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信息 - 東萬興①

東萬興①

?東萬興①

?說起廣德花骨堂東灣(老灣),我人生中的第二故鄉,47年前上山下鄉,知青回上海。現在第壹次回到第二故鄉,感覺有點激動。畢竟,這裏是皖南的古畫東灣(老灣)村,是我們曾經揮灑汗水、儲存青春的地方。

四月天,是映山紅開滿山坡的季節。我和當年壹起插隊的朋友C、B、Z約好回東灣(老灣)村看壹看那裏的鄉親,重遊故地。

?我們從上海青浦出發,幾個小時後下了滬渝高速。對廣德的印象真的變了很多,現在變成了廣德市。位於浙皖交界處的廣德寺山,廣德新區(開發區)已經建成,這裏高樓鱗次櫛比,新氣象叠出。進入廣德市區,原來的汽車站已經搬遷,新建的長途客運站氣勢恢宏,市中心商業中心熙熙攘攘。改革開放40多年,整個市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找不到東西南北了。廣德有幾輛公交車,去鄉鎮很方便。過去,我們必須從廣德縣乘坐班車到鄉鎮。班車壹天只有兩班。我們當年都是步行到縣城的,從化古公社到縣城有30多裏。

?我們在廣德市區換乘大巴後,沿著318國道向西走了十幾裏地。下午兩三點,我們到達了花古塘所在地——原古公社的小集鎮。花骨堂還是花骨堂,但不是人,也不是人。只有三四百米的小街上,小商店或者超市壹個接壹個的排列著。面對變化,我們只能憑著搜索的記憶,興奮地辨認車站、郵局、衛生所、學校的位置。?

在東灣五七農場插隊時,我們很快就與鄰居小學退休教師丁先生取得了聯系。老朋友見面熱情很高。我去了丁家家,向他了解了東灣村這些年的變化和人情世故。我不禁嘆了口氣。

次日上午,我們壹行隨丁先生前往楊家山,瞻仰東灣五七農場舊址。?“楊家山”是壹個山坡,大小約0.3平方公裏。為了十幾年前修建鐵路的需要,山坡大部分被平整,除了新裝修的房子,其余都被樹木和竹林覆蓋。當年的“東灣五七農場”已經不存在了。那時候知青家離鐵路很近。原來有二三十米寬,五六米深。中間有壹個大廳,兩邊各有六間知青房,用土坯隔開。現在兩個大房間只有壹部分被用作繁殖地。東北部有壹片森林。壹排“幹鋪”的房子,以前是“農場”,現在已經拆了。再往東是倉庫和食堂。倉庫裏放了手扶拖拉機,食堂裏養了幾頭豬...“指導國家”讓我模糊的記憶逐漸清晰...

1974年初夏,在蕪湖市東灣唐毅村知青H等人的建議下,東灣大隊領導同意集中管理所有知青,每個生產隊劃出壹部分土地,由大隊統壹分配到當時名為楊家山“野人範”的荒地上勞動和生活。知青們聚集在楊家山的“青年村”,命名為“東灣五七農場”。我們上海、蕪湖的知青和當地幹部、老農相處。和生產隊裏原來的“大小環境”相比,我們的關系變了,這裏的“大小環境”和諧多了。知青農場的生產和勞動由老農民指導,生活由專人管理。當時廣德縣“知青辦”還獎勵了上海壹臺手扶拖拉機,給了我們極大的物質和精神支持。知青農場的房子從原來的青年村搬到了“楊家山”,“幹基”的房子換成了磚石瓦房。因為變成了自我管理,大家的工作態度都挺積極的。知青農場的建立在古畫公社乃至廣德縣還是壹件新鮮事,所以其他大隊的壹些知青和後來被派到古畫公社的壹些蕪湖知青也直接落戶到我們的知青農場...?有人來,有人去,新舊交替。被招進來的,考上學校的,陸續走了。離開的人興高采烈的請大家吃了頓飯,只留下來等待“走”的機會。風雨磨礪了幾年。從挖河、整地、插秧、除草、收割,貧瘠的土地得到了澆灌,同時,也洗禮了我們的辛苦。雖然“大回城”結束了我們“知青農場”的生活,讓它成為歷史,但畢竟我們這壹代人懂得滿足和珍惜今天的生活。

告別“楊家山”後,我們壹行人沿著原來的“機耕路”去看我們修好的土地...原“野人範”知青農場。丁老師告訴我們,種了幾十年,稻麥產量提高了很多倍,現在已經承包了。望著壹片綠色的麥田,我仿佛看到了我們戴著草帽、拿著農具的勞動...穿過彎彎曲曲的田埂小路,我們來到了大隊原書記老周的家。70多歲的退休秘書和他的妻子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村裏的村民見到我們也很激動,說:“沒想到妳會回來看我們。”村民的深情感動了我們這些老知青。老書記給我們講了東灣這些年的變化。如今,村裏不僅鐵路、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國道318長途、短途班車每天都有多趟,並在標誌處停靠,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現在四個鄉合並成壹個鄉,原來的大隊分成六個組。老年人享受農業保險和種田補貼。年輕人出去打工掙錢,回村建洋房,生活大大改善。大家的生活都很滋潤,整體脫貧。?午飯後,我們告別了老書記和村民,壹行人帶著朋友回到了上海。

我默默祈禱:祝第二故鄉東灣(老灣)明天更好!

?和上海知青石臺插朋友?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