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信息 - 甘肅永登,千年絲綢之路上,明代寺廟裏,漢藏石碑留下的秘密。

甘肅永登,千年絲綢之路上,明代寺廟裏,漢藏石碑留下的秘密。

在千年絲綢之路上的甘肅永登,有壹座阿明廟,叫大佛寺。

出了蘭州城,沿著古絲綢之路向西。壹路上,無數的村鎮城堡像珍珠壹樣散落在這條古道的每壹個角落,為古道的存在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能量。

永登紅鎮距蘭州市區70多公裏,是絲綢之路沿線的眾多城鎮之壹。不久前,我們來到洪鎮尋找隱藏在這裏的明代雕塑世界。

小鎮不大,312國道穿過。沿路分布著許多商店。來來往往的交通為這個小鎮增添了無盡的活力,也見證了千百年來古絲綢之路的無盡繁華。我們要參觀的明代雕塑世界位於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洪城的感恩寺。

洪城鎮是千年絲綢之路上的古鎮,其發展可以追溯到漢代。公元前121年(西漢元壽二年),西漢軍隊進軍河西走廊。不久,西漢王朝把這裏作為它的統治地,並建立了雲傑縣(始於公元前60年)。據說建城時土壤是紅色的,所以人們稱之為紅城。按蘭州人的方言叫“紅城子”。兩千多年後,雄偉的雲傑縣城只剩下壹個碼頭,靜靜地佇立在紅色小鎮玉山村的農田裏,看著這片土地上的風雨變遷。

紅城位於蘭州通往河西走廊的咽喉,是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壹幕幕往事在這裏上演。宋夏之爭,西夏在此設置西洛、南郡司,為西夏十二軍司之壹。到了明朝,這裏的位置越來越重要,不僅是通往河西走廊的必經之路,也是抵禦遊牧民族騷擾的重要支點和鎮守蘭州的前哨。洪武二年,莊浪河發生洪水,沖走了送急件的快遞員。為此,人們在莊浪河對岸建立了壹座新城。新建的紅城,北門懸石鐫刻“寧朔”二字,南門懸“永安”二字,為中性鐘樓,可與Xi安鐘樓相提並論。

壹座雄偉的城市,壹座著名的寺廟,伴隨著烽火和人們的期待,就這樣逐漸進入了歷史的視野。

我們從壹個岔路口拐進了壹條小巷。巷子又窄又彎,走不遠。壹座古樸的牌坊大門突然出現在我們眼前。這是感恩寺。

感恩寺又名大佛寺,位於紅城鎮西南,東西寬20米,南北長133米,占地約4.5畝,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該寺始建於弘治五年(1492),完成於弘治八年(1495)。據《魯氏族譜》記載,是明朝孝宗皇帝為表彰魯土司而專門修建的。

四周極靜,山門古樸,沒有名寺的氣派,也沒有身處名山俯瞰眾生的氣勢。有的只是內向,壹種回歸自然後的內向。

感恩寺是壹座地地道道的明代寺廟,其主體建築至今仍保留著明代的風貌。寺內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碑亭、吊花門、力士殿、天王殿、地藏殿、玉佛殿、護法殿、菩薩殿、大雄寶殿。其中山門、碑亭、懸花門、力士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位於南北同壹中軸線上。這座寺廟既借鑒了北京宮殿建築的特點,又具有典型的西北地方特色。

感恩寺是土司盧所建。魯土司是西北地區最大的土司。他的祖先拓跋扈是元朝始祖成吉思汗的後代,是元朝始祖忽必烈的侄子、曾孫。元末,居河西。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脫離幸福,被安置在連城,為第壹土司。永樂二十壹年,因拓跋桓之孫,土司誌賀三世屢立戰功,擢升為統率同知,明成祖賜姓誌賀盧明憲。魯土司統治著以連城為中心的9000平方公裏土地,從明初持續到民國560多年。由於他們的苦心經營,許多酋長因戰功卓著而被提拔為駐守西北的重要將領,成為穩定西北邊疆的重要力量。

弘治四年,魯為同知都督,鎮守赤城。林露是魯土司的第五代傳人。從今天保存下來的資料來看,感恩寺的修建雇傭了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其中有不少來自北京。

過了山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亭中的石碑。這是感恩寺碑,漢藏結合。紀念碑高2.85米,寬0.89米,厚0.22米。碑頂刻有“爻辭”篆書。正面用中文寫,背面用藏文寫。大明嘉靖四年建立,林露父子和孫子的名字都列在上面。這塊石碑詳細記錄了感恩寺的建造過程,也記錄了寺內其他建築的名稱和形制,是漢蒙藏文化融合碰撞的見證。

過了亭子,就是吊花門了。兩個面目猙獰的金剛站在大門兩側。《因果報應之輪》六大司全國絕版地圖就藏在這個不起眼的地方。《因果圖》中的六大司原本在北京,但已被銷毀。2008年夏天,考古學家在這裏意外發現了他的復制品。這是唯壹能在15世紀看到的《業力之輪》中六大司的地圖。

力士殿之後是天王殿,其後是地王殿和東西兩側的玉佛殿。過去東西兩側有法堂和菩薩殿。菩薩殿南墻上有壹幅壁畫。上面三個人中最顯眼的是壹個男人,穿著明朝的官服,戴著官帽。推測這是第五任土司林露的畫像,應該是現存唯壹的明代土司圖像。

大雄寶殿是洪城感恩寺的核心建築。無數人向往的神秘雕像世界就藏在這裏。感恩寺有128尊大佛像,是漢蒙藏文化的結合。天王和力士都是面目猙獰,肌肉發達,不同於漢傳佛教的溫和面孔,也不同於藏傳佛教造像的神秘。

大雄寶殿位於寺廟的最裏面。這是壹座單檐小山頂的建築。平面呈正方形,寬三間,深三間。六個分區風扇放置在前面的房間和第二個房間。從外面看,寺廟不大,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名寺那麽高大雄偉。

然而壹進正廳,人壹下子僵在了那裏。三面佛,

我們仿佛置身於佛國世界。精美的佛像整齊地坐著,等待著我們朝聖者的到來。在這些佛像的註視下,我們不得不停滯不前。

大殿中央有3尊大佛,兩側站著2位弟子,兩側有11尊,8位觀音菩薩,2位護法。東、西、北三面墻上有18羅漢和80個金剛雕塑。這些佛像是洪城感恩寺的精華。整個雕像群生態和空氣都不壹樣,精致的雕塑藝術令人驚嘆。

著名的絲綢之路《西遊記》的雕塑就在佛像背面的上方。《西遊記》的故事起源於唐初壹個叫玄奘的和尚西遊,是壹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千百年來,人們逐漸給它添加了許多神奇的內容。宋代有孫悟空、神沙神保護唐僧西天取經,壹路降魔捉怪的故事。金、元雜劇又把取經故事搬上了舞臺。從元代到明初,已經有了壹部關於西遊記的小說,比如唐三藏的《西遊記》,裏面創造了很多神奇的故事,比如納貢、黃風怪、車臣、紅孩兒、火焰山、蜘蛛靈等等。孫悟空成了故事的主角之壹。

絲綢之路從長安開始,通向中亞,最後到達歐洲和非洲。玄奘大師只身前往印度學佛的故事在絲綢之路上流傳。有關於玄奘大師在天水的太陽寺、高泰的高老莊和敦煌的流沙河的故事。感恩寺有《西遊記》雕像,可以理解。

《西遊記》雕塑采用掛塑手法,將《西遊記》中的40多組故事進行雕刻,形成壹幅類似漫畫的長卷,全長約35米,雕刻出的人物高度僅為10厘米。* * *在西遊記故事中塑造了1500多個人物形象。與小說《西遊記》相比,除了少數情節外,其他故事都是完整的,只是故事順序與小說《西遊記》的章節順序不同。認為《西遊記》在感恩寺的掛雕比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早80多年。可見,西遊記故事在流傳到明中葉之前,已經日趨豐富和成熟。吳承恩是否來過這裏,故事情節是否以此為藍本,讓人猜測。目前,雖然這組造像的創作年代尚有爭議,但仍是甘肅乃至全國珍貴的研究資料和獨特的藝術瑰寶。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阿明寺,曾經有壹套完整的明代《大藏經》,共4895卷,用603個藍色封皮包裝,為第五祝酒人林露和第六祝酒人魯靜夫婦印刷,以答謝皇帝恩情。原為鎮寺感恩寺之寶,後遷至縣城紅山寺。1952年,紅山寺被拆除,於是《大藏經》交由縣博物館保存至今。

漫步在這座寺廟裏,壹尊尊神秘奇特的雕塑,壹幅幅栩栩如生的壁畫,壹段段大明往事,告訴我們它的不凡來歷,它的真實價值。

版權已保護,以免誤傷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