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信息 - 當代世界經濟和政治論文

當代世界經濟和政治論文

壹、經濟全球化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壹詞尚未得到普遍定義。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世界各國經濟在生產、分配和消費方面都趨於全球壹體化,各國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規範的經濟行為和運行機制。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國際化的新階段。

1.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動力

(1)經濟體制的障礙逐漸消除。隨著世界經濟壹體化的不斷發展,開放的市場機制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認可,各國政府逐漸放松了對經濟的管制,國際貿易中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不斷減少,壹個“無國界市場”正在形成。

(2)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經濟活動的空間距離大大縮短,消除了不同資本市場之間的時差和地域差異。傳統的“原產地”和“消費者”之間的地理界限已經失去了意義,商品、服務、資金和信息的流通將比過去更快,“地球村”經濟將逐漸成為現實。

(3)跨國公司的快速發展。跨國公司憑借其在資金、技術和管理方面的獨特優勢,在全球設立生產基地和銷售機構,建立國際商務信息網絡,構建全球研發體系,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成為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2.經濟全球化的特征

(1)生產國際化。經濟全球化使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各國經濟形成了“妳中有我,我中有妳”的局面。在相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跨國公司日益成為世界經濟活動的主導力量,商品生產環節分布在不同國家,國家間的經濟依賴性明顯加強。

(2)貿易自由化。從65438年到0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貿易的基礎,逐漸消除了國際貿易的障礙,貿易量迅速增加。同時,WTO多邊貿易體制的框架使世界貿易更加規範和公平,極大地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全球化必然導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現是,各國放寬了對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本國金融市場的限制,有意識地推進金融自由化,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動,國際金融市場蓬勃發展,金融活動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擴大和深化。

3.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1)隨著高新技術產業和全球信息網絡的快速發展,經濟壹體化和國際資本流動的步伐不斷加快,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將更加緊密。

(2)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戰略更加普遍,企業間的競爭和兼並日益激烈。

(3)自由貿易成為世界貿易的發展方向,全球商品市場逐步形成和完善。

(4)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國民財富日益增加,但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國家間貧富差距擴大。

(5)國際協調與合作進壹步加強,相關的國際契約和組織出現。

二,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利弊

經濟全球化是壹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壹面,也有消極的壹面;這既是新的發展機遇,也是嚴峻的挑戰。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不可阻擋,回避經濟全球化只能帶來更大的落後。我們應該正確把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最大限度地規避其不利因素和風險,使中國經濟在新世紀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1.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於利用外資。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擴大,中國已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2000年,我國利用外資407億美元,2005年增加到603億美元,到2005年底累計6224億美元(張等,2006),極大地解決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實現了由對外借款向對外直接投資的轉變,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2)有利於擴大對外貿易。中國的對外經濟貿易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20世紀90年代,中國外貿出口年均增長14.9%,到2004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1548億美元,占世界出口總額的6.2%(趙華等,2006),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

(3)有利於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外國企業的進入可以有效解決壹部分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例如,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有近2億農村勞動力直接從事外貿加工業,不僅有效解決了就業問題,還在壹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發展進程。

(4)有利於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外資和大型跨國公司的進入有助於傳統產業結構的改造和產業競爭,對現階段我國國有企業建立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通過技術合作,可以縮短與發達國家在經濟、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強中國經濟和技術的競爭力和創造力。

(5)有利於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改革和完善,縮短二元經濟向現代經濟的過渡時間,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1)由於外資多集中在經濟發達、基礎設施好、回報率和利潤率高的地區和項目,會造成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例如,截至2004年底,我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562654.38+億美元,其中東、中、西部地區分別占86.25%、965.438+06%和4.59%(尚永勝,2006),東部地區吸收外資遠高於中西部地區。

(2)我國外貿出口主要表現為低價競爭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資源型、勞動密集型產品,但付出了犧牲生態環境、消耗寶貴礦產資源的沈重代價。

(3)外資的壟斷性並購和跨國公司的技術、資金優勢極大地沖擊了民族工農業,削弱了國內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

三,中國經濟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中國經濟在新世紀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到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們需要為實現這壹目標而不懈努力。面對日益激烈的經濟全球化競爭,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中國應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中國的國家經濟安全體系

我國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國家經濟安全,在政府指導下建立宏觀經濟管理體系和國家經濟安全預警指標體系,全面研究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和我國面臨的經濟形勢,及時提出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的對策。

2.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適應經濟全球化。

隨著我國經濟日益市場化、商業化、國際化和社會化,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越來越重要和緊迫。為此,應加大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力度,打破壹系列國有壟斷領域的壟斷局面,全面應對全球經濟壹體化競爭;同時,進壹步規範和完善金融、證券、投資等相關配套法規,強化工商、稅務、技術監督等宏觀調控部門的職能,建設體制完備、機制健全、統壹開放、競爭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國際貿易體系。

面對經濟全球化,中國必須進壹步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堅持以WTO多邊貿易體制為框架,參照國際貿易慣例,完善與國際接軌的相關法律法規,改進進出口商品管理,建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宏觀調控體系。

4.研究制定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相適應的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戰略。

中國應研究制定與國際經濟規則相適應的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規劃,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使經濟增長方式從目前以資源投入為主的粗放型向以提高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為重點、體現高科技特征的集約型轉變;同時,大力扶持民族產業,充分發揮現有產業優勢和品牌效應,培育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5.大力開展科技創新,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當代全球經濟的競爭是國家創新能力的競爭,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我國要高度重視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及時跟蹤世界科技發展趨勢,不斷提高科技發展和創新能力,推廣應用科技創新成果,不斷尋找和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6.積極開展區域經濟合作,以區域經濟壹體化迎接經濟全球化。

歐盟壹體化內部市場自1993建立以來,為成員國創造了數百萬就業機會和數千億財富收入,有效抵禦了外部經濟沖擊。歐盟壹體化的成功經驗對中國發展地緣經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的區域經濟合作進展迅速。目前,已與65,438+05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或議定書,與65,438+065,438+0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還有9個自由貿易區正在談判中(邢俊,2006)。我們應以此為契機,在近期內加強與中國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上海合作組織、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等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進壹步推動區域經濟壹體化。