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信息 - 世界早期城市的相關信息`

世界早期城市的相關信息`

世界城市的發展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城市的產生和早期發展階段;中世紀階段,即前工業社會;工業化時期;當代或後工業社會時期。為方便分析,本節只討論前三個階段,當代世界的城市化進程將在下壹節討論。

首先,城市的出現和早期城市的發展

公元前3500年至3000年間,首先在尼羅河流域,然後在兩河流域,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市。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形成了統壹的王國,以提尼斯為首都,後來又有了新首都孟菲斯。公元前3000年至25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地區開始了形成初始國家的過程,出現了許多城邦,其中以埃利都、烏爾、烏魯克和拉加什最為重要。這些早期的城邦是由壹個中心城市周圍的幾個地區聯合起來形成的。在尼羅河和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下,公元前2000年左右,小亞細亞的赫梯和地中海東部沿岸的腓尼基開始出現城市。在公元前19年和公元前18年之交,赫梯人建造了設防城市,其中以庫薩、妮莎和查帕為最重要。而腓尼基則與兩河流域相似,有許多城邦,其中最重要的有烏加裏特、阿瓦爾德、比布勒、西頓和提爾。腓尼基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發達,與埃及、克裏特島等地有商業往來。大約在同壹時期,地中海東部的克裏特島開始出現城市文明。

印度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另壹個搖籃。1922年,在信德省的莫亨卓達羅首先發現了古城遺址,隨後在西旁遮普的哈拉帕也發現了古城遺址,統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的存在時期估計為公元前2500-1500年,但也有人說推至公元前3500年,從而使這兩座城市成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城市。哈拉帕時期,居民主要從事農業,但手工業和商業也相當發達。城市有又高又厚的墻,占據了相當大的面積。例如,摩亨佐達羅占地260公頃。公元前2000年左右,這兩座城市進入繁榮時期,人口估計約為2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壹。

中國也是世界城市文明的發源地之壹。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至2000年,城市的雛形出現,公元前2000年至1600年,我們將在第三節詳細介紹。美洲和非洲作為另外兩個城市的發源地,出現的時間稍晚。埃爾梅雷多(El Meredo)是在危地馬拉熱帶叢林中發現的瑪雅城市,繁榮於公元前300年,它的產生應該更早。在非洲發現了城市遺址,特別是在津巴布韋、尼日利亞、蘇丹等地,其中壹些至少存在於1世紀。

綜上所述,公元前3000-1500年是世界上城市出現的主要時期。此後,城市文明在亞洲、歐洲和非洲從西向東蓬勃發展。澳大利亞著名歷史學家朱莉婭·蔡爾德(Julia child)將城市的出現稱為人類歷史上的壹場革命,他還強調了灌溉過程和廣泛貿易活動的興起在產生古代文明的泛濫平原上的城市革命中的重要性。然而,美國著名的城市學家蒙特福德認為:“在從分散的村落經濟向高度組織化的城市經濟演變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參數是國王,或者說王權制度”。這是因為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字中,“商人”這個詞直到公元前二世紀才出現。從埃及、蘇美爾、中國等地城市興起的原因來看,君主制度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腓尼基、希臘等地城市興起的因素中,商業的作用更大。所以各地城市起源的主要因素是不壹樣的。

從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滅亡,歐洲產生了燦爛的希臘羅馬文化,這種文化的出現與城市的發展密切相關。在亞歐大陸的另壹端中國,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文化,也是以城市的發展為標誌的。

公元前8-6世紀期間,希臘各地社會生產力大發展。生產力發展的壹個主導因素是鐵礦的開采。然後,隨著與地中海國家的貿易,商業也有了很大發展。這些因素促進了希臘奴隸制的發展和階級分化,城邦相繼出現。在最初的希臘城邦中,米利都、以弗所、卡爾修斯和科林斯是最繁榮的。雅典和斯巴達是兩個最大的城邦。在希臘城邦的發展中,通過移民在希臘境外建立移民城邦,城市文明傳播到西地中海和黑海地區。新建立的移民城邦中,包括那不勒斯、錫拉丘茲、高盧南部的馬賽、黑海南岸的錫諾普等。,它們都是重要的工商業中心。

雅典位於希臘東南海岸的阿提卡平原,這裏有肥沃的農田、大面積的粘土(用於制陶)、豐富的銀礦和蜿蜒的海岸線。這種有利的地理條件極大地發展了雅典的人口、權力和威望。雅典人口超過40萬,貿易遠達埃及、南俄羅斯、利比亞、意大利和法國南部沿海地區。

古希臘城市是早期城市的典型,其特點是:①大多位於有利於農業、國防和貿易的地方;②大多有城墻環繞;③宗教在城市布局和社會結構中起主導作用;④大多有中心廣場,周圍有宗教和政府建築;⑤寬闊的大道從中心廣場向四周輻射,城市中心的大道兩旁都住著有錢人;⑥從財主家外圍延伸到城墻的區域是其他人居住的地方;7商人和工匠生活在他們工作的地方,這個地方叫做城市。城市統治著周圍的農業用地,從農民那裏獲取食物。作為回報,城市保護農民不受侵犯。

當希臘文明逐漸衰弱的時候,亞平寧半島上的羅馬開始強大起來。公元100年,羅馬控制了地中海和西歐大部分地區。羅馬的統治者不斷進行軍事征服,並為此建立了高速公路系統。正是這個高速公路系統使羅馬人能夠在歐洲內陸建立各種市場、行政中心和軍事基地。今天,壹些著名的歐洲城市,如倫敦、巴黎、科隆和維也納,都是在這個時期開始的。鼎盛時期羅馬人口800至1萬,面積約206k2。羅馬的城市建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環繞整個城市的排水通道長達數百英裏,有些建築高達35m,相當於10層或11層。直到現在,羅馬仍然保存著巨大的浴場、鬥獸場、宮殿和寺廟的遺跡。然而,羅馬城市建設成就的另壹面是極其奢華和頹廢的。羅馬是壹個寄生的城市,後來發展成壹個病態的城市。蒙福德說,古希臘文化強調體力和心理健康,而古羅馬文化基本上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強調物欲,靠自身力量過著寄生的生活。公元5世紀,羅馬的城市文明隨著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亡。

在當時的亞洲內陸,波斯帝國非常強大,它探索東方和西方,擴張疆域。波斯帝國的首都蘇薩和波塞波利斯(今伊朗設拉子附近)都是當時著名的首都。

二、中世紀城市的發展

中世紀是歐洲國家的封建時期,從羅馬帝國滅亡到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歷時1000年。

按照傳統觀點,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時期,城市文明幾乎消失。的確,羅馬帝國的滅亡對很多城市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而南下的德意誌人主要以農業耕作為主,對城市的依賴較輕。此外,頻繁的戰爭切斷了商路,手工業和商業蕭條,人們的生活重心轉移到了農村。這些因素使得歐洲很多城市衰落,比如羅馬的人口從近百萬減少到4萬。然而,歐洲的城市傳統並沒有完全消亡。中世紀後半期,城市在11世紀後重新出現在歐洲各地。所以說中世紀總體上是“黑暗時代”是不準確的。

早在9世紀初,歐洲就形成了壹些新的城市中心,巴黎2.5萬人,科爾多瓦654.38+0.6萬人,伊斯坦布爾30萬人。在意大利,羅馬人口5萬,那不勒斯人口3萬。9世紀,隨著查理曼帝國的建立,城市生活方式在歐洲復興。查理曼大帝重組了歐洲的政治結構,重新開放了通過威尼斯、那不勒斯、熱那亞等城市的貿易通道。

10世紀末以來,歐洲的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相對寬松,農業生產也開始恢復。農奴和手工業者分批逃離封建領主的莊園,前往關隘、渡口、交通要道、寺廟和羅馬老城等產品容易銷售的地方,他們的聚集地逐漸形成城市。例如,在法國,500個城市中有420個以這種方式崛起。還需要指出的是,壹些封建領主給予來城市永久定居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各種特權和福利,從而保護了新興的商人階層。如果農奴能在合法城鎮連續居住壹年零壹天,他的農奴身份和義務將被免除。因此,中世紀的城市變成了壹個競爭非常激烈的環境,吸引了壹大批來自農村的更具開拓精神和技能的人。

雖然中世紀城鎮的政治需求早於經濟需求,軍事考慮也是第壹位的,但隨著商人階層的崛起和商業的繁榮,近期壹些城市的“城市”色彩越來越濃,這是中世紀城市與早期城市的顯著區別。隨著貿易的復興,城堡的君主越來越依賴商人,以便從他們那裏獲得奢侈品。因此,商人的力量增加了,他們被允許在城堡外面建造城墻來保護自己。由於城墻的存在和君主對商人奢侈品的依賴,出現了城市的地方自治,自治程度越來越大,最終形成了“自治城市”。

歐洲新城市發展的核心是“自治城市”或“自由城市”和“帝國城市”。自治市實際上是以城市為中心,管轄周邊農村的政治體制。不同於古希臘城邦,是* * *和政府的封建制度。12-13世紀,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羅倫薩、熱那亞、錫耶納,德國的漢堡、不來梅、呂貝克、科隆都屬於這類城市國家。

但是,市政當局的權力並不能導致完全的地方自治,即不受任何外部幹涉,因此壹些市政當局結成聯盟來保護其政治和商業利益。在這些聯盟中,最著名的是漢薩同盟。Hansa這個詞在德語中的意思是辦公室和會館。起初德國北部只有呂貝克、漢堡、不來梅等幾個城市聯手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後來正式結盟。最多有160多個參與城市,以呂貝克為首。從14世紀到17世紀,漢薩同盟壹直是北歐政治格局中的壹個活躍因素,這些城市的自治壹直興盛到19世紀中期的俾斯麥時代。至今,漢堡和不來梅仍有巨大的自由港區。

以城市為單位,形成政治聯盟,以城市為中心形成城邦、自由城、帝都等政治對象,都說明了城市在區域政治經濟結構中的地位,這也是歐洲中世紀城市發展的壹個突出特點。歐洲城市的發展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成為日後歐洲文藝復興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舞臺。

總的來說,中世紀歐洲城市的人口規模還是很小的。據估計,1400年,僅巴黎人口就達27.5萬,布魯日和威尼斯人口超過65438+萬,倫敦、羅馬、那不勒斯、科隆、佛羅倫薩和根特人口在4萬至5萬之間。與西歐的城市相比,當時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和中國的北京的人口達到了70萬,而埃及的大阪、東京、京都和開羅的人口都達到了30萬到40萬,顯示了較高的城市發展水平。

第三,工業社會時期的城市化

中世紀末期(15-17),資本主義開始在壹些歐洲國家發展。當時歐洲發生了兩件大事,壹是文藝復興,二是新航路的開通。新航路的開辟,使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心從意大利轉移到了荷蘭、英國等北海沿岸國家,這些國家逐漸出現了許多新的工商業城市。

17世紀後,歐洲開始產生現代國家。君主國的建立對首都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們很快就達到了中世紀從未達到的規模。17世紀初,倫敦、那不勒斯、米蘭、巴黎人口達到20萬,巴勒莫、羅馬、裏斯本人口達到65438+萬,塞維利亞、安特衛普、阿姆斯特丹等城市也發展迅速。19世紀初,人口超過20萬的城市是莫斯科、維也納、聖彼得堡和裏斯本,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是華沙、柏林和哥本哈根。巴黎人口54.7萬,那不勒斯43萬,倫敦達到866,5438+0,000,是僅次於古羅馬的歐洲第壹大城市。但當時壹些工商業城市規模還很小,像利茲、曼徹斯特這樣的工業城市人口還不到5萬。

18世紀中葉開始的工業革命,開啟了城市發展史上壹個嶄新的時期。在工業革命的浪潮中,城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發展得更快,變化得更劇烈。

工業革命結束了城市中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形式,代之以機器工業的生產形式,使城市中經濟活動的社會化和生產的專業化向更大範圍發展。為了尋求合作利益和增強競爭力,工廠和企業往往相對集中在該地區。這種傾向直接影響了現代城市的內部擴展形式和區域分布格局。

在城市內部,蒸汽機的發明導致了城市中鐵路和火車的出現。在中世紀,緊湊的城市傾向於向郊區發展,工業區和工人住宅區的斑塊開始出現。

在區域範圍內,隨著資本、工廠和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壹些地理條件優越的地區人口集中、密度高,工業尤其是煤田和沿海地區,如英國的蘭開夏郡、德國的魯爾區、美國的大西洋和五大湖,都在工業革命時期形成了城市密集區,導致城市空間分布嚴重失衡。

總之,工業化帶動城市化,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特征。

工業革命始於英國,所以英國也是世界上第壹個開始現代城市化的國家。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19世紀英國的城市化進程非常迅速,格拉斯哥、曼徹斯特、伯明翰、利茲、紐卡斯爾等壹大批工業城市迅速成長。從1801到1851的半個世紀裏,英國5000人以上的城鎮從106增加到265個。城市人口比例從26%上升到45%,1900年上升到75%,成為世界上第壹個城市化國家。

從19世紀開始,法國、德國、美國、荷蘭、比利時等國也開始了工業革命,城市化進程在西方國家得到了極大的鋪開。比如美國,城市人口在1800年只占總人口的6.1%,但在1890年上升到35.1%,城鎮數量也從33激增到1384。必須指出的是,19世紀以來從歐洲向南北美洲的大規模移民是美國城市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1846年至1939年,歐洲移民5 159萬人(19世紀上半葉約百萬人),大部分在美洲,部分去了大洋洲和世界其他地區。這些移民首先在沿海港口登陸,然後向內陸推進,於是沿海形成了許多著名的港口城市,如紐約、費城、巴爾的摩、聖保羅、裏約熱內盧、布宜諾斯艾利斯、墨爾本和悉尼。

英國、法國、葡萄牙、德國、美國等國家在進行工業革命的同時,開始通過炮艦政策對落後的亞非大陸進行殖民和掠奪。亞洲和非洲的許多沿海城市被殖民者選為侵略的橋頭堡,而內陸的壹些區域中心則被選為掠奪基地。在殖民主義的刺激下,這些城市開始畸形繁榮。如非洲的阿克拉、布拉柴維爾、金沙薩、內羅畢、拉各斯,南亞的卡拉奇、孟買、加爾各答、科倫坡,東南亞的新加坡、雅加達、曼谷、西貢(現胡誌明市)、馬尼拉,中國的香港、上海、天津、大連、青島。這些城市雖然處於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狀態,但輸入的近代工商業對其封建經濟產生了壹定的沖擊,產生了新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加快了社會分化和社會變革的步伐。由於這些城市的興起,亞非許多國家也開始了現代城市化的進程,單壹制的封建城市體系轉變為封建城市和現代城市並存的二元結構。這是現代世界城市化的另壹個特征。

隨著資本的擴張,世界政治經濟體系開始建立,世界城市體系逐漸形成。由於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政治經濟體系中的中心地位,其城市在世界城市體系中也處於壟斷中心的地位。從65438年到0900年,倫敦、巴黎、紐約、柏林和阿姆斯特丹是國際商業和金融的中心,也是政治和經濟決策的重要中心。世界城市體系的出現成為現代世界城市化的第三個特征。但是,由於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和發展不平衡,其第壹批城市的發展是不同的,這進壹步影響了世界最大城市的規模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