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信息 - 中國古代買房那些事兒

中國古代買房那些事兒

在中國歷史上,房子常常與當下壹樣稀缺,住房問題同樣是壹個讓百姓苦惱的社會熱點。說起買房,古代名人也是壹肚子苦水。蘇轍說“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陸遊言“猶愧先楚公,終身無屋廬”;歐陽修進京後感嘆“嗟我來京師,庇身無弊廬”。而為了解決住房問題,古代的各級政府部門也想了不少法子。

古代公務員都是無房戶

說起中國古代的住房制度,最有趣的,當數官員的住房問題。在人們看來,封建社會的官員是吃皇糧的特權階層,他們的住房問題皇帝當然也管。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壹般朝廷官員根本不敢奢望有自己的房子。秦朝官員的工資,實行“秩石制”,直接發糧食當工資。官員職位越大,也僅僅意味著,他能領到更多的糧食,並沒有其他特權。從西晉開始,為優待官員,才正式按照官品占田。然而,皇上給的地,和官員任職的地方常常不壹致,而且按照唐朝末年之前的規矩,壹旦官員退休,在職時的俸祿壹律停發,這地也得還給皇帝。

為了省卻許多麻煩,更是為了辦公的需要,許多官員就直接把家安在了條件相對優越的衙署裏——或者叫機關宿舍更合適。異地做官,則舉家搬遷到新宿舍。如果不幸被淘汰出官場,那就想辦法另謀生路或者回老家過日子。

唐末以後,退休的官員有幸能領到壹半的俸祿,但退休後的住房問題,政府還是不管。南宋還規定凡各級地方政府官員休官後,三年內不許在任職地居住,倘在當地有親屬,或置有財產,三年以後也不許居住,違反者處壹年徒刑。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古代公務員壹退休就無家可歸。有些人家裏本來就有土地,從來都不用發愁住房問題;皇帝高興了,也會給官員賞賜土地和房屋;另外,假公濟私的事情,也時有發生。《晉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說先前的官員調任,將政府借給他和家屬居住的官邸據為私有,新官上任,只得重建。

北宋士大夫王禹偁在《小畜集》中寫道:“重城之中,雙闕之下,尺地寸土,與金同價,非熏戚世家,居無隙地。”京城房價非常高,如果不是皇親國戚和世家大族,妳在這座城市裏很難擁有自己的不動產。南宋哲學家朱熹則說:“且如祖宗朝,百官都無屋住,雖宰執亦是賃屋,自神宗置東西府,宰相方有第。”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的時候,首都住房非常緊缺,國家幹部都買不起房子,許多身居廟堂的高官都曾有過“蝸居”或當“房奴”的經歷。直到宋神宗即位,給高級官員蓋了福利房以後,宰相們才算有了窩。普通市民就更不用說了,買不起小房,租不起大房,只能做蟻族:“四鄰局塞,半空架版,疊垛箱筥,分寢兒女。”(陶谷《清異錄》)四戶人家局促在壹個小院子裏,每家住壹個小房間,都拖兒帶女,孩子們沒地方睡覺,怎麽辦呢?在空中架壹塊木板,把房子改成復式,把箱子疊拼起來當床,讓兒女睡在上面。

大唐宰相盧懷慎:家中用破席擋風遮雨

在唐代,國家向在京的朝廷官員提供免費的單身宿舍,若甘願打光棍,則可居住其中。《唐語林》記“趙歷祠部郎,同舍多以祠曹為目”,此“同舍”即含有同住壹個宿舍的意思。

唐玄宗時副宰相盧懷慎住宅之簡陋令人咋舌。壹次他休病假,同僚宋王景、盧從願等去他家探病,但見“器用屋宇,皆極儉陋”,盧懷慎“臥於弊簀單席,門無簾箔,每風雨至,則以席蔽焉”(《明皇雜錄》),堂堂大唐的副總理就躺在壹張破席上養病,大門上連壹副像樣的門簾都沒有,就靠壹張破席擋風遮雨,可見其居住條件之惡劣。

白居易:京城上班郊區買房

從古至今,房子的地理位置壹直都是決定其價格的重要因素。古代都城寸土寸金,高昂的房價讓人“望房興嘆”。

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28歲考中舉人,29歲考中進士,32歲參加工作,是當時的正九品“校書郎”,也就類似現在的壹個處級幹部。身為唐朝有編制的公務員,白居易工資不低,每月壹萬六千錢。白居易在長安東郊常樂裏租了四間茅屋,他的正常開銷大概有七千五百錢,剩下的八千五百錢他都好好存起來。就這樣存了十年,他還是沒能在長安買下壹套房子。沒辦法,他只好跑到陜西的渭南城(類似北京附近的通州)置了套房產,平時在長安租房上下班,逢假期和休息日就回渭南的家。如同現在大都市的部分白領,在郊區買房不住,而在城裏租房上班。

韓愈:為官30余年才買起房

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名氣比白居易還大,官職也更高,他在長安為官30余年,官居京兆尹,相當於首都市長,還兼任吏部侍郎,相當於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然而,就是這樣的省部級高官,在晚年才買了壹處小戶型住宅,但他卻很知足:“始我來京師,止攜壹卷書。辛勤三十載,已有此屋廬。此屋豈為華,為我自有余。”

杜甫:壹場秋雨刮走草堂屋頂

“詩聖”也買不起房。安史之亂後,潦倒的杜甫在親友們的幫助下,蓋起了壹座簡陋的茅屋,終於有了壹個棲身之所。可不料壹場大風不期而至,緊接著,連陰雨也悄然到來,狂風卷走了他屋頂上的幾層茅草,屋頂不斷地漏雨。杜甫長夜難眠,感慨萬千,他揮毫寫了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後來不得已只能住到壹條破船上了此殘生,過著“親朋無壹字,老病有孤舟”的生活。

蘇軾:借房給兒辦喜事

蘇東坡當了多年的高級“京官”,卻無緣在京城擁有自己的“不動產”,只是在其他小地方買了幾套。他兒子在開封結婚,沒有新房,蘇東坡很著急,最後還是借了壹個朋友的房子,才算把喜事辦了。當然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東坡先生是廉潔自律的“清官”。

蘇轍:晚年買房耗盡積蓄

蘇轍在眉山老家舊宅裏住了18年,嘉元年進京。等到他和蘇軾考中進士,爸爸蘇洵也做了十來年的官,在京城卻沒能置上房子,任由兄弟倆借住公署。後來蘇轍、蘇軾的妻子和孩子也來到京城,加上丫環保姆,壹家老小幾十口,公署裏住不下,蘇洵才去租了壹處宅院。直到治平三年蘇洵病故,除了眉山老宅,沒有給兒孫留下壹處房產、壹塊土地。

父親過世後,蘇轍守孝3年,再到京城做官,已經31歲,直到70歲那年才買上房子,而且不是在首都開封買的,是在開封南邊的壹個城市許昌買的。元符三年,蘇轍回河南許昌定居後,狠狠心拿出攢了大半生的工資,賣掉壹批藏書,花了幾年時間,陸續買下“卞氏宅”“東鄰園”“南園竹”,又改建、擴建,置了壹處百余間的大院落,安頓下全家老小。不過心願滿足了,他壹生的積蓄也耗盡了,“盎中粟將盡,橐中金亦殫”,於是又自責“我老不自量”,到了這把年紀還來做房奴。

歐陽修:胡同裏的租房族

歐陽修考中進士,進中央工作,工作了好多年,始終沒買上房子。他給朋友寫信說:“嗟我來京師,庇身無弊廬。閑坊僦古屋,卑陋雜裏閭。”意思是在京城工作這麽長時間,壹直沒有混上自己的窩,壹直在小胡同裏租房住,可見他長年蟄居在壹條小胡同裏,是個典型的租房族。

此外,南宋度宗朝,詩人方嶽,在邵武住破爛公租房,壹住3年。輔佐3朝、為相10年的韓琦,曾憂傷吐槽,咱大宋朝的文臣武將,在京為官,租公房民舍的,放眼都是啊。

古代調控房地產有高招

唐朝 :房屋買賣“先問親鄰”

唐朝出臺了壹種持續了壹千多年的限購政策,“天下諸郡……有田宅產業……先已親鄰買賣。”(《唐會要》卷85)即全國不管哪個城市,壹切地皮和房產,想出售,先問親戚和鄰居。

五代十國的規定:“如有典賣莊宅,準例房親鄰人合得承當。若是親鄰不要,及著價不及,方得別處商量,和合交易。”(《全唐文》卷996所載後周廣順二年律令)賣房的時候,先問四鄰和族人是否想買,如果他們不願,或者出的價太低,妳才能賣給其他人。

宋朝的規定:“應典、賣、倚當物業,先問房親,房親不要,次問四鄰,四鄰不要,他人並得交易。房親著價不盡,亦任就得價高處交易。”(《宋刑統》卷13)比五代十國時還要細致,還明確了征求意見的順序:先問族人,後問四鄰。

假如妳不問親鄰,親鄰發現妳的房子住了新人,可在壹年(南宋改為3年)內向官府告狀,要求以原價贖回,重新出售,並以房親為第壹售房對象,四鄰為第二售房對象。除非遭遇天災,親鄰們逃荒逃到了外地,妳急等用錢,又無法詢問,妳不得不賣房,同時有見證人簽字畫押,有買賣合同,有繳稅證明,有公章,政府才不予追究。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5-10-03,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準)

更多房產資訊,政策解讀,專家解讀,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