情景,通過歷史資料、地理位置以及自然風光,論證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官渡鎮武陵峽(桃花源)是否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原型地。

節目介紹,鄖陽師專副校長、教授周進芳到各地查看“桃花源”,又遍查史書,歷時壹年,四易其稿,最終形成結論。近日,他對媒體宣稱,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武陵峽才是真正的“桃花源”原型地。他的理由和根據是什麽?

周進芳認為,要找到“桃花源”,就必須找到那個到過桃花源的武陵人。因為,1600年前的陶淵明在文章中明確地告訴世人:“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可見,桃花源的知情人是壹個武陵人。那麽,這個以捕魚為生的武陵人究竟是哪裏的人?這得從“武陵”這個地名說起。

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和《漢書·地理誌》記載:“武陵郡,高帝置。”其具體的年號,在《水經註·沅水》中有記載,為“漢高祖二年”,即公元前205年在湖南設置了壹個武陵郡。

漢高祖設置武陵郡的時候,漢中郡裏還有壹個武陵縣,漢中郡的武陵縣在哪裏?周進芳查閱《中國歷史地圖冊》發現,這個武陵縣的縣址就在今天的竹山境內,東經110度,北緯32.15度左右,就是今天竹山縣的寶豐鎮和竹溪縣的縣河鎮之間。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麽“武陵縣”和“武陵郡”會同時存在,且不在同壹個地方呢?

周進芳說,公元前611年,庸國被多國部隊滅掉了,但是庸國人在楚國的統治下也許生活並不快樂,他們還得生存下去,怎麽辦?就得往別的地方另求發展。有壹支朝東南方向走,在今天的湖南境內落了戶。雖然他們失去了故國,但依然懷念著故土,為了記住家鄉,就對這個新居住地用舊有的名字命名,加上楚國文化的南遷,這就造成了地名的大搬遷。湖南湘(水)、資(水)、沅(水)、澧(水)這些水名,在我們今天的荊門和鐘祥壹帶都找得到。湖南的武陵郡、大庸郡等郡名,都是武陵人或者是當年的庸國人和楚文化南遷的時候所留下的痕跡。

發現“桃花源”的武陵人究竟是武陵縣人還是武陵郡人呢?也就是說,究竟是竹山人還是常德人呢?周進芳認為,通過《桃花源記》所敘述的其它事件和人物來分析、推斷:武陵人更有可能是竹山人。這有以下多方面的佐證。

“桃花源人”源自何處?

《桃花源記》中那些熱情、淳樸的“桃花源人”從何而來呢?他們曾自我介紹:“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秦時亂”發生在什麽時候啊?周進芳考證,從文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來推斷,“秦時亂”指的是秦始皇“並吞六國”時發生的戰亂。這個“亂”,只能發生在秦與之交戰的地方,尤其是會發生在與秦國有著土地爭端的“關塞”和“要沖”。秦國與楚國打了多年的仗,戰爭的主要地點,就是在今天的旬陽縣境內的郇陽關、竹溪縣境內的關埡子這壹帶拉鋸式地作戰,於是有了所謂“朝秦暮楚”之說。

“桃花源中人”的先人避之惟恐不及,就連忙拖兒帶母,躲進了深山老林。從情理上講,躲軍躲匪不可能跑得太遠,尤其是帶著家眷。因此,從“秦亂”這件事情來看,“桃花源中人”就是秦、楚兩國交戰之時的邊民之後,說得更明確壹點,就是當年處於“朝秦暮楚”壹帶的老百姓的後代。

還有壹個有力的佐證,那就是《桃花源記》後面詩中所傳遞的重要信息。詩的開頭就寫道:“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這裏提到的秦時避亂的“賢者”——夏黃公和綺裏季,他們是“商山四皓”中的兩位賢人。所謂“商山四皓”,就是秦末漢初的時候四位著名的學者。據史書上記載,他們為了抗議秦時的暴政和避亂,長期隱藏在商山,他們出來的時候年齡都已80有余,眉皓發白,故被稱為“商山四皓”。這“商山四皓”被劉邦之子劉盈接到京都,劉盈接位之後,他們又回到了商山,死後葬於陜西丹鳳境內的商山,也就是今天的丹江之濱。商山、武陵峽,都離秦、楚交戰的西段關隘不遠。從“桃花源人”的來歷看,武陵人就是竹山人。

南陽劉子驥與哪裏相鄰?

《桃花源記》裏說,武陵人從桃花源出來之後,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太守。周進芳認為,武陵人壹連串的行為,在時間上具有相當緊密的連續性,從中所透露出來的信息就是,太守所在地與捕魚的河流以及“桃花源”,不會有很大的空間距離。

據《竹山縣誌》記載:竹山境內的堵河,史稱堵水,也名庸水,也叫武陵水,河中峽谷至今還叫“武陵峽”。查《中國歷史地圖冊》可以清楚地知道,陶淵明生活的時代,當時上庸郡的郡址就在今天的竹山縣縣城沿著堵河上去二三十裏地的河邊。

從空間上看,漁人極有可能徒步短時間內將發現“桃花源”的事情報告給太守,所以才有“及郡下,詣太守說此”這樣連續的行為發生。

太守想看壹看“桃花源”,結果未能如願。第二個未能如願的是南陽的劉子驥,這個人史書上確有其人,《隱逸傳》中記載,他遊樂山水、不修儀操。古時候交通、信息都不便通,他壹沒做官,二沒有權勢,是個隱士,他能夠聽說桃花源的事情,分析起來,這個郡與南陽肯定很近。當時,南陽的地盤非常之大,武當山都屬於南陽管轄。與南陽相鄰的郡只有上庸。

周進芳說,如果陶淵明指的這個武陵不是武陵縣的話,他完全沒有必要提及南陽劉子驥,完全可以設置壹個空間距離更小的其他隱士來作證。

總之,從捕魚人與郡守的聯系,從郡守到南陽劉子驥之間的時空關聯上看,“桃花源”在現今的竹山境內的可能性更大。

自然景觀哪裏更逼真?

周進芳分析,桃花源的景觀可分為外景觀和內景觀兩個部分。它的外景觀具有三個比較鮮明的特征:第壹,溪流長,可行舟;第二,林盡水源;第三,有山,山有小口。

竹山堵河曾叫武陵河,是漢江的重要支流,不僅當年可行船,就是今天依然有很大的水流。從官渡鎮乘小木船沿著武陵河逆流而上,不久,就可看到壹座孤山從河心突起。河水從幽遠的峽谷深處流出來,令人神往,這不就是“林盡水源”嗎?從山背後狹窄的不足兩米寬的山口壹望,兩邊是數百米高的絕壁,擡頭仰望,僅能見壹線天光。這不正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嗎?這不就是“初極狹,才通人”的武陵峽口嗎?

桃花源內在的自然景觀也有三個特點:第壹,群山環抱之中有壹塊平地;第二,林木茂盛,溪水環繞,花草鮮艷;第三,房屋儼然。從武陵峽谷中出來,便到了壹個叫桃花源的自然村落。據《竹山地名誌》記載,此處 “桃源”之名始於晉代。如果站在山上往谷底壹看,果然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竹山武陵峽的自然景觀,比其它任何地方都更與“桃花源”相符。

習俗風情何處更接近?

周進芳認為,從待人接物方面來看,竹山人熱情好客,壹家來了客人,就是大家的客人,家家戶戶關心,這不就是“鹹來問訊”嗎?有條件的邀請至家,待客的好菜好酒都貢獻出來享用,這不正是桃花源中人遇到捕魚人之後“便要還家”的遺風嗎?

從生活方式來看,桃花源中人見了漁人,“設酒殺雞作食”。三個詞,六個字,傳神地寫出了他們的生活習俗。再看看今天的竹山人,至今不是還盛行著“家家釀酒”、“無酒不成宴”的酒文化嗎?不是還流行著“殺雞待貴客”、“貴客吃雞頭”、“無雞不成宴”的待客方式嗎?

從鄉風民俗來看,今天竹山的許多鄉鎮都十分淳樸,人與人之間坦誠相待,在桃源村等壹些地方還保留著“夜不閉戶”的生活習俗。

現今的許多竹山人的生活方式和風情習俗,是不是桃花源中人風俗的擴展與延續呢?

有沒有人願意放棄現在的工作和生活,來這個“桃花源”般的地方生活?答案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竟然沒有壹個人願意,只想在生活壓力大的時候,來這裏釋放壹下;情理之中的是現代人雖然向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但真的讓我們放棄過慣的都市生活,卻又何其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