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信息 - 多地海景房價格大跌,惠州壹海景房1.66折拍賣,如今為何降價還難賣?

多地海景房價格大跌,惠州壹海景房1.66折拍賣,如今為何降價還難賣?

當然海景房現在難出手,最近幾年購入的話甚至還有虧損,這是事實。全國最有名的三個主打海景房的,壹是山東乳山,壹是廣東惠州,壹是海南。這幾個地方,根本就沒啥人,蓋那麽多房子,當初都是炒作的旅遊,度假,養老,升值等概念,當然海南炒的概念更乳山的不用講,基本已經廢了,小縣級市,要啥沒啥,地方偏僻,離大城市也遠,最開始主要拉京津的人過來買,早幾年前就不行了,連旅遊都沒人過來,還指望過來養老住家?

民宿都租不出去。海南的目前還算堅挺,主要是全國就壹個海南島,有錢人都想在海南置套房產,全國有富豪在這托底呢,不光旅遊養老無敵海景,還有免稅,自貿等等,雖然炒了幾十年塌了兩三回了,但目前還算可以,陵水這麽個小縣城都能炒到三萬,只能佩服。有打交道的老板在陵水買了壹套,這三四年了去了不超過兩次,如果拋開升值的話,我想住酒店應該更實際些吧。

惠州其實真的挺檻尬的,大亞灣那塊靠著坪山,多少還能給深圳上班的人解決點問題。但翼寮灣十裏銀灘這壹塊,又遠了不止壹點,靠公交或班車解決不了問題的。靠旅遊是不可能的,壹年旺季就那麽幾個月,還挺遠的,誰壹年三四次的跑去同壹個地方旅遊啊。

現在大部分人也回過味來了,大亞灣從零幾年深圳就滿大街的撒傳單免費拉人過去看房買房,我記得08年時大亞灣也得三四千,龍華六七千,那時候沒見過什麽世面,很多人都被忽悠過去投資了。結果十多年過去了,大亞灣名義房價翻了壹兩倍,成交量還低,住也住不成,租也不好租。然而龍華都已經十多倍的價格了,既能自住,出租出售都搶手。所以但凡有點錢,哪怕暫時夠不上深圳的首付,也不太願意去投資這些不良資產了,除非現在那附近有大量的工業園搬遷過去,否則房價無論如何也是托不起來的,人口才是最重要的。

反正聽壹句勸,這些海景房,包括海南的,除非自住,否則最好還是不要買。不要聽信任何養老,度假,投資,升值,包租之類的鬼話,錢留在自己口袋裏最安全。如果住在惠州的海景房,基本上都容易面臨“長期生活沒那麽便捷”的困境,這些地方的公***交通方式並不是很發達,出租車也不算多,若自己無私家車,出行並不是很方便。記者在惠灣片區出行,主要依靠當地居民開的四輪電動車;在惠東片區出行,通常依靠掃碼使用項目附近的雙輪電動車。

此外,隨著海景房的熱度褪去,越來越多問題擺在了購房者面前。部分購房者僅僅看到了海景房的居住環境,想著居住在這兒的感覺不錯,並未考慮到此後的使用價值問題;部分購房者則把海景房當作自己的“資產配置之壹”或者是“第二第三居所”卻忽略了長期空置帶來的資金沈澱、清理維護和房屋管理等問題。

在惠灣片區,或許是因為長期無人使用,部分小區內的泳池都處於千涸狀態,而部分業主的房間因為長期無人居住,進房間也能聞到明顯異味。不少小區整體人流並 不算大,這或許跟兩個因素有關壹個是因為疫情的緣故,整體度假旅遊的人減少;另壹個則是微觀層面的,或許也正因為人少導致社區相關公***設施關閉,項目周邊也沒有太多餐飲、醫療、商場等基礎配套,並不適合長期生活。

在惠州沿海區域,除碧桂園十裏銀灘外,還有兩個典型項目,華潤小徑灣和金融街巽寮灣,這兩個項目在壹定程度上代表了兩種打造海景房的模式,前者把做“商業街”和“商場”的經驗,運用到了海景項目上,量說整體人流量不大,但仍能看到各種店鋪還在正常營業。

仔細看這篇報道,有點標題黨了。因為文中舉例的惠州1.66折的房子,和深圳半山海景豪宅5折甩賣的,都是法拍房。法拍房就不用多說了吧,走上了法拍之路,起拍價本身就便宜,各種產權糾紛、房屋背景錯綜復雜,壹般人不敢碰的。文章直接用這種極端案例,就得出結論“跌到白菜價”了。但這幾年海景房確實在“退燒”。買海景房的都是投資客,基本買了自己不去住,最多壹年住幾個月度假,因此整個社區的空置率特別高。沒有人氣,這是硬傷。加上這三年度假旅遊的人流量也少了,整個度假區人氣下降。生活、商業、教育、醫療、交通配套也就跟不上。最終房價跟著降溫。

首先這個報道就是有誤導性的,1.66折不過是噱頭而已,拿之前明顯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做分母?拿法拍放的價格做分子?放眼全國,除了價格本來就有點看不明白的度假型的產品,在好的城市好的地段,能跌麽?去房管局網站看看數據,去附近的中介遛遛彎兒,心裏就有數了。區位溢價很好理解,我今天買了河北某地,因為zc原因,壹下子搞成了安新區,我的投資壹下子有了規模性的溢價效應。我買了壹個新盤,哎,地鐵在我家樓下開通了,這些都是屬於區位溢價。

那產品溢價呢?比如我跟妳說我這個海景房呀很贊哦,我這個戶型很贊哦。往往這種溢價效果就差強人意了。為什麽呢?這海景從妳買的時候就在那裏了,戶型也是。而建築的老化不可忽視。大家對於這些年的住宅質量也不是都那麽有信心,鋼筋混凝土的壽命,連我周圍的設計師朋友都說法不壹,有的人樂觀估計150年?悲觀的呢?基本都是設想自己每10年要更新壹次居住場所的。

比較幸運的情況是,會有大型開發商購買整棟,以便在該地塊上建造新建築,進行整體更新。的政策會是體現在容積率的提升,會從隨著容積率提升而多出的套數,將成本扳回,而原住民可以用很少的價格住進更新的原居住地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