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信息 - 張齊賢進太宗疏文言文

張齊賢進太宗疏文言文

1. 張齊賢進太宗疏文言文翻譯

現在海內統壹,朝野安定無事,關系到皇上憂慮的,難道不是因為河東剛剛平定,駐屯軍隊太多,幽薊未被攻下,糧草運輸過勞嗎?我認為這些不足為慮。

自從河東平定,我任知忻州,捕捉到契丹納米典吏,都說契丹是從山後轉運糧草到河東。據我考慮,契丹能自備軍糧,則是對於太原不是不盡力,然而太原最終被我方占有,是因為契丹軍力不足。

河東剛剛平定,人心還未安定,嵐、憲、忻、代幾州沒有軍營,敵人進攻則田地盡失,敵人侵擾邊界則守備為憂。到了國家扼守要害地方,增加壁壘,控制扼守左右邊,邊防嚴密,恩信已經實行,民心已經安寧時,敵人還跑到雁門、陽武谷來爭奪小利,其後果是他們的智力能料知的。

聖人行事,壹舉壹動都考慮周到,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勝,如果慎重考慮,則契丹不足吞,燕薊不足取。 自古邊疆之事難以處理,並非完全因為敵國,也大多由於邊吏侵擾導致的。

如果邊緣諸營寨撫禦得到合適人選,只要加固壁壘挖深溝濠,蓄精養銳,以閑逸自處,我方安寧敵方勞頓,這是李牧之所以為趙所用。所謂擇卒不如擇將,任力不如任人。

如果這樣則邊疆寧靜,邊疆寧靜則轉運之勞可減,轉運減則河北的百姓得到休養生息,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則田產豐富而蠶績增加,百姓專心務農積聚糧食,充實邊疆的用度。況且敵人的心也是擇利避害的,怎麽肯跑到必死之地去作寇呢? 我聽說以六合之內為家者以天下為心,哪裏有以爭尺寸之地為事,鬥強弱之勢而後已的呢?所以聖人先務本而後求末,使國內安定來抵禦敵國。

百姓是本,土地是末。五帝先王,沒有不先務根本的啊。

堯、舜之治沒有別的方法,在於使百姓安定並且為百姓謀利罷了。百姓安定且有利後,則遠方之人恭敬到來。

陛下愛護百姓,謀利天下之心,真是堯、舜啊。我猜想群臣大多因為纖微的利益,任用克下之術,侵擾窮苦百姓,以為有成。

至於百姓的疾苦,看到了像沒有看到,聽見了像沒有聽見,招來民怨導致禍害,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希望慎重選擇通儒,分路采訪兩浙、江南、荊湖、西川、嶺南、河東,凡是以前賦斂苛重的地方,予以改正,因循舊例謀利於百姓,使賦稅課利都有利於民,可以長久實行,為聖朝立法;除去舊弊,天下諸州有不方便百姓的,委托長吏上告。

膽敢照行舊法者,處以重罰。使天下百姓都知道陛下的心意,感戴陛下的恩惠,用德政來感動遠方之人,用恩惠來謀利於百姓,則遠方之人的歸服,可指日而待。

2. 張齊賢進太宗疏文言文翻譯

現在海內統壹,朝野安定無事,關系到皇上憂慮的,難道不是因為河東剛剛平定,駐屯軍隊太多,幽薊未被攻下,糧草運輸過勞嗎?我認為這些不足為慮。自從河東平定,我任知忻州,捕捉到契丹納米典吏,都說契丹是從山後轉運糧草到河東。據我考慮,契丹能自備軍糧,則是對於太原不是不盡力,然而太原最終被我方占有,是因為契丹軍力不足。河東剛剛平定,人心還未安定,嵐、憲、忻、代幾州沒有軍營,敵人進攻則田地盡失,敵人侵擾邊界則守備為憂。到了國家扼守要害地方,增加壁壘,控制扼守左右邊,邊防嚴密,恩信已經實行,民心已經安寧時,敵人還跑到雁門、陽武谷來爭奪小利,其後果是他們的智力能料知的。聖人行事,壹舉壹動都考慮周到,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勝,如果慎重考慮,則契丹不足吞,燕薊不足取。

自古邊疆之事難以處理,並非完全因為敵國,也大多由於邊吏侵擾導致的。如果邊緣諸營寨撫禦得到合適人選,只要加固壁壘挖深溝濠,蓄精養銳,以閑逸自處,我方安寧敵方勞頓,這是李牧之所以為趙所用。所謂擇卒不如擇將,任力不如任人。如果這樣則邊疆寧靜,邊疆寧靜則轉運之勞可減,轉運減則河北的百姓得到休養生息,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則田產豐富而蠶績增加,百姓專心務農積聚糧食,充實邊疆的用度。況且敵人的心也是擇利避害的,怎麽肯跑到必死之地去作寇呢?

我聽說以六合之內為家者以天下為心,哪裏有以爭尺寸之地為事,鬥強弱之勢而後已的呢?所以聖人先務本而後求末,使國內安定來抵禦敵國。百姓是本,土地是末。五帝先王,沒有不先務根本的啊。堯、舜之治沒有別的方法,在於使百姓安定並且為百姓謀利罷了。百姓安定且有利後,則遠方之人恭敬到來。陛下愛護百姓,謀利天下之心,真是堯、舜啊。我猜想群臣大多因為纖微的利益,任用克下之術,侵擾窮苦百姓,以為有成。至於百姓的疾苦,看到了像沒有看到,聽見了像沒有聽見,招來民怨導致禍害,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希望慎重選擇通儒,分路采訪兩浙、江南、荊湖、西川、嶺南、河東,凡是以前賦斂苛重的地方,予以改正,因循舊例謀利於百姓,使賦稅課利都有利於民,可以長久實行,為聖朝立法;除去舊弊,天下諸州有不方便百姓的,委托長吏上告。膽敢照行舊法者,處以重罰。使天下百姓都知道陛下的心意,感戴陛下的恩惠,用德政來感動遠方之人,用恩惠來謀利於百姓,則遠方之人的歸服,可指日而待。

3. 文言文翻譯《載舟覆舟》唐太宗

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興有衰,猶朝之有暮,皆為敝其耳目,不知時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諂者日進,既不見過,所以至於滅亡。朕既在九重,不能盡見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魏征對曰:“自古失國之主,皆為居安忘危,處治忘亂,所以不能長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內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臨深履薄,國家歷數,自然靈長。臣又聞古語雲:‘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

貞觀六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縱觀古代的帝王,有的興起有的衰亡,好像有了早晨就必有夜晚壹樣。這都是由於耳目受到蒙蔽,不了解當時政治的得失,忠誠正直的人不敢直言勸諫,邪惡諂諛的人卻壹天天得勢,君主聽不到自己的過失,最終自然滅亡。我既然身居九重深宮,不可能對天下的事情都看到,所以委托卿等,作為我的耳目了解下情。千萬不可以認為天下無事、四海安寧就不在意。民可愛的是君,君可畏的是民。做天子的,如果有道,人們就推戴他做人主;如果無道,人們就把他廢棄而不用。這真可怕啊!”魏徵回答說:“從古以來的失國之君,都是因為在安定的時候忘記了危亡,在清平的時候忘記了動亂,所以不能長治久安。如今陛下擁有天下,內外清平安定,能夠留心治國的方法,經常保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那樣謹慎的姿態,國運自然會長久。我又聽古人說過:‘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浮載船,也能把船掀翻。’陛下認為百姓的力量可畏,確實講得很對。”

4. 求魏征諫太宗《十漸不克終疏》全文

諫十漸不克終疏 臣奉臣奉侍帷幄十余年,陛下許臣以仁義之道,守而不失;儉約樸素,終始弗渝。

德音在耳,不敢忘也。頃年以來,浸不克終。

謹用條陳,裨萬分壹。 陛下在貞觀初,清凈寡欲,化被荒外。

今萬裏遣使,市索駿馬,並訪怪珍。昔漢文帝卻千裏馬,晉武帝焚雉頭裘。

陛下居常論議,遠希堯、舜,今所為,更欲處漢文、晉武下乎?此不克終壹漸也。子貢問治人。

孔子曰:“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子貢曰:“何畏哉?”對曰:“不以道導之,則吾仇也,若何不畏!”陛下在貞觀初,護民之勞,煦之如子,不輕營為。

頃既奢肆,思用人力,乃曰:“百姓無事則易驕,勞役則易使。”自古未有百姓逸樂而致傾敗者,何有逆畏其驕而為勞役哉?此不克終二漸也。

陛下在貞觀初,役己以利物,比來縱欲以勞人。雖憂人之言不絕於口,而樂身之事實切諸心。

無慮營構,輒曰:“弗為此,不便我身。”推之人情,誰敢復爭?此不克終三漸也。

在貞觀初,親君子,斥小人。比來輕褻小人,禮重君子。

重君子也,恭而遠之;輕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莫見其非,遠之莫見其是。

莫見其是,則不待間而疏;莫見其非,則有時而昵。昵小人,疏君子,而欲致治,非所聞也。

此不克終四漸也。在貞觀初,不貴異物,不作無益。

而今難得之貨雜然並進,玩好之作無時而息。上奢靡而望下樸素,力役廣而冀農業興,不可得已。

此不克終五漸也。貞觀之初,求士如渴,賢者所舉,即信而任之,取其所長,常恐不及。

比來由心好惡,以眾賢舉而用,以壹人毀而棄,雖積年任而信,或壹朝疑而斥。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跡,壹人之毀未必可信,積年之行不應頓虧。

陛下不察其原,以為臧否,使讒佞得行,守道疏間。此不克終六漸也。

在貞觀初,高居深拱,無田獵畢弋之好。數年之後,誌不克固,鷹犬之貢,遠及四夷,晨出夕返,馳騁為樂,變起不測,其及救乎?此不克終七漸也。

在貞觀初,遇下有禮,群情上達。今外官奏事,顏色不接,間因所短,詰其細過,雖有忠款,而不得申。

此不克終八漸也。在貞觀初,孜孜治道,常若不足。

比恃功業之大,負聖智之明,長慠縱欲,無事興兵,問罪遠裔。親狎者阿旨不肯諫,疏遠者畏威不敢言。

積而不已,所損非細。此不克終九漸也。

貞觀初,頻年霜旱,畿內戶口並就關外,攜老扶幼,來往數年,卒無壹戶亡去。此由陛下矜育撫寧,故死不攜貳也。

比者疲於徭役,關中之人,勞弊尤甚。雜匠當下,顧而不遣。

正兵番上,復別驅任。市物繈屬於廛,遞子背望於道。

脫有壹谷不收,百姓之心,恐不能如前日之帖泰。此不克終十漸也。

夫禍夫禍福無門,惟人之召,人無釁焉,妖不妄作。今旱?之災,遠被郡國,兇醜之孽,起於轂下,此上天示戒,乃陛下恐懼憂勤之日也。

千載休期,時難再得,明主可為而不為,臣所以郁結長嘆者也! 翻譯 我在陛下身邊做事已經十多年了,陛又曾答應過我,要永遠守 著仁義之道,始終保待儉約樸素的作風。陛下說過的話至今還在我耳邊回響,但是近幾年來,陛下卻漸漸有點有始無終的樣子。

現在謹向陛下分條陳述,希望有所幫助。貞觀之初,陛下不煩擾百姓,不追求物質享受,教化遠及國外。

可是,現在卻派使者到千裏萬裏之外,搜尋良馬、珍寶。漢文帝謝絕千裏馬,晉武帝燒毀雉頭裘的事,陛下是知道的。

陛下平時常說,要 跟遠古的堯舜相比,可是現在的所作所為,不要說堯舜,就連漢文帝、晉武帝也不如了。這是陛下有始無終的苗頭之壹。

子貢向孔子請教管理百姓的道理。孔子說:“得小心謹慎啊!那 好像拿壹根爛繩子去控制六匹馬。”

子貢說:“何必那麽害怕呢廣孔子回答說:“不依著道理去領導他們,就會和我們為敵,怎麽能不怕 呢?”貞觀初年,陛下盡心竭力,愛護百姓,像對待兒子壹樣地給他們溫暖,不隨便興動土木,現在卻奢侈放縱了,很想動用民力,還說 什麽“百姓無事,容易驕情,讓他們多服些勞役才肯聽使喚”。自古以來,沒有因為百姓安樂而導致國家敗亡的。

哪有恐怕百姓驕惰而 讓他們去服勞役的事呢?這是陛下有始無終的苗頭之二。 貞觀初年,陛下對自己要求苛刻,為的是利國利民。

近來卻放 縱嗜欲,大規模地勞役百姓。雖然體恤百姓的話還掛在嘴邊,但心裏想的卻是自身享樂。

陛下在恣意營建的時候,總是自我辯護說:“不這樣做,對我不方便啊!”在君臣之間,誰又能和陛下去爭論呢?這是陛下有始無終的苗頭之三。 貞觀初年,陛下能夠親近君子,斥遠小人。

近來對小人輕佻而 親昵,對君子只在禮節上尊重。禮節上尊重君子,實際上是敬而遠之;輕佻小人,實際上是愛而近之。

敬而遠之,就不容易看到君子的 優點,不等別人去離間,就會疏遠他們;看不見小人的缺點,就免不了會親昵起來。親昵小人,疏遠君子,而想達到天下太平,這是沒有 聽說過的事。

這是陛下有始無終的苗頭之四。 貞觀初年,陛下不愛珍寶奇物,不做無益於實際的事。

可是現在呢,難得的物品紛紛進獻上來而被收納,享樂用品無休止地在制造。上面奢侈糜費而希望下面儉約樸素,大量地役使勞力而希望發展農業,那都是辦不到的。

這是陛下有始無終的苗頭之五。 貞觀初年,陛下訪求人才,像。

5. 文言文(《新唐書·列傳第十六》)

頃之,李景儉以酒得過宰相,造坐與飲,出為朗州刺史。開後鄉渠百裏,溉田二千頃,民獲其利,號"右史渠"。召授侍禦史,知彈奏。請復朱衣豸冠示外廡,不聽。夏州節度使李祐拜大金吾,違詔進馬,造正衙抨劾。祐曰:'吾夜入蔡州擒吳元濟,未嘗心動,今日膽落於溫禦史。"遷左司郎中,知禦史雜事,進中丞。

大和二年,內昭德寺火,延禁中"野狐落",野狐落者,宮人所居也,死者數百人。是日,宰相、兩省官、京兆尹、中尉、樞密皆集日華門,督神策兵救火所及,獨禦史府不至。造自劾曰:"臺系賊,恐人緣以構奸,申警備,乃得入。臣請入三十直,崔蠡、姚合二十直,自贖。"宰相劾造不待罪於朝,而自許輕比,不可聽。有詔皆奪壹月俸。

造性剛急,人或忤己,雖貴勢,亦以氣出其上。道遇左補闕李虞,恚不避,捕從者笞辱。左拾遺舒元褒等建言:"故事,供奉官惟宰相外無屈避。造棄蔑典禮,無所畏,辱天子侍臣。凡事小而關分理者,不可失;失之,則亂所由生。遺、補雖卑,侍臣也,中丞雖高,法吏也;侍臣見陵則恭不廣,法吏自恣則法壞。聞元和、長慶時,中丞呵止不半坊,今乃至兩坊,謂之籠街。造擅自尊大,忽僣擬之嫌,請得論罪。"帝乃詔臺官、供奉官***道路,聽先後行,相值則揖。中丞傳呼不得過三百步。造彈擊無所回畏,威望隱然,發南曹偽官九十人,主史皆論死。遷尚書右丞,封祁縣子。

興元軍亂,殺李絳,眾謂造可夷其亂,文宗亦以為能,乃授檢校右散騎常侍、山南西道節度使,許以便宜從事。帝慮其勞費,造曰:"臣計諸道戍蠻之兵方還,願得密詔受約束,用此足矣。"許之。命神策將董仲質、河中將溫德彜、合陽將劉士和從造。而興元將衛誌忠、張丕、李少直自蜀還,造喻以意,皆曰:"不敢二。"乃用八百人自從,五百人為前軍。既入,前軍呵護諸門。造至,欲大宴,視聽事,曰:"此隘狹,不足饗士。"更徙牙門。坐定,將卒羅拜,徐曰:"吾欲聞新軍去主意,可悉前,舊軍無得進。"勞問畢,就坐,酒行,從兵合,卒有覺者,欲引去,造傳言叱之,乃不敢動。即問軍中殺絳狀,誌忠、丕夾階立,拔劍傳呼曰:"悉殺之!"圍兵爭奮,皆斬首,凡八百余人。親殺絳者,醢之;號令者,殊死。取百級祭絳,三十級祭死事官王景延等,余悉投之漢江。監軍楊叔元擁造靴祈哀,造以兵衛出之。詔流康州。叔元,始激兵亂者也,人以造不戮為恨。以功加檢校禮部尚書,賜萬縑賞其兵。

入為兵部侍郎,以病自言,出東都留守。俄節度河陽。奏復懷州古秦渠枋口堰,以溉濟源、河內、溫、武陟四縣田五千頃。召為禦史大夫。方倚以相,會疾,不能朝,改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尚書右仆射。

兄邈,弟遜。邈,長慶、大和中,累以拾遺、補闕召,不應。遜嘗為邑宰,解印綬去。

造子璋。璋以父蔭累官大理丞。陰平吏盜官物,而焚其帑,璋刺得其情,擢侍禦史,賜緋衣。遷婺州刺史,以政有績,賜金紫。徙廬、宋二州刺史。宣州逐鄭薰也,崔弦調淮南兵討之,以璋為宣州刺史。事平,就拜觀察使,擢武寧節度使。銀刀軍驕橫,累將姑息,而璋政嚴明,懼之,相率逐璋,詔徙邠寧節度,歷京兆尹。璋素強幹,鉏宿弊,豪右懾服,加檢校吏部尚書。同昌公主薨,懿宗誅醫無狀者,系親屬三百余人。璋與劉瞻極諫,貶振州司馬,嘆曰:"生不逢時,死烏足惜!"仰藥死。

彥博裔孫廷筠,少敏悟,工為辭章,與李商隱皆有名,號"溫李"。然薄於行,無檢幅。又多作側辭艷曲,與貴胄裴諴、令狐滈等蒲飲狎昵。數舉進士不中第。思神速,多為人作文。大中末,試有司,廉視尤謹,廷筠不樂,上書千余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執政鄙其為,授方山尉。徐商鎮襄陽,署巡官,不得誌,去歸江東。令狐綯方鎮淮南,廷筠怨居中時不為助力,過府不肯謁。丐錢揚子院,夜醉,為邏卒擊折其齒,訴於綯。綯為劾吏,吏具道其汙行,綯兩置之。事聞京師,廷筠遍見公卿,言為吏誣染。俄而徐商執政,頗右之,欲白用。會商罷,楊收疾之,遂廢卒。本名岐,字飛卿。

--------------------------------------

謝謝采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