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信息 - 關於張事跡的思考

關於張事跡的思考

關於張事跡的思考

品嘗了壹部影視作品,大家壹定收獲頗豐。這時候復習最關鍵的感情怎麽能落下!為了讓妳寫完後不感到頭痛,下面是我對張事跡的回顧,供妳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張,男,6月出生,1941,江陰市祝塘鎮人。做過生產隊會計、農藝師、村辦企業負責人、鎮辦企業職工,壹直從事個體經營。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張就從事個體養殖,通過努力成為當地有名的萬元戶。從1987開始,張每年都給當地敬老院、學校等地的貧困學生捐款、寄錢。人們用各種方法尋找他,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找到他。雖然找不到“炎黃”,但他的善良壹直影響著我市人民。“炎黃”的精神和現象,猶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無錫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炎黃”成為了愛與奉獻的代名詞。但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201165438年10月20日,我在魯甸給災區送錢時突然暈倒,居然“倒”出了他隱藏了27年的秘密。隨身攜帶的幾張匯款單,雖然上面只寫著“炎黃”“黃燕民”的假名,但背後隱藏的秘密,在萬能的網絡時代是看不見的。張就是“炎黃”——壹個匿名做好事27年的好心人,卻壹直沒有被人找到。

當他年輕的時候,他喜歡“幫忙”

張,本是牛郎出身,由繼母壹手帶大。這個不識字的農村婦女用樸實和善良教會了張壹個道理:“做人簡單,助人不復雜。有時候就是搭把手的事。”

張從小就經常幫助別人。張家住在江陰市祝塘鎮大寨浜河邊。張從小就熟悉水,是這條江上的“義務救生員”。他壹年到頭總能從河裏救起三五個溺水的人。

上世紀80年代初,張在村裏救過壹個溺水的人。結果送到鎮衛生院時,因為條件太差無法搶救,只好送到市醫院搶救。但溺水者家屬不在,50元車費也沒人出,就在那裏僵持著。“老張壹看情況不對,人還趴在門板上。如果他們不發,他們就沒有救了。他只是自己湊錢,把人打發走了。”這壹幕在張的妻子黃看來仍然記憶猶新。

張做過很多這樣的“傻事”,有所貢獻,有所付出。有壹年,他去上海出差,遇到壹個叫阿毛的瘸子。兩人交談,張得知“阿毛”叫夏福根,浙江嵊山人,家裏還有壹個雙目失明的老父親贍養。這壹次,他來上海看風濕病。聽完夏福根的遭遇,張很想幫壹把。“當時他說祝塘有個老中醫陸建元,治風濕很厲害。妳信他,就跟他去祝堂。”夏福根跟隨張來到祝塘,在他家住了壹個星期,病情好轉後返回浙江。“聽說陸建元的藥很有效。回去後,張師傅幫我搶了些藥,專程帶著藥酒來我家。”

除了送藥品,張還給夏福根送去了救助金1000元。後來夏福根家裏蓋了新房,他又匯了5000塊錢。去年,夏福根帶著女兒去祝塘看望張壹家,這讓他非常高興。

27年,筆名“炎黃”演繹愛情傳奇。

有了錢,張以為他不能光顧自己了。同時,他對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點不滿。許多人壹心追求金錢,甚至不擇手段。他說,他捐錢的動機是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人們,“不要只關註錢。”

6月28日,1987,張第壹次使用'無錫市漢昌路1439號'的假地址,將1000元匯至祝塘鎮黨委,要求其交給正在建設中的祝塘幸福醫院。當時,張化名“炎黃”。他認為中國人是炎黃子孫,助人為樂是傳統美德。“炎黃”這個名字本來是想旗幟鮮明,希望他能持之以恒,把這種美德傳承下去。

張解釋說,我們當時之所以使用假名和假地址,是因為我們害怕人們會找到他們。既然選擇幫助人,就不要想著留下名字,這樣就不會給被幫助人留下心理負擔。沒想到這壹等就是27年。

多年來,有“炎黃”及其相關假名明確記載的捐款只有30筆。他捐款的接受對象是祝塘敬老院、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貧困學生和災區。

在張的家裏,至今還保存著厚厚的壹疊匯款單據和包裹,大部分都寫著“炎黃”、“黃延民”等寄件人姓名,還有的寫著張的真實姓名。“照片名發在筆名‘炎黃’之前。”據黃回憶,張喜歡獨處。前幾年身體好的時候,他經常去中西部貧困地區,說是去“旅遊”。實際上,他是在為後期的捐款和物資“打前站”,確保自己捐的錢能夠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有壹次他在外面生病,拿著氧氣瓶回家,嚇死我了。”雖然有些經歷現在回想起來,但仍然沒有改變張做好事的信念。

後來養殖業不景氣,張就在祝塘實業公司經濟管理處當會計。因為不是正式編制,他是私企員工,每個月退休金只有78元。加上500元的失地農民補貼,他的月收入是578元。

收入不多,但捐款不變。捐贈的錢從哪裏來?張說,在全家人的支持下,每年春節,孩子們都會給他幾千元來孝敬他。通常情況下,如果妳需要任何費用,壹個電話就會立即送上門。他的家人知道他經常做好事,但從來不問他的錢去了哪裏。此外,他的愛人黃的退休工資也由他支付了不少。黃說,以前家人只知道他在做好事,卻不知道“炎黃”就是他。直到幾年前幫他洗衣服,從口袋裏掏出匯款收據簽了字,我才知道。她也是唯壹知道真相的人,連她的兒子和女兒都被蒙在鼓裏。

我捐錢做好事,卻從百萬元戶變成了“負元戶”,從大房子搬到了70平米的小房子。然而,張說他的貢獻是值得的,因為當他富有的時候,他看到他周圍的許多人都很貧窮。現在,他幫助過的很多人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雖然不算太富裕,但他衣食無憂,不愁家庭和睦。“我很滿意,很踏實,很幸福。”

對家屬來說,張是不是“黃炎”並不重要。"我父親壹直教導我們要幫助別人,做好事。"張的兒子回憶說,早在1987,他的父親就經常做好事,幫助壹些生活困難的人。即使後來改了化名,也改變不了他做好事的初衷。

27年來,家人也用實際行動支持張的愛心行動。他老婆拿出養老金,女兒把空房子租給了父親。最讓張欣慰的是有了接班人。他孫子從四年級開始就跟著他做慈善,每年的壓歲錢和舊衣服他都會捐。

雖然“炎黃”已經曝光,但張的愛心捐贈仍將繼續。張慶忌曾經有壹個想法,他想帶頭收集周圍地區的人沒有穿的衣服,並把它們送到他去過的貧困地區。在他看來,那些地方甚至不為人所知,卻恰恰是真正需要幫助的地方。現在他不用再‘潛伏’了,也就意味著他以後會光明正大的做這些事情。

在“炎黃精神”的感召下,壹座小城以大愛崛起。

其實“炎黃”是誰並不重要。炎黃已經從壹個名字升華為壹種精神。受炎黃精神的影響,樂善好施、不留姓名的“炎黃人”層出不窮。

祝塘敬老院是“炎黃”第壹個捐款的單位。在敬老院的賬本上,記錄著歷年的捐款和物資的數字。除了張化名“炎黃”、“黃燕民”的捐款記錄外,還有很多其他受“炎黃精神”影響的愛心人士的捐款。學“黃艷”、當“黃艷”的良好風尚在江陰蔚然成風,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壹大特色品牌。

27年來,江陰也出現過幾次搜索“炎黃”的熱潮。90年代中期,江陰專門開了幾個月的討論會。張老人得知此事後,通過公用電話匿名寫信或聯系當地政府和媒體,表示自己不圖名利,希望大家把尋找他的努力投入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身上。27年來,“炎黃”的故事被眾多媒體聚焦,央視四套《走遍中國》欄目專程來到祝塘拍攝專題片《炎黃是誰》。受“炎黃”精神的影響,當地湧現出壹批批樂善好施、默默無聞的新“炎黃”,江陰也因為有65438+萬城鄉青年誌願者而被稱為“誌願者之鄉”。

人們壹次又壹次地尋找“炎黃”。當地小學有壹個“炎黃大隊”,鎮上收集了很多關於“炎黃”的信息,包括匯款單和新聞媒體的報道...為弘揚“炎黃”精神,表彰默默奉獻者,江陰市在1998建了陳列室,並命名為江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4月,被無錫市委命名為“無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今,“炎黃”展覽館已成為當地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素質教育的基地,每年都有很多社會各界人士自發來到這裏。在這裏,“炎黃”成了這裏的壹個群名。

2013年2月3日,祝塘鎮興塘新村村民朱跳入泥塘中,將有被淤泥淹沒危險的男孩救起。談及此事,朱只是說:“下次再做。”63歲的祝塘中心小學退休教師丁道長,用她每天堅持不懈的電話感動了誌願者活動的組織者,以“超齡”誌願者的身份踏上了寧夏支教之路。77歲的退休教師戴育才連續5年打掃公交站臺,掃走了無數把掃帚。他和愛人壹起,經常幫助村裏的孤寡老人解決生活困難。

過完年,張還會參觀“炎黃”展廳,聽聽人們對“炎黃”的看法。最讓他欣慰的是,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在做和“炎黃”壹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